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 苑大勇
摘? ?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發布報告、宣言與公約影響全球教育,其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推動也不例外。作為回應,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參加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會議,并且組織和承擔各級別的學術會議和論壇;以科研帶動,開展多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工作;以項目引領,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的示范校評選。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實踐上呈現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推進路徑,并以項目制的形式進行推廣。
關鍵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教育治理;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擴散路徑;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
中圖分類號:G51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3.09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聯合國的重要發展目標,2015年聯合國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發布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社會、經濟與環境3個層面,提出財政資源、技術開發和轉讓、能力建設、合作伙伴關系構建等落實手段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性。[1]可持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踐行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途徑。傳統意義上的全球治理主要包括經濟、安全、氣候、衛生等領域,教育通常被認為是民族國家獨立負責的事務領域,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教育逐漸超出了國界,各種行為體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問題的解決都呈現國際化的態勢。經合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通過倡導教育理念、制定教育規則、對各國教育成就進行評估、設定國際教育項目對各國教育進行資助和開發等多種機制擴大其全球影響力,成為推動全球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2]
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與政策的發展
2016年,杜越提出中國參與全球教育治理進行政策擴散的基本模式,他認為該過程必然要和國內的政治配套才可以完成,應該包括參與主體、形式、效果三個部分:主體包括國家高層、地方、個人;形式包括國際會議、國際網絡、國際項目、教育援助等;效果包括理念的更新和政策的變革。[3]對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政策擴散,他認為地方政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理念的實施上,通過學術界引入地方實踐,在教育實踐基礎之上上升為國家項目,再被寫入到政策之中。[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常通過召開會議,將規范、理念、政策體現在報告、宣言與公約中,通過倡導、推廣和落實這些條款影響全球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決議可以對會員國造成影響,成為各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5]可持續發展教育在聯合國層面的里程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環境教育整合為可持續發展教育,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6]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21世紀議程》,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2002年12月,聯合國第57屆大會通過第254號決議,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并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起草一份國際實施計劃,2005年初公布了這份國際實施計劃;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德國波恩舉辦首屆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中期執行結果進行評估,并且制定未來的發展戰略;2014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發布《塑造我們期望的未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監測與評估終期報告》,對10年來世界各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情況進行經驗總結并發布《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計劃》;2015年5月,在韓國仁川舉行的世界教育論壇號召國際社會繼續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2015年,聯合國大會第70屆會議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當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教育2030行動框架》。[7]2021年5月,第三屆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發布的《2030可持續發展教育路線圖(2020—2030)》明確提出將可持續發展教育和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全面整合,指出未來十年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鍵特征、優先行動領域與推進路徑。[8]以上國際會議中,不乏中國政府代表的身影,中國派出國務委員、教育部長以及司局領導參與此類國際會議。例如,2009年,教育部時任副部長陳小婭出席第四屆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并發言,向世界總結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實踐模式,中國教育部門也在各種政策尤其是規劃類文件中倡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并逐步推動該理念在中國的發展。[9]
二、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體及其行動
中國政府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推進,派出代表參加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會議,并且組織發起和主辦各級別有關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學術會議和論壇。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進行傳達,對成果進行總結,推動各級別和各層次人員進行學術探討和交流。[10]2003年,為宣傳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的宗旨,展示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取得的成果,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工作委員會發起首屆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由北京市教委承辦。在接下來的10多年里,共舉辦7次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11]此外,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舉辦了5次亞太可持續發展教育專家會議,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的會議精神進行傳遞和探討,對中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如何推廣進行磋商,舉辦多次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的學術報告會,運用《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專刊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專業網站等形式,開展經常性宣傳與交流活動。[12]
中國成立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通過課題和研究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推廣,主題包含教師培訓、學校建設、課程建設、育人模式構建、專題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等[13]。具體而言,整體教育科研的形態可以分為培訓和課程兩個方面。在培訓方面,開展多層次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培訓,包括舉辦10多次國家講習班、校長和教師培訓,主要有針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決策者、管理者、教育者進行的理念解讀、教材課程、科研引領、案例推薦、交流平臺搭建等一系列培訓,從而推動政策、地區教育發展、學校建設、課程與學習等方面的創新[14]。在課程方面,主要依托于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15],積極開發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教材和課程。例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制定《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教材,各學校也開發了很多校本課程。
地方政府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政策的擴散中起到重要作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機構,受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委托,在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共涉及9個省份的1000多所中小學,上萬名教師和上百萬名大中小學生[16]。北京作為區域層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典型,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區域整體規劃之中,不論是北京市整體規劃還是各區縣的政策規劃都提到了要推廣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17]。學校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途徑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既有地方行政部門主導,也有學校自主開發實施,而實施載體主要是課程[18]。
中國以項目為引領,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示范校評選。能夠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落地的最基礎的載體是學校,而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推動過程中最突出的就是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19]。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是在環境教育項目基礎之上進行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在全國設有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全國指導委員會和工作委員會,各地區設有地區指導和工作委員分會,指導和管理項目成員學校、實驗學校和示范學校[20]。《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指南》使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脫離單純的環境教育,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融入素質教育,鼓勵項目學校在國家課程之中和之外著重可持續發展相關議題的教學,并且將該理念與課程改革、德育、學校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教科研結合起來,通過觀念轉變、情感培養、環境建設和評價加以完善,促進學校整體辦學和教育質量的提升[21]。
