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統

星座公司標志
近年來,俄軍在原星座-M、星座-2M等指揮信息系統的基礎上,開始了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研發工作。該系統主要運用于俄陸軍旅及旅以下部(分)隊,由硬件和軟件組成,軟件主要包括:指揮、通信與數據交換、偵察、電子對抗、防空、工程和物資保障、炮兵等子系統和1個集成了無線電中繼通信、對流層通信和數字通信的信息網絡;硬件主要包括各種設備終端。在2021年4月初,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一次電視電話會議中指出:“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應用將改善合成部隊的指揮、偵察、電子對抗和通信,有助于形成統一的數據空間來指揮下屬的部(分)隊。”隨后,俄軍要求星座-2015的研發單位——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加快系統的交付工作。根據俄羅斯國防部與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于2018年12月簽訂的合同,在2027年底前,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將向俄軍提供40個旅的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并確保其正常運行。目前,俄陸軍已有4個旅配備了該系統。
俄軍大力發展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實現其網絡中心戰的構想。早在蘇聯時期,蘇聯元帥謝爾蓋·列昂尼德維奇·索科洛夫和德米特里·莫菲耶維奇·亞佐夫等軍事將領就開始思考部隊指揮控制的新方法。當時,蘇軍提出了“網絡中心型系統”這一概念,并對該概念的運行、實施流程等方面展開研究,同時開始相關裝備的設計工作,甚至在軍事院校制定了訓練計劃,以訓練高級指揮員掌握這種新的作戰方法。但隨著蘇聯的解體,“網絡中心型系統”這一概念也不得不終止發展。
隨著美軍網絡中心戰概念的興起,俄軍也開始對網絡中心戰展開研究,并積極在演訓實踐中檢驗該概念的運用方法。2021年1月,俄羅斯西部軍區第144摩步師在布良斯克州某靶場舉行了一場網絡中心戰演習。在演習中,俄軍采用網絡中心戰的模式,將2S19M2姆斯塔自行榴彈炮與其他作戰力量協同配合,共同打擊敵目標。演習中的所有參演人員都能與姆斯塔自行榴彈炮取得直接的聯系,實時交換數據信息,并通過無人機或偵察設備為其修正目標方位和調整火力。俄軍在對這次演習進行總結時指出,網絡中心戰模式提高了作戰效能,能夠使火炮的射擊速度達到10發/每分鐘,僅需10分鐘就能完成數據的采集、信息的輸入等火力打擊的前期準備工作。
俄軍認為,發展網絡中心戰具有多種優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加強不同作戰單元之間的協同與信息交互。在傳統的指揮流程中,所有的戰場信息都先傳送到指揮中心,在指揮中心經過加工處理后以命令或指示的形式下達給執行單位,互不隸屬的兩個作戰單元則需要指揮中心組織他們之間的協同與信息交互。這種作戰體系的反應速度通常取決于通信渠道的信息傳輸能力和指揮員的工作效率。當一個指揮中心或通信線路被摧毀后,作戰體系內的各作戰單元之間將失去相互聯系,這將對作戰行動帶來重大的影響。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網絡技術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借助網絡技術將不同的力量整合在同一個網絡空間內協同作戰,可以使這些力量建立直接的聯系,加快信息傳輸效率,使整體戰斗能力大大增強。同時,網絡技術還能夠提高部隊的指揮能力,大大減少決策時間和加快部隊的部署速度。

