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建 賀盛瑜



〔摘要〕 2020年1月,黨中央正式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決策,伴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社會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需求不斷提升。文章以熵權-TOPSIS指數為基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主要城市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狀況進行研究后發現:區域內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水平整體偏低、成都和重慶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整合能力具有差異。據此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發展,提高資源整合水平,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和非中心城市差異化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熵權-TOPSIS
〔中圖分類號〕F252.5;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23)03-0037-09
〔作者〕 楊克建 助教 碩士研究生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成都 611100
賀盛瑜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 成都 615000
〔基金項目〕四川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流通體系視角的成渝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研究”(2021JDR0261);四川省社科研究規劃重點項目“四川省物流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SC22A0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深度貧困地區物流與經濟耦合協調演變研究——以涼山彝區為例”(71962030)。
一、引言
2020年1月,黨中央提出推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物流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流通動脈,其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經濟圈的建設水平,而隨著經濟圈的持續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其發展水平對保障健康安全的農產品供應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冷鏈物流運輸已經從高價值產品運輸、醫藥品運輸拓展到普通農產品運輸,果蔬、肉類、水產品等農副產品運輸和保鮮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要求越來越高。
成都和重慶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兩大核心城市,提高區域內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水平,對促進產業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南充、遂寧、內江、廣安、自貢、瀘州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川省內的重要節點城市,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與兩大核心城市的整合情況值得探究。基于此,文章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主要城市在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方面進行測算和分析,從理論上深化對區域內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認識,為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發展政策,保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居民對生鮮農產品的需求,對成渝地區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產業布局調整、資源優化、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價值。
對于冷鏈物流這一基本概念,謝如鶴(1995)提出冷藏鏈是在低溫下產、供、運、銷易腐食品的系統〔1〕。蘭洪杰等(2009)則重新對食品冷鏈物流系統進行了界定,對協同內容和過程進行了重點分析〔2〕;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領域,更多的學者是從發展現狀〔3〕、對策〔4〕、企業績效評價〔5〕、配送路徑優化〔6〕、發展水平評價〔7〕等方面研究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情況。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管理方面,國外學者對食品冷鏈中物流資源管理的重要性進行了闡釋〔8〕,從建立冷鏈管理機制上,提出對溫度敏感和易腐產品應將溫度監測和控制結合起來保障食品安全和質量〔9〕,認為在冷鏈物流容量方面應結合現在與未來的需求量提前做準備,并進行實時監測〔10〕;王淑云等(2015)使用模型方法對冷鏈物流資源的一體化問題進行了分析,也有一部分學者從實現冷鏈物流資源整合的技術手段方面進行研究〔11〕。
2023具體針對冷鏈物流資源整合方面,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有學者從智能冷鏈系統(RSCCS)實現資源整合的角度進行研究〔12〕,也有學者從食品包裝、無線傳感器等資源角度進行探討〔13〕。黃榮環(2012)以監控平臺的技術支持為基礎對冷鏈物流進行了分析研究〔14〕;Luo Heng(2010)通過整合物聯網和跟蹤技術,提出了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的智能跟蹤系統,方便對產品運輸過程進行有效監控〔15〕;方凱等(2014)認為農產品冷鏈物流上下游企業供應鏈之間缺乏有效的統一調整和整合〔16〕;Soosay(2010)則研究了美國農產品冷鏈物流之間的一體化,認為對冷鏈物流的有機整合提高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輸效率〔17〕;白蘭(2019)則對京津冀城市群內的冷鏈物流資源整合情況進行了研究,通過聯盟鏈構建起了城市群內的冷鏈物流整合方案〔18〕。賀盛瑜等(2019、2020)從企業內部資源整合和評測的角度出發,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結構方程模型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影響因素和企業運營效果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行業技術、經濟等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影響較大〔19-20〕。此外,學者們還對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行過程中的智能傳感設備、運輸跟蹤設備、供應鏈等內容進行了探究,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成果。
