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柯予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吸引了不少從業者進入網絡直播行業,從業者在享受行業紅利的同時,也需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相應的納稅義務。本文從網絡直播行業的三種主要盈利模式出發,分析商家合作模式、傭金模式、自有店鋪模式下涉及的稅收來源及對應的個人所得稅征稅政策,發現這個過程中存在涉稅來源不易審查、自主納稅申報率低、納稅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對此,提出提高綜合素質、征集社會意見兩方面的治理規范建議,積極建設網絡直播行業中的個人所得稅征稅體系。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國內迎來了電子商務的浪潮。不少人選擇將網絡購物作為主要的購物方式,減少過去的線下購物。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方面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但從其他方面顯示出制造業的巨大消費潛力:數量龐大的消費群體,高水平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推動網絡購物的發展,網絡直播購物的方式應運而生。網絡直播帶貨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營銷方式,將原來線下物品買賣的呈現方式轉移到線上,主播進行物品顏色、大小、價格等相關情況的介紹,再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呈現給成百上千的消費者,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直播平臺進行觀看,并根據自身需要進行下單購買,從而形成交易。在直播行業帶來消費增長的同時,其中存在的稅收繳納與收入增長不匹配的問題值得關注。
一、常見盈利的涉稅來源
不論是主播還是直播平臺,在享受稅務優惠的同時,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應盡的義務。直播行業中目前常見的盈利模式有商家合作模式、傭金模式以及自有店鋪帶貨模式。
(一)商家合作模式
商家合作模式與廣告推廣類似,這種模式下商家支付給主播一定的廣告費。例如直播平臺的許多個人賬號就是主要以商家合作帶貨為主。由于商家會考慮到商品的推廣效益,所以品牌方一般會選擇有一定粉絲基礎和流量的賬號來進行合作。主播獨立完成帶貨事項,主播與商家之間形成勞務關系。主播獲得的收入屬于勞務報酬,所交個稅=收入*(1%—20%)*20%或30%或40%-速算扣除數0或2000元或7000元。該模式下的個人所得稅計算適用于勞務報酬稅率的計算辦法。
(二)傭金模式
傭金模式通過直播推個他人的商品,根據成交的情況來獲取傭金的方法。這種模式對于從業人員來講,要求比較低,滿足基本設施條件就可以進行。以某直播平臺為例,雖然主播沒有店鋪,沒有貨源,但他可以通過分享鏈接的方式將商品列入直播間,從而吸引顧客進行消費。直播帶貨除了幫別人賣東西,如果自己有店鋪,也可以銷售自己的商品。常見的一些店鋪直播賣貨很多是自家的商品。主播與直播平臺或經紀公司簽訂合同,雙方是勞動關系。主播的勞動報酬所得,應按照所得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直播平臺或經紀公司按工資薪金月累計預扣預繳,次年3-6月由直播主播按綜合所得進行個稅匯算清繳。
(三)自有店鋪帶貨模式
自有店鋪帶貨模式包含了前兩種模式的特點,通常以品牌方自身在社交平臺上直播的形式,不僅可以為自身店鋪提高銷量,獲取利潤,還能通過直播帶貨獲取帶貨傭金。此外,在主播銷售過程中,有收到虛擬禮物的依然能夠構成直播的應稅收入。隨著主播知名度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主播選擇成立直播工作室來承接業務。在工作室的運營模式下,主要收入來源于經營所得,所需遵循的納稅規則也有了一些變化。個人所得稅按照經營所得5%—35%五級超額累進稅率征收。
二、征管過程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直播涉稅來源不易審查
從涉稅來源中我們可以看到直播行業的收入來源非常豐富。在銷售商品的基礎上,還包括坑位費、廣告費、傭金、虛擬禮物等。不同的涉稅來源決定了納稅的適用條例的不同。此外,主播與直播平臺、經紀公司或者工作室的不同關系,影響著納稅主體與扣繳義務人的不同,增加實際工作過程中征稅流程的壓力。其中,個人主播因為社保問題需要自身繳納而與經紀公司間不愿進行合同的簽署,進而部分經紀公司與個人主播之間的一些保密合同也難以審查。對于沒有與直播平臺或者經紀公司進行合同簽署的個人主播,需要自行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定程度上個人沒有自行繳納的風險會增加。當主播名氣達到一定程度時,仍然會存在將個人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所得轉換為個人獨資企業的經營所得的風險。通過設立多家個人獨資企業,虛構業務,來實現偷逃個人所得稅的行為,造成國家的稅源流失,影響國家的稅收公平。另外,部分收入的納稅地點難以界定。以抖音電商直播為例,無地點限制的設計,難以發現其中的交易發生地,特別是對于跨區域取得的收入,加大了稅務部門的調查管理難度。
(二)網絡直播自主納稅申報率低
