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寧娜
【摘 要】挖掘與利用地方資源是深入推進園本課程構建的重要環節,文章以廣西南寧市邕寧區直屬機關保育院為例,從資源的收集與發掘、游戲環境創設、游戲內容及形式的選擇運用、課程評價等方面總結提出“一核三步四體六面”課程實踐模式,以期豐富本土資源融入少數民族地區幼兒園課程實踐的研究經驗。
【關鍵詞】“一核三步四體六面”模式 幼兒園課程 民間游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5-92-04
在幼兒園教育改革的進程中,統一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不同地域幼兒園的發展需求,各幼兒園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人文、自然、社區等各類資源支撐課程的作用,從環境創設、內容選擇、形式運用和活動評價等多方面探索適合本園發展的課程之路。
不少幼兒園嘗試根據地域文化的特點,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園本課程,使課程活動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但是一些幼兒園未能深層次地挖掘地域文化的價值,本土資源融入園本課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民間游戲資源的教育價值體現不足,與幼兒的發展需求不匹配。一些幼兒園在挖掘民間游戲資源時隨意性大,只關注其趣味性,好玩就用,缺乏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需求的綜合分析,未能從內容的科學性和發展性、材料的生活性和多樣性、形式的靈活性和挑戰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課程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發揮不足,傳統民間游戲的傳承無法體現出新時代的創新。
二是民間游戲資源融入課程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單一,實踐空間窄化,幼兒主體性體現不足,忽略幼兒個性化的發展與培養。一些幼兒園只將民間游戲應用于益智游戲或體育游戲中,玩法和規則原始化、局限化,幼兒被動接受玩法和規則,缺少問題意識,未能有效促進幼兒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游戲過程中獲得思維品質、創造能力和社會性的發展,且僅靠統一的要求、集體性的形式不能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
三是課程開發缺乏適宜性,教育的階段性和幼兒連續性發展脫節。一些幼兒園在課程實施中存在“拿來就用”的現象,課程目標、內容、實施不符合幼兒經驗現狀、學習特點和方式,片面看待幼兒的發展,忽略過程,對家庭資源、社會資源的協同教育作用力的發揮重視度不足,與小學的銜接教育割裂,未能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等各方面的入學準備。
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邕寧區蘊含著豐富的壯族文化資源,八音節、點米成畫等民俗風情滲透在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中,搶花炮、牛角棋、老虎棋等民間游戲為幼兒所喜愛,成為園本課程的重要教育資源基礎。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主,在生活和游戲中進行。那么,如何落實生活化、游戲化的教育理念,突出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南寧市邕寧區直屬機關保育院(以下簡稱保育院)致力于傳承與創新民間游戲的園本課程構建,形成了立體式的“一核三步四體六面”園本民間游戲課程實踐模式,以期豐富民間游戲課程的實踐經驗。
一、“一核三步四體六面”園本民間游戲課程模式的理念
“一核”指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科學做好幼兒入學準備教育。
“三步”是課程實施的具體路徑,是師幼基于問題為導向的活動體驗、研究、實踐。第一步是師幼原汁原味地玩游戲,感知各類民間游戲,體驗游戲的趣味性。第二步是以探究式課程活動的方式研究解決在集體、小組及兩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突出幼兒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其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及合作學習。幼兒園通過優化游戲材料呈現方式、玩法及規則,創設立體式的園所游戲環境,全方位、個性化地滿足幼兒游戲和發展的需要。第三步是鼓勵與支持幼兒運用方法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將游戲經驗遷移到制作游戲棋及其他內容的學習活動中,強化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發展。
“四體”是指以幼兒園、家庭、小學和社會為實施主體場域,強化聯合協同教育功能,促使幼兒在快樂的游戲與學習中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
