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戈 周競風
[摘要]作為中共領導的北方左翼文化運動中的核心團體之一,北平社聯在青年工作中全面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用科學理論教育青年、武裝青年,從而引領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并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同時,北平社聯通過動員青年參與平民教育、號召青年參加抗日活動等形式,向進步青年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黨與青年的聯系。從歷史的角度看,北平社聯的青年工作,不僅促進了青年之間的團結與聯系,還提高了革命青年參與斗爭的積極性,把一批進步青年引領到革命道路上,使他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從而為黨的革命事業提供支持。
[關鍵詞]北平社聯;青年工作;中國共產黨;左翼文化運動
[作者簡介]代玉戈,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江蘇南京 210023;周競風,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江蘇南京 210023。
[中圖分類號] D432.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2-0026-07
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左翼文化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工作的一次成功實踐,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社聯)是這一運動中比較重要的團體,緊隨左聯之后成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對于社聯,目前學界主要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來研究。相關學者指出,社聯通過參與中國社會問題論戰,傳播了“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中構建了新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還有一部分學者借助社聯中堅人物來研究社聯在左翼文化運動中的作用,通過人物的個案研究來展示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的成長,以及他們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時運用馬克思主義推進左翼文化發展的過程。但是這些研究往往以上海社聯為核心,對北平、廣州、東京等社聯分盟情況的關注有待加強。因此,本文以過去關注較少的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簡稱北平社聯)為研究中心,描述其在左翼文化運動中從事青年工作的內容,展示其在堅持革命文化工作的同時對青年發揮的作用與影響。
一、北平社聯概況
(一)成立背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主要在于組織建設和群眾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為了在白色恐怖中尋找突破口,黨開始注意文化建設,重視對文化宣傳工作的領導。1928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完成黨在現實情形下的基本任務,“宣傳之另一種的方式就是我黨同志參加各種科學、文學及新劇團體”。①不久,中共還要求設立文化機關,“以指導和批判全國的思想和文藝”。②1929年6月,中共六屆二中全會再申上述方針,強調“為適應目前群眾對于政治與社會科學的興趣,黨必須有計劃的充分利用群眾的宣傳組織與刊物,以求公開擴大黨的政治影響”。③同時,這次全會決定成立由中宣部直屬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旨在“指導全國高級的社會科學的團體”,以及“編輯公開發行的各種刊物書籍”。④這是中共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的文化工作領導機構,為左翼文化運動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此后,左翼文化運動迅速發展,1930年左翼文化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就有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據馮乃超回憶,左聯成立后,為了斗爭的需要,文委決定成立社聯。⑤1930年5月20日,社聯在上海舉行成立大會。社聯在上海成立后,組織活動不斷擴大,并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熱烈歡迎,在此背景下,北平社聯應運而生。
(二)組織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組織大綱》(以下簡稱北平社聯《組織大綱》)規定,北平社聯的最高機構為分盟全體大會或代表大會,行政領導機構為執行委員會,下設支部,其下是小組。⑥
1.全體大會或代表大會。全體大會或代表大會負責選舉執委會、評議執委會的工作報告、修改組織與活動綱領、決定分盟工作等活動。全體大會或代表大會至少每3個月開會一次,由執委會召集。