2S19M2姆斯塔自行榴彈炮
雖然網絡中心戰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俄軍在分析美軍網絡中心戰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就是對指揮信息系統的依賴性高。2003年春,美軍在摧毀了伊拉克軍隊的防御之后,開始向巴格達進軍。要越過幼發拉底河,就必須奪占一座被稱為“桃子”的大橋。馬爾科內中校率領的第69裝甲團2營擔負先遣作戰任務,負責奪占“桃子”。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為實施網絡中心戰,為陸軍部隊配備了最新的藍軍跟蹤系統,指揮官可通過該系統獲得有關戰場部署的最新信息。藍軍跟蹤系統屏幕上能夠顯示所有的參戰部隊,其中美軍為藍色,對方為紅色。這些軍標由情報人員根據衛星、無人機和其他偵察設備提供的數據實時更新。經情報人員的初步偵察,橋梁上沒有守衛,附近也沒有伊軍,因此在藍軍跟蹤系統的屏幕上沒有紅色軍標。但馬爾科內中校堅信橋梁周邊有伊軍。在戰后回憶中,馬爾科內中校說:“我們的情報人員得到的信息是可怕的,我很清楚這座橋附近有伊拉克軍隊,但我不知道他們建造了多少或什么樣的防御工事。我們開始接近敵軍,很快就開始發生火力接觸。原來,附近城鎮的街道、棕櫚樹的灌木叢和橋梁周圍的灌溉渠都擠滿了伊軍士兵。他們躲在戰壕、掩體和隱蔽部里……(伊軍)只使用傳統的、經典的偽裝方法,并‘計算’(美軍)衛星飛行模式,并在衛星通過其頂部時躲藏起來。” 在戰斗中,由于藍軍跟蹤系統的屏幕上一直沒有顯示紅色,導致了戰斗指揮過程中發生了混亂。
因此,要想實現網絡中心戰,構建數字化戰場,必須擁有性能穩定的指揮信息系統。對于旅及旅以下部(分)隊而言,就是要建設一套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
俄軍早在2000年就開始了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研發工作,特別是2004年7月29日,根據第993號總統令成立的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負責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及相關硬件的研發工作。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并非一個完全從零起步的新系統,而是在原有星座-M等指揮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變化而來的。
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俄軍在分析世界各地爆發的武裝沖突中發現,俄軍的情報、指揮和控制系統已不符合21世紀戰爭的需求,必須建立現代化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和通信系統。而俄軍的潛在對手早就開始了“戰術互聯網”的建設,這確保美軍能夠利用一個統一的信息空間,并以“人人共享”的原則交互信息。因此,美軍能夠將其戰術部隊的作戰能力提高3倍以上。美軍也不再手工標繪地圖,也不再僅僅使用無線電臺報告戰斗情況。美軍開始使用分布式作戰指揮信息系統——“21世紀旅及旅以下戰斗指揮系統”在旅、營、連各層級組織戰斗,這些系統奠定了美軍網絡中心戰的基礎。面對潛在對手在指揮信息系統領域的不斷創新發展,俄軍也提出了自己的發展規劃。2000年8月30日,俄羅斯聯邦總統批準了一項到2010年之前在戰術層級建立統一的軍隊和武器指揮體系的構想。根據這一構想,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并確保在指揮部隊和武器方面有質的飛躍,同時還要能最低限度地達到潛在對手類似系統的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研發開始提上日程。
2004年,在沃羅涅日通信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該公司整合了全國11個地區的20多家企業,開始了星座系列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研發工作,最初的研究項目被命名為星座-M。2007年,星座-M開始進行作戰實驗,但在實驗過程中,該系統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自動化和通信設備可靠性低;系統技術解決方案沒有充分滿足指揮系統的規劃、管理和運行要求;設備的成本過高等。在經過1年多的改進后,星座-M在拉多加-2009演習中繼續測試,但參演官兵表示,星座-M與無人機之間無法協調。2010年12月,在阿拉比諾靶場,俄軍舉行了一場由2個摩托化步兵營、1個自行火炮營、3個坦克連、1個防空營、幾架“敵人”飛機和1個通信營參加的戰術演習。在這次演習中,星座-M在一周內發生了137次系統故障,其中只有12次是人為原因造成的。面對星座-M暴露的缺陷,星座康采恩股份公司開始將星座-M升級為星座-2M。星座-2M在經過幾年的升級換代后,在“高加索-2016”首長司令部戰略演習中,由第2摩托化步兵師對新系統進行了測試。鑒于新系統的成功,升級后的新系統被命名為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
2020年12月初,在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領導層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國防部部長紹伊古表示,未來的指揮系統將在某些指標上超過外國,“(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在能力上,不會比國外的同類產品遜色,甚至會在某些方面超過它們。該系統的應用將改善部隊的指揮,提高部隊的戰斗能力。”從目前俄軍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建設情況來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覆蓋主戰裝備和單兵,將不同作戰力量整合在同一個網絡空間。

網絡中心戰既有顯著優勢,又有一些缺陷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目前,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已開始在軍內推廣,最新研制及升級的主戰裝備均可安裝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例如,T-14阿瑪塔主戰坦克就安裝有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設備終端。借助該系統,T-14主戰坦克可以實時獲取來自偵察衛星、無人機和其他坦克等作戰單元傳來的數據信息,從而提高戰場態勢感知和對敵火力打擊能力。同時,T-14主戰坦克還可以利用該系統為自行火炮和多管發射火箭系統指示目標,引導其他火力實施打擊。除T-14主戰坦克外,庫爾干人-25步戰車、回旋鏢步戰車、臺風裝甲車、2S19M2姆斯塔自行榴彈炮、Т-90М坦克等主戰裝備都安裝有設備終端。此外,俄軍還注重為各級指揮員和執行偵察等重要任務的士兵集成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終端,主要由一個便攜式無線電臺和一個顯示設備組成,從而保障這些人員能夠通過這些設備查看衛星地圖、友鄰的位置和狀態、敵情等情報信息,同時還具有短信收發、戰術標圖等功能。俄軍期望通過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為戰術級部(分)隊構建一個統一的信息網絡空間,使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作戰單元在這個空間中能夠建立橫向聯系并有效互動,針對多變的戰場態勢共同采取作戰行動。

