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錕 張麗
摘 要:“三農”關系民生根本,假劣農資危害國家糧食安全,影響農民收入和農村穩定。檢察機關在辦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件中,應注重從嚴打擊,及時提前介入確定偵查取證重點,準確界定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與非法經營罪的適用條件,審慎認定犯罪數額,推動行政處罰、從業禁止和危廢品處置,實現治罪與治理并重。
關鍵詞:生產銷售偽劣產品 偽劣農藥化肥 行刑銜接 訴源治理
一、基本案情及辦案過程
被告人龔某在河南省淮陽縣注冊成立河南甲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龔某為實際控制人。被告人龔某輝成立鄭州乙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乙公司”),龔某輝為實際控制人。甲公司內設生產、倉儲物流、財務、銷售等部門,由龔某及其家人負責,實行家族式管理。乙公司銷售甲公司生產的農藥、化肥,龔某輝負責乙公司銷售部門及下屬品牌銷售公司;財務部由龔某直接負責,形成等級嚴明、規模成熟、家族式生產、銷售偽劣肥料、農藥的團伙。甲公司生產農藥、化肥的配方由龔某提供。在生產過程中,為了節省成本、牟取高額利潤,龔某采用購買廉價不合格原料、少加或不加所標注的原藥成分等手段進行生產。經對甲、乙公司被扣押的農藥、化肥全部取樣檢測,檢出不合格農藥200多種,不合格率為50%以上;不合格化肥500多種,不合格率為95%以上。經審計,認定甲、乙公司不合格農藥和化肥銷售金額分別為5900余萬元和1100余萬元。另查明,龔某還實施了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和偽造國家機關印章、偽造公司、事業單位印章的行為。
2021年5月24日,河南省平頂山市人民檢察院以龔某等5人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罪、偽造公司、事業單位印章罪提起公訴。2021年8月25日,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上述四罪名數罪并罰,決定判處龔某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其余4名被告人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分別被判處15年至3年不等有期徒刑,并處罰金2000萬元至5萬元不等,1名被告人適用緩刑。一審宣判后,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訴,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22年4月12日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件辦理關鍵問題及應對
(一)偵查取證重點的確定
偵查機關以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對龔某等人立案后,發現本案事實復雜、難點眾多、影響較大,遂主動邀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針對案件偵查方向如何確定的問題,檢察機關與偵查機關一起研究會商后認為,雖然本案也涉嫌生產、銷售偽劣農藥、化肥罪,但適用該罪名要以“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為前提,本案生產、銷售的偽劣農藥、化肥銷往全國各地,涉案地域范圍大、種類多,涉及產品檢驗鑒定,還要考慮農作物等級、土壤、氣候等多種因素,生產損失很難認定。因此,首先確定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進行偵查取證。其次,針對涉案企業缺乏銷售單據、已銷售的偽劣產品數額難以認定等問題,建議重點從兩個方面進行取證:一是以物流公司代收貨款為突破點,查明代收貨款中農藥、化肥的占比。二是從生產工藝和流程上認定已銷售產品存在偽劣產品。可以調取銷售清單、收款記錄等,再結合所銷售產品中被鑒定為不合格產品的品名、規格、劑型、生產日期,將相應產品對應的銷售記錄進行審計,以此來認定不合格產品的已銷售數額。
(二)不同性質違法行為的認定
按照《農藥管理條例》規定,經營農藥需行政許可。因此,偵查機關除認定龔某等人的行為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罪、偽造公司、事業單位印章罪外,依據刑法第225條第1款或第4款的規定,認為龔某等人冒用其他公司農藥登記證進行農藥生產、銷售的行為還涉嫌非法經營罪。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后認為,首先,根據刑法第140條,在生產銷售的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同時結合涉案產品銷售金額高達7000多萬元、扣押金額700多萬元的嚴重情節,應當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定罪。其次,刑法第225條第1款規定“未經許可經營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的”情形,要求“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需由法律或行政法規予以明確規定,而農藥是否屬于該類物品法律或行政法規并無明確規定;對于“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這一兜底條款的適用也應該嚴格限制,現有司法解釋中無明確規定冒用農藥登記證進行農藥生產、銷售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故未對非法經營罪予以認定。
(三)已銷售產品中是否存在偽劣產品的認定
