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敏 楊萬寶 郭耀輝 周評平 黃東南



〔摘要〕 通過構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四川省2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調研數據,測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結果表明:(1)四川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已具備一定的客觀基礎,但整體發展水平較低;(2)四川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處于同步發展階段,但各縣域所處發展階段存在明顯差異;(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兩大系統處于高度耦合-協調欠佳狀態,從縣域層面來看,鹽源等11個縣處于協調狀態,壤塘等14個縣處于協調欠佳狀態。
〔關鍵詞〕 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耦合協調度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694(2023)03-0067-13
〔作者〕 劉宗敏 副研究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 成都 610066
楊萬寶 研究實習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 成都 610066
郭耀輝 副研究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 成都 610066
周評平 副研究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科技處 成都 610066
黃東南 研究實習員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 成都 610066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四川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路徑研究”(2023JDR0125)中國工程院緊急重大咨詢項目“160個國家重點幫扶縣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重點學科領域科技攻關項目“‘1+9科技攻關天府農科發展戰略研究基礎理論和支撐技術”(1+9KJGG009)。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既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戰略性舉措。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2021年8月,國家鄉村振興局統籌考慮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返貧風險、脫貧摘帽時序等因素,確定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進行進一步鞏固和幫扶。
四川作為農業大省、人口大省、農民轉移就業輸出大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共有25個縣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下文簡稱“國重縣”),雖然這些國重縣已全部脫貧摘帽,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仍相對較低,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剩余勞動力比重大。根據25個縣調研數據,四川省國重縣農村勞動人口共計188.95萬人,其中勞動力就業人數僅有93.24萬人,未就業勞動人口占農村勞動力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上,這部分人群由于沒有固定的收入,返貧風險高。
(2)脫貧人口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2020年,25個國重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1.5元,脫貧戶、監測戶人均可支配收入8672元,大多數脫貧戶、監測戶處于絕對貧困線邊緣,再次返貧風險較高。
(3)產業同質化嚴重且規模化水平較低。雖然國重縣大都形成了產業扶貧機制,但產業基礎薄弱,加之由于大多國重縣自給自足的農牧業經濟比例較高,產業規模化水平較低,農牧產品加工業呈現“小、散、粗”的特征,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助農富農能力不足。
(4)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四川省國重縣大多地處省際交界區、偏遠山區,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差。2020年,25個國重縣僅有喜德縣、越西縣和甘洛縣3個縣開通鐵路,高速公路和高鐵均未開通,交通瓶頸嚴重制約著當地農副產品的對外運輸。
2023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薄弱點,國重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因此,研究四川省25個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綜合發展水平、發展困境,對于我國其他國重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基于此,本文從三個層面開展研究:一是回顧學術界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涵機理、評價體系構建、協調發展水平測度等方面的研究進展;二是以四川省25個國重縣為例,測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發展水平及二者有效銜接的耦合協調關系;三是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一、研究進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十四五”時期的重要任務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接力脫貧攻堅,主要體現在提升城鄉融合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等長期目標上,具有持久性和綜合性〔1-2〕。現階段,學術界主要從定性與定量兩方面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分析,主要涵蓋內涵機理、評價體系等方面。
在內涵機理方面,學者們認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表明脫貧攻堅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過渡期,兩大戰略在內容上存在共融性、在目標上具有統一性〔3〕,本質上是解決我國城鄉、區域和不同人群之間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在理論邏輯上都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進一步深化〔4〕,是我國創新相對貧困治理理論的迫切需求〔5〕。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的關鍵是其實現機制、情景模擬與路徑、發展模式與管控體系研究〔6〕。在政策邏輯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表現出從點到面的轉變,是今后“三農”工作的總方針〔7〕;在歷史邏輯上是促進新舊任務轉換的歷史必然及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8〕,是減貧事業奮斗的前后兩環,具有前后連貫性〔9〕。
在評價體系方面,有學者基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分別構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0〕;有學者從產業發展支撐、農村常住居民基本收支、住房及家庭設施狀況成效、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成效、農村基礎設施成效、農村公共服務成效6方面著手,構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評價指標體系〔11〕;也有學者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脫貧攻堅成果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個方面,構建了包括產業、生態、文化、治理、民生5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12〕;還有學者從“兩不愁三保障”角度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指標體系,從“五大振興”角度構建了鄉村振興指標體系〔13〕。
在協同發展方面,部分學者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進一步研究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關系,或結合AHP、GRA、交互耦合協調發展度模型測度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協調發展水平〔14〕,或采用因子分析計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綜合發展水平指數以及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協調發展水平〔15〕。
