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黃河劈開萬頃碧波,向渤海深處挺進,在黃河入??谔幮纬牲S藍交匯奇觀。圖/胡友文
黃河在山東東營入渤海,河水攜帶大量泥沙造就了壯美的黃河三角洲,這里擁有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廣闊、最完善、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東營市的黃河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黃河原蓄滯洪區居民遷建社區等,實地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
作為黃河入??诔鞘?、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立足服務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保護和修復濕地,全面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當蜿蜒5464公里的黃河東歸渤海時,頓失晉陜大峽谷時的咆哮洶涌,以俯沖之姿躍入大海,幻化成一個個悅動的黃色音符,與藍色海洋共同奏響一曲河海交響樂。
6月13日,初夏時節,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黃河入??诎矠懘a頭,一批批游客正有序登船,準備駛往20公里外的河海交匯處,一睹“黃河入海流”的壯美。
2021年10月20日下午,時值深秋,正是在安瀾碼頭,到東營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憑欄遠眺,察看河道水情。
當年7月下旬開始,黃河流域部分地方遭受罕見洪澇災害??倳浛疾飚斕?,黃河入海口水流量達到每秒4350立方米,河面寬度350米左右,水深4.9米。洪水雖已退回主河槽,但從主河槽到碼頭綠化帶10多米的“過界”痕跡還很清晰。
黃河河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裴明勝清楚記得:“總書記觀察得非常仔細,剛走上碼頭棧道,就指著綠化帶的方向問,這是不是前段時間水位最高時的水邊線?”裴明勝回答:“是的,這就是10月8日漫灘時的水邊線?!?/p>
聽到東營超前制訂防汛預案,及時啟動應急防汛三級響應,扎實做好度汛準備工作,雖然“有驚有險”,但沒有出現重大損失和人員傷亡,總書記滿意地點了點頭。
“總書記很關心黃河防汛工作,詢問了很多防汛細節,水位多高、流量多少,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都詳細詢問,可見黃河安瀾在他心中的分量?!迸崦鲃倩貞?。在碼頭上,手持展板,裴明勝向總書記匯報了黃河入海口的徑流量、輸沙量等情況。
駐足凝視滔滔河水,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我一直很關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今天來到這里,黃河上中下游沿線就都走到了。”
總書記隨后叮囑,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要強化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提升水旱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確保黃河沿岸安全。
黃河寧,天下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足跡遍布上中下游沿線,親自擘畫、親自部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
結束東營考察的第二天,2021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科學分析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形勢,把握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久久為功,確保“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
夏季的黃河三角洲保護區,五彩斑斕,湛藍天空下,黃河水滾滾滔滔,濕地上草木豐茂、綠意盎然,人們在這里感受大河奔流、河海相擁,感受鷗鳥飛駐、魚翔淺底,大河之洲,氣象萬千。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p>
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在東營入渤海,河水攜帶大量泥沙造就了美麗的黃河三角洲。1992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這里擁有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廣闊、最完善、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
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東營考察,第一站就選擇了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
講解員孫彬酌大學畢業后到保護區工作,從小在此地長大的他熟悉保護區的一草一木。孫彬酌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到保護區時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大片蘆葦成熟后呈現出“蘆花飛雪”景觀,海灘上一望無際的鹽地堿蓬由綠變紅,狀如紅毯迎賓。當時還是鳥類遷徙季節,各種涉禽、游禽棲息繁殖,野趣盎然。
在保護區,習近平總書記實地察看了濕地修復區、黃河故道人工柳林、碼頭和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
沿著木棧道,總書記步入黃河故道人工柳林。這里是1996年黃河人工改道前的故道,如今經過生態補水和修復,黃河三角洲特有的檉柳、杞柳、旱柳等近距離呈現在人們面前,漫步其間,不經意就會與禽鳥邂逅,蘆葦蕩里不時傳出孔雀的叫聲。這里的許多植物在黃河上中游都能找到原型,大河奔流,血脈相連。
聽取黃河口國家公園規劃、保護區總體情況和植被演替情況匯報后,習近平總書記說,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緊謀劃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科學論證,扎實推進。
如今,規劃范圍3517.99平方公里的黃河口國家公園已進入報批階段,是今年國家重點創建的12個國家公園之一。連同首批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一頭一尾,黃河全流域生態保護整體格局完善成型。
建在岸邊的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負責對三角洲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生態預警、科學評估。通過大屏,總書記了解了黃河入海流路變遷情況、黃河三角洲變化情況、黃河來水來沙及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情況,并觀看了當日河海交匯實時畫面。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是以保護珍稀瀕危鳥類和新生濕地為主的濕地類保護區,如今,鳥類已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6種、二級保護鳥類65種,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遷徙路線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
面對面向總書記介紹情況,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主任劉靜能感受到,總書記非常關注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工作?!爱攨R報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時,總書記問,東方白鸛是一夫一妻制嗎?看到我們為東方白鸛搭建的人工招引巢時,總書記說,這是你們為東方白鸛打造的安居工程??!”
