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文 孫俊銘



摘要 [目的]明確水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對水稻秧苗素質、產量的影響。[方法]通過田間試驗研究水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增產效果。[結果] 24.1%肟菌·異噻胺FS 15~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包衣處理對直播水稻惡苗病防治效果好,24.1%肟菌·異噻胺FS 20~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包衣處理對水稻機插秧苗惡苗病、立枯病防治效果好,對水稻秧苗均有明顯的促進生長作用,增產效果明顯。[結論]防治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用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包衣。
關鍵詞 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水稻惡苗病;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 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2-012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30
Control Effect of Rice Seed Oxime Bacteria·Isothiamine Coating Treatment on Bacterial Wilt and Bacterial Wilt Disease
HU Xian-wen1,SUN Jun-ming2
(1.Anhui Lujiang County Improved Seed Breeding Farm, Lujiang,Anhui 231551;2.Lujiang County Plant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Lujiang,Anhui 231500 )
Abstract [Objective]To cla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rice seed oxime bacteria · isothiamine coating treatment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ce bacterial wilt and bacterial wilt, 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rice seedlings.[Metho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ontrol effect and yield increase effect of rice seed oxime bacteria · isothiamine coating treatment on rice seedling blight and bacterial wilt.[Result]The treatment of 24.1% oxime bacteria · isothiamine FS 15-20 mL+film-forming agent 2? mL/kg dry seed coating had a good control effect on the disease of rice seedlings in direct seeding.The treatment of 24.1% oxime bacteria · isothiamine FS 20-25? mL+film-forming agent 2 mL/kg dry seed coating had a good control effect on the disease of rice seedlings in machine transplanting, and had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rice seedlings,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yield.[Conclusion]24.1% oxime bacteria · isothiamide FS 20? mL+film-forming agent 2 mL/kg dry seed coating is us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rice seedling blight and bacterial wilt.
Key words Oxime bacteria·isothiamine coating treatment;Rice seedling disease;Rice wilt disease;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作者簡介 胡先文(1966—),男,安徽廬江人,農藝師,從事良種繁殖和植保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通信作者,研究員,從事植保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2-14
水稻惡苗病(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從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發生,以水稻秧苗期發病嚴重,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種子表面和以菌絲在種子內部越冬,帶菌種子是每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一旦發病很難用藥防治;水稻立枯病主要由鐮孢屬中的幾種真菌、絲核菌屬的立枯絲核菌、腐霉屬中的數種腐霉菌等引起,導致水稻爛秧,早稻機插秧苗床常嚴重發生[1-4]。水稻種子藥劑包衣處理防治苗期病蟲害效果明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9]。筆者探索水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對水稻秧苗素質、產量的影響,為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藥劑
24.1%肟菌·異噻胺FS、成膜劑、22.4%氟唑菌苯胺FS(拜耳股份公司),62.5 g/L精甲·咯菌腈FS(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安排在廬江縣良種繁殖農場內,分別開展了直播早稻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和早稻機插秧苗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防治水稻惡苗病、立枯病試驗。直播早稻供試水稻品種為金早47,4月15日播種,播種量90 kg/hm2;早稻機插秧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早25,4月9日播種,播種量90 kg/hm2,1 hm2大田用種量播750個育秧盤,每個育秧盤播種120 g。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質地中壤,各小區除藥劑處理因素外,栽培條件及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1.3 試驗設計
