王依兒
摘 要:中國傳統雕塑蘊含著獨特的東方美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敦煌石窟是由建筑、雕塑和壁畫等多種不同的藝術方式共同構成的,其中的造像彩塑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和北周等幾個時期對印度彩塑造像藝術的吸收融合,到了隋唐時期,彩塑藝術結合本土的中原風格,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審美意趣和具有民族化特征的經典之作。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北周石窟造像為研究對象,著重挖掘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的價值,結合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分析,探討中國傳統雕塑語言在莫高窟北周石窟造像中的運用。
關鍵詞:莫高窟;北周彩塑;雕塑語言
一、莫高窟北周石窟造像概況
(一)石窟概況
古代的印度人會在遠離城市的地方鑿建石窟,供人們瞻仰禮拜,窟內造有彩塑造像,繪制的有壁畫。開鑿在不同位置的石窟,其功用也不盡相同,有用來坐禪修行的石窟,有用于日常生活的石窟,有用于存放物品的石窟,等等。莫高窟大部分石窟集中在南區,且多為用于禮拜的石窟,其他更具日常使用功能的石窟則多建于北區,從而將日常生活區域與修行活動區域進行簡單區分,因此莫高窟的北區石窟大部分沒有壁畫和彩塑。
敦煌地區濃厚的文化氛圍,造就了石窟彩塑造像藝術的興盛,在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之后,至今仍保留了兩千多身彩塑。從敦煌石窟創建的北涼時代開始,經過北魏、西魏、北周幾個朝代對于印度彩塑造像藝術的吸收,外來藝術風格在與中國傳統藝術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減弱,中原風格逐漸增強,最終形成了中國式的彩塑藝術。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東千佛洞。其中莫高窟現保存有北周石窟14個,建筑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頂窟和方形單龕窟三種。其中第428窟面積最大,窟內主室保存完整,裝飾紋樣豐富,色彩鮮明,四面彩繪和塑像較多,建筑結構沿用了西魏以來的中心柱窟形制,中心柱的柱體是在開窟時留下的連接窟頂和地面的石柱,然后在石柱外用泥塑型而成,四面的龕內兩側均裝飾有圣樹,這在莫高窟中是罕見的。基于428窟目前的保存情況和藝術價值,現以428窟為主體,結合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分析,著重挖掘其中的中國傳統雕塑語言價值。
(二)造像概況
第428窟東向面的龕內中央有一尊結跏趺坐彩塑造像,身后繪五層背光和三層頭光,身著土紅色“褒衣博帶”袈裟,內著綠色僧祇支,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兩側各有一個高浮雕的弟子像,右側阿難眉清目秀,右手舉在胸前,身披袈裟,左側迦葉喉管突出,顯現老者特征,其他的與阿難一致,兩弟子像的外側還各有一根龍頭杖。龕外兩側各有一個浮塑脅侍菩薩,天衣從左右肩膀前方自然垂落,在腹部的位置打一個簡單寬松的結,尾端搭于手肘上。兩尊菩薩都是一只手自然下垂提凈瓶,另一只手心朝外置于胸前,但二者的手部姿勢是相反的。菩薩外側各繪三身供養菩薩的畫像,畫像上下排列,且有前后遮擋關系,最前面的繪于最下方。內側繪有兩身供養菩薩的畫像,結構與外側的相同。在內側供養人畫像與菩薩塑像之間有一株泥塑圣樹。
其他三面的形制都與東向面相似,龕外的菩薩像、龕內中央的主尊像和二弟子在身姿、面相和衣著等方面也都與東向面相似,不同的是袈裟披著方式、身姿動態與手部造型等細節有所區別。西面由于長期處于陰影處,陽光無法直射,因此彩塑顏色褪色較少,相比于其他塑像顏色較為鮮亮。
第428窟總體而言四面造像保存完好,除了個別彩塑在姿態動作上有所不同之外,其他均是由每面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構成的五尊像組合,這種組合與北魏、西魏的彩塑造像組合相比,增加了兩身弟子像。
二、莫高窟北周彩塑的中國傳統雕塑語言運用
(一)技藝語言
自北朝以來,隨著石窟大量建造,其中的彩塑也在中國逐漸流行,經過不斷發展之后,這種彩塑藝術已逐漸成為中國雕塑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在中原大地不斷蓬勃發展。惟妙惟肖的彩塑造像凝聚著民族氣質和時代精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藝術享受,顯示了古代藝術家鬼斧神工的技藝和超凡的審美意趣。敦煌石窟的彩塑造像反映了中國雕塑吸收外來文化,創造具有中國風格藝術的重要歷程。中國傳統雕塑中常使用土、木、石、玉、銅等材料。從材質來看,敦煌彩塑為泥塑加彩繪制成,風格獨特,有別于傳統的石雕和木雕藝術。
