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雅
摘? ? 要: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范圍廣泛,是許多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選擇科學的玉米栽培技術能保證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玉米的主要種植技術包括品種選擇、種植地整理、播種、田間管理等,還要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文章論述了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影響因素,重點闡述了玉米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關鍵詞:玉米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0-0058-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S435.13? ? ? ?文獻標志碼:B
作者簡介:姜 雅(1976—),女,漢族,陜西鎮安人,本科,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
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農村地區耕地面積逐漸縮小,如何在耕地面積逐漸縮小的背景下實現玉米種植的高產已經成為許多種植戶關注的重點。
玉米很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病蟲害的種類和數量增加,不僅嚴重影響玉米植株健康生長,同時也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生概率。為此,種植戶應分析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病蟲害,掌握發病規律,提前預防,選擇綜合性防治措施,減少病蟲害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我國玉米產業的健康發展[1]。
1 影響玉米高產的主要因素
人為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土壤環境因素。土壤能為玉米提供長期的營養供給,直接影響玉米生長,過度施用化肥或缺少有機肥會導致土壤結構失衡。二是自然因素。玉米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溫度和濕度的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一旦遇到低溫、冰雹等天氣極易發生凍害,導致玉米產量和質量下降。三是管理因素。不科學的田間管理方式會增加病蟲害的防治難度。四是種植因素。種植環節也是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的重要環節,包括種子選擇、土壤處理、施肥管理以及灌溉等。為此,應結合玉米種植地的實際情況,科學選擇種植方式,保證玉米產量和質量。
2 玉米種植技術
2.1 選擇品種
一是結合土壤的溫度和地勢選擇品種。在選種前做好土壤熱量的調查工作。如果種植地的土壤熱量充足,可以選擇生長周期比較長的玉米品種,促進玉米高產,激發玉米的生長潛力。如果種植地的地勢相對較高,可以選擇中晚熟或晚熟品種;如果種植地的地勢平坦,可以選擇中晚熟品種;如果種植地的地勢較洼,可以選擇早熟品種。二是根據品質選擇玉米品種。購買正規廠家的玉米品種,挑選純度大于90%、凈度大于98%、發芽率高于90%、性能好、外界適應能力強、色澤鮮亮和顆粒飽滿、沒有病蟲害的玉米品種,種子含水量應在14%以下。
2.2 處理種子
2.2.1 測定發芽率
播種玉米前要做好種子發芽率的測定工作,選擇100粒玉米品種,在26~30 ℃的水中浸泡8 h即可,播種深度為2 cm左右,溫度為18 ℃時計算發芽率,發芽率達到標準開展種子處理工作,如果未達到標準要及時換種。
2.2.2 晾曬
選擇晴朗天氣10:00~16:00把種子均勻攤鋪在干燥通風的地方晾曬2~3 d,16:00后光照減弱,應放在室內,防止種子潮濕。晾曬種子能消滅種子表面的病菌,在晾曬過程中要定期翻動,保證種子受熱均勻,增強種子活性,提高發芽率。
2.2.3 催芽
比較常用的種子浸泡催芽方式有冷水浸泡種子和溫水浸泡種子2種。一是冷水浸泡種子。將種子放在冷水中浸泡12~24 h后晾干即可播種。二是溫水浸泡種子。將種子放在45~50 ℃的溫水中浸泡 8 h后撈出放在陰涼干燥處,種子表面沒有水分即可播種。通過該種方式能滅殺種子表面的病菌,尤其是黑粉病、炭疽病病菌,降低玉米發生病蟲害概率。需要注意的是,應控制好種子浸泡時間,時間太長會增加種子發霉概率,太短會導致種子沒有吸收充足的水分,影響玉米出芽率。在催芽的過程中需要每間隔2 h翻動1次種子,確保受熱均勻[2]。
2.2.4 藥劑處理