直播早稻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設5個處理:①24.1%肟菌·異噻胺FS 1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②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③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④62.5g/L精甲·咯菌腈FS 3 mL/kg干種子;①~④為干種子拌種,晾干后再用清水浸種;⑤清水浸種作空白對照(CK)。整個試驗期間不使用其他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每處理3次重復,共15個小區,小區面積30 m2,隨機區組排列,小區之間筑埂以防止田水串灌,區組間設隔離行,周圍設保護行。
早稻機插秧苗防治水稻惡苗病、立枯病試驗設7個處理:①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②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③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④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⑤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⑥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①~⑥均為干種子拌種,晾干后再用清水浸種,⑦清水浸種作空白對照(CK)。整個試驗期間不使用其他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立枯病。每處理3次重復,共21個小區,小區面積為栽插67 m2大田的育秧盤,隨機區組排列,區組間設隔離行,周圍設保護行。
1.4 施藥時間與方法
直播早稻于水稻播種前(4月8日),處理①~④進行干種子藥劑拌種包衣,根據推薦制劑用量,將藥劑與適量清水混合為藥液,按1 kg干種子30 mL藥液(制劑、成膜劑+清水),將調好的藥液用光滑塑料袋進行拌種,4月9日稻種晾干后,用清水浸種;處理⑤直接用清水浸種。浸種后起水催芽至芽長半粒谷時直播于大田。播種時在每個小區選1個區域進行定量播種100粒種子,作為定量播種區域。干種子藥劑拌種包衣當天4月8日為晴天,溫度15.1 ℃,相對濕度54%,風向C,風速0.1 m/s。
早稻機插秧苗于水稻播種前(4月5日),處理①~⑥進行干種子藥劑拌種包衣,根據推薦制劑用量,將藥劑與適量清水混合為藥液,按1 kg干種子30 mL藥液(制劑、成膜劑+清水),將調好的藥液用光滑塑料袋進行拌種,4月6日稻種晾干后,用清水浸種;處理⑦直接用清水浸種。浸種后起水瀝干播于育秧盤中。播種時在每個小區選1個區域進行定量播種100粒種子,作為定量播種區域。干種子藥劑拌種包衣當天4月5日為晴天,溫度16.5 ℃,相對濕度83%,風向ESE,風速2.0 m/s。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1.5.1 安全性。施藥后調查水稻是否受到所施藥劑的影響而對水稻產生藥害,若有藥害,記錄藥害的癥狀類型以及藥害程度。
1.5.2 出苗時間和出苗率。播種后觀察各處理的出苗情況,以定量播種區50%水稻出苗時間為出苗期,記載出苗50%的日期。在空白對照區出齊苗后,調查各處理定量播種區的出苗數,計算出苗率,并記錄調查日期。
1.5.3 秧苗素質。直播早稻在水稻播種后24 d(5月9日),早稻機插秧苗在水稻播種后34 d(5月13日),分別調查每處理水稻的株高、根長、白根數、地上部分鮮重、根重、莖基寬,比較不同處理對水稻苗生長發育的影響。
1.5.4 水稻惡苗病防效。直播早稻在水稻秧苗期(5月9日)第一次調查,水稻抽穗前(6月13日)第二次調查;早稻機插秧苗分別于播種后19 d(4月28日)、25 d(5月4日)、34 d(5月13日)調查。每個小區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株,調查記錄病株數,計算病株率、防效[10-14]。
1.5.5 水稻立枯病防效。早稻機插秧苗分別于播種后10 d(4月19日)、19 d(4月28日)、25 d(5月4日)調查,每個小區5點取樣,每點調查100株,調查記錄病株數,計算病株率、防效[12-15]。
1.5.6 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水稻收獲時測定每個小區的實產,并調查1 hm2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實粒數、結實率及千粒重,計算增產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水稻的安全性
施藥后調查,直播早稻和早稻機插秧苗所有藥劑處理區水稻未見藥害現象發生,水稻生長正常。
2.2 不同處理對水稻出苗期及出苗率的影響
直播早稻播種后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1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出苗期均為4月19日,與62.5g/L精甲·咯菌腈FS 3 mL/kg干種子處理及空白對照相同。4月25日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1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出苗率為81.3%~83.0%,與62.5 g/L精甲·咯菌腈FS 3 mL/kg干種子處理及空白對照無明顯差異(表1)。
早稻機插秧苗播種后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出苗期均為4月14日,與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及空白對照相同。4月19日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出苗率為80.7%~82.7%,與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及空白對照處理無顯著差異(表2)。24.1%肟菌·異噻胺FS 藥劑拌種包衣對水稻的出苗期、出苗率沒有不利影響。
2.3 不同處理對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直播早稻播種后24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1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水稻秧苗素質明顯提高,株高、根長、單株白根數、地上部分鮮重、根重、莖基寬均較空白對照處理明顯增加,比62.5 g/L精甲·咯菌腈FS 3 mL/kg干種子處理增加(表1)。
早稻機插秧苗播種后34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株高、根長、單株白根數、地上部分鮮重、根重、莖基寬均較空白對照處理明顯增加,株高、根長、地上部分鮮重均比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增加(表2)。24.1%肟菌·異噻胺FS 藥劑拌種包衣具有較明顯的壯苗效果。
