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榮
摘 要:聲樂演唱技巧屬于最基礎的演唱要點,對聲音的控制起決定性作用,能夠進一步彰顯出合唱作品的現實情感,提升合唱團隊的整體水準和能力。在演唱環節中不斷掌握其中的技巧,保證演唱的各環節與合唱技巧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其呈現出優質效果,最終能夠在真實情感作用下打動聽眾?;诖耍疚氖紫冉榻B了聲樂演唱技巧的基本內涵和現實重要性,其次闡述了聲樂演唱技巧模式,最后具體探索了聲樂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具體應用,包括音色塑造、氣息調整、掌握聲音強度等,以此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聲樂演唱;演唱技巧;合唱
隨著現代藝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合唱在聲樂藝術中的地位越發突出,應予以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合唱需要在演唱者的協調和統一下完成,確保聲音達到預期要求,能夠與旋律匹配。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部分演唱者缺乏默契,應從根源上掌握好歌唱技巧,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好歌曲的整體音調和節奏,使合唱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在和諧的旋律作用下更能使觀眾的情緒趨于平穩。在合唱環節內,演唱者要對歌曲有清楚定位,對其中涉及的內容和要點有所掌握,達到統一、協調的基本要求,還應在具體應用上多下功夫,把握好歌唱技巧。
一、聲樂演唱技巧的基本內涵
聲樂演唱技巧也被稱為演唱者日常運用技巧,在這其中能夠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歌曲在高音以及音色的作用下展現出個人情感,又進一步將個人情感與歌曲情感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聽眾在此階段能夠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力量,以便全身心投入音樂中。在演唱階段,應科學合理地運用演唱技巧,以便能夠達到表演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運用技巧來演唱,將會影響表演效果。
為此,在具體合唱階段,通常都會運用聲音共鳴來對音樂產生影響,并對音色不斷做出改變,做到虛實結合,提升音樂的感染力。在此階段,會蘊含很多內容,比如聲音速度以及音色變化等,應從根源上掌握好聲樂演唱技巧,以便在合唱階段占據主要位置。[1]
二、聲樂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重要性
(一)產生共鳴
聲樂演唱階段觀眾扮演著重要角色,要通過合唱者的表現和技術水準來傳達豐富的情感,讓觀眾進一步體會到演唱者內心的想法。合唱對于表演者來講非常關鍵,是一項重要的表現模式,能夠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使兩者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在具體聲樂演唱過程中,需要與相關技術融合在一起,以便進一步展現歌曲內涵。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階段,要掌握好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展現出特色,使合唱效果能夠達到基本要求。
(二)加強音樂表達情感
音樂是一大藝術門類,需要通過正確方法將其表達出來,音樂具備多元性特征,需要與技術要點有機結合在一起,對其中涉及的內容做出調整和優化。聲樂合唱中蘊含多種技巧,需要將情感挖掘出來,讓群眾能夠在音樂藝術的推動下尋找到回憶的感覺。與此同時,在音樂藝術表達上,演唱者應深入掌握歌曲的內容和旋律,并在演唱技巧的幫助下使歌曲更具特色,并朝著全新的藝術領域邁進。
對于情感表達,合唱者應運用良好的表現力把情感表達出來,使歌曲的內容更加豐富,讓觀眾更容易深入感受音樂的魅力。在聲樂合唱階段,要注重情感的抒發,將與之相匹配的技巧融入進去,使情感表達更加深刻。如果在歌曲演唱技巧上不能抓住重點,藝術表達就會直接受到消極影響。
(三)掌握技巧
合唱人員要在技巧的基礎上完成創作,不斷整理音樂作品思路,以此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并在思想層面完成碰撞。在合唱的音樂作品上,要不斷對技巧實行判斷,使情感不斷轉換,以此為聲樂合唱提供技術支持,使觀眾收獲更多情感共鳴。[2]
藝術來自生活,更高于生活。應掌握好合唱這一表達模式,在藝術的幫助下,使情感更加多元化。依照聲樂合唱技術進行解析,以歌曲的本質為出發點,放大情感,使觀眾與演唱者之間聯系更加密切,并促進情感的良好傳輸,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針對演唱技巧,需要對人員實行更加全面的培訓,使其技術更加完善,同時還需要尋求更加科學的應用模式。
三、聲樂演唱技巧模式
(一)協調演唱內容
合唱在現實中屬于集體性活動,在演唱階段演唱者能夠展現出個性與共性。在具體訓練階段,演唱者應調整好氣息,使演唱流程更加順暢,確保節奏和音準準確。在具體合唱姿勢上,演唱人員需要目視前方并昂首挺胸,確保身體始終處于規范狀態,還要協調好發聲狀態,確保音樂是一個整體。練習吐字階段,演唱者也要注意相應的問題,不管是合唱還是獨唱,都需要滿足最基本的要求。在具體合唱實踐中,演唱者要注重情感共鳴,使音色的變化具有規范性,掌握好音色變化情況,以便在合唱階段能夠找到標準點,使合唱更具特色。
(二)和諧演唱
