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力 龔志賢 盧敏 譚旭儀
【摘 要】 膝骨關節炎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多為肝脾腎虧虛,陽氣虧損且化氣不足,陽虛則陰盛,出現陰成形太過,產生有形物質的積聚,阻滯氣機,氣血運行不暢,難以濡養筋骨。“陽化氣,陰成形”是對陰陽運動的高度概括,陽作為主導方,維持陰陽動態平衡,故陽氣虧虛是疾病發生的基礎,故將“扶陽”原則貫穿于疾病治療始終。運用中醫整體思維,臨床辨證,并通過該理論剖析膝骨關節炎的預后,對臨床診治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 膝骨關節炎;陽化氣;陰成形;扶陽;理論探討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作為骨科常見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關節軟骨退變、骨質增生為特征[1],早期多以膝關節彈響、冷痛為首發癥狀,而體格檢查陽性體征以挺髕試驗、髕骨研磨試驗為主[2]。近幾年臨床調查顯示,我國KOA患病率約18%,女性高于男性,45歲以后患病率明顯上升[3-4]。目前對于KOA治療主要有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非甾體抗炎藥的運用、局部封閉、理療、支具保護等[5],并未形成標準化治療方案。中醫學將KOA歸屬于“痹證”“膝痹”范疇,病機為本虛標實。筆者試以“陽化氣,陰成形”理論為基礎,結合現有的醫學理論探討KOA的病因病機以及防治,認為KOA是肝脾腎虛損,陽氣虧虛,化氣不足,難以濡養關節,且陰成形太過,有形物質凝聚進一步阻滯氣機而致。
1 “陽化氣,陰成形”歷史源流
陰陽是對天地萬物中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陽化氣,陰成形”原文節選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是古人對陰陽氣機、功能關系總結性的論述。明·張介賓《類經》提出:
“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表明物質之間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等相對運動都離不開陰陽,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也同陰陽之間的關系一樣相輔相成。《難經·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體現陰氣沉而伏的特征。而對于生命整體的結構和功能來說,已有學者表示生命結構為生理性的陰成形,生命功能為生理性的陽化氣[6]。又有陽氣主動,而“陽化氣”是將人體精、血、津液等有形的精微物質轉化為無形之氣并輸布全身;陰氣主靜,“陰成形”即將無形之氣和飲食水谷化為有形之物質[7]。《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人作為萬物的主宰,生命過程亦離不開陰陽,人體源源不斷、生機勃勃的動力即“陽化氣,陰成形”對立統一的結果,“化氣”和“成形”的平衡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礎。
2 “陽化氣,陰成形”是KOA的發病機制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陰陽乃世界萬物的綱紀,凡疾病的病情變化都和陰陽失調有關。KOA患者年齡大部分在45歲以上,《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談及人體發育的全過程,提示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告誡女子“五七”、男子“五八”身體機能已經慢慢衰退。《靈樞·營衛生會》記載:“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人至老年,氣血已虛弱,氣道艱澀不通,難以運行周全。又有《素問·痹論篇》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評熱病論篇》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風、寒、濕”邪氣侵入的前提是正氣虧虛。眾多學者已將KOA的病機總結歸納為正氣虧虛,外感風寒濕邪[8-10]。而《癥因脈治·卷三》云:“痹者閉也,經絡閉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結關節,或重著難移……故名曰痹。”可知膝痹主要是經絡閉阻,氣血難以運行周全,不通則痛,痛則不通。雖醫書古籍上沒有明確記載KOA的病因病機,綜合上述原文以及眾多學者觀點認為,其病機多為本虛標實,虛多為肝脾腎虛弱,陽氣虧損且化氣不足,陽虛則陰盛,難以制衡陰氣,出現陰成形太過,導致有形物質的積聚[11-13]。對于“陰成形太過”已有學者解釋道:物質增多,可分為生理性或者是病理性增多,生理性如肥胖,病理性如痰飲、瘀血等,均可以看作“陰成形太過”所致,其病理實質屬陰[14]。病理性物質凝聚于膝關節周圍,阻礙氣機,且陽氣推動無力,氣血津液難以濡養筋骨,不通則痛,痛則不通。日久出現膝關節生理功能的減退甚至喪失,致疾病惡化。綜上所述,可認定KOA的病機本為“陽化氣”不足,標為“陰成形”太過,且“陽化氣”不足在前,“陰成形”太過在后。