藥劑處理種子有以下2種手段。一是藥劑拌種。選擇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和種子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攪拌,也可選擇50%辛硫磷乳油和水、種子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攪拌,在密封袋中存放4~6 h后播種,降低病害的發生概率,提高種子出苗率。二是種子包衣。選擇1.5%三唑酮并且配合成膜劑制作成包衣劑,在種子表面形成藥膜,將其放在通風干燥處,晾干后即可播種。
2.3 選地和整地
2.3.1 選地
為了給玉米生長營造健康的土壤環境,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和灌溉方便的土壤。同時,將土壤pH值控制在6.5~7,并保證通風條件良好。
2.3.2 整地
選擇好地塊后,應對前茬作物進行翻耕處理,深度控制在20~30 cm,翻耕后及時鎮壓,增強土壤疏松度。在整地過程中,結合土壤肥力施入適量有機肥料作為基肥。通過增施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證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目前,部分種植戶選擇免耕種植技術播種,能省去整地和耕地環節,不會破壞土壤地表結構,有利于土壤保墑。
2.4 播種技術
2.4.1 播種方法
玉米的出苗率和出苗整齊度會受到土壤深度的影響,如果選擇黏土,要堅持淺播原則,深度控制在4 cm左右;如果選擇沙壤土,深度控制在7 cm左右,株距控制在20~30 cm,行距控制在60~70 cm。
2.4.2 播種量
通常情況下,玉米播種量應控制在150~300 kg/hm2,將玉米種子直接放到播種機械設備內,保證播種一致性。可以將種子和肥料同時施入土壤中,種子和肥料的間距為6 cm左右。播種完成后及時澆水,但要控制好澆水量,否則會影響出苗率。
2.5 田間管理
2.5.1 覆蓋地膜
為了促進玉米苗生長,播種后應澆透水,通過覆蓋地膜的方式起到增溫保濕作用,同時促進土壤中的氧化分解,抑制雜草生長,為玉米提供健康的生長環境。播種后5~8 d玉米會出苗,在玉米幼苗長到2葉1心時要及時破膜,進行放苗處理,在幼苗出膜后封住幼苗根部,起到保溫保濕的作用,有利于幼苗生長。調查研究顯示,應用地膜覆蓋技術比不使用地膜技術的玉米會提早10 d成熟,同時能增產1 125~1 500 kg/hm2。
2.5.2 及時補苗
傳統的人工播種方式為1穴多粒,出苗后要及時間苗,將多余的幼苗拔除或移栽到缺苗地區。機械播種能實現1穴1粒種子,出現缺苗斷壟現象時要選擇同類型種子及時補種,或提前做好育苗工作,發現缺苗后應及時移栽,選擇陰天或下雨后移栽,提高成活率。
2.6 科學灌溉
玉米在整個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做好水分管理工作非常關鍵。玉米在出苗期和幼苗期的需水量較少,保證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即可。拔節期至抽穗開花期對水分的需求較高,用水量應占總用水量的45%~50%,其中,土壤含水量應控制在70%~80%。灌漿成熟期需水量逐漸減少,保證土壤含水量在75%左右即可。種植戶要結合玉米的生長情況和當地的天氣情況,科學安排灌溉工作。同時,降水后要及時排出田內積水,防止長期浸泡根部,影響土壤透氣性。
2.7 科學施肥
結合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肥力需求科學施肥,施足基肥,控制好苗肥、拔節肥和粒肥,滿足玉米不同生長階段對養分的需求。
2.7.1 基肥
選擇的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合理搭配氮磷鉀肥和復合肥,有機肥用量為45 000 kg/hm2,氮磷鉀肥和復合肥的用量為150~225 kg/hm2。在玉米整地起壟時將肥料施入玉米溝內,翻耕到深度為10~15 cm的土壤中,滿足玉米出芽對養分的需求。
2.7.2 苗肥
玉米播種后10~15 d逐漸出苗,但是受土壤養分、種子活性和光照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玉米幼苗的生長速度不同,需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促進苗齊和苗壯。正常情況下,在玉米出苗后施入尿素120~150 kg/hm2,可以促進幼苗生長。
2.7.3 拔節肥
拔節肥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重要的肥料,玉米長出7~9片葉時處于拔節期,可以施用尿素225~300 kg/hm2,促進玉米根部生長,增強玉米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稈率。
2.7.4 攻穗肥
玉米植株長到11~12片葉時進入喇叭口期,可以施入尿素300~375 kg/hm2,減少果穗禿頂率,保證玉米產量和質量。
2.7.5 粒肥
結合玉米的生長情況選擇粒肥,如果前期肥料施入量不夠,可能會造成玉米出現脫肥現象,要及時補充肥料。如果玉米生長態勢良好,可以不施入粒肥。果穗吐絲期是施用粒肥的關鍵時期,應做好該時期的施肥工作,嚴格控制好施肥量,否則會造成玉米貪青,增加發病概率。
