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笑梅 陳 倓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城東幼兒園
幼兒園應以幼兒為主體,點燃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喚醒孩子的內驅力,使其積累多個層面的能力,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個方面的準備,從而平穩度過幼小銜接期,順利進入小學。
從教二十余年,我看到很多幼兒園畢業生進入小學后的狀態。根據我多年的跟蹤調查來看,升入小學后,有部分孩子會對小學生活不適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渡期。在孩子看來,小學和幼兒園是有較大區別的,主要表現在:首先,小學教師很少在生活上照顧幼兒,小學上學也不能隨意遲到早退;其次,小學課堂的學習方式與幼兒園以游戲為主、自由探索的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別,課堂時間的延長、學習內容的加深等,讓孩子在心理和行為上都需要一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還有一些家長怕孩子上小學后跟不上進度,強行讓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幼小銜接的主體是幼兒,不管何種形式的幼小銜接,都要以幼兒為本,幼兒的自我需求及自我管理才是幼小銜接的重點。調查顯示,擁有內驅動力的孩子更容易平穩度過幼小銜接期,他們有著更為健康強大的內心,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自己需做的事情中,輕松積極地面對生活與學習上的挫折,并能在以后的學習中一直保持良好狀態。內驅動力讓幼兒從“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愛爾蘭詩人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如果我們從入園開始,就逐步點燃孩子主動探知、學習的熱情,喚醒孩子的內驅動力,使其在生活、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功和快樂的體驗,積累多個層面的能力,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個方面的準備,那么,孩子一定能平穩度過幼小銜接期。有內驅力的孩子進入小學后,即使遇到一些困難,但他們發自內心想把一件事做好的強烈意愿,會驅動他們克服困難,積極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退縮、畏懼,產生焦慮情緒。
初入園幼兒情況:由于來自不同的家庭,孩子的性格也各不相同,性格要強的小朋友不太能接受挫折與批評;受家庭溺愛的孩子,容易我行我素、不受約束;還有些幼兒在活動中總是慢一拍,雖然他們也參與了活動,但對能不能完成目標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意愿。經科學論證,對幼兒來說,四歲左右開始體育鍛煉,既能強身健體,也有利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對多動的孩子來說,還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動作發展規律,我從多個層面激發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
榜樣帶動。幼兒是通過直接感知獲取經驗的,只有具體生動的形象,才能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其學習模仿的興趣。比如,通過“十一”愛國主義教育、參觀消防隊等活動,讓幼兒看到自己敬佩的人的英勇身姿,了解到他們為了保家衛國不畏辛苦的品質,良好的榜樣激發了幼兒參與體育鍛煉的動力。另外,教師當眾表揚幼兒,會使幼兒感到自豪,更有動力,從而成為班級內的榜樣。
情境吸引。設計情境化的戶外體育活動,如“池塘里的小青蛙”“小猴子回家”等,讓幼兒模仿小動物進行相關動作的練習。幼兒在興趣的引領下可以很好地達成活動目標,且始終處于愉快的情緒體驗中。這種愉快的情緒、成功的體驗和挑戰的欲望會促使幼兒對下一次活動充滿期待,讓幼兒參與活動的動力從外驅動力逐步向內驅動力轉變。
競爭激勵。研究證明,激發孩子的競爭熱情,能讓孩子不斷進步、超越自己。因此,教師可以開展足球聯賽、運動會等活動,幫助孩子形成競爭意識,平時也可用良性比較鼓勵孩子在班級體育活動中和其他伙伴比一比,使幼兒能將對手當成自己不斷學習的動力甚至是目標,提升幼兒的內驅力。
社交能力。當孩子愿意積極參加日常體育活動后,他的大腦會得到發育,體質會變強,身體的協調性、平衡性和靈活性也會大大提高,孩子感覺身心放松,表現得特別自信,社交能力也相應提高。像膽子小的瑤瑤和嬌氣的可可,生活中已經可以大方地和不認識的老師與小朋友交流。當孩子的自信心、幸福感和社交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們在幼兒園會有更好的表現,好動的孩子也能變得較為自律。
生活習慣。身體素質的提升有助于幼兒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孩子會較少生病請假,能堅持入園。還可以結合活動《我的鬧鐘朋友》《誰偷走了我的時間》等,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使其知道遵守時間的重要性。這樣孩子能遵循合理的作息時間,從內心深處愿意克服困難準時入園、積極參加晨間活動、按時午睡,并且有質量地完成各個環節的生活活動。
學習能力。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要根據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將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有針對性地、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和培養。比如,經常和孩子一起閱讀兒童文學作品,鼓勵幼兒讀自己喜歡的書并推薦給大家;開展故事比賽活動、閱讀表演活動等,提升幼兒的閱讀學習能力。另外,經常布置一些口頭小任務給孩子,如為美工區收集自然材料、每周做家務活等,并表揚規定時間內及時完成小任務的孩子。
規則意識。當幼兒在內驅力作用下,自制力變強,他們就能做到在集體活動時間里盡量不去喝水、上洗手間;對學習的濃厚興趣使他們耐心傾聽,積極發言;內驅力促使他們不自覺地相互學習、交流和監督,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規則意識與學習習慣。探索學習活動發展了孩子的堅持性和責任感,加快他們適應小學生活的步伐。
孩子的內驅動力使他們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界的獎勵,他們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同時,教師要不斷肯定他,告訴他“你能行”,這樣他會覺得自己更有力量,內驅動力會源源不斷地支持他行動得更持久。內驅動力也會讓他克制自己,遵守規則,堅持完成需要完成的事情,不輕易放棄。
以我帶的上屆大班畢業生入學后表現的調查來看,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后,可以完全適應的占總數的71.4%,他們學習主動性強、自信心強,很快建立了新的人際交往圈,像小雪、顏顏等小朋友,他們表現非常優秀,并在班級擔任班干部職務;適應狀況一般的占20%,他們遇到一些困難,但經過一兩周的磨合,基本都能克服;還有8.6%的幼兒在適應小學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如子俊小朋友。由于家長沒空管孩子,孩子自由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進入小學后上課隨便說話,坐不住。這些方面因素導致的幼小銜接問題,是我們在以后的幼小銜接工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的。
教育應關注幼兒長遠的學習能力,而非簡單的知識、技能的灌輸。幼兒園階段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期,也是幼兒健康的心理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但幼兒的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等的養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長期的任務,需要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和家長三方共同來完成。幼小銜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靠灌輸知識和強化訓練能得到的,我們應尊重幼兒的興趣愛好,逐步喚醒孩子的內驅動力,使他們通過主動學習,獲得這些進入小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各方面的準備,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