敦煌石窟所在的地方多砂巖,而砂巖的顆粒物勻稱,材質細致,構造松散,無法進行雕刻,從而導致敦煌一帶很少能找到可以用于雕刻的石材,因此,洞窟內的彩塑造像均采用泥塑加彩繪的中國傳統彩塑手法。首先以木條為骨架,然后在骨架上綁上草繩、布條等,使泥土可以更好地附著在骨架上面,做成雛形。雛形做好之后用工具對形象進行仔細雕琢,完成各個細部造型,然后陰干。最后在陰干的泥塑表面用顏料加以彩繪,完成彩塑。大型的塑像會采用石胎泥塑的方法,即開鑿石窟時在崖面上鑿成雛形,然后以黏土敷于表面,加工成形,最后上彩完成。
彩塑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到漢代時,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藝術種類之一。這種藝術的制作通常用手和工具將摻入少許棉花纖維的泥土捏制成人物或動物的形象,陰干后涂上底粉,再次晾干之后用顏料上色繪制。彩塑在我國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廣泛地用于各種民俗活動和生活日用,體現了中國人對于土、木材料的依賴性。
在古希臘人的眼中,理想的人類應當同時具有健美的體魄與健全的靈魂,由此希臘人將比例勻稱的人體作為模范制作雕塑,以此來呈現男性的強壯與女性的柔美。同時由于受到古希臘美學觀的影響,西方人認為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因此贊美人體即贊美上帝。這種對人體的健康自然的美的歌頌,一直影響著后世西方藝術的發展。相比于西方人的人體雕塑,中國人則更熱衷于用衣紋襯托人物的形體,用配飾暗示人物的地位。
雕塑與繪畫的審美通常具有一致性,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通常繪畫要受到更多的重視,這也導致中國的雕塑不太注重體積感,而是更加注重線條的節奏與韻律。許多彩塑造像會先在硬質材料上勾畫出人物的線條,再進行塑造或者雕刻,有些則是按照事先畫好的人物線描草稿塑造大體形象,然后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的方法刻畫出線條,以此來表現雕塑的衣褶,因此雕塑形體較為平滑,比之西方雕塑沒有那么強的起伏變化,整體具有更強的繪畫性。從北周彩塑造像的服飾中也可以明顯看出這種中國傳統雕塑語言。
(二)造型語言
在莫高窟的北周洞窟中,主尊像的姿態通常為倚坐相,面圓額方,面含微笑,肩膀豐潤、內斂,胸肌平滑。但第428窟的主尊像為結跏趺坐像,頭部較大,不完全符合人體的比例。這是中國傳統雕塑與西方雕塑的不同之處,中國傳統雕塑不會遵循精準的人體比例,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是中國人超越感官欲念的人生哲學,因此中國彩塑造像藝術有意地淡化了印度彩塑造像藝術中強烈的肉感特征,轉而更加強調人性的價值。創作者會根據自己的創作宗旨、意愿需求進行創作,過程中具有一種隨意性,不會刻意地追求寫實的精確結構,而是追求整體和諧有序的效果,因此觀者在觀察局部細節的同時,也需要觀察整體。雕塑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雕塑具有空間性,例如這些北周彩塑造像形象生動、色彩協調,與洞窟內的壁畫相互呼應,使觀者仿佛置身于莊嚴絢爛的世界。
主尊像身著土紅色的袈裟,露出的前胸襯有綠色的黑邊僧祇支,僧祇支上有十字結。這種寬大、飄逸的裝扮往往被稱為“褒衣博帶”,“褒衣”指的是寬襟大袖,“博帶”指的是寬腰束帶。北周時期的彩塑造像形體較之前更為豐滿,創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彩塑造像形體的線條感,將外衣做得更加緊致貼身,并逐漸開始將衣紋精練,更加注重張與弛、疏與密的對比,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衣紋的數量。之前那種用貼泥線手法制作的,帶有裝飾性的衣紋線逐漸被轉折更多的階梯式衣紋所替代,但與之后彩塑造像的寫實性相比,北周的彩塑造像仍舊是寫意性更加強烈,且更具有線條感。
由于石窟內的彩塑造像有其特殊的建造目的與意義,因此題材、形式甚至位置都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中國傳統彩塑造像,總體的空間布局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但也會根據實際的材質、內容進行靈活調整。
北周的菩薩像拋棄了北魏以來的背屏式形制,逐漸走向了圓雕化,并且開始出現上半身大面積袒露的形象。彩塑造像肩膀位置用披巾或天衣遮蓋,而且布料已經完全緊貼菩薩的形體,不再上揚飄逸,也不再交叉,有的自肩部腋下自然垂落,有的繞到腕間下垂。彩塑造像整體形象莊嚴肅穆,唐代的菩薩大面積袒露胸部也是受此風格的影響。