種植戶在施肥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結合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生長情況有針對性地施肥。肥料不能距離根部太近,否則會出現燒苗現象,施入尿素和復合肥后要做好覆土工作,否則會影響植株吸收肥料。
2.8 中耕除草
在玉米田間管理中,還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提高土壤透氣性,增強土壤中的生物活性,起到殺菌滅蟲的效果。可以采取3次中耕除草措施。定苗前深耕,玉米生長到4~5片葉時進行第1次中耕。當玉米長到30 cm左右時進行第2次中耕,可以適當增加中耕深度。在玉米植株拔節期前進行第3次中耕,深度控制在9~12 cm。做好除草工作,否則會導致雜草和玉米爭奪養分。堅持盡早除草原則,保證植株健康生長。結合玉米的生長情況選擇人工除草或除草劑封閉除草,嚴格遵守用藥說明,控制好用藥量,否則會影響除草效果。
3 玉米病蟲害防治
3.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種植中比較常見的病害,具有流行范圍廣的特點,主要為害玉米苞葉,從下部葉片向上逐漸蔓延,造成玉米植株發黃。在濕度大的環境中,發病部位會出現黑色霉層,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使玉米減產15%~50%。通過和其他農作物輪作能降低大斑病的發生概率,將玉米和大豆等馬鈴薯套種,為玉米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保證玉米植株光照充足。在播種前做好土地翻耕工作,通過深翻土壤消滅土壤中的病菌,防止病菌擴散和蔓延。降水后要做好田間積水的排出工作,避免田間濕度過大。發現大斑病后要及時拔除發病植株,同時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效果顯著。
3.2 小斑病
小斑病主要為害玉米的苞葉和果穗,在玉米抽穗期和灌漿期的發病率較高,會迅速擴散和蔓延,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會增加發病概率,做好小斑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關鍵。利用農業防治、化學防治技術能提高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以選擇抗病能力強的玉米品種,玉米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雜草和廢棄物,減少越冬菌源。采取深翻土壤的措施破壞病菌、病蟲害的生長環境。
此外,在玉米抽雄期和灌漿期,使用25%霉菌酯2 000倍液均勻噴灑在發病部位,可以搭配使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溶液,提高防治效果,每間隔8~10 d用藥1次,連續用藥3~4次,交替輪換用藥,提高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3.3 蚜蟲
蚜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常見害蟲之一,主要吸食玉米汁液,能長期存在于玉米葉片上,通過肉眼能發現葉片上有大量蜜露附著,并覆蓋1層黑色霉狀物,嚴重影響玉米穗正常生長。蚜蟲1年能繁殖20代左右,繁殖能力較強,應采取綜合性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做好蚜蟲天敵七星瓢蟲的保護工作,科學釋放七星瓢蟲,抑制蚜蟲繁殖。二是應用物理防治技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害蟲有明顯的趨光性特點,可以在田間懸掛殺蟲燈,合理設置懸掛數量。也可以在田間懸掛黃板,在玉米上方30 cm處懸掛效果最佳。三是應用化學藥劑防治,選擇20%噻蟲胺懸浮劑150 g/hm2兌水375 kg均勻噴灑在蚜蟲聚集部位。
4 結束語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范圍廣,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采取科學的玉米種植技術能確保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種植人員應結合玉米不同生長階段的特點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此外,在未來的玉米產業發展中,應加大對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讓更多種植戶選擇高產種植技術,推動我國玉米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蓬娟.玉米高產種植及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廣東蠶業,2022,56(1):61-63.
[2]王世平.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索[J].種子科技,2021,39(1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