2.執行委員會。執委會由5人組成,各執委任期3個月。執委會設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出版部、研究部等部門,其工作計劃由執委會決定。同時,執委會還要領導支部與小組工作,出席支部及小組會。另外,執委會視工作需要還可組織各種委員會,聘請干事或委員。執委會至少每星期開會一次,由秘書召集。
3.支部。支部包括3到5個小組,由組長組織支部干事會,選舉書記及組織工作、宣傳工作負責人,支部干事任期3個月。支部負責執行執委的決議,定期報告各小組工作,制定支部工作計劃。支部干事會至少每星期開會一次,由支部書記召集。
4.小組。小組由盟員3到5人組成,負責參加革命斗爭工作,吸收革命分子入盟,探討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擴大組織與宣傳等工作,并選舉全體大會或代表大會的代表。小組會至少每星期開會一次,由組長召集,組長任期3個月。
雖然北平社聯《組織大綱》與上海社聯的《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章》在內容上沒有原則性差別,但與后者僅有的11條相比,北平社聯《組織大綱》足有37條,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北平社聯對組織建設的重視。
(三)主要活動。1930年10月16日,北平社聯成立。在成立大會上,通過了成立宣言與綱領,選出了由9名委員組成的執委會,制定了“出版新興社會科學雜志、參加工農教育事業、開始社會政治經濟調查等各項具體工作計劃”。⑦北平社聯成立之始,就是中共領導下的文化團體。同在上海成立的社聯相似,中共在北平社聯內的領導機構是黨團組織,由黨團成員來兼任北平社聯的負責人,這就保證了北平社聯的活動符合黨的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北平分盟斗爭綱領》規定,北平社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學習并推廣馬克思列寧主義,參加革命——尤其是在理論上的斗爭”。⑧在當時,北平社聯采取了各種形式來進行活動。一方面,通過設立支部來擴大組織影響,當時清華、北大、北師大、北師大女附中、匯文中學等北平著名大中學校都有北平社聯的支部。另一方面,又創辦左翼刊物來宣傳革命理論。北平社聯曾創辦《大眾文化》《北方青年》《北方社會科學》《世界文化講座》等雜志,積極宣傳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中《世界文化講座》創刊號“發行不到三天,一千本就被搶購一空。”⑨另外,北平社聯還積極聯系社會人士,從而幫助地下活動。當時北平社聯邀請了吳半農、千家駒等人,他們既能指導理論問題,又在進步學生中有較高聲望。北平社聯還把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發展為盟員,從而通過張學良夫人于鳳至的關系,營救被捕同志。
但是,受當時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北平社聯也不恰當地采取了飛行集會等形式,組織成員上街寫標語、喊口號、撒傳單,致使成員屢次被捕,給工作開展造成了一定困難。1933年12月,由于叛徒出賣,北平社聯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1934年5月1日,北平社聯黨團書記宋劭文被捕,北平社聯的組織關系基本中斷。1935年,北平社聯被迫停止活動。
二、北平社聯青年工作的開展
(一)用科學理論武裝青年。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上是一種流行思潮,在青年中頗有影響,以至于國民黨的黨政刊物都不得不“勸誡”青年“不要再徘徊于共產主義的歧途了”。⑩有人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齊,而其批判社會的缺點,指示改造的目標,確有引人入勝之處。青年……一見其學說之新奇,自不免為其所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北平社聯積極參與活動,引領青年接受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思想。
1.結合實際情況,宣傳馬列主義。由于政治形勢不斷變化,北平社聯往往采取多種形式來開展工作,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組織青年學習馬克思主義。北平社聯盟員往往都要通過多種渠道,要么翻譯外國報刊,要么到蘇聯使館領取資料,來獲取馬列主義著作,從而組織成員學習。不僅如此,北平社聯還致力于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共黨員、曾任北平社聯宣傳部長的裴麗生,翻譯了《費爾巴哈論》。在該書序言中,裴麗生說明他依據的底本是黎威·奧斯丁的英譯本,并且指出黎威·奧斯丁犯的錯誤:“一是把真實的經濟生活抽象化了,二是只把經濟生活看作社會組織中的一種原素,是和其它的各種原素有同等作用的原素,并不是決定其他一切原素的‘經濟基礎。”?有時,北平社聯還借助學生刊物,在青年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從1933年起,北平社聯黨團書記宋劭文在清華大學社聯支部創辦的《今日》、北京大學社聯支部創辦的《北大學生》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擴大宣傳陣地。?可見,北平社聯的成員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這對科學地傳播馬克思主義不無裨益。