3 運用“陽化氣,陰成形”理論治療KOA
張景岳《類經》云:“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于氣。”形體的存亡,依賴于氣的滋養。若陽化氣不足,難以滋養形體,且陰成形太過,形成有形物質阻塞經絡;或復感風寒濕邪,難以將“氣血”運達全身,則出現一系列癥狀。至此,治療KOA應重視陽化氣的機制,將溫陽化氣貫穿于治療疾病的全過程,再結合患者病變虛實辨證治療。劉德玉[15]認為,KOA屬于本虛標實,肝腎虧虛為本,痰濁、瘀血痹阻為標,治療當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原則。從“陽化氣,陰成形”的角度,可分為“陽化氣不足”和“陰成形太過”2個方面來論治。
3.1 陽化氣不足當以扶陽 早期KOA由于陽化氣不足,出現膝關節冷痛、彈響等。祝味菊[16]認為:“人之有生,貴有陽也。陽動雖無形質可憑,然臟器之能活動,物質之能變化,此借陽之力也。”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均與“陽”有著莫大關聯。根據患者的病情程度治療,其一,改變生活環境,注意防護保暖。《靈樞·口問》提出:“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栗,補諸陽。”避免居住在陰暗潮濕的環境,并加強膝關節保暖,避免寒邪侵入人體。其二,通過鍛煉激發陽氣。《周易》提出:“靜則生陰,動而生陽。陽虛動之,陰虛靜之。”華佗《五禽戲》提出:“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故可以通過適當鍛煉激發身體陽氣,促進氣血流暢,抵御外邪[17]。其三,通過辨證予中藥以扶陽祛邪。KOA早期大多陽氣虧虛,使風寒濕邪氣有機可乘,表現為關節冷痛、活動不利等,可以在上述兩點的基礎上,加上扶陽固表的藥物。
3.2 陰成形太過應在扶陽的基礎上化陰 晚期KOA患者陽氣虧虛日久,陽虛則陰盛,陰成形太過,則出現一系列的病理產物,如“痰濁”“瘀血”等,阻滯氣血運行。《金匱要略》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又有王冰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晚期患者陽氣虧虛為本,可以在扶陽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辨證法治療。其一,痰濁者,局部腫脹,下肢乏力或皮下有腫塊,按《醫宗必讀·痰飲》云:“痰之為病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云‘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所以可在扶陽的基礎上,健脾化濕祛痰[18]。其二,血瘀者,關節僵硬,疼痛固定,或皮膚周圍出現瘀斑,可在扶陽的基礎上,行氣活血化瘀。其三,痹證日久,陰成形太過,痰瘀互結,局部微循環嚴重破壞,關節軟骨難以被濡養,導致膝關節一定程度的變形,甚至生理結構破壞,活動嚴重受限[19],可在補陽的基礎上加外科干預。
4 從“陽化氣,陰成形”理論剖析KOA預后
陰陽關系中“陽主陰從”“陰平陽秘”均是陽主導的動態平衡[20],陽主動,推動人體氣血津液運行,使無形之物與有形之物相互轉化。《素問·刺法論篇》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正氣的盛衰在疾病發生、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陰平陽秘”是人體健康的表現[21]。KOA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疾病,陽化氣不足為本,陰成形太過為標;陽化氣不足在前,陰成形太過在后。故陽化氣不足時,應進行一系列的干預措施,達到“血氣和調”,血脈和是人體健康的基礎[22]。若陽氣不足,難以制衡陰氣,導致陰氣過盛,反克陽氣,陽虛繼而加重,陰邪凝聚,漸增為病理物質,累積日久,阻滯氣機,局部難以濡養,逐漸出現關節變形,軟骨嚴重破壞,難以恢復平衡[23]。故機體出現“陽化氣不足”時,盡早防治,有利于疾病的預后。
5 小 結
“陽化氣,陰成形”理論高度概括了陰陽的關系,陽化氣充足,推動氣血津液運行,將無形之物與有形之物相互轉化,生命周流不息;而陽氣不足,氣血津液運行受阻,陰液凝聚,難以轉化,形成痰濁、瘀血,破壞膝關節微循環,致關節畸形,軟骨破壞,故“陽化氣不足,陰成形太過”是KOA的病機,通過病機從源頭治病,將扶陽貫通于治療疾病的始終,為“陽化氣”提供動力,減緩或抑制“陰成形”的過程,使機體處于“陰陽平衡”的動態平衡。基于“陽化氣,陰成形”理論指導治療KOA,體現了中醫以陰陽為綱的辨證思維,為治療KOA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李鑫,劉自兵,王科文,等.基于解剖學視角探討膝骨關節炎發病機制及其防治[J].解剖學研究,2022,44(1):69-71.