“六面”分是指向促進幼兒在健康領域、語言領域、社會領域、科學領域、藝術領域及學習品質六個方面的學習與發展。
二、“一核三步四體六面”園本民間游戲課程模式的實踐路徑
(一)多途徑收集與發掘民間游戲資源
不少民間游戲資源是當地人口口相傳保留下來的,走訪民間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當地壯族文化。保育院積極行動,一是組織課程研究團隊外出采風,參加邕寧民俗活動、參觀博物館、造訪民間傳承人、發放調查問卷,多方面收集邕寧地區民間游戲品種和內容。同時鼓勵幼兒與家人尋找民間游戲,祖輩、父輩與孫輩的親密交流幫助幼兒以家庭為單位積累游戲經驗。二是由課程研究團隊歸納與分析民間游戲內容,從內容的科學性和發展性、材料的生活性和多樣性、玩法的靈活性和挑戰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研究—實踐—總結—再實踐,去除帶有封建思想、拗口、遠離幼兒生活和經驗的內容,保留呈現鮮活的邕寧壯族文化、符合幼兒認知經驗和能力的內容。三是發揮家庭和社區資源的作用,邀請邕寧民俗團隊如舞獅隊進入園所展示舞獅相關文化;鼓勵家長在家與幼兒開展親子游戲,營造良好的家庭游戲氛圍,多途徑地挖掘民間游戲的育人價值,傳承并創新民間游戲課程。
(二)實踐形成挖掘與運用民間游戲資源的基本原則
對地域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需要遵循教育規律、3~6歲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從幼兒現有學習與未來學習如何科學銜接的角度進行思考與實踐。
生活化。游戲內容來源于生活,易于幼兒理解與運用。游戲材料低成本、取材方便、可改良或替換,便于隨時隨地創造性地運用替代物達成游戲的目的。
科學化。游戲內容符合時代發展,健康向上,體現科學性和發展性,弘揚正能量,材料呈現方式蘊含科學、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核心發展經驗,游戲形式安全,有利于幼兒行為習慣培養和學習品質的發展。
兒童化。游戲內容和形式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和能力,游戲情境生動有趣,有效地調動幼兒的主體性,使幼兒獲得愉悅的游戲體驗。游戲故事、游戲圖譜、信息技術的融合有助于調動幼兒多感官的學習通道,讓幼兒通過看、聽、想、說、玩的方式快樂游戲。
挑戰性。游戲玩法或某個環節具有靈活可變性,讓幼兒在游戲對壘中感受和體驗挑戰,保持游戲的興趣,發展心理品質,獲得能力和經驗的提升。
發展性。游戲內容、材料、玩法和規則蘊含教育價值,具有可優化的空間,能根據各年齡階段幼兒發展情況進一步調整和創新,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游戲經驗的習得遷移運用到多類學習活動中,幫助幼兒積累更多的學習方法和經驗,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愛家鄉的情感,為未來的小學生活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整體架構民間游戲與園本課程融合相生
1.深入分析與把握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
一是邕寧區民間游戲種類多,趣味性和操作性極強,能在室內外不同場地組織開展,極大地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二是各類游戲中蘊含著多元的教育價值,能自然地滲透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有利于幫助幼兒獲得五大領域核心經驗的發展。三是集體或小組或兩人的游戲方式增強了幼兒與他人的社會性交往,探索和實踐新玩法、確定新規則、看待和接受游戲結果,這些過程能突出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性。綜合來看,民間游戲具有挑戰性,符合幼兒的認知水平,有利于幫助幼兒持續保持好奇、好問的興趣,形成主動探究和堅持達成目標的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2.以雙“融合”為途徑
(1)民間游戲與五大領域內容的融合。游戲資源的運用需要結合課程育人和文化育人方向,從幼兒經驗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的角度甄選游戲內容,保育院挑選了30余種蘊含邕寧壯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易于幼兒理解的民間游戲,構建出融合五大領域內容的游戲課程,將改良后的劃旱船、銅鼓操、五星棋等民間游戲納入課程中,引導幼兒樂玩、慧玩,助推幼兒愛玩游戲、主動玩游戲,感知地域文化,初步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2)民間游戲與一日活動的融合。項目組基于幼兒的思維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深研一日活動形式,實踐民間游戲與一日活動的多元融合,例如童謠+體育游戲、兒歌+益智游戲、故事+體育游戲等。幼兒從初始嘗試玩游戲,對各種形狀的民間棋盤的認識與了解,到熟悉后開始對游戲玩法和規則進行討論,逐步形成對民間游戲的理解和感知經驗,“棋盤怎么掛在墻上”“這些游戲要怎么玩呢”“誰先走、路線怎么定”“西瓜棋只能圍一個嗎”等問題引發出“我們的運動會”“西瓜棋游戲”等多個項目探究活動,多維度地在生活、學習、游戲、運動中自然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進行學習,提升持續性發展的內驅力,豐富對民間游戲文化內涵的理解與認同,培養樂觀、好學、友愛的幼兒。