同時,北平社聯還通過開展讀書會的形式,擴大在青年中的影響。北平社聯的支部大多建立于北平大中學校之中,憑借這個優勢,北平社聯經常借舉辦讀書會的機會,組織進步青年學習革命理論。比如匯文中學的支部領導人王振乾,就借助每周一次的讀書會開展支部活動,組織青年學習、討論中國革命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唯物辯證法、科學社會主義等。而且,王振乾巧妙地利用自己是匯文中學基督教青年會會長的身份,以基督教青年會的名義在讀書會中批判宗教唯心論,對消除青年學生中非科學思想起到了一定作用。經過北平社聯的活動,參加讀書會的青年們“在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上是有很大成績的,會員的革命政治覺悟很高”,以至于在匯文中學的青年學生中“進步勢力已經取得支配的地位”。?可見,北平社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活動,受到了廣大進步青年的歡迎,從而為他們接近中國共產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2.批判“托派”理論,宣介中共主張。20世紀30年代,參與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是社聯史上的大事。對于中國社會性質,黨的六大已明確指出,中國社會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并沒有從帝國主義之下解放出來”,中國農村“地主階級的私有土地制度并沒有推翻”。?但是陳獨秀則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在大革命后就占據了優勢地位,中國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所以,陳獨秀主張放棄武裝斗爭,通過議會“合法斗爭”來維護無產階級利益,等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到較高階段再實行社會主義革命。中共中央嚴厲地批判了陳獨秀,但他仍堅持錯誤思想,以至于形成“托陳取消派”,這是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中假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成為社聯的主要論戰對象。
這場論戰的主戰場在上海,但論戰的影響卻輻射到了北平,同樣引發了北平各界的爭論。北平社聯十分重視這場論戰,把它作為加強對青年思想教育的一次機會。一方面,北平社聯組織青年盟員通過讀書會、研究會、撰寫論文等方式同“托派”分子論戰。北平社聯研究部長、中共黨員李正文更是憑借進步學者張友漁擔任《世界日報》副刊主筆的機會,于1934年9月以岳光的筆名發表了他在北平社聯內部所作的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討論小結。《世界日報》是華北地區有影響的大報,30年代初正值鼎盛時期,1932年以后還在北平的著名大學中“約請學生擔任特約記者”,在當時頗能“吸引教育界的讀者”。?李正文的文章曾連載數期,在更廣的社會層面擴大了論戰的影響,使青年們進一步了解“托派”的錯誤觀點。另一方面,北平社聯還組織了青年學生進行反對“托派”分子的實際活動。特別是1932年10月,因陳獨秀被國民黨逮捕,北平的“托派”分子安排營救行動,曾請到當時已經脫離中共的施存統演講,地點就在北平大學法學院第一院大禮堂。演講當天,北平大學的學生蜂擁而至,北平社聯也組織校內外的盟員參加,在會上對“托派”進行斗爭,使得施存統的演講無法進行,最后“只剩下托陳取消派分子等極少數人便散會了”。?由此觀之,北平社聯在反對“托派”分子問題上立場堅定,對提高青年學生的政治敏感性發揮了一定作用。
不僅如此,在批判“托派”錯誤思想的同時,北平社聯還注意向盟員及青年學生宣傳、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思想。北平社聯曾編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線》,此書是文章選集性質的著作,內容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托洛茨基思想的比較,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諸問題,旨在向青年宣傳中國共產黨關于中國革命的觀點。在此書的出版預告中,這樣宣傳此書內容:“你知道俄國革命為什么勝利?一九二五——二七年的中國革命為什么失敗?無產階級政黨的戰術在前者是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同時在以往的歷史又給我們以什么樣的教訓?中國革命又到底是什么性質?中國革命現在到什么階段?到底什么才是中國革命的正確路線?”?值得一提的是,這部著作還包含了華崗寫的《一九二五—— 一九二七中國大革命史》中的部分內容,“本書內容:上卷:……3.中國革命的昨日今日與明日(里面包含華崗的中國大革命與機會主義……和華崗的論中國革命轉變的文章)”。?華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和著名學者,《一九二五—— 一九二七中國大革命史》也是他為批判“托陳取消派”而編寫的著作,1931年出版。華崗“力圖按照黨的‘六大精神,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和總結這次大革命的經驗教訓”,這部大革命史也被當時的一些地下黨組織“作為黨員和革命群眾學習的教材之一”。?由此可見,北平社聯在緊張的斗爭工作中,仍然能夠及時地向青年介紹中國共產黨黨內正確的思想,在政治上始終緊跟黨的步伐,以此來教導青年、引領青年。
