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萍



【摘 要】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設有“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的欄目,還有其他與生涯規劃有關的欄目,利用教材這一有效載體介紹相關職業具有深刻的前瞻性。教師要圍繞教材中相關的欄目開展教育,基于單元教學創設職業生涯體驗情境。教師還可以豐富職業類型,創設多樣化、整體性的職業生涯情境,豐富職業生涯資源及其了解途徑,重視生涯教育的分析與反饋,引入科學議題更新職業認知。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 教材 生涯規劃教育 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G633.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5-71-04
一、生物學課程與生涯規劃教育
新高考背景下的選考模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也對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提出了挑戰,中學生所接觸到的職業類型較少,且難以全面了解職業要求和發展情況,因此他們缺乏生涯規劃的能力。高中學生對于大學以及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但我國生涯規劃教育起步較晚,相較于發達國家,專業的生涯規劃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較少,因此學科課程就成為了生涯規劃教育的第二課堂,有助于“學生能夠主動地、有準備地面對未來社會、生活、工作可能的變遷或是即將扮演的角色”[1]。
生物學課程旨在引導學生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涉及許多生物學的相關職業及領域,對于未來有意愿選擇生物學相關職業的學生來說,在生物學課程中融入生涯規劃教育,利用教材這一有效載體介紹相關職業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同時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體驗、思考職業生涯,也能增強學生社會責任。
二、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的生涯規劃內容體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主要通過介紹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呈現相關欄目的形式進行生涯規劃教育,教材中的“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科學家訪談”“科學家的故事”“生物科技進展”“科學·技術·社會”欄目,以各自的形式介紹生物學應用在各行各業中的重要意義,是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素材。
(一)高中生物學教材中的“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欄目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這一欄目與不同章節內容相匹配,旨在介紹相關職業描述和特點、工作內容和方式、就業情況和要求、職業素質要求等多方面的內容,為高中學生了解相關職業提供了一定參考。本文將教材中列舉的部分職業匯總如表1所示。
目前北師大版、浙科版等教材也以主要通過職業介紹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接觸生涯規劃的內容,介紹的職業類型略有差異,但總體形式是相似的。
對于學生來說,教材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更是連接中學和大學、校園和職業生涯的橋梁,而這些職業介紹的內容,正是搭建橋梁的有效方式。遺憾的是,眾多版本的教材雖然涉及的職業不完全相同,呈現方式也不一樣,但是整體上職業類型呈現普遍不足,生涯規劃教育內容具有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學生對職業信息的了解。
(二)教材中其他與生涯規劃教育有關的欄目(部分)
除了“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這一欄目,教材中還有其他欄目,從科學家事跡、科技進展、科學史內容等方面介紹了有關生物學學科發展、專業科研方面的生涯規劃教育內容,為教師教學和學生研讀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素材(見表2)。
這些欄目介紹的科學家可以作為榜樣,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生物學的興趣,同時教材涉及的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相關的科學研究進展,延伸了學科知識內容,拓展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充分利用這些欄目是滲透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立足教材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策略
(一)圍繞教材中相關的欄目開展教育
教材中的素材需要落實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逐步了解相關職業或領域的信息,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職業代入感。筆者綜合常見的滲透生涯規劃教育方式,總結基于教材開展教學的基本策略:①創設情境,引入職業;②深入了解職業內容和要求;③模擬體驗,應用知識,回歸自身定位;④開拓視野,感悟責任。
本文應用“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欄目,以病理科醫師職業為例,設計教學片段如表3所示。應用 “科學家訪談”“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欄目,以育種工作者職業為例,設計教學片段如表4所示。
