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睿心 孫倩然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實驗幼兒園
“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已有百余年歷史,良好的教育效果不斷證明著該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這種觀點和教育部頒發的《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可見,正確的教育思想永不過時。身為一名幼兒教師,必須認真解讀“教學做合一”思想,并結合具體的學情特點,進行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和恰當指導。

陶行知先生曾經在其著作中對“教學做合一”觀點進行過系統闡述,展現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內涵,為教師教育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啟發。我根據個人的教學經驗,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主體、教學目標四個方面來分享解讀“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收獲。其中,“以生活做教育的中心”,指出教學內容來源于具體的社會生活。這需要指導教師到生活實際中去尋找教學內容。還有“事怎么做便怎么學,怎么學便怎么教”,以及“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強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強調教師要指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另外,“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影響說是教”,強調“做”即為“教”,“學”即為“做”。這表明教師要明確學生是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關鍵。最后,“教人學做事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強調“做”是“中心”也是“目標”。這表明指導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不僅是某一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更是學習能力和獨立成長發展能力的培養。
融入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是幼兒教育成長的終極目標。培養幼兒的社會性行為能力,并健全他們的人格品質,是社會領域教育活動的直接目標。在“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指導下,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和組織,是落實新課改教育追求的必然選擇。
社會領域具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指向人們素養品質的方方面面。然而,在不同的地區,社會內容的呈現也有不同的側重和方式。同時,社會領域的教育活動貴在舉一反三、遷移運用的實踐指導。根據教育主題,進行教學素材的選擇和設計,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教學做合一”觀點強調實際生活是“知行合一”教育的來源。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主題,結合當地具體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
比如,想要引導幼兒樹立節約環保的社會觀念,可以借助“環衛工人的環衛工作”“嚴重環境破壞帶來的生態危機”“動植物對地球的凈化作用”“家庭生活中的節約環保小衛士”等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節約環保”教育主題相關活動。但動植物凈化作用和生態危機的地區差異性非常明顯,幼兒缺乏相關的認知經驗,需要靠別人的講述來進行想象和理解。這就容易導致形式主義的教學活動。而環衛工人的身影幾乎在每個地方都出現過,幼兒們具有相對豐富的直觀體驗;父母言傳身教的節約行為也給幼兒留下了深刻的生活印象。因此,教師可以選擇“環衛工人的環衛工作”或者“家庭生活中節約環保的小衛士”作為具體的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組織開展的。如果沒有實際生活的需要,教學活動是不需要存在的。這個階段的幼兒,認知情感和參與動力都來源于相關的生活經驗。直觀立體的生活情境,更符合幼兒直觀感性的認知思維。同時,“教學做合一”始終強調“做”的中心地位,而“做”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氛圍中展開、在具有實踐參與條件的環境中展開。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對應生活情境的積極創設。
比如,主題同樣是引導幼兒樹立節約環保的社會觀念,確定“環衛工人的環衛工作”這一教學內容后,教師就可以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了,如滿地的紙屑、塑料瓶等垃圾,準備適合幼兒使用的掃帚、簸箕等清潔工具,印有環衛標示的衣服、口罩,具有不同標識的垃圾回收箱等。相應的生活情境一建立,幼兒們相關的生活經驗就會被充分調動,開始和環衛工人一樣進行衛生清理。這種游戲性質的模仿活動也符合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
幼兒年齡小,動手參與能力普遍不足。因此,教師通常習慣性包辦屬于幼兒的行動任務,或者過度簡化幼兒的行動任務。這就容易導致幼兒注意力的轉移,也影響最終的活動成效。“教學做合一”強調幼兒的主體參與地位,強調幼兒要在做事的過程中掌握做事的技能,提高做事的素養。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而獨立自主的參與過程是幼兒學會學習、提升認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落實幼兒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充分的實踐自由。
比如,同樣是在扮演環衛工人、提升節約環保素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實踐權利,鼓勵他們獨立展開垃圾清掃工作,慢慢探索垃圾清掃的技巧,慢慢體會垃圾清掃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進行垃圾打掃技巧的示范,展示垃圾清掃的步驟;然后再讓幼兒換上環衛工人的衣服,戴上防護的口罩,拿起小掃帚、簸箕,將垃圾掃到一起,最后將不同的垃圾倒入相應的垃圾箱。活動中,教師要觀察幼兒的實踐行為,并提供恰當的指導幫助。譬如,有的幼兒用力過猛,導致紙屑飄出了簸箕;有的幼兒不按照順序,總是東一塊、西一塊地進行打掃;還有的幼兒習慣性地忽略垃圾的分類處理。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再次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提高幼兒的游戲活動質量和效率。
實踐是認知體驗的來源。不同的幼兒個體,因參與動態不同、具有的認知基礎不同,產生的體驗、感悟自然也不同,進而會出現不同的做事結果。“教學做合一”強調教和學是相對存在的,強調師幼要一同做事、一同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集體性的教學探討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可以促進幼兒思維的創新發展。因此,教師要組織教學探討,引導幼兒在社會成長中更上一層樓。
比如,同樣是在提升節約環保素養的教學活動中,在完成具體的垃圾清掃實踐探索后,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展開交流與分享。問題包括:“為什么要清掃垃圾?清掃垃圾有什么技巧?垃圾清掃前后,教室發生了什么變化?環衛工人的工作是否重要等等。”問題拋出后,幼兒會根據此次實踐經驗,加上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活動。以“為什么要清掃垃圾”為例,有的幼兒從衛生疾病的角度展開,有的幼兒從垃圾回收的角度展開,還有的幼兒從環境整潔的角度來展開。可見,幼兒們對清掃垃圾的意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同時,這些問題之間相互關聯,具有層層深入的邏輯關系。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分享與交流,幼兒們很容易認識到環衛工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會更自覺主動地去落實日常的清潔衛生、節約環保行為,從而全面提升節約環保素養。
實踐生活是幼兒思想認知的來源,實踐參與是幼兒豐富認知、培養技能、深化情感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教學做合一”思想,并融入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從而深化自身專業素養,提升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指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