(二)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0世紀30年代,正是白色恐怖日益猖獗的時期。“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使其宣傳的“民生主義”成了空話。而九一八的炮火、一·二八的硝煙,更是加深了青年們對民族危機的深刻認識,可在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下,廣大青年痛感“無路可走”。中國共產黨借助北平社聯,向青年們傳達“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引領青年走向光明,走向希望。
1.動員青年參與平民教育。三十年代的北平,貧富分化十分嚴重,廣大青年對此深有體會。清華大學一次入學考試,國文科的作文題目有一個是“苦熱”,結果“北平考生做這個題,總是分兩面立論:‘闊人雖也熱得難受,但可以住洋房,用電扇,吃冰激凌,還可以上青島、北戴河去。‘窮人的‘熱可苦了,洋車夫在烈日炎炎的時候還得拉著車跑;跑得氣喘汗流,坐車的還叫快走,于是乎倒地而死”。其他的作文題目下也是如此“恨富憐窮”:“做‘夜的也常有分闊人的夜與窮人的夜的;做‘曉行的雖因早晨的鄉間不大會有闊人而拉扯不上去,但也常將農人的窮苦與苛捐雜稅等等發揮一番。”對窮苦人的關心愛護,使得青年迫切想改善平民的生活,在當時的條件下,北平社聯選取開辦平民學校的方式來引領青年“為人民謀幸福”。
北平的大中學校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就有參與平民教育的傳統,北平社聯也巧妙地利用這種形式,引領青年學生接近平民階層,在平民教育活動中向青年傳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當時,北平大學法學院有一所附屬民眾學校,由法學院出資,借學生會的名義開辦,地址就設在法學院第二院,由法學院學生在課余時間義務授課,學生都是附近窮苦平民家的孩子。這所平民學校“在幾年間因黨派明爭暗奪,幾經人事變動,時辦時輟,后由左翼史如舟、關毓芬(女)等接辦,情況已有好轉,到一九三二年春重新整頓,民校組織比較穩定健全”,已經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所紅色民眾學校”。北平大學法學院的社聯支部利用這個機會,發動社聯成員參與到這所平民學校的活動中,使他們接近平民,設身處地了解平民生活。參加北平社聯的青年在這所平民學校任教的過程中,不僅自己編寫教材,宣揚革命理論,有時還在課堂上公開反對剝削壓迫,向學生們傳遞階級斗爭、窮人翻身的平等思想,甚至介紹蘇維埃政權的相關情況。而且,學校的學生也因在平民學校受過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依靠學校發放的畢業證書考入了職業學校、找到了工作。其他學校的社聯支部也組織過類似活動。比如前文提到的匯文中學,在北平社聯的領導下,借助讀書會的組織與成員,“還辦了一個義務教育的匯文民眾學校,吸引匯文職工和群眾去學習”。這個平民學校實際上成為宣傳革命理論的又一陣地。
以開辦平民學校來傳播進步思想的斗爭形式,一方面“有利于黨組織的合法活動,有利于黨與群眾的聯系”,另一方面還讓這些學生們“受到了革命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覺悟”,一部分學生還在北平社聯的影響下跟隨他們參加集會、游行等活動,最后“參加了革命組織”。這種青年學生與貧苦民眾間的良性互動,不僅在特定條件下改善了民眾生活,還使得青年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社會的實踐,在平民教育中體會到了“為人民謀幸福”的真諦。
2.號召青年反抗日本侵略。北平社聯的活動時期,正是日本加緊侵略中國,中日民族矛盾愈發尖銳的時期。特別是九一八事變以后,不僅大批東北流亡學生涌入北平,訴說日寇暴行,而且日本軍隊也集結于山海關外,對華北虎視眈眈,北平已然成為抗戰的前哨陣地。
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的青年學生群情激憤,紛紛投入救亡運動,他們組織請愿團“南下”,到南京去向國民政府示威。青年學生們宣稱,如果國民黨當局不抵抗,“就是與帝國主義者妥協,就是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就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我們非但不信任它,而且要打倒它”!在這種形勢下,北平社聯也組織其成員積極參加這次示威活動,派佘立平、尹景湖、蘇亦農、張魚、智良俊、關毓芬等人參加“南下示威團”,佘立平、尹景湖等還在示威團的糾察隊中擔任了職務,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參與實際政治斗爭。同時,面對國民黨當局借“改革教育方案”壓制青年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的形勢,北平文化總聯盟號召北平各左翼文化團體在大學中發動罷課、罷考行動,抵制國民黨借教育政策干涉抗日救亡運動的行為。北平社聯積極響應號召,組織支部進行罷考斗爭。如北平大學法學院社聯支部的成員,“在校園內貼出了反對教育法西斯化的標語,并且把守各院和教室的大門,勸阻同學不要參加考試”。這場罷考斗爭在社會上震動很大,平津等地報紙均有報道。
不僅如此,北平社聯又在北平各大學中加緊活動,沖破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羅網。一方面,北平社聯積極聯系進步學者和教授,借助課堂進行抗日宣傳。北平與上海相比,國民黨統治相對薄弱,“高校內紅色教授的勢力也較上海更加強大”。當時許德珩剛被國民黨當局釋放,但他同情共產黨,甘冒風險為北平社聯服務。據李正文回憶,在許德珩出獄后的一次授課中,“進步同學問他:中國的出路是什么?他并不回答,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反帝”,這給青年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北平社聯又組織人員在刊物上撰寫關于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等日本侵華事件的文章。例如在北平社聯領導的刊物《北方青年》上,就載有鐘中作《反日與反帝》、依平譯《滿洲著了火》、李皚作《與十九路軍士兵談話的記錄》,這些文章向青年們揭露了事變的真相,進一步宣傳了抗日主張,有利于鼓舞青年們的抗戰熱情。