從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冷鏈物流與冷藏技術和資源整合方面均有較多學者在進行研究,大量學者主要從微觀的角度切入,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涉及的技術、基礎設施設備、供應鏈協調等進行研究,為本文繼續研究提供了相關的理論基礎和經驗啟示。但同時,可以看出從宏觀視角研究區域內農產品冷鏈物流整體發展情況及其相互之間的協調性的研究相對較少,探索不同城市之間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的研究不多。本文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間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的研究能夠豐富本領域研究,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模型
以引力模型和賴利法則模型為基礎,把成都、重慶兩座核心城市與經濟圈內主要城市相互影響作為研究主要內容,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的整合能力進行測評。
1.熵權-TOPSIS模型
第一步,構建原始矩陣。假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有m個城市,用m1,m2,…,mm表示,影響資源整合的因素有n個,用n1,n2,…,nn表示,被評價城市mi對應的影響因素nj的作用Xij(i=1,2,…,m;j=1,2,…,n)表示,形成原始決策矩陣:
第二步,對影響因素做標準化處理。線性變換和標準0-1變換可以根據效益型(數據越大越好)和成本型(數據越小越好)進行處理。數據標準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步,計算各指標的熵值。根據信息熵的定義,每個影響因素j的信息熵Pj可以表示為:
第四步,評價模型構建。將標準化數據和熵權值相乘,得到加權規范化矩陣。TOPSIS模型中通過尋找各個指標中的最優解和最劣解,并構建兩者之間的二維數據空間。令V+表示最優解(即正理想解),V-表示最劣解(負理想解),則可以表示為如下:
V+=(maxvij|i=1,2,L,m)=(v+1,v+2,L,v+m)
V-=(minvij|i=1,2,L,m)=(v-1,v-2,L,v-m)(5)
得到最優解和最劣解以后,分別計算對不同指標到正負理想解的距離,公式如下:
計算不同城市的熵權-TOPSIS指數(貼近度),公式如下:
Ci代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各個城市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聚合能力的大小,以此為基礎計算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對其他城市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
2.基于熵權-TOPSIS指數的資源整合能力計算
以熵權法-TOPSIS的評價結果作為基礎,引入賴利法則進行計算,在賴利-康弗斯分界點公式dxj=dij1+Pi/Pj中,以不同的城市農產品冷鏈資源的熵權-TOPSIS指數來代替Pi和Pj和(不同城市的人口數據),原因在于熵權-TOPSIS指數代表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不同城市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的吸引力大小,同時在分界點達到平衡,從而得到成都和重慶對經濟圈內的其他城市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相對整合能力達到平衡的分界點位置,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a為中心城市c和s的分界點,dca和das代表中心城市c和s到分界點的直線距離,Cc和Cs代表中心城市c和城市s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的熵權-TOPSIS指數。綜上可得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成都和重慶兩地對不同城市的農產品冷鏈資源整合能力情況。具體可表示為:
Kcs表示城市c對城市s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相對整合能力。
三、指標體系與數據來源
1.指標體系
借鑒白蘭等(2019)對城市群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研究,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實際,以農產品冷鏈物流社會基礎因素、行業發展因素、技術水平因素和發展基礎容量因素作為一級指標體系,見表1。
(1)社會基礎因素包括人均GDP、人口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化率5個二級指標,這些指標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決定了農產品冷鏈物流消費市場的大小。
(2)行業發展因素包括公路里程數、公路貨物周轉量兩個二級指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城市之間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主要為中短途運輸,以公路運輸居多,主要選取公路里程數和公路貨物周轉量兩個指標反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交通和貨運情況。
(3)技術水平因素包括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硬件技術水平、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信息技術水平兩個二級指標,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運輸離不開冷藏車、冷庫等硬件設備,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基礎設備;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對于農產品冷鏈運輸、儲存和配送過程中的溫度控制、車輛監控、數據可視化等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提高用戶滿意度的重要內容。
(4)發展基礎容量因素包括農林牧漁總產值、肉類總產量、蔬菜產量、水果產量、水產品產量、冷鏈運輸公司數、冷庫容量7個二級指標。
2.數據來源
如無特別說明,本文數據來自2020年《四川統計年鑒》《重慶統計年鑒》,相關地區政府官方網站,專家打分及第三方網站。
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
1.熵權-TOPSIS分析
按照式(3)、式(4)進行熵值和權重計算,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計算結果看,權重較大的指標有公路貨物周轉量(X7)、冷鏈運輸公司數(X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3)等,這些指標均跟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有較大的關系,是影響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重要因素。
以各指標權重和標準化數據相乘得到加權規范化矩陣,如表3。
