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當前,我國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面臨諸多困境。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欠缺使鄉村教師缺乏職業投入,鄉村學校的內部環境不佳使鄉村教師不能很好地融入鄉村文化,鄉村教育的現實反向擠壓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等,這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鄉村教育發展和文化繁榮的瓶頸。提升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有重大價值,鄉村文化素養可以促進鄉村教師對鄉村及鄉村教育的積極情感,可以有效優化和提升鄉村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可以促進鄉村教師有效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因此,應該通過加強教師對鄉村文化的學習和培訓,培養教師的鄉村文化態度和情感,落實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踐行和融入等路徑,提升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使鄉村教師認識鄉村、熱愛鄉村、扎根鄉村。
【關鍵詞】鄉村教師 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素養
【中圖分類號】G4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5-14-04
鄉村教師支持是目前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離不開鄉村文化場域,鄉村教師擔負著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職責和使命,如果鄉村教師缺乏鄉村文化素養,便很難扎根鄉村,難以有效發揮鄉村人才培養和文化發展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狀況不容樂觀,一些鄉村教師身處鄉村文化場域,卻不了解、不熱愛鄉村文化,無意也無力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這成為鄉村教師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成為阻礙鄉村教育發展和文化繁榮的一個瓶頸。因此,提升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使鄉村教師愿意認知鄉村、熱愛鄉村、扎根鄉村是發展鄉村教育面臨的急迫工作。
一、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內涵
文化素養是“公民獲得文化適應性并能進行有效交流應該具備的背景信息”[1]。據此推導,筆者認為,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是建立在鄉村教師鄉村文化認知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伴隨鄉村教師鄉村教育和生活實踐逐步形成、鞏固、成熟,并最終構建起的整體行為特性及對鄉村文化的掌握和運用能力。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是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實踐和鄉村生活中形成的關于鄉村的知識、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是衡量鄉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據。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不僅包括其鄉村文化知識,而且還包括其對鄉村文化的態度、情感及其踐行鄉村文化的能力。
二、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提升的必要性
(一)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價值
學校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鄉村學校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上作用的發揮受制于鄉村教師的水平和能力,而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則是衡量鄉村教師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也正體現了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的價值。
1.鄉村文化素養可以促進鄉村教師對鄉村及鄉村教育的積極情感
鄉村文化素養的形成建立在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知、認同和實踐運用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的認知、認同和實踐將有力地促進鄉村教師熱愛鄉村和鄉村教育,熱愛學生,愿意扎根鄉村,致力于鄉村發展。工作和生活的文化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有重大影響,畢竟“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人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活”[2]。在鄉村文化素養的形成及對外界的作用過程中,鄉村教師能在鄉村文化場域中感受到濃濃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體會到教師職業的榮譽,獲得教師專業成長和進步。
2.鄉村文化素養可以有效優化和提升鄉村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
具有較強的鄉村文化素養可以使鄉村教師用最能契合鄉村生活場景的方式和方法去開展教育教學,使鄉村教育與鄉村學生的生活得到深度的融合,使學生的學習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而不是與生活相脫節,讓學生能學思踐悟合一,真正達到學以致用。還可以培養學生對鄉村生活、鄉村文化和鄉村人的熱愛,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立志于建設鄉村,而不是期盼逃離鄉村。
3.鄉村文化素養可以促進鄉村教師有效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
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教師如果具有較高的鄉村文化素養,可以在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發揮其他主體無法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鄉村文化人才的培養、對鄉村文化的創新和創造。如果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不高,其對于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就不可能做出突出貢獻,其作為教師的職責和使命也無法踐行。
(二)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困境
1.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狀況影響鄉村教師職業投入