上述環節可以靈活增減,或根據課堂形式(例如實驗課、活動課等)變化。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微課,采用多元的形式開展生涯規劃教育,例如可以加入職業訪談的素材,或開展相關專業大學生的就讀體驗分享活動等,豐富學生的真實體驗,進而立足教材,形成更為系統化的生涯規劃教育。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成性問題,尤其是與職業本身相關的問題,從學生最希望了解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記錄生涯規劃的過程,生成自己對某個領域或職業的感悟。
(二)基于單元教學創設職業生涯體驗情境
對于學生而言,單個教學環節或教材欄目相關的職業生涯情境較為碎片化,容易被忽視,因此教師可以嘗試以單元教學,創設職業生涯體驗情境,這樣既保證了教學情境的一貫性,又能促使學生更投入地探索和應用知識。
例如教學選擇性必修1第5章“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時,可以讓學生擔任學校或班級“植護員”,分析園林綠化景觀或勞動教育基地的植物(如番茄、水稻、棉花)生長活動的調節過程,包括育苗時期、“打頂”時期的植物激素分析,再到花期調整、提升結實率等具體問題。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嘗試,體驗完整的生產實踐過程,從而對職業活動有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教學選擇性必修2第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時,可以設置“低碳評估師”和“景觀設計師”等職業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分析校園、社區或其他城市生態系統時,進一步研究其結構、組成,以及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等功能。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信息化、數據化手段評估“雙碳”建設實際情況,將多余的碳排放進行轉化,落實生態環保教育。學生在為當地的低碳建設提供可行建議的同時,還可以綜合運用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認識生態工程中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
此外,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職業競爭的情境,讓不同小組的學生模擬職業團隊開展競爭,以項目書或方案等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在模擬團隊答辯中開展評價,將以往學習中的教師評價轉化為職業化的評估,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物學相關職業對能力和素養的要求。同時可以由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參與課堂點評,評價小組學習成果,以檢驗學生在實踐中正確決策、應用知識、高效協作的能力。
四、在教學中融入生物學生涯規劃教育的建議
(一)豐富職業類型
除了教材中涉及的職業,教師可以再補充介紹一些職業類型,例如生物學科教師、實驗管理研究員、野外調查研究員、有害生物消殺工作者、動物救助師、生物攝影師、生物數據庫研究員、生物智能研究員等。這些職業既與新興領域有關,也符合高中生物學相關知識范疇,可以豐富學生的職業認知。
(二)創設多樣化、整體性的職業生涯情境
首先,情境可以多樣化,教材中關于職業的描述方式多為短篇圖文簡介,雖然統一,但是缺乏靈活性和可讀性,生涯規劃教育與學科知識不同,可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呈現,例如呈現從業者自述自傳,展示求職簡歷,等等。其次,重視生涯規劃教育的整體性,可以單元為單位開展教學,提升職業生涯情境的連貫性和真實性。
(三)豐富職業生涯資源及其了解途徑
生物知識與生活、生產實踐息息相關,因此課堂內外、校園內外都可以成為生涯規劃教育的空間,尤其是課余時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探索未知的職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例如通過利用網絡資源提供就業信息、邀請從業人員分享經驗等,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習興趣。用直觀的方式呈現就業信息,用具體的案例分析從業利弊等,激發學生課后深度探索職業的欲望。
(四)重視生涯規劃教育的分析與反饋
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認知是逐步深入的,教師需要在各學段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生涯規劃教育分析和引導,并在教學過程中認真收集學生的疑問和反饋,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有用的建議,形成良性的互動。
(五)引入科學議題更新職業認知
當前,生物學研究發展速度飛快,因此教師在基于教材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學科知識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實時跟進學科發展趨勢,摒棄陳舊的職業認知,關注社會時事,將社會性科學議題引入課堂,幫助或引導學生辨析不同媒介中的職業生涯信息,進一步分析和研討生物學相關職業的工作內容和研究價值,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更新職業認知。
當前,新高考改革促使高中學生積極思考,規劃未來,對于教師而言,生涯規劃教育的重任在肩。隨著時代發展,新型職業逐漸增多,生涯規劃教育既需要理論的支撐,也需要模式化的探索與實踐,開展學科生涯規劃教育任重道遠。如何合理地在教學中融入生涯規劃教育,為學生長遠發展提供有用建議,是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和實踐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包春瑩.中學生物學教科書中加強滲透生涯教育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