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涵
本研究將創新機會構建和克服客觀條件劣勢結合起來,構建綠色信貸政策對于企業創新影響理論模型,以捕捉企業創新的約束條件和動力。本研究對綠色金融體系建設、企業綠色轉型規劃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綠色發展都提供了借鑒作用。
增強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國家綠色經濟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原則。近年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低端并且污染性強的制造業企業因廉價的自然資源、稅收優惠等政策獲得巨大利益。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車產業發展速度為每年增長20%,以及近2/3的能源產業為煤炭產業。實際上,長期以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一直伴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比如2016年我國GDP增長6.7%,而年度GDP中環境成本占比達9% ,“綠色GDP”的發展情況并不樂觀(金海年、王遙、俞春江,2019)。因此,為及時改善且扭轉這種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首要考慮的關鍵因素。
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有效地改善和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不僅需要末端治理,更加需要從源頭的經濟活動出發,注重實現綠色發展。此外,在經濟發展中金融行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關系到資金、技術、人才的流向,所以構建成熟的綠色金融體系是實現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金融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節約及高效利用資源的經濟活動提供融資、管理和風控等金融服務。目前的綠色金融產品類別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李曉西、夏光、蔡寧,2015)。綠色信貸正逐步成為我國綠色金融體系中發展勢頭最強勁的組成部分,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9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14.08萬億元,占全體綠色融資余額的90%,并且2021年綠色信貸規模高居世界第一。為促進綠色信貸產業的規范發展,原銀監會于2012年頒布國內首份專門針對綠色信貸的規范性文件《綠色信貸指引》。
綠色信貸作為環境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重要結合工具,在我國綠色金融政策的制度變遷過程中,一直發揮著優化產業結構和實現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綠色金融市場構建和相關綠色政策發布及變遷研究,對于梳理我國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過程有著重要意義。為實現更加高效的發展,對于綠色金融政策運行機理和效果評價體系研究成為目前綠色金融政策相關研究的主要方向。自2007年環保局、人民銀行、原銀監會聯合頒布《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以來,綠色信貸作為控制污染節能減排的有效經濟手段,為促進金融產業、企業集團、生態建設的綠色良性循環以及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李戎、劉璐茜,2021)。
本研究的主要意義包括:現有研究文獻主要從綠色信貸政策對于重污染企業創新能力的直接影響的視角評估政策效果,而忽略了影響作用機理的研究,并且尚未形成關于影響方向的統一共識。因此,本研究在驗證直接影響的基礎上,通過聚焦信貸融資成本和企業管理者能力,對綠色信貸政策的影響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完善環境規章效果評價體系,并且對未來綠色信貸政策的制定提供經驗借鑒。通過信貸融資成本中介作用影響的研究結果看出,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制定內部制度規定幫助重污染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從而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最終構建出促進良性循環的綠色金融體系;通過管理者能力調節作用影響的研究結果看出,企業可以從自身出發探究在綠色信貸政策實施背景下提高創新能力的方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需要依靠穩固的綠色金融運轉體系,關于綠色信貸的研究已成為構建高質量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基礎。
一、研究設計
本文研究的是《綠色信貸指引》這一政策的實施對于重污染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此種跨度關系中包含了信貸約束等中介過程,導致較為復雜的理論邏輯。為了更加清楚地進行理論分析,本研究將綠色信貸政策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信貸約束的產生;第二個階段則是創新能力的開發,并且在整個影響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受影響程度也取決于企業管理者的能力強弱,本文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一)與非重污染企業相比,《綠色信貸指引》實施顯著抑制重污染企業創新。
(二)與非重污染企業相比,《綠色信貸指引》實施增加重污染企業信貸成本抑制重污染企業創新。
(三)優秀的管理者能力可以緩解改善《綠色信貸指引》實施對重污染企業創新的抑制作用。