音樂屬于一種特別的美,合唱者應依照相關要求讓聲音具有協調性。由于每個人的聲音都存在差異,所以在合唱的后期應做好練習工作,以此展現出優質的音質和最好的演繹效果。運用好嗓音,演唱者便能夠展現出自身的魅力,并與觀眾產生良好的共鳴。應不斷拓展合唱隊伍的能力范圍,人員要重點掌握表演節奏以及吐字,總而言之,歌唱技巧很關鍵,要做到和諧演唱。
四、聲樂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具體應用
(一)音色塑造
在聲樂合唱的整體階段,聲樂音色的特點較為突出,觀眾可以通過觀察感受到其中攜帶的感情色彩,以此滿足情感需求。在具體演唱過程中,需要對音色進行分類,以此展現出不同的情感變化。
比如,歡樂的音樂都是以嘹亮的音色展現出來,但對于悲傷音樂,音色就會比較低沉。針對此狀況就可以發現,在選擇歌曲時,應根據現實的情感變化選用最合理的音色,在多種風格作用下使感情基調更加豐富,所以在現實中要區分好音色,確保能夠使藝術形象更加生動。[3]
(二)氣息調整
呼吸對歌唱非常關鍵,在現實發聲中,演唱人員需要運用自身的氣息來控制好聲帶,以便對振動的幅度以及時間有所了解。通常情況下,有部分演唱者的氣息比較不平穩,即使在音色上不會有很大變化,但在長時間的反復換氣中就會直接干擾演唱節奏。在具體合唱上,各個人員之間應統一練習呼吸,控制好氣息,將合唱的優質效果展現出來。筆者總結出了以下幾點技巧。
第一,演唱者們要練習好整體呼吸,在合唱中劃分好樂句的長短,還要對演唱氣息提出要求。為此,在合唱的練習階段應運用統一的方法對呼吸實行整體掌控,保證呼吸速度的控制水平,要展現出輕重緩急的基本特征。在呼吸訓練上,演唱者要依照現實狀態進行吸氣,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階段切勿大口吸氣,確保節奏旋律合理。
第二,演唱者們要領悟“輪流呼吸”的基本內涵,以便在合唱中可以對聲部做出靈活改變,展現出合唱聲效的整體性和接連性。
第三,做好“循環呼吸”工作。此方法在整個呼吸過程中比較特殊,演唱者們需要掌握換氣的根本要領,以此營造出良好的意境。此呼吸方法對演唱者提出的要求比較高,在演唱中不但要做好呼吸調整,還要具備良好的呼吸能力,使合唱更具吸引力。
總而言之,歌唱離不開對氣息的運用,演唱者們需要在長時間的練習下掌握好氣息的變化,從而展現出良好的藝術效果。
(三)掌握聲音強度
在現實合唱階段,歌曲前期需運用平緩的曲調歌唱,使觀眾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歌曲中,在最后收尾時要以低沉的聲音表達出情感,讓觀眾切實地投入情境中。結尾處的歌唱模式會加強觀眾的視覺感,讓觀眾能夠對音樂產生依賴感,以達到意猶未盡的效果。如此,音樂作品始終都會處于高潮階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以高音的模式存在,使人心曠神怡。
(四)優化藝術形象
合唱具有人數多的特點,如果進一步將多個人的音色特點融合在一起,有效運用,就能夠展現出豐富的藝術特色。在歌唱悲壯的歌曲時,比如在演繹《黃河大合唱》等歌曲時,應運用合理的技術方法營造出指定氛圍。音樂節奏會不斷變化,還會發生律動,使音色更加固定,編曲人員需要掌握好藝術特點,使人員能夠融入特定情境中。此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彰顯演唱人員的現實價值,以此達到基本發展要求。各個人員在進行表演階段都需要創造出較為全面的藝術形象,使樂團特色盡可能表現出來。為此,在合唱中,需要嚴格注重藝術形象,并保證成功塑造。[4]
(五)歌曲共鳴
表演者在演唱中應運用好共鳴腔,即胸腔、口腔、頭腔,這是一項最為基礎的技能。在運用共鳴腔時,需要掌握好三者之間的關聯,保證它們始終處在歌唱的狀態中,以免出現聲音疲勞等問題。在現實合唱中,應重視使用方法,依照實際情況展現出良好效果。合唱隊伍的人員還需要在練習過程中加強交流和配合,以便能夠加大唱腔的響度,美化嗓音,使嗓音更加飽滿,感情更加豐富。
(六)高潮處理
通常情況下,一首歌的高潮只占一小部分,但對于觀眾來講,高潮部分非常重要,應盡可能滿足觀眾的基本要求。高潮階段如果不能展現出良好的效果,就會對整個合唱活動產生不良影響。針對此狀況,應在合唱階段科學地使用高潮演唱技巧。演唱技巧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應嚴格根據歌曲的內容來做出調整,同時,歌唱的水準也很關鍵,需要不斷優化。在高潮處理上,要重點關注多個層面上存在的問題,如高潮情感、聲音延伸等,進一步展現出高潮與其他地方存在的差異,使合唱效果達到最佳。
五、結 語
綜上所述,聲樂演唱技巧對合唱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進一步提升合唱活動的質量,因此在運用時應表達出相應的情感和藝術特征,以此展現出合唱的特性。在日常合唱訓練階段,表演人員應掌握好各個技術要點,對音色以及聲調做出調整和優化,堅持“強弱結合”的原則,展現出合唱的魅力。在具體合唱中應注重人物情感的變化,以便觀眾在聆聽中能夠產生情感共鳴,展示出藝術的人文內涵。
(韓城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朱峻峭.基于“金課”標準下的教師教學創新能力提升研究:以ARCS動機模型下的《合唱指揮》課為例[J].山東藝術,2022(2):52-56.
[2] 龍沛.數字多媒體技術與高校聲樂表演教學融合路徑探究:評《高校聲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應用》[J].新聞愛好者,2021(9):111-112.
[3] 陳豐.新媒體背景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評《藝術的傳播:聲樂教學藝術發展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7):111-112.
[4] 趙宏斌.淺析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大學生合唱訓練:評《中國當代音樂合唱藝術的傳播與表現》[J].中國高??萍迹?02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