3.立體開發園本民間游戲課程,因地制宜實施入學準備教育
保育院關注本土優秀資源在幼兒園課程的有效融合、創新和發展。課程構建涵蓋民族語言、體育、藝術、人文地理等內容,情境化、體驗式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增強民族自信,增長民族智慧,自然無痕感知和認同邕寧優秀傳統文化,從小根植文化自信理念。
(1)重構“立體式”民間游戲活動空間,引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教育環境的整體規劃與動態優化是引發與推進課程開展的重要基礎。保育院突破傳統桌面棋具的限制,充分利用走廊、班級、公共功能室、戶外操場,著手創設動態發展的游戲活動場域,使整個園所成為立體式的民間游戲空間。創新墻面棋、地面棋和桌面棋等多種棋類呈現形式,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木板、紙盒、布藝、毛巾、繩索等做棋盤,環保節約的沙包、石子、貝殼、扣子、瓦片等做棋子,制作直立式、收納式、口袋式、卷軸式、盒式、繩索式、組合式等可移動、可收納的立體棋游戲,適用于室內與室外多個空間,融欣賞與操作、環境創設與收納于一體,豐富、多元地滿足幼兒個性化游戲的需要。
(2)重構豐富靈活的民間游戲課程內容和形式,突出活動中幼兒的主體性。首先,優化傳統游戲棋子,賦予角色形象,增加趣味性、形象性和互動性。創編通俗易懂的棋故事幫助幼兒明確游戲規則和玩法,以閱讀圖書、微課展示、游戲圖譜為輔助,以情境帶動突出幼兒主體性,隨時看、聽、想、說、做、玩,突破“學棋”與“下棋”的難點。其次,聚焦探究式學習過程,提供合作學習機會,在高質量的互動對話中助推幼兒的深層次學習,例如以制作新的西瓜棋、探索誰先玩和吃子規則為主線開發出一系列探究式主題活動,師幼、幼幼、親子運用討論、實踐驗證、記錄分析、投票、制作等方式研究游戲新內容、新規則、新材料,共同分享、感悟、復盤與總結,共同實現從“會玩”到“慧玩”。最后,創設情境化自主學習空間,將一日作息安排板塊化,保證足夠的自主游戲和學習時間,尊重和支持集體和幼兒個性化的探索,促使幼兒在提問、閱讀、討論、操作、驗證、表征、總結、反思中主動感受、體驗與表達。“不僅評價目標、內容、組織實施,同時也評價環境創設、教師態度、師生互動等。”[1]
(3)豐富評價方式,構建幼兒學習評價體系,實現多元評價促發展。保育院研究建立形成常態化的自我評價體系,以幼兒、教師、家長作為評價主體,強化過程性評價,小班遵循師幼、親子互動評價為主的原則,中、大班遵循以幼幼互動、自我評價為主的原則,教師主體運用觀察記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課程活動反思進行評價,幼兒主體運用游戲計劃、游戲記錄、游戲回顧與反思進行評價,家長主體運用親子談話、親子記錄、游戲回顧進行評價,不斷引導幼兒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形成主動學習能力。
(4)整合資源,運用主體聯動方式拓展學習空間,協同推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保育院著重調動各方資源拓展幼兒的學習場域與空間,聯動推進幼兒的深度學習。一是開展家園聯動,運用家長資源拓展幼兒對民間游戲的感知與理解,家庭“大手拉小手”的親子互動進一步激發幼兒對民間游戲的興趣和探究,提升幼兒的學習經驗,增強家長對游戲課程的認同感。二是開展園校聯動,保育院與小學建立學習共同體,共研雙向銜接實踐策略,通過深度游戲課程學習奠基幼兒的入學準備,民間游戲融入小學課外活動、小學體育和音樂課程幫助豐富課內外活動內容與形式,助力增強幼兒上小學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三是開展園社聯動,邀請春牛隊、劃船隊等社會團體入園講解互動,組織師幼到園外開展參觀、采風、游戲表演展示等社會實踐活動,拓展視野與見識,知曉傳統文化,感受民間傳統文化的魅力。
邕寧區仍有部分鄉鎮幼兒園的辦園條件不足,如何指導和幫助鄉鎮幼兒園改變現狀,落實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的教育理念成為研究重點。保育院在幫扶過程中推廣應用研究成果,以“整體移植—部分模仿—片面創造—全面創生”的行動路徑環環推進,采用易收集、低成本的材料幫助鄉鎮幼兒園開展優化園所環境的行動,充滿游戲情境的環境和“送出去、走進來”的聯動教研促使鄉鎮幼兒園看到幼兒在自主開放性游戲空間中積極的學習狀態,嘗試師幼玩、幼幼玩,集體玩、小組玩,一些園所開始嘗試師幼開展對游戲問題的討論與探究,逐步改善教育環境,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從只上課走向玩游戲,從教師說走向師幼說、幼兒說。
對本土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需要各幼兒園根據本園實際,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不斷實踐與研究,并且多方推廣運用,才能更好地促進一個地區幼兒園保育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倪蓉.以“童蒙養正”課程體系,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R]//鄭惠萍,高一敏.快樂的求索者.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