星座-2015系統介紹
信息通聯能力強,確保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不間斷地實施指揮與協同。俄軍在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研發過程中特別注重信息通聯能力的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利用多種手段保障信息傳輸能力。在傳統的作戰環境中,信息傳輸的渠道主要是電臺,但隨著衛星、數據通信等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信息傳輸手段有了新的突破,星座-2015可以利用多種手段實時傳輸戰場信息。例如,營級分隊運用的МП-1ИМЕ型儀器設備車在保障信息傳輸的過程中運用Р-168系列無線電臺及其他設備,具有7種工作能力:可以和上級指揮機構構建2個無線和2個有線的通信線路;利用5 種手段建立一個內部網絡來交換數據;4種手段保障用交換機接入電話加密通信網;通過有線電話交換設備П-380К開放電話網絡的接入;通過АРМ-1-01Е設備傳送和接收電子文件;利用衛星導航設備14Ц825Д自動定位,并將信息顯示在操作人員的電腦中;通過HDSL線路和С1-ФЛ、С1-ТЧ遠程通信線路組織外部信道的直接連接。而團以上部隊運用的МП-2ИМЕ型儀器設備車具有更加強大的功能。除傳統的有線和無線網絡模式外,俄軍還特別注重WiFi和WiMAX等新技術的運用,進一步提高了設備的網絡接入能力。例如,Р-149МА1型指揮-參謀車及連以下分隊各級指揮車運用的ЕС-1866型計算機,可以直接在車輛內部通過網絡端口有線連接使用,也可以在車輛外部利用無線連接使用,該型計算機配備了WiFi通信設備。第二,提高系統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俄軍認為,在未來的作戰環境中,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一定會遭到敵人的電磁干擾和壓制,因此,除依靠專業的電子作戰力量保障用頻設備正常運行外,設備本身還應具備一定的抗干擾能力。2021年1月,在西部軍區組織的一場演習中,Т-90М主戰坦克就檢驗了在無線電電子干擾的環境中與其他作戰平臺在線實時交換數據的能力,檢驗的結果表明,Т-90М主戰坦克上的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具備了抗電子干擾能力,可以在沒有延誤或信息丟失的情況下交換數據。俄軍為保證信息通聯能力而采取的這些措施,能夠使指揮員在復雜的戰場環境或受敵方影響的情況下快速、有效地交流各種信息。

МП-1ИМЕ型儀器設備車

Р-149МА1型指揮-參謀車
優化信息處理流程,提高指揮決策和協同作戰能力。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共享情報信息,優化信息及決策處理流程,改變傳統作戰方式,從而提高指揮決策和協同作戰能力。俄軍認為,在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中,指揮員必須快速地做出決策,而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可以輔助指揮員縮短決策周期,提高決策效能。俄軍通過分析在實驗和戰術演習中獲得的數據表明,配備有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的分隊指揮員定下決心和下達命令的時間可縮短25~30%。在戰斗中,所有的參戰人員和裝備都被整合到一個獨立的網絡中,指揮員從無人機或偵察設備中接收圖像信息后,迅速做出決策,而后通過數字通道(包括視頻)向士兵下達命令,士兵手持設備終端的屏幕上能夠實時顯示攻擊目標的坐標位置。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還具有自動制定和分配戰斗任務的功能,可以在戰斗中自動形成初步的決心方案,在指揮員確認后向下級指揮員合理分配戰斗任務。俄軍還認為,不同的作戰力量在戰斗過程中應該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的完成作戰任務,因此,利用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提高不同力量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是該系統最重要的功能。目前,俄軍在利用星座-2015一體化戰術指揮系統組織不同力量的協同打擊行動時,基本的方法是:首先,將衛星、無人機、飛機或其他偵察力量偵察到的敵目標性質、坐標等信息上傳到情報網。而后,這些敵情信息再轉入火力網,并依次對其設定打擊順序與確定打擊方式。在該過程結束后,系統會請求指揮員允許對目標進行火力打擊,在獲得批準后便將打擊任務賦予相應的火力作戰單元,由其開始實施火力打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