聽完匯報,習近平總書記肯定了保護區的工作,夸贊工作很有成效,說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入腦入心了,大家認識統一了,也行動起來了。
“這兩年我們按照總書記的囑托,開展了很多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截至目前,開展了17個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13.6億元,修復濕地188平方公里,連通水系241公里?!眲㈧o說。
由于土壤含鹽量高,地下水位高且礦化度高,土壤瘠薄,在東營,人們常說,“養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
山東省農科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賈曦2015年剛到東營時,看到的景象是,部分地塊“小麥一根香,種子不分蘗”?!靶←滈L得和一根香一樣高,一根獨稈上頂著三四粒麥粒,連麥種都不夠,播種量很大,產量卻很低?!?/p>
研究院所在的東營市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15年建設前是一家國有農場,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由于地力差,農場常年廣種薄收。到東營當年,賈曦他們在試驗地部分地塊上種植小麥,一畝地播種40斤,產出僅170斤。
賈曦告訴記者,對于鹽堿地研究,很長一段時間里沒有“以種適地”的概念,主導思路是土壤改良,從事鹽堿地研究的大多是土壤類專家,主要是降鹽配肥,改良后容易反復,效果很不穩定。
在以“改”為主理念指引下,作物育種的科研人員未把耐鹽堿作為品種選育指標,相關科研項目也很少,從1993年年底黃淮??萍即髸鸾Y束到2013年,長期缺乏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支持。
而且,耐鹽堿作物大多是“小眾作物”,從業人員少,團隊規模小,很多作物的基因圖譜和功能都不清楚,現代化分子育種手段很難用上,這就造成育種進度慢、耐鹽堿作物品種少。

歡騰濕地。圖/魏東
2021年10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走進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深秋時節,試驗田里只剩下大豆、藜麥等少數幾種作物,小麥剛剛播種。
總書記走進田間,仔細察看了大豆、苜蓿、藜麥、綠肥長勢,詳細詢問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耐鹽堿植物育種和推廣情況。
“總書記在田間察看的大豆品種,是我們院選育的齊黃34。這個品種適用性很廣,一般大豆品種只能跨一個緯度種植,這個品種能跨20個緯度,品種權轉讓時賣了1800多萬元?!辟Z曦說。
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并叮囑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思路轉變至關重要。賈曦明顯感到:“這幾年大家對鹽堿地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耐鹽堿育種的重視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边@不是賈曦第一次近距離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
2013年11月27日,總書記到山東省農科院考察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發展情況時,賈曦是院玉米所副所長。他說,總書記在省農科院作出的“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重要指示,不斷激勵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論文書寫在大地上。
