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醫生在為患者開處方時,往往會詳細交代藥物的用法,如間隔多長時間服用1次,每次服用多少劑量,等,有時還叮囑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是餐前或餐后用藥,此藥切勿與何種食品或藥物一起使用,等,個別時候,甚至還莫名其妙地說上一句:不要曬太陽。
“服藥后不要曬太陽?”聽到這句話,許多患者心中可能都會升起一個大大的問號,怎么會有如此奇葩的要求呢?要解除這個疑問,不妨先了解一下藥物光敏反應。
藥物光敏反應指的是在用藥之后,患者因為紫外線暴露而引發的不良反應,包括光變應性反應與光毒性反應。
作為遲發性變態反應的一種,光變應性反應常出現在個別過敏體質的人身上,臨床癥狀與接觸性皮炎相似,暴露在日光下的局部皮膚會有紅斑、丘疹、水皰、鱗屑,自覺瘙癢卻沒有燒灼感,一些人或因此而產生持久性、慢性光敏反應。
光毒性反應作為非免疫性反應的一種,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臨床癥狀與嚴重曬傷相似,局部皮膚會出現水腫性紅斑,嚴重時還有水皰,自覺有刺痛感與灼熱感。急性癥狀消失后皮膚往往產生脫屑、干燥、松弛、色素沉著之類問題。光毒性反應強弱與否,取決于引發光敏反應的藥物濃度及光照強度、光照時間。
1.喹諾酮類抗菌藥 此類藥物(如洛美沙星、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羅沙星、依諾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等)會引發中重度光毒性反應,一般是暴露在光照中的部位(如面部、手背、前臂伸側、頸部V區等)發生過度日曬反應,出現滲出、紅斑、水腫、水皰等癥狀。因此,使用此類藥物時不要在紫外線或者日光下過度暴露,若出現光毒性反應即馬上停止用藥。
2.四環素類抗菌藥 此類藥物(如金霉素、地美環素、多西環素等)若大劑量或中劑量服用,易導致光毒性反應,癥狀和嚴重燒傷相似。因此,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時,切勿直接暴露在紫外線或者日光下,若皮膚發現紅斑等要馬上停止用藥。
3.抗腫瘤藥 此類藥物(如維莫非尼、伊馬替尼等)非常容易引發光毒性反應,所以在用藥期間以及停止用藥后7天之內切勿接受日光暴曬,或暴露在類似強光源之下。
4.煤焦油 藥品說明書指出,外用此藥易導致光敏反應,72小時內要防止日光暴曬到用藥部位。并且此類藥物和光敏藥物合用會加重光敏反應,所以,切勿和三甲沙林、甲氧沙林等藥一起使用。
5.酮洛芬 藥物說明書指出,局部用此藥會加大皮膚對光的敏感性,所以,在治療期間以及治療后兩星期內切勿直接暴露于日光下。
6.補骨脂素 一般和紫外線A段照射合用,以治療濕疹、銀屑病等皮膚病。會產生光敏反應。治療時切勿讓正常皮膚與此藥接觸,且接受紫外線A段照射,防止發生光敏反應,如色素增加、皮膚紅腫等。
7.異維A酸凝膠 藥物說明書指出,在暴露部位涂抹此藥的要防止紫外線和日光照射;若難以避免,要使用防曬藥品或加以遮掩,并且用藥期間不要使用日光燈。
除以上藥物外,像氟他胺之類的抗雄激素藥物,以及替加氟之類的抗腫瘤藥,這些藥物導致的光變應性反應,相關癥狀一般于停藥后4~8周方才消散。
服用以上藥物的人群,特別是有過藥物光敏反應史的人群,用藥甚至停用后的規定時間(時長取決于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時間)里,都要做好防曬措施。在陽光強烈時不要外出;用一些廣譜防曬霜,戴寬檐帽,穿長袖上衣、長褲,著防曬服,將能防止紫外線的貼膜貼于房屋或汽車窗戶上。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了光敏反應癥狀,要馬上停止用藥,同時注意防曬。
處理大部分光毒性反應時,可口服鎮痛藥、涂抹潤膚劑、冷敷等開展針對性治療。處理光變應性反應時,臨床上醫生會采取和接觸性變態反應相似的治療方式,如將外用皮質類固醇涂抹在受累區域,以緩解炎癥反應、減輕瘙癢;對癥狀較嚴重的患者可進行抗炎藥物、抗組胺藥物治療,必要時亦可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藥物的光敏反應可出現于任何季節,因此,存在光敏反應史的患者應慎重使用光敏藥。在接受診療或者買藥時,要主動告知自己的這種情況。用藥前要細心查看藥品說明書,弄清楚此藥會不會導致光敏反應,以進行防曬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