根據式(5)、式(6)、式(7),對處理得到的數據進行正負理想解的計算,同時根據得到的正負理想解計算不同指標到正負理想解的距離,即熵權-TOPSIS指數(貼近度)。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從計算結果看,距離正理想解較遠的是南充、遂寧、內江、廣安、自貢和瀘州,均大于0.2,距離最遠的為廣安0.2659,其次為自貢0.2647;成都和重慶則距離正理想解較近,分別為0.1704和0.0836。重慶距離正理想解的距離比成都近,從數據上看重慶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方面的發展水平高于成都。距離負理想解的距離和距離正理想解的距離剛好相反,成都和重慶距離負理想解的距離較遠,南充、遂寧、內江、廣安、自貢和瀘州等地距離負理想解較近,從數據結果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除成都和重慶兩地外,其他城市在農產品冷鏈發展方面具有相對的劣勢。
結合正負理想解,計算不同城市跟最優理想參照點的貼近度,從貼近度來看,成都為0.4861、重慶為0.7513、南充為0.0708、遂寧為0.0896、內江為0.0620、廣安為0.0402、自貢為0.0646、瀘州為0.0848,成都和重慶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核心城市對農產品冷鏈物流方面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根據魯春陽(2011)〔21〕和朱士鵬(2015)〔22〕等學者對熵權-TOPSIS指數(貼近度)等評價結果的等級劃分,0-0.3為較差、0.3-0.6為中級、0.6-0.8為良好、0.8-1.0為優質的評價等級,從貼進度發展水平來看,重慶等級為良好、成都等級為中級,南充、遂寧、內江、廣安、自貢和瀘州為較差,表明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方面仍然存在中心城市發展較好,非中心城市在資源獲取、資源利用方面具有較大的劣勢。
2.資源整合能力分析
利用式(10),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成都和重慶兩個核心城市對其他城市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相對整合能力進行計算,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從計算結果來看,成都和重慶對經濟圈內其他城市在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方面的整合能力具有差異化,具體來說,成都對南充、遂寧、內江、廣安、自貢、瀘州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分別為0.3817、0.4293、0.3572、0.2876、0.3647、0.4176,重慶對南充、遂寧、內江、廣安、自貢、瀘州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分別為0.3071、0.3453、0.2873、0.2313、0.2933、0.3359。
總體上看,成都對主要城市的整合能力高于重慶,成都整合能力最高的為0.4293,重慶最高的為0.3453,均為遂寧,但能夠看出成都對遂寧的影響能力更大,在資源整合和利用方面高于重慶;對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超過0.4的城市成都為2個,重慶0個,0.3-0.4的城市成都和重慶均為3個,0.2-0.3的城市成都1個,重慶3個。因此,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資源整合能力上成都高于重慶,成都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相關城市的整合能力高于重慶。同時,作為四川省內的城市,在政策實施、產業發展等方面更具趨同性,產業協作、供應鏈打造相對統一,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的整合阻力比重慶更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除成都外,其他城市與重慶在省(市)政策不同、協同發展方面阻力更大,重慶整合四川省內其他城市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難度偏大,因此,成都對周邊城市的整合能力高于重慶。
遂寧、南充、瀘州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重要節點城市,在GDP、地理位置和物流樞紐方面是經濟圈內發展較好的城市,遂寧是成都平原經濟區主要城市,南充是川東北經濟區的主要城市,瀘州是四川省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是四川省重要的水運通道節點。這三座城市在交通通達性方面具備顯著的優勢,成都和重慶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方面對這三座城市的整合能力最高,這和三座城市發展基礎有重要關聯。南充、瀘州為四川省經濟較發達城市,遂寧處于成都和重慶交匯地區,與成都和重慶聯系密切,這些城市經濟活躍度高、占據重要的水路交通位置,因此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和成都、重慶兩個核心城市的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相對較高,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對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的資源整合水平有較大影響。
五、政策建議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發展,提高資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避免各自為政,加速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要素流動,促進協調發展,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一體化發展水平。
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經濟圈內公路、鐵路建設,暢通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毛細血管”;完善初級農產品預冷設施建設,加快鄉鎮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和農產品冷鏈加工和運輸通道建設,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全過程冷鏈,保障農產品運輸品質;建設大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分撥中心、配送中心和加工中心,為全流程冷鏈物流運輸配送提供條件。
引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非核心城市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鼓勵各地通過差異化發展方式,保持相對優勢,做大做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相對優勢,爭取更多資源導入,實現差異化發展,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競爭能力,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產品冷鏈物流協調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謝如鶴.我國易腐食品產、貯、運、銷現狀與發展[J].制冷學報,1995,(03).