已扣押產品是否屬于偽劣產品容易認定,但過往已售出的產品是否存在偽劣產品需要綜合分析認定。從本案偽劣產品的檢測報告、證人證言、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與辯解等在案證據來看,甲公司的農藥、化肥質量不合格情況應該是長期存在:一是甲公司的生產廠自始至終無技術人員、質量檢驗人員(曾為應付檢查于2019年底采購質量檢驗設備一臺,安裝后從未使用);二是進行生產操作的工人均為附近農閑人員,不具備農藥生產知識、技術及從業經歷;三是無嚴格的生產規章制度,生產以來僅按照龔某手寫配方及流程進行生產,之后貼上自制合格證進行銷售;四是為追求高額利潤根本不顧及產品質量,要求生產過程中出現任何異常情況都不能延誤生產、出貨。再結合以往的銷售記錄和專業機構的檢測結果,足以認定以前的銷售中同樣存在不合格的農藥、肥料。
(四)全案犯罪數額的認定
關于如何認定已銷售不合格產品的數量和金額問題,一直是本案最大的爭論焦點,檢察機關主要秉持以下幾個原則來認定,做到合法合理、謙抑審慎。首先,本著存疑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原則,僅對商標名、商品名、藥品名、計量規格、產品劑型、包裝方式完全一致的已銷售產品認定為同一不合格產品。其次,結合扣押的不合格產品合理計算已銷售的對應不合格產品金額。同一產品存在不等價位時,采取“就低不就高”原則;鑒于扣押的不合格產品多為2017年之后生產,故主要以2017年至案發期間生產的產品劃定范圍,再按照農藥和化肥不合格率就低取整進行計算;缺乏銷售單據的部分以物流公司代收貨款為突破點,先確定與有銷售單據不合格產品時間一致的,然后按照總代收貨款中不同公司及產品的貨款占比進行計算,最終確定已銷售的不合格農藥和化肥的金額。另外,依據檢驗結果,將龔某等人冒用其他公司農藥登記證進行農藥生產、銷售的不合格產品金額也計入偽劣產品數額。因此,盡管辯護人對以扣押不合格產品對應計算已銷售不合格產品的數額提出異議,但司法機關認為以上數額計算合理、嚴謹,依法可以作為犯罪數額予以認定。經審理,兩級審判機關均對該犯罪數額予以認定。
(五)單位犯罪及立功、自首的認定
關于本案是否構成單位犯罪的問題,最高法《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本案所涉公司以生產、銷售不合格農藥、化肥等違法犯罪活動為主要業務,不應以單位犯罪論處,應該以自然人犯罪追究龔某等人的刑事責任。關于龔某的行為是否構成立功,以及龔某峰等人自首的認定,檢察機關認為:首先,龔某書寫紙條的勸說行為不屬于司法解釋規定的“協助抓捕”情形;其次,若認定龔某的行為構成立功則與認定龔某峰等人構成自首存在矛盾;另外,龔某被羈押后,雖有勸說龔某峰等人投案的行為,但最終是否選擇投案系龔某峰等人的自主意識,勸說行為不必然導致主動投案,不能認定對勸投對象歸案起到實質性幫助作用。因此,認定龔某的行為不構成立功,而龔某峰等人主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認定為構成自首。但考慮到龔某的行為反映出其贖罪和悔罪的主觀意愿,公訴機關在庭審時提出酌情從輕的量刑建議。
三、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件辦理亮點及啟示
(一)從嚴懲治偽劣農資犯罪,保障糧食安全刻不容緩
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從近年來的辦案情況看,當前糧食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制售偽劣農資違法犯罪危及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損害農民利益,必須堅持依法從嚴懲處。本案屬于典型的家族式制售偽劣農資團伙犯罪,犯罪活動時間長、銷售范圍廣、犯罪數額大、受害農戶分布廣且重點危害中部糧食主產區。司法機關協同履職,主犯被判處無期徒刑,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其余4人被判處15年至3年不等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彰顯了從嚴懲處的決心,有效凈化了農資市場,保障了糧食安全,維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二)穿透紛繁事實抓關鍵,準確適用法律
檢察機關對生產、銷售偽劣產品、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偽造國家機關印章、偽造公司、事業單位印章四個罪名依法提起公訴,同時依法審慎排除了非法經營罪,堅持了罪刑法定原則。本案案情復雜,既有農藥又有化肥,既有不合格產品又有合格產品,既存在已扣押不合格產品又存在已銷售不合格產品,需要承辦人員耐心細致、抽絲剝繭,回歸法律規定的原意,堅持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合法、合理、合情地認定犯罪數額,得到了兩級法院的認可與支持。
(三)組織庭審觀摩做好示范,以案為鑒促提升
為充分挖掘案件辦理效果,河南省人民檢察院組織各地業務骨干進行庭審觀摩。公訴人與辯護人圍繞犯罪數額、主從犯、立功、是否為單位犯罪等爭議焦點展開辯論,5名被告人當庭表示認罪認罰,取得良好效果。庭后觀摩人員以座談的方式對庭審活動進行研討評議,分析總結庭審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促進庭審活動進一步規范、出庭能力進一步提升。辦案機關還邀請當地十余家農資生產企業代表旁聽審理,以案釋法,教育引導企業及其負責人以案為鑒、遵守法律、合規經營。
(四)努力追求最佳辦案效果,著力做好訴源治理
以求極致的理念對待辦案,在追訴犯罪的同時認真做好案件辦理的“后半篇文章”,促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一是注重行刑銜接,針對未提起公訴的冒用他人農藥登記證進行經營的行為,向相關行政機關制發《檢察意見書》,建議給予行政處罰,推動依法對甲公司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二是對發現的危廢品風險隱患,召集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進行會商,并及時向上級檢察機關匯報,推動拿出行之有效的處置方案,保證周邊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和環境安全。三是從源頭降低再次實施犯罪的風險,建議對5名被告人適用從業禁止,得到審判機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