本文使用雙重差分法(DID)研究《綠色信貸指引》政策的實施對于重污染上市企業創新能力所產生的影響,應用的分析模型如下:
patentit=β0+β1Treati+β2Postt+β3Treati×Postt+rControlit+τi+μt+εit(1)
本研究使用多維固定效應線性回歸作為回歸檢驗的基本模型,此回歸方法可以控制各個維度的個體效應,從而可能減輕遺漏變量導致的偏誤,并且滿足操作可行性以及計算速度問題的兼顧。本研究主要關注交乘項did(Treat×Post)的系數和顯著性,在每一欄中均滿足1%水平上的顯著性且影響為負。由此說明,綠色信貸實施以后,相比于非重污染企業,重污染企業的創新產出降低,且本研究的假設(一)得到驗證。
二、作用機制檢驗
patenttotalit=β0+β1Treati×Postt+β2Controlit+τi+μt+εit (2)
Mit=θ0+θ1Treati×Postt+θ2Controlit+τi+μt+εit? (3)
patenttotalit+1=α0+α1Treati×Postt+α2Mit+α3Controlit+τi+μt+εit? (4)
信貸成本是綠色信貸政策抑制重污染企業創新的中介作用機制,但不是唯一機制。信貸成本可作為中介變量在綠色信貸政策實施過程中影響重污染企業創新,可得到結論:綠色信貸政策通過增加信貸成本抑制重污染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
patenttotalit=β0+β1Treati×Postt+β2Controlit+τi+μt+εit? (5)
patenttotalit+1=θ0+θ1Treati×Postt+θ2Nit+θ3Controlit+τi+μt+εit (6)
patenttotalit+2=α0+α1Treati×Postt+α2Nit+α3N×Treati×Post+α4Controlit+τi+μt+εit (7)
綠色信貸政策可以預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的發生,同時重污染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會因此受到抑制作用,進而使綠色信貸政策的影響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水平,但是這種抑制作用可以通過管理者能力的調節被削弱,管理者能力對綠色信貸政策實施背景下的重污染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三、結論與啟示
企業的綠色發展,尤其是具有較高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企業的綠色轉型,是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綠色發展的主要途徑,能夠有效地調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源節約之間的關系。綠色信貸政策的實施能夠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企業發展、資金流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從而推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針對現有文獻研究現狀與現實發展之間的差距,本文構建了綠色信貸政策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關系的理論框架,來研究綠色信貸政策實行的效果和作用機理,并對相關的理論假設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與預期相符。因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綠色信貸指引》這一政策的實施抑制了重污染企業的創新,其產生抑制作用的機理是重污染企業的信貸成本受到政策影響被提高,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創新活動,而領導者能力可以有助于重污染企業削弱綠色信貸政策對于企業創新產生的消極影響。
本研究揭示了綠色信貸政策對于重污染企業創新發展的抑制作用。現有綠色信貸相關研究識別出了綠色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需要通過推動企業創新實現,但是卻忽略了政策實施后對重污染企業信貸限制而對企業創新產生影響,因此不僅對政策效果是否理想產生困惑,也忽視了綠色信貸政策的抑制作用。本文從創新構建的新視角切入,強調信貸融資成本增加對于創新機會構建的影響,提出在同樣的客觀環境下重污染企業構建創新機會受到阻礙,而實證證據也顯示,綠色信貸政策通過提高信貸融資成本對于重污染企業創新發展產生抑制。本研究認為,較高的管理者能力有助于發掘潛在機遇,高效合理使用資金資源,并且激發企業創新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因此,重污染企業需要啟用更加優秀的管理者,希望管理者能力對削弱綠色信貸政策抑制重污染企業創新發展起到作用。
當前各地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低碳節能等制度建設參差不齊,有效的綠色信貸對于整個社會向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型社會轉變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可以提示政府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綠色信貸機制和信貸激勵機制,努力做到提供人性化,定制化信貸服務,對于高環境風險和社會風險的企業進行逐一的個案分析,在監督企業符合綠色發展的前提下,提供更加適合企業創新發展推動綠色轉型的信貸方案,盡量杜絕“一刀切”的辦事方法。與此同時,環保監管部門非常有必要加強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有效環境信息共享,降低信息成本,以期更加高效的開展合作。本研究對于企業發展的啟示主要為加強對于管理者能力的考核,從而確保任用具有優秀管理能力的領導帶領企業克服客觀環境的劣勢,堅持突破發展瓶頸,最終順利度過轉型時期。在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完善的綠色金融發展機制,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動力。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