〔2〕蘭洪杰.食品冷鏈物流系統協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
〔3〕劉浩.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03).
〔4〕馬小雅.“互聯網+”背景下廣西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06).
〔5〕李遠遠,李志浩,劉禮帥.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績效綜合評價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5,(07).
〔6〕姚源果,賀盛瑜.基于交通大數據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配送路徑優化研究[J].管理評論,2019,(04).
〔7〕郭明德,李紅.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水平評價——基于12典型省市數據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01).
〔8〕NODALI NDRAHA,HSIN-I HSIAO,JELENA VLAJIC,MING-FENG YANG,HONG-TINGG VICTOR LIN.Timetemperature abuse in the food cold chain:Reviewof issues,allenges,and recommendations[J].FoodControl,2018,(89).
〔9〕JU-CHIA KUO,MU-CHEN CHEN.Developing an advanced multitemperature joint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the food cold chain[J].food control,2010,(21).
〔10〕ASHVIN ASHOK,MICHAEL BRISON,YANN LETALLEC.Improving cold chain system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J].Vaccine,2017,(35).
〔11〕王淑云,姜櫻梅,王憲杰.變質率呈Weibull分布的一體化三級冷鏈庫存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5,(02).
〔12〕YU-YI CHEN,YAO-JEN WANG,JINN-KE JAN.A novel deployment of smart cold cha ystem using 2G-RPID-Sys[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4,(141)
〔13〕MIKE VANDERROOST,PETER RAGAERT,JAN VERWAEREN,BRUNO DE MEULENAER,FRANK DEVLIEGHERE.The digitization of a food packagers life cycle:Existing and emerging computer systems in the logistics and post-logistics phase[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7,(01).
〔14〕黃榮環.基于Web Service的冷鏈物流監控數據集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15〕LUO HENG,WEI XINLI,YAMAMOTO YOSHIKAZU,LIU YANPENG,WANG LISONG,JUNG JAE,KOH YOUNG,HUR JAE-SEOUN.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edible lichen Ramalina conduplicans and its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constituents[J].Mycoscience,2010,(51).
〔16〕方凱,鐘漲寶,王厚俊,等.基于綠色供應鏈的我國冷鏈物流企業效率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4,(06).
〔17〕SOOSAY CLAUDINE.Assessing cold chain integration,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J].Pioneering solution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current management approaches,2010,(09).
〔18〕白蘭.城市群冷鏈物流資源整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9.
〔19〕賀盛瑜,楊克建,滕喜華.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運營效果研究[J].中國西部,2020,(03).
〔20〕賀盛瑜,姚源果.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影響因素研究——以四川、廣西為例[J].中國西部,2019,(04)
〔21〕魯春陽,文楓,楊慶媛,等.基于改進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績效評價及障礙因子診斷:以重慶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1,(33).
〔22〕朱士鵬,徐兵,毛蔣興.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及其障礙度評價:以南寧市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9).
(責任編輯 肖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