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直播行業的高收益與低門檻吸引著不少人加入這個行業。雖然頭部主播能取得不菲的收益,但大部分的行業競爭者還是處在一般收入水平。通常來講,高額的收入會伴隨著相對較高的納稅金額。在接受眾多稅收優惠的情況下,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更應該依法履行納稅義務。雖然直播平臺或者經紀公司會在規定時間內代扣代繳主播的個人所得稅,但部分個人自主納稅申報的主播存在不及時納稅的情況。一定程度上自主納稅對個人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主播需要對國家法律法規有清晰明確的認識,了解個人如何通過電子軟件進行個人所得稅的申報。另一方面,不能懷有僥幸心理,以收入的不同形式為由隱瞞收入,從而拒絕進行個人所得稅的申報。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想要逃避納稅以獲取更高收益的想法,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需要稅務部門對類似情況進行嚴肅處理,以構建和維護綠色健康的稅收環境與網絡環境。
(三)網絡直播納稅體系不健全
目前直播行業中個人所得稅繳納的自主申報過程里,存在著多種收入來源,其中的真實性及證明材料稅務局難以全部收集,再加上無紙化工作形式的推進,很多時候只能依靠主播個人提交的材料,在對更多收入證明材料進行確認的同時加重了稅務部門的工作強度,有必要對于收入來源的證明材料進行統一規范,形成一套完整的標準進行審核。另外,直播平臺的主播門檻比較低,僅需要簡單的流程就能擁有個人賬號或者店鋪進行商品的直播銷售,其中存在部分個人短時間注冊并注銷以逃避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涉及巨大的信用問題,不利稅收部門監管以及消費者的售后問題處理。此外,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目前是按照類別進行相應的申報繳納,但直播行業中缺乏具體的制度對行業行為進行明確的分類,仍有部分收入沒有清晰的收入類別劃分,使得部分個人所得稅沒有足額申報繳納。現在眾多的支付條件下,有的私下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付款的交易,稅收部門不易對其進行收入的檢測歸類。當主播的收入結構發生改變時,納稅人以及扣繳義務人很難對其進行相應的稅率和稅制的匹配。這些都會加大稅務部門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控制難度,加劇稅收不公的情況。
三、治理規范建議
(一)提高綜合素質
直播行業是在網絡流行的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它不僅使監管部門產生了新的工作任務,還帶來了文娛行業的多方面發展。據文旅部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市場規模達1844.42億元。其中包括上市的主體有11家,處于頭部位置的平臺約20家。截至2021年12月,主播賬號數量累計近1.4億個,光2022年上半年新增開播賬號826萬個,占整個行業賬號數量的6%。除了個人賬號的設立,經紀公司的數量超過24000家,主要業務包括直播內容的創造分發,以及商業變現等。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直播行業,有必要提高主播以及直播平臺的綜合素質。在這個近幾年開始流行并取得大規模發展的新領域里,主播及直播平臺或者經紀公司等機構需要合理遵守稅法的相關規定,獲取合法收入。依法申報納稅,合理享受稅收優惠。姚鳳民教授與李春根副校長認為,我們當下要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對直播帶貨行業進行管控,這需要政府的積極建設,與全社會共同建設良性合規體系。直播行業從業者樹立直播行業的建設者的意識,適應網絡經濟時代下的稅收征管,與全體社會共同構建健康的直播環境。此外,稅務機構可以加大對個人所得稅依法征收,主播不要懷有僥幸心理,要在正確的指導和操作下,通過專業的軟件進行申報,能取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于逃避稅款的行為,納稅人和代扣代繳義務人需要清楚這種做法的嚴重后果。稅務機關會對其進行大額罰款,并予以公開曝光,禁止其繼續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這對于個人和行業發展來講都是不利的。
許正中教授與蔣震副研究員則表示,對于之前杭州發生過的重大偷稅漏稅案例的責任人進行嚴厲罰款處罰,禁止其再從事相關工作,杭州市稅務局稽查局的做法是社會公平的體現。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需要長期宣傳并建立的過程,稅收監管部門發揮監督與宣傳作用的同時,直播平臺可以發揮輔助監督的作用,將監管的責任視作平臺的重要責任。另外,所有的個人主播、成立工作室的納稅人都需要規范依法納稅的行為。不要懷有僥幸心理,對大數據時代下的交易信息稅務部門基本都能進行收集,不可能逃避監管。
(二)征集社會意見
監管者在維護網絡環境的穩定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這也少不了社會成員的參與。2020年10月20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從監管者到經營者,再到消費者,從三個角度對電子商務過程里的參與人員進行意見收集。其中包括監管者采取的基本原則,經營者的信息公示和行為規范,以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等方面。多方面考慮如何促進網絡直播的更好發展。和諧穩定的社會需要法律來約束,網絡環境的發展也離不開使用者與監督者的共同參與。構建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依法納稅履行義務是每位公民需要牢記的,以往重大案件監管處罰也是對直播行業從業者的一個提醒,人人都要遵紀守法增強納稅意識,在獲得紅利的過程中要不忘社會責任。
(作者單位:重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