綜上,現有研究為本文進一步探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奠定重要基礎,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第一,現有研究以理論分析居多,進行定量研究較少;第二,現有研究數據主要來自年鑒數據、普查數據、統計公報,指標較為受限;第三,現有文獻主要從省、市級層面展開研究,缺乏縣域層面的研究分析,尤其是國重縣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收集大量調研數據,將指標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兩大類,利用TOPSIS、耦合協調模型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評價體系,對四川省25個國重縣進行評價、分類,以期為國重縣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參考。
二、區域概況及研究設計
1.區域概況
四川省25個國重縣分布在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阿壩州、甘孜州和攀西經濟區的涼山州。25個國重縣行政區域面積17.10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總面積的35%,共轄581個鄉鎮(其中民族鄉261個)、3906個行政村。區域內戶籍戶數93.93萬戶、戶籍人口347.97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25.0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9.02萬人、占總人口的88.91%。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98.90億元,占全省的1.64%;人均可支配收入1.31萬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34.20%。
2.研究方法
(1)熵權-TOPSIS模型。熵權-TOPSIS模型是一種常用的綜合評價方法,能充分利用原始數據的信息,客觀進行權重賦值,客觀地體現指標的效應。計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步驟如下:
①將原始數據規范化處理,構建初始矩陣X=[X'ij]m×n
②對初始矩陣X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標準化矩陣:
R=[Yij]m×n(2)
③采用熵權法,計算指標的權重:
④基于式(3)的權重,對式(2)標準化矩陣數據R進行加權,構建加權歸一化決策矩陣Z:
⑤確定正理想解Z+i=(Z+1,Z+2,…,Z+m)與負理想解Z-i=(Z-1,Z-2,…,Z-m)
⑥計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正理想解距離D+i和負理想解距離D-i:
⑦計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理想解的相對貼近度Gi:
式中i=1,2,…,m。
(2)耦合協調模型。耦合協調模型能夠反映不同系統之間相互依賴影響程度,借鑒物理學容量耦合概念,在參考相關研究成果〔16-19〕并結合本研究實際的基礎上構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兩大系統耦合度公式:
C為耦合度,且C∈[0,1],u1表示鄉村振興指數,u2表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指數;參考吳玉鳴等(2008)〔20〕對耦合度類型的劃分,將耦合度C劃分為4種狀態,如表2所示。
由于耦合度只能說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兩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程度的強弱,難以體現二者協調水平的高低,進一步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探討兩者的協調發展水平,其計算公式如式(8)、式(9)所示。
T表示綜合發展度,α、β分別表示待定系數,其和為1。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筑牢堅實基礎,鄉村振興戰略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深化和延續,二者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共同致力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已有研究和實際情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兩系統之間的作用關系程度,其權重也應該相同,因此,設α=β=0.5。協調度D是在發展度T和耦合度C綜合的基礎上,代表了兩系統的綜合情況,反映了二者間的協調發展程度。對于協調度D的劃分,如表3所示。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入相對發展度概念,來評價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兩系統相對發展狀況,對相對發展度設定如表4所示。
3.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以四川省25個國重縣為研究對象,依據合理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和可得性原則,結合楊肅昌(2022)、郭俊華(2022)、高靜(2020)等學者〔21-23〕的研究,構建了由36個指標組成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指標體系(表5)。其中,以“兩不愁三保障”為主要標志構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有脫貧戶人均純收入,每百人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脫貧村數,脫貧人口數,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城鄉居民醫保,大病醫療保險參保率,農村C、D級危房存量7個指標。鄉村振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依據鄉村振興的目標,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個維度構建由29個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
4.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相關年份《四川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縣域統計年鑒》以及課題組于2022年4-6月走訪四川省25個國重縣的調研數據,部分數據缺失值采用市(州)數據或縣域數據均值代替。
三、實證分析
1.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權重
依照公式(3)進行客觀賦值,分別得到各指標對應的指標層權重、準則層權重,見表6。
由表5、6可以看出,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綜合評價系統中,農村C、D級危房存量的指標屬性為負,其余指標的屬性為正,指標權重排序前三位的指標依次為脫貧戶人均純收入,每百人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數,農村C、D級危房存量。在鄉村振興綜合評價系統中,化肥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指標屬性為負,其余指標的屬性為正,指標權重排序前三位的指標依次為現代經濟作物標準化基地、第二產業增加值、化肥使用量。在鄉村振興準則層中,產業興旺的權重最大,為0.401;生態宜居次之,為0.273;鄉風文明為0.142,生活富裕為0.124,治理有效為 0.060。
2.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表7為2020年四川省25個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指數,整體而言,四川省25個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綜合發展指數為0.2635,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指數為0.2721,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發展水平總體偏低。涼山州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發展水平最高(0.3691、0.3280),其次為阿壩州(0.2348、0.2640)和甘孜州(0.2371、0.2613)。從縣級層面看,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指數前三的縣域分別為鹽源縣(0.5374)、黑水縣(0.4582)、越西縣(0.400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綜合發展指數前三的縣域分別鹽源縣(0.7043)、喜德縣(0.4366)、越西縣(0.4234)。
進一步通過相對發展度E比較,將四川省25個國重縣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側重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同步發展型和鄉村振興側重型三類。從四川省25個國重縣整體來看,2020年四川省國重縣相對發展度為1.0324,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同步發展;從縣域層面而言,相對發展度E≤0.8的有壤塘縣(0.7934)、布拖縣(0.7916)、喜德縣(0.7114)和鹽源縣(0.7630),這4個縣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側重型;相對發展度E≥1.2的有若爾蓋縣(1.2829)、紅原縣(1.3373)、阿壩縣(1.2506)、黑水縣(1.6484)、石渠縣(1.8123)、理塘縣(1.3980)、德格縣(1.4520)和普格縣(1.2160),這8個縣屬鄉村振興側重型,表明這8個縣已經完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其余13個國重縣相對發展度0.8<E<1.2,屬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同步發展型。