在個人參與上,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涌現出了很多杰出人物。例如,曾擔任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的教育家陶西平,他主要負責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在全國范圍內的領導工作,在推進地區和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和深化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22]又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工作室主任、北京可持續發展教育協會特邀顧問、亞太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主任史根東博士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中國地區的具體推廣和實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尤其是在區域具體實施和實踐層面,通過校長講習班、規劃綱要、課程建設等指導學校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23]
三、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政策擴散
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在中國政策擴散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借助政策文本。國家層面的文件中,2003年頒布的《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是我國第一次成體系頒布關于環境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從整體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評價方面給予環境教育指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指出開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鼓勵學校開發同生態文明有關的課程,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與世情教育,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參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教育目標實施監測評估,彰顯中國理念,貢獻中國方案。
《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設可持續發展教育示范區,進一步明確教育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時代功能,培養青少年形成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學習能力、科學知識、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在素質教育中強化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中強化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文化多樣性等內容。《北京市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指導綱要》是北京地區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必要性、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實施途徑、主要內容、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全面細致的解讀。《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是對《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可持續發展教育內容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主要強調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示范區和學校的建設。
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在中國得到廣泛認同,對改變發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起到重要作用。[24]同時,可持續發展教育對基礎教育變革具有積極影響,促進了很多校長轉變辦學理念,賦予了學校創新發展動力以及教育變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為學校樹立了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的新目標。此外,可持續發展教育也是一種價值觀教育,將尊重、生命教育根植于青少年心中,使其學會尊重他人、環境和地球資源。[25]
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在中國的政策擴散呈現如下本土化特色。首先,該理念的推動符合時代潮流和改革趨勢,與中國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行動的過程、國內整體的發展以及教育的發展需求相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推動之時正值中國全面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行動之時,中國的人才培養對于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通過教育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符合中國的改革發展趨勢。其次,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在中國的擴散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路徑。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最開始在中國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實施,隨著該項目的進一步擴大和取得的影響力,自下而上推動了相關可持續發展教育政策的制定;而地區層面的一系列相關文件和具體做法,在官方指引下體現了自上而下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做法。再次,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推動需要多種行為體以多種形式共同作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不只是一個行為體的作用,而是多種行為體以多種方式共同參與,國際組織、高校、政府、科研機構、中小學校、企業等都發揮了作用。最后,項目制是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優勢突出,參與學校多,涉及人數廣。
參考文獻:
[1]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R]. 紐約:聯合國,2015.
[2]孫進,燕環.全球教育治理:概念·主體·機制[J].比較教育研究,2020,42(2):39-47.
[3][4][5][9][10][16][19][20]杜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全球教育治理——理念與實踐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115,30,117-119.
[6]楊尊偉.面向2030可持續發展教育目標與中國行動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6):12-23.
[7]何齊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文獻研究:教育理念的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49-255,264-265.
[8][11]張婧,王巧玲,史根東.未來1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整體布局與推進路徑[J].環境教育,2022(11):52-55.
[12]王巧玲.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別國經驗與中國模式[J].中國德育,2015(17):18-23.
[13]張婧.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國成效與全球展望[J].教師教育學報,2016,3(3):7-16.
[14]張婧.可持續發展教育:架設通向優質教育的橋梁——瑞典2016國際可持續發展教育會議綜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22):17-20.
[15][18]張婧.可持續發展教育區域推進策略與實施成效[J].中國德育,2015(17):24-28.
[17]羅潔.可持續發展教育區域推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構想[J].教育科學研究,2008(5):17-20,32.
[21][23]王巧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效推進——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特色評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26-129.
[22]羅潔,錢麗霞.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施指南1:在我們的學校引入可持續發展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6.
[24]陶西平.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成果、挑戰及發展方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5):3-5.
[25]史根東.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培養新時代需要的人才[J].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19(Z2):68.
An Analysis on the Spreading Path of UNESCOs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China
ZHU Zhu1,2? ?YUAN Dayong3
(1.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Policy Theory Research, Dongch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0, 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UNESCO influences global education through its reports, declarations, and conventions. Its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As a response to UNESC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ends official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t organizes and undertakes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forums at all levels. It carries out multi-level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t carries out projects to evaluate and choose school model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practice,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is co-governed by multiple subjects;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promote it from both top-down bottom and bottom-up top; and it is mainly promoted through projects.
Keywords: UNESCO; Global education governance;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diffusion path; ESD project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呂伊雯
作者簡介:朱竹,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政策理論研究部教研員(北京 100010)、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苑大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全球教育治理中心研究人員(北京 100089)
基金項目: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主要發達國家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政策比較研究”(編號:2022T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