[2] 王亮,陳祁青,童培建,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早期診斷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2):161-163.
[3] 王斌,邢丹,董圣杰,等.中國膝骨關節炎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8,18(2):134-142.
[4] 盧雙晶,劉又文,王會超.雌激素與女性骨關節炎的相關性[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4,3(4):74-76.
[5] 王逸康,林石明.膝骨關節炎保膝治療的研究進
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0,9(12):77-80.
[6] 劉文利,郜潔,羅頌平.“陽化氣,陰成形”在卵巢早衰診治中的體現[J].現代中醫臨床,2021,28(1):73-76.
[7] 丁井永,鄭瑾,任秦有,等.試論“陽化氣,陰成形”與老年腫瘤[J].中醫學報,2012,27(11):1394-1395.
[8] 藺亞東,李愛民.膝骨關節炎的中醫辨治規律探
討[J].現代中醫藥,2015,35(2):18-19.
[9] 陳宇.膝關節骨關節炎經筋辨證規律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
[10] 施彥龍,李應福,謝興文,等.中醫藥治療膝骨關節炎研究現狀[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2,11(1):56-59.
[11] 譚旭儀,鄺高艷,盧敏.膝骨關節炎的“虛、瘀、毒”病機特點探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24):201-206.
[12] 劉春紅,吳斌.中醫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1,10(9):73-76..
[13] 郭啟鏘,柴生颋,李飛龍.從“陽化氣,陰成形”論治脾腎陽虛型膝骨關節炎[J].河北中醫,2021,43(9):1559-1561,1584.
[14] 劉玉良.感悟《黃帝內經》“陽化氣,陰成形”[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2):5185-5187.
[15] 程飛,袁普衛,劉德玉.劉德玉從虛、瘀論治膝骨性關節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4(1):61-63.
[16] 陶穎莉,王璐萍,鄔潔濤,等.祝味菊理法方藥中的重陽思想探析[J].浙江中醫雜志,2016,51(3):159.
[17] 舒華,張世鷹,王笑瑩,等.“動而生陽”理論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影響分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5(11):27-29.
[18] 彭鍵勇,唐劍邦.補腎祛痰方聯合太極拳鍛煉對腎虛痰濁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0(3):336-341.
[19] 何挺.膝骨關節炎的中醫證型組合規律及臨床分布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20] 毛德文,唐農,陳月橋,等.淺析陽主陰從與眾陰陽觀的關系[J].廣西中醫藥,2014,37(5):41-42.
[21] 王玉潔,奚勝艷,王彥暉,等.基于中醫“陰平陽秘”理論探討健康評定新模式[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11):4817-4820.
[22] 賈世敬.先秦典籍與《黃帝內經》“和”范疇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1.
[23] 高瑞珂,吳喆,許博文,等.基于“陽化氣,陰成形”理論探討“先安未受邪之地”在惡性腫瘤防治中的作用[J].北京中醫藥,2020,39(5):405-410.
收稿日期:2023-02-04;修回日期: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