8年后,再次聆聽總書記的指示,賈曦覺得,總書記對自己的“行當”十分重視,也十分熟悉,“今年總書記到河北黃驊考察了旱堿麥,到內蒙古考察了鹽堿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綜合利用,又有了新的指示?!?/p>
如今,大量科技工作者將目光投向鹽堿地育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良種工程中的種質資源創新等主流科研計劃,都有耐鹽堿品種選育項目?!坝辛丝蒲许椖恐С郑由嫌N思路的轉變,促成耐鹽堿育種熱了起來,相信5到10年內肯定會涌現出一大批成果。”賈曦信心十足。
2022年4月,山東省農科院啟動實施“突破黃三角戰略”,力爭在培育耐鹽堿品種、研發關鍵技術、提升平臺支撐能力、打造產業技術模式和樣板創建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技術支撐體系,在鹽堿地綜合治理利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2022年以來,全院開展30余種作物的耐鹽堿品種選育工作,目前篩選培育出120余個品種在黃三角鹽堿地區域推廣應用。
5月8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啟動運行,這是我國鹽堿地方面最高級別的研發平臺。
6月底,黃河三角洲農高區夏播試驗基本結束,試驗田里綠波蕩漾,玉米、大豆、花生、谷子、甘薯、芝麻等長勢喜人。盡管受后期降雨頻繁影響,今年的小麥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同一片土地上,早已不復“一根香”的慘淡。
套種、間作、輪作等適于鹽堿地的現代化種植模式不斷被應用。在中輕度鹽堿地上,農業科技工作者研發了鮮食玉米、鮮食花生間作模式,收獲的作物經濟價值更高,作物秸稈做成飼料,冬季還可以再種一茬牧草,實現周年高值生產……
“運用鹽堿地周年生態高值化生產模式,鹽堿地萬元田不是夢?!辟Z曦說。

芒種。圖/程永鋒
善淤、善決、善徙,黃河是世界上最難馴服的河流之一。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水害頻繁,黃河沿岸兒女,飽受洪災凌汛之苦。
黃河自西南而東北貫穿東營,在墾利區董集鎮附近左轉彎近90度,進入一條長達30公里的“窄胡同”。上世紀70年代,東營市黃河原蓄滯洪區群眾響應國家號召,搬遷至沿黃大堤房臺上居住,形成“房臺村”。
2013年起,東營對66個房臺村進行住房拆遷改造,建設新社區。楊廟社區建有樓房1446套,居住著董集鎮曾經11個房臺村的5300多名村民。
回憶起住在房臺村的日子,前許村黨支部書記許孝軍說,自家老房子就曾被洪水沖走。當了村書記后,一到下雨天,顧不上自己的父母,要先去村里孤寡老人家看看房子漏不漏雨、安不安全。
每到一地,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去看望當地群眾,黃河灘區百姓能否安居樂業,總書記十分牽掛。
2021年10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廟社區,走進便民服務中心、老年人餐廳、草編加工合作社,詳細詢問社區加強基層黨建、開展便民服務、促進群眾增收等情況。
楊廟社區黨委書記張麥榮記得,總書記走進的第一個地方是便民服務中心。
聽到鎮里專門安排兩名工作人員長期在社區辦公,社區便民服務涵蓋79項業務,其中32項能當場辦結、47項是幫辦代辦,總書記稱贊,這樣的工作方式,是切實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時近中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社區老年食堂,飯菜都已擺好,一些有需求的社區居民到這里吃飯,一頓飯只需一元錢?!澳翘焓侵芩模恢艿牟俗V都寫在黑板上,總書記把菜譜讀了一遍后夸我們菜搭配得非常好,有葷有素,一天的營養這一頓飯就有保障了。”張麥榮回憶。
讓張麥榮驕傲的是,離開前總書記對她說,我去過很多城市社區的老年餐廳,你們這里一點也不比它們差。
走進居民許建峰家,總書記察看了臥室、廚房、衛生間后,同一家三代人圍坐交談。“像親戚串門似的拉家常?!睆堺湗s記得每一個細節,總書記問得很仔細,洗手有熱水嗎?中午做什么飯?老兩口身體怎么樣?買房子花了多少錢?在外務工一天掙多少錢?