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耦合協調度分析
就耦合度而言,2020年四川省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耦合度C大多高于0.8,呈現出高水平耦合的穩定態勢,表明四川省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總體上相互促進。從耦合協調度來看,2020年四川省國重縣整體上處于協調欠佳階段,耦合協調度為0.4330;涼山州國重縣處于中度協調階段,耦合協調度為0.6072,甘孜州國重縣(0.3818)和阿壩州國重縣(0.3828)處于協調欠佳階段。從縣級層面而言,鹽源縣協調發展水平最高,耦合協調度為0.9950,處于高度協調階段,越西縣(0.7234)、黑水縣(0.6238)、昭覺縣(0.6044)、喜德縣(0.6289)和雷波縣(0.6405)處于中度協調階段,理塘縣(0.5037)、甘孜縣(0.5694)、金陽縣(0.5888)、普格縣(0.5093)和甘洛縣(0.5254)處于基本協調階段,見表8。
整體上講,四川省25個國重縣已初步具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物質基礎,且兩者統籌銜接已進入初級階段,絕大多數國重縣也將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來,但由于四川國重縣受到資源環境、生態、民族習性等因素的影響,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相對于其他同類地區更加艱巨,二者有效銜接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四、結論與建議
1.主要結論
本文基于四川省25個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協調度和二者之間相對發展度的實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在鄉村振興指標體系中,準則層產業振興與指標層現代經濟作物標準化基地的權重最大,充分表明產業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根基,也是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本源。(2)四川省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已具備一定的客觀基礎,但整體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較低;分縣域而言,鄉村振興綜合發展水平前五的縣域分別為鹽源縣、黑水縣、越西縣、雷波縣和理塘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綜合發展水平前五的縣域分別為鹽源縣、喜德縣、越西縣、昭覺縣和金陽縣。(3)四川省國重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處于同步發展階段,但各縣域所處發展階段存在明顯差異,壤塘、布拖、喜德和鹽源4縣屬重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類型,若爾蓋、紅原、阿壩、黑水、石渠、理塘、德格和普格8縣屬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類型,其余13縣處于同步發展階段。(4)從耦合協調度看,兩大系統整體處于高度耦合-協調欠佳狀態;從縣域層面來看,鹽源、越西、黑水、昭覺、喜德、雷波、理塘、甘孜、金陽、普格和甘洛11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處于協調狀態,其余14縣處于協調欠佳狀態。
2.相關建議
(1)做強做大主導產業,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國重縣應當把堅持發展鄉村產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首要任務。側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縣域有必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項目,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林果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促進農民增收。對于側重鄉村振興的縣域而言,應當持續推進現代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現代園區引領作用,推進產村相融。采取“鎮(村)園一體”或政府主導集中開發建設模式,努力構建“一村一品、一鎮一園、一縣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逐步實現縣鄉聯動、產鎮融合、產村一體,有效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協同發展。(2)持續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既要提升骨干交通,也要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交通基礎設施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強力支撐,國重縣應統籌整合資金,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實現國重縣交通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逐步提高,疏通通村連戶的“毛細血管”,為國重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確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3)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國重縣應提前謀劃新一輪的鄉村振興規劃或行動方案,以規劃為統領將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7〕汪三貴,馮紫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邏輯關系、內涵與重點內容[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
〔2〕張琦.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J].人民論壇,2019,(S1).
〔3〕豆書龍,葉敬忠.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及其機制構建[J].改革,2019,(01).
〔4〕張青,郭雅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有機銜接[J].理論視野,2020,(10).
〔5〕〔8〕陳明星.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本邏輯與實現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0,(05).
〔6〕龍花樓,陳坤秋.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框架與展望[J].經濟地理,2021,(08).
〔9〕姜正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貫通:邏輯、難題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2).
〔10〕陳玉,原偉鵬.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動力機制[J].江蘇農業科學,2022,(04).
〔11〕王怡,郭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考量——基于14個“連片特困地區”的效益測評與對策建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
〔12〕〔21〕楊肅昌,范國華.“十四五”時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寧夏社會科學,2022,(02).
〔13〕〔15〕〔22〕郭俊華,王陽.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的耦合協同關系研究——以秦巴山區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
〔14〕〔23〕高靜,武彤,王志章.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路徑研究: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20,(03).
〔16〕申云,陳慧,陳曉娟,等.鄉村產業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J].世界農業,2020,(02).
〔17〕王成,唐寧.重慶市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與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06).
〔18〕周成,馮學鋼,唐睿.區域經濟—生態環境—旅游產業耦合協調發展分析與預測——以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6,(03).
〔19〕王琦,湯放華.洞庭湖區生態—經濟—社會系統耦合協調發展的時空分異[J].經濟地理,2015,(12).
〔20〕吳玉鳴,張燕.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資源科學,2008,(01).
(責任編輯 肖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