(三)文化語言
與直觀的造型語言相比,文化語言則是一種更加間接的雕塑語言,因為造型語言賦予雕塑以生動的形態,文化語言則是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氣質。每個民族的藝術必然與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哲學傳統等息息相關,中國古代也因此形成了具有裝飾性、繪畫性、意象性的古代哲學精神的藝術特點的彩塑造像。
十六國北朝時期是莫高窟修建的初期階段,由于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更靠近西域,敦煌地區與中原地區相比起來,最先接觸到西域的藝術風格,受到西域藝術的影響更加強烈,因此在這段時期內開鑿的石窟中,西域藝術風格的元素遠比中原的多。
北魏后期,孝文帝的改革推動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以龍門石窟為中心的中原造像藝術逐漸傳入敦煌,原本身材強健的彩塑造像被南朝的流行風格強烈影響,造像逐漸變得清瘦秀麗,形體更加修長,人體特征變得更加模糊,更加女性化。在北周的造像藝術中可以看到許多前朝舊有的圖案樣式,例如形似帳篷的龕等。創作者將之前舊有的樣式與南朝新風的特點相互結合,更加大膽地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審美精神與藝術手法來制作彩塑造像,因此,敦煌藝術中的一些元素既不是完全承襲西方,也不完全是從中原傳入的,而是由本土文化衍生而來的。人們通常更關注北周對于其他文化的吸收借鑒,卻忽略了它本身的獨創性。
北周武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與東南方的政權關系緊張,因此為了鞏固后方統治,與西方各國交好,中西方貿易來往頻繁,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也進一步促進了彩塑造像的發展與興盛,該時期的洞窟開鑿數量較多。由于北周的文化主流是漢族文化,因此北周的彩塑造像風格也更加傾向漢族審美,中原風格與西域風格相互影響與融合,最終形成了北周以中原風格為主,同時具有西域風格的彩塑造像特點。
除了北周主張行“周禮”的國策決定了北周彩塑造像藝術勢必要走漢化之路以外,另一個對造像產生影響的是北周因急需富國強兵而提倡的儉樸風尚,因此北周的彩塑造像不會有過于華美的彩繪和精妙的雕刻裝飾,整體呈現出一種質樸的風格。
三、結語
北周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以及北周統治者的支持為北周莫高窟的大力開鑿提供了較好的社會環境。莫高窟第428窟是北周彩塑造像藝術的代表,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中國傳統雕塑語言,中國古代雕塑有意返璞歸真,追求一種原始自然的美感,這種雕塑風格蘊含著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些追求是觀者站在西方藝術角度所難以理解的,如果只用西方的雕塑語言系統不能很好地對其進行詮釋,所以一般習慣欣賞寫實性雕塑的人,欣賞中國古代雕塑時總會有障礙。因此觀者解讀中國本土的雕塑還必須結合中國本土的文化背景,同時還需要提高自身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從根本上認識中國藝術,否則無論是欣賞,還是創作,都只是浮于表面。中國古代雕塑在所用材質、雕塑技法以及所蘊含的民族文化上都具有鮮明濃郁的本土特色。由于中國古代雕塑誕生于工藝美術,因此雕塑手法簡練明快,具有獨特的裝飾性,且由于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還具有明顯的繪畫性和寫意性。創作者依據的是自己對于事物的主觀感受與理解,而非準確的形體比例和真實的視覺效果。
筆者認為,藝術的發展必須有一定的力來推動,這種力既可以是外來的因素,也可以是自身的變化。雕塑同樣也是如此,人們在解讀中國傳統雕塑語言時還需要結合現代雕塑學的知識,在知識的融合與創造中使中國的雕塑語言更加符合當下的語境。豐富完善中國傳統雕塑語言理論,有利于為未來藝術作品的創造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趙聲良.敦煌石窟藝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2]常書鴻.敦煌莫高窟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2.
[3]陳培麗.敦煌莫高窟第428窟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