看到村民生活條件好了,就業門路多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對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保證群眾安居樂業高度重視。要扎實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統籌推進搬遷安置、產業就業、公共設施和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確保人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漫步楊廟社區,步道寬闊,樓宇儼然,幸福食堂、幼兒園、超市、銀行、電網服務、移動通信應有盡有,不出社區就能辦理各項服務,便捷舒適的生活圈,一點不輸城市社區。

楊廟社區新景。圖/孫廣仁
張麥榮說,這兩年楊廟社區在幼兒教育、就業服務、老年康養等很多方面都實現了提升,服務清單增加了不少項目,社區還引進了智慧公章,居民辦事更方便了。
搬出來、穩住后,如何做到能發展、可致富?
社區外,黃河大堤一側,前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牌子十分醒目。集中搬進社區后,許孝軍帶領村民在老宅基地上建起這個合作社,現有果蔬大棚10個,種植了西紅柿、網紋瓜等果蔬。2021年合作社經營性收入為42萬元,2022年達到65萬元。許建峰的母親就在這里務工,加上土地流轉費每月有3000元收入。
臨近中午,許孝軍還在合作社忙活。村民們搬進社區后,他不再為安居操心,教育、養老、安全等都由社區統一管理,他全部心思都放在“一心一意謀發展”上。
記者到訪這天,正趕上村里分西瓜,又大又沙的黃河西瓜裝袋放好,等待村民陸續運走。黃河水、黃河沙、黃河土,孕育出來的瓜果,格外甜。
沿黃河大堤前行不遠,一片古樸村落映入眼簾。張麥榮告訴記者,這是楊廟社區黨委新建的集鄉村振興培訓、特色研學教育、村級產業孵化、農文旅融合發展于一體的楊廟黃河里項目,帶動社區群眾致富增收。
不遠處,黃河水無語東流,等待著安居后的灘區兒女到此游覽研學。
一部治黃史,就是一部治國史。“治河”,是習近平總書記念念不忘的一件大事,“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逐步搭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沿黃九省區,步伐都在加快。
2022年8月,《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印發;兩個月后的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通過,今年4月1日實施。
上游重在水源涵養,中游重在水土流失治理,下游及河口重在綜合治理和保護修復,各地方、各部門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建立起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保護治理機制。
“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而言,生態保護在前,高質量發展在后,國家賦予黃三角地區更大的職責是把生態修復好,把生態環境做好?!辟Z曦說。
近年來,東營農高區開展了鹽堿濕地生態修復、鹽堿農田生態系統構建等工作。“在生態優先理念指引下,品種選育、耕作栽培制度、農機械選擇、生產方式等所有工作都要體現生態優先?!辟Z曦說,“農田是人類干預最大的一類生境,如果實現農田生境生態化,對整個人類的生態環境是相當大的貢獻?!?/p>
6月21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啟3個閘門大流量下泄,2023年汛前黃河調水調沙正式啟動。
“水是濕地的靈魂,如果沒有水,濕地會逐漸鹽堿化、退化,這幾年我們很注重濕地生態補水,從前年開始改變原來粗放式的補水方式,更加科學系統,讓水引得進、送得到、蓄得住,還要排得出?!眲㈧o說。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觀鳥樂園,趁著放飛時間,游客們爭相與丹頂鶴零距離接觸,在這里可以近距離觀察東方白鸛、丹頂鶴、海鷗、蒼鷺等鳥類。
看到李建走來,白天鵝小雪從地上站起,引頸高歌,親近地和李建打招呼。小雪是只折翅的天鵝,2007年被馴養師李建救助,已經在保護區“休養”了16年。如今,小雪和李建都成了“網紅”,游客們都會專程去看看小雪。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的彎曲細流,一路悅納奔騰,潤澤沿岸,以澎湃水流滋養黃河三角洲。鹽堿地上,人們用智慧和奮斗不斷創造著奇跡。而在人類難以到達的地方,淺海邊、灘涂上,是鳥兒的樂園。
各得其所,各美其美,這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