三、北平社聯青年工作的歷史作用
(一)促進青年的團結與聯系。北平社聯的領導成員都來自青年,知悉青年的情況,在實際活動中也與青年打成一片。面對部分青年學生在經濟上的困難,北平社聯的負責人慷慨地解囊相助,解決青年的食宿問題。北平社聯領導人宋劭文、裴麗生等都自覺發揮共產黨員的帶頭作用,解決青年學生的生活難題,當時的社聯成員間的關系,“真是有飯大家吃,有錢大家花,共生死、同患難的階級友愛高于一切。”而且,北平社聯對犯下錯誤的青年也耐心指導,使其吸取經驗教訓。1932年12月,北平社聯執委李正文因斗爭經驗不足,上了國民黨特務的當,使部分同志被捕。宋劭文得知后,親自來關心李的情況,直言“別人不敢見你,只有我來了”,告誡他提高警惕。裴麗生在指導讀書會活動時,了解到一些進步青年雖然想改造社會,但理論修養不足,“缺乏堅定的共產主義人生觀”,因此他讓青年們“先共同學習《社會科學概論》這本書”,以及《反杜林論》《共產主義ABC》等著作,以此來提高青年的理論水平。北平社聯的青年工作加強了青年之間的友誼,贏得了進步青年的信任。
(二)提高革命青年斗爭積極性。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團體,北平社聯積極配合黨的政策,熱心于社會運動,在革命青年中擴大了黨的影響。通過組織讀書會、創辦刊物、發表文章等形式,北平社聯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青年學生中去,為革命青年從事斗爭活動提供理論與思想的指導。而且,北平社聯的成員也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實際斗爭中去,當時北師大著名的學生領袖徐錚、徐文華、徐志超,都是北平社聯的成員,在北師大中相當活躍。1933年,徐錚兩次被捕,釋放后在西山養病,而當李正文因工作需要請她參加活動時,她毫無推脫,帶病下山,像這樣熱心青年工作的北平社聯成員不在少數。同時,北平社聯還利用政治形勢的變化,組織青年進行合法斗爭。1932年12月,中蘇恢復外交關系,當時進步青年向往蘇聯,希望能去蘇聯參觀乃至留學。因此,1933年春,北平社聯積極參與組織“暑期蘇聯觀光團”的活動,宋劭文、李正文等社聯負責人都參與到籌備工作中,秘密組織進步青年參加工作。另外,1933年4月,北平社聯借公葬李大釗的機會,貫徹上級黨組織的指示,既采取合法斗爭,又采取秘密斗爭,派成員擔當糾察隊員,在游行隊伍中呼喊革命口號,使公祭活動變成鼓舞青年繼承李大釗精神的生動課堂。
(三)引領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北平社聯的青年工作,使得進步青年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思想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對黨領導的革命有了深刻的體會,從而為黨提供了一批青年人才,北平社聯在黨與青年中間發揮了重要的“引路人”作用。北平社聯主要領導人宋劭文、裴麗生在參加北平社聯時雖然只是學生,但他們在實際斗爭中成長起來,不僅在白色恐怖中恢復了與黨組織的關系,還在之后的革命事業中為黨作出貢獻。宋劭文后來在中國共產黨實際領導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中擔任宣傳部長,從事統戰工作;而在北平社聯停止活動后輾轉回到山西的裴麗生也參加了犧盟會,1941年又在山西第三專署配合薄一波,主抓經濟工作。那些參加過北平社聯的青年學生,也在社聯的引導下走向革命道路。當時的進步青年,雖然對中國共產黨十分向往,但總是找不到與黨聯系的線索或門路,北平社聯往往借助社員與青年學生的同鄉關系,或是借助讀書會的形式,在學校中發展成員,起到了團結、引導進步青年的作用。據王達成回憶,1932年他進入北平志成中學高中部后,常與同鄉的宋劭文、裴麗生等來往,并在他們的幫助下參加了社聯活動,裴麗生還指導了一些理論性問題,最終這一批參加讀書會的青年“都初步地掌握了一些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王達成、張新銘、李錫純、董謙等人“都在后來的革命戰爭歲月中,為黨和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有的已經光榮犧牲了”。
結語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對進步青年的教育和引導,帶領他們積極參加青年運動。作為中共領導的北方左翼文化運動中的核心團體之一,北平社聯在青年工作中全面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用科學理論教育青年、武裝青年。同時,國民黨統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讓廣大青年憤懣不已,而隨著日本侵華腳步的擴大,民族危機進一步促使了青年覺醒,北平社聯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感召青年,使他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從而為革命斗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可以說,北平社聯的青年工作,在抗日救亡的時代要求下促進了黨對青年工作的領導。“抗日救亡活動擴大了革命文化運動的影響,革命文化運動又進一步推動抗日活動的開展。”從這個角度看,北平社聯“為全民族抗戰的興起做了思想動員和輿論準備,鍛煉、培養了一批黨的理論和文化工作骨干”。在開展青年工作的過程中,北平社聯也真正做到了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從而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注釋]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87.