許多鄉村教師的生活和學習背景是城市,其鄉村文化知識匱乏,對鄉村沒有積極的情感,也缺乏鄉村文化實踐的能力。部分原本具有鄉村生活背景的鄉村教師,也有遠鄉村、近城市的強烈心理傾向,且原有的鄉村生活經歷也與工作的鄉村環境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鄉村教師“教學生活脫離了‘生活世界進入‘科學世界之中,使教學喪失了生活的整體性而淪為一種分裂的生活”[3]。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部分鄉村教師不了解、不熱愛鄉村文化,其教育活動與鄉村文化場域脫節,與鄉村學生的生活脫節,雖然身處鄉村學校,但是在心理上卻是鄉村的“過客”,不愿意扎根鄉村,缺乏職業成就感,想逃離鄉村。
2.鄉村學校的內部環境影響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融入
鄉村學校是鄉村教師在鄉村工作和生活的內部環境,鄉村學校的狀況對鄉村教師融入鄉村文化有重要影響,當前鄉村學校建設與鄉村文化場域未能密切融合,有的甚至與鄉村環境相脫離,這使得鄉村教師缺乏一個有效提升其鄉村文化素養的內部環境基礎。鄉村學校雖然地處鄉村,但是許多鄉村學校的文化建設向城市學校看齊,學校的文化環境與鄉村文化場域格格不入,游離于鄉村文化之外,鄉村學校自身的文化環境建設不能促進鄉村教師提升文化素養,不僅不能促進鄉村文化的建設,反而反向拉扯和撕裂了鄉村文化。
3.鄉村教育的現實反向擠壓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
鄉村教師的使命是培養人才,傳承和創新包含鄉村文化在內的優秀文化。同時,鄉村人口及鄉村文化也會反作用于鄉村教師,促進或阻礙其鄉村文化素養的提升。一些作為鄉村教師人才培養對象的鄉村學生,在教育和生活中生發了脫離鄉村、向往城市的心理傾向。此外,鄉村文化存在與城市同質化的問題,例如鄉村的生活方式、生活場景等向城市看齊,鄉村文化逐漸離散、異化甚至斷裂,使教師有身處鄉村卻恍若城市的錯覺,阻礙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提升。
三、提升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路徑
(一)認識鄉村:加強教師對鄉村文化的學習和培訓
當前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素養上的困境的重要成因是由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不了解和無感情造成的,要破除這一困境,首先鄉村教師應正確認識鄉村,培養鄉村教師形成鄉村文化知識體系及其相應的技能和能力。
1.強化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學習
當前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嚴重不足,要解決這一問題,加強對鄉村文化的學習是基本路徑。要達到真正提升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目的,在學習上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1)全面而深入地學習。人在認知上是有個人偏好的,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學習上不同于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學習,后者只滿足個人喜好的需求,而前者則為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與創新服務。因此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學習必須是系統的,要全面而深入地學習,要構建起鄉村文化的知識體系,管中窺豹、淺嘗輒止式的學習不利于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達到原有的水平。
(2)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認知。鄉村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是感性的,是鄉村生活的常態,融于鄉村的衣食住行之中,同時也是理性的,體現為鄉村的文化觀念和文化邏輯。因此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知要堅持理論學習和生活考察相統一,要融入鄉村生活,在樸素的鄉村生活中體驗和感悟、總結和提煉,將感性和理性融匯,進而實現在鄉村文化認知上的知、信、行合一。
(3)由他律到自覺的學習。在初期可以由學校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加強對教師學習鄉村文化的檢查和督促,但是關鍵在于激發和調動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學習上的主動性,被動學習始終不如主動學習,要形成鄉村教師在學習鄉村文化上的內在動力,使其成為提升鄉村文化素養的真正主體。
2.加強對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的培訓教育
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提升既是個人專業發展的自覺,又是鄉村教育質量提升的組織行為和群體選擇。要提升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就必須組織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的系統培訓。
(1)崗前培訓夯基礎。教師是專業人員,教師入職前必須在專業心理和專業能力上做好充足的準備。對鄉村文化的認識并形成相應的文化運用能力必須成為鄉村教師入職前的職業準備,這既是鄉村教師融入鄉村教育的文化場域的需要,更是正確認知鄉村教育對象,因材施教,促進鄉村教育生活化和情境化的需要。因此在鄉村教師上崗前,必須將鄉村文化的培訓納入上崗培訓的重要內容,夯實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基礎。
(2)常規培訓增實效。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內化和外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把對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的培訓當成一項常規性的工作來抓。要構建鄉村學校鄉村文化培訓機制,定期與不定期結合,開展體系性的鄉村文化常規培訓。在培訓對象上要全覆蓋,從管理人員到普通教師都要進入培訓序列,都要接受具有針對性、差異性和可操作性的鄉村文化培訓,以適應鄉村學校不同崗位對鄉村文化的要求。在培訓方式上要靈活多元,例如可開展專題培訓、專業培訓、交流培訓、轉崗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在培訓考核上要重培訓實效,強化培訓發展作用,通過培訓不斷強化和提升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促進其專業能力的鞏固和發展。
(二)熱愛鄉村:培養教師的鄉村文化態度和情感
文化不僅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體現,而且也反映著人們的生活態度。不同的文化態度往往意味著相對應的文化情感,而文化態度和文化情感則建立在文化認識的基礎之上。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認識影響著其對鄉村文化的態度和情感,而后者又會反作用于前者,促進或者障礙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的進一步認識。因此,要提升鄉村教師的鄉村文化素養,就必須在認知鄉村文化的基礎上,培養鄉村教師正確的鄉村文化態度和積極的鄉村文化情感。