②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618.
③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五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67.
④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五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73.
⑤史先民.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77.
⑥史先民.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52.
⑦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200.
⑧史先民.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50.
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成立55周年紀念專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63.
⑩曾任.從馬克思學說的批判說到中國現代青年應有的覺悟[J].三民主義月刊,1935(11):98-105.
?志堅.青年思想左傾的原因及對策綱要[J].中華周報,1932(56):78-79.
?史光榮.馬克思主義哲學早期研究者裴麗生[J].文史月刊,2018(07):15-18.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成立55周年紀念專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68.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成立55周年紀念專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52.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四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298.
?張友鸞等.世界日報興衰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2:123.
?徐素華.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史[M].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200.
?史先民.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57.
?史先民.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資料選編[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58.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中共黨史人物傳(第二十一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289-290.
魯迅.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69.
佩弦.高中畢業生國文程度一斑[J].獨立評論,1933(65):9-12.
智良俊.回憶一所紅色民眾學校[J].北京黨史,1986(03):13-16.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辦公廳.中國青年運動歷史資料(第九冊)[M].內部發行,1981:568-569.
徐素華.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史[M].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205.
謝輝元.十年內戰時期平滬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群體的學術活動[J].史學史研究,2020(04):94-104.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成立55周年紀念專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51.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成立55周年紀念專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158.
北京市黨史資料編輯室.故都從未停止戰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67.
北京市黨史資料編輯室.故都從未停止戰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6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