1.培養鄉村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感和自豪感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和靈魂,鄉村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中存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得到傳承、創新和發展,而這正是學校教育承擔的工作職責之一。在正確認知鄉村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和塑造鄉村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感和自豪感在培養鄉村教師鄉村文化素養上具有重要作用。
(1)催生鄉村教師在提升鄉村文化素養的內生動力。動力是激發和調動人活動的內驅力,動力越持久、越強,人開展活動的內驅力和行動力就越持久、越強。培養鄉村教師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可以有效催生鄉村教師對提升鄉村文化素養的內生動力,并在此基礎上轉化為教師提升鄉村文化素養的行動力。
(2)激發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責任。動力的價值需要通過行動來驗證,鄉村教師在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中的行動既是其鄉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的驅動的表現,又是其職業責任在主體行為的反映。通常情況下,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豪情感越強,其對于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的主體責任感和主體行為也相應會越強。
2.培養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和鄉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
對優秀鄉村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并不等同于對鄉村文化和鄉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可以激發人探索的欲望,愛好則可以使人的行動持續而有力,培養鄉村教師對鄉村文化和鄉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對于其學習鄉村文化具有重大作用。一要多舉措增強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鄉村文化本身是有著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但目前鄉村文化因為缺少挖掘、整理,再加之呈現方式碎片化而不成體系,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均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所以要挖掘和融合各類鄉村文化資源,使其煥發生機和活力,吸引鄉村教師的主動關注和熱愛。二要用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充盈鄉村教師的生活世界。鄉村生活本應是靜謐而有詩意的,但目前一些教師的鄉村生活往往單調而枯燥,究其原因是鄉村生活的內容和方式未得到很好地開發和利用,其最吸引人的特質未得到有效呈現。應該充分發揮鄉村生活的優勢,同時借鑒和吸收城市生活的一些優勢和經驗,使鄉村生活能更好地滿足鄉村教師的生活需求,使鄉村教師愿意、樂于并享受在鄉村的生活。
(三)扎根鄉村:落實教師對鄉村文化的踐行和融入
只有扎根鄉村,鄉村教師才能真正履職盡責,才能在提升鄉村文化素養的同時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扎根鄉村,提升鄉村文化素養,認知鄉村文化,進而喜愛鄉村文化只是基礎,是鄉村教師建設鄉村文化的前提,而踐行鄉村文化并最終融入鄉村文化才是鄉村教師提升鄉村文化素養、履行教師職責的根本目的。
1.豐富鄉村教師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的文化經歷
鄉村教師認知鄉村文化、熱愛鄉村文化,提升自身的鄉村文化素養,這既是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鄉村教師職業本身的需要。教育本身就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活動。鄉村教師的工作職責就是在鄉村文化場域下,立足鄉村生活世界,在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實現對人的培養。首先,教師要傳承優秀鄉村文化。中華民族幾千年累積的鄉村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教師要對這些文化進行梳理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過程中將優秀的鄉村文化傳承下去。其次,教師要創新鄉村文化。“主體的文化創造、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這正是教育所特有的功能。”[4]教師的工作是具有創新性的工作,教師不能做文化的“二手販子”,教師也不能不作處理地傳播文化。在對鄉村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鄉村文化和鄉村生活的實際,基于人才培養的需要,對鄉村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創新和發展,這既是文化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教師正是在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經歷過程中,達成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時也豐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2.增強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實踐中的體驗和收獲
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樣,教師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與自身的個人素養提升和專業發展同樣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教師鄉村文化素養的提升和相應的文化收獲的增加,對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因此,應該多措并舉,增強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實踐中的體驗和收獲。一是讓鄉村教師過上真正美好的鄉村生活。鄉村教師扎根鄉村的基本要求是鄉村教師融入鄉村生活,這種融入既要求教師品味鄉村生活的苦,又要求教師享受鄉村生活的甜,是真正的而非形式意義上的鄉村生活。鄉村教師絕對不能成為鄉村生活的過客,鄉村必須成為鄉村教師真正的“家”。二是讓鄉村教師享有積極的鄉村文化體驗。鄉村教師以鄉村為家,這要求鄉村教師既過著物質上的鄉村生活,體驗鄉村的“煙火氣”,又要求鄉村教師充分體驗鄉村文化場域的精神氛圍,享受鄉村文化的溫暖,享受精神世界豐盈的文化體驗。
【參考文獻】
[1]余昱.文化素養的課程詮釋:美國富蘭克林學校的“華盛頓之旅”研學課程[J].比較教育研究,2018,40(7):36.
[2]秦光濤.意義世界初探[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9(4):35.
[3]張金運,張立昌.基于文化素養養成的課程知識理解:課程知識的文化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7(1):52.
[4]郝德永.走向文化批判與生成的建構性課程文化觀[J].教育研究,20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