2.4 不同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長。直播早稻播種后24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1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 干種子處理對水稻惡苗病防效好,防治效果均為100%,高于62.5 g/L精甲·咯菌腈FS 3 mL/kg種子處理防效;水稻抽穗前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1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對水稻惡苗病防治效果為98.90%~100%,顯著高于62.5 g/L精甲·咯菌腈FS 3 mL/kg種子處理防效(表3)。
早稻機插秧苗播種后19、25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對水稻惡苗病防治效果均為100%,高于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處理防效;播種后34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對水稻惡苗病防治效果仍為100%,高于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防效,顯著高于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處理防效(表4)。
2.5 不同處理對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水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對水稻立枯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長。早稻機插秧苗播種后10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對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別為98.69%、100.00%、100.00%,顯著高于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防效;播種后19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對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別為94.00%、99.29%、99.43%,顯著高于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防效;播種后25 d調查,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4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處理對水稻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別為92.43%、98.93%、99.17%,顯著高于22.4%氟唑菌苯胺FS 10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15 mL/kg干種子、22.4%氟唑菌苯胺FS 25 mL/kg干種子處理防效;24.1%肟菌·異噻胺FS 各劑量間防效無顯著差異(表5)。
2.6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水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具有較好的增產效果,結實率提高,千粒重增加。水稻收獲期測產,24.1%肟菌·異噻胺FS 15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 干種子2個處理產量高,增產率分別為10.55%、10.73%,顯著高于其他參試處理(表6)。
3 結論與討論
由于水稻惡苗病菌對常用的咪鮮胺、氰烯菌酯等殺菌劑抗藥性不斷提高,防治水稻立枯病的主要殺菌劑敵磺鈉、惡霉靈、甲霜靈、福美雙等效果很不穩定,近年來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發生呈加重趨勢,尤其是早稻機插秧苗受害嚴重;使用藥劑種子包衣已成為防治農作物苗期病蟲害的重要防治技術,在降低用藥量、減少環境污染、提高防治效果與種子成苗率、促進作物生長等方面作用明顯,是目前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的方法[16-20]。
24.1%肟菌·異噻胺FS 是由異噻菌胺和肟菌酯按一定比例加工復配而成的新制劑,其中異噻菌胺占17.2%,肟菌酯占6.9%。異噻菌胺為異噻唑酰胺類殺菌劑,是一種植物系統性抗性誘導劑,具有很強的植物誘導活性和全新的作用機制,預防性施用可激活植物自身的防衛性抗性反應,不易產生抗藥性,且與其他殺菌劑沒有交互抗性;肟菌酯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高效廣譜。24.1%肟菌·異噻胺FS 水稻種子包衣能有效預防苗期惡苗病、立枯病、稻瘟病[10,21-25]。
該試驗結果表明,早稻種子肟菌·異噻胺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立枯病防治效果好,對水稻秧苗有明顯的促進生長作用,壯苗效果、增產效果明顯,且干種子包衣便于工廠化種子生產,農戶使用輕松。綜合考慮防治效果、壯苗效果、增產效果,防治水稻惡苗病、立枯病使用24.1%肟菌·異噻胺FS 20? mL+成膜劑2? mL/kg干種子包衣。
參考文獻
[1] 花日茂,陳軍.安徽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38-41.
[2] 產祝龍,丁克堅,檀根甲.水稻惡苗病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2,30(6):880-883.
[3] 徐敬友,吳翠萍,童蘊慧,等.江蘇水稻旱育秧"黃枯”病原鑒定及致病力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1,31(3):230-235.
[4] 單玉斌,羅嶸,趙瑞昌.水稻旱育秧苗期立枯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農藥,2000,39(7):31.
[5] 王丹英,應云卉,徐春梅,等.水稻種子包衣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稻米,2012,18(5):20-24,29.
[6] 趙磊磊,聶立水,朱清科,等.種子包衣及其在中國的應用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126-131.
[7] 鄧松,鄧猛,歐陽光輝,等.中國種子包衣劑的應用現狀及其發展措施[J].湖南農業科學,2007(2):48-49.
[8] 熊遠福,鄒應斌,唐啟源,等.種衣劑及其作用機制[J].種子,2001,20(2):35-37.
[9] 鄭學強,宋文堅,莊義慶,等.種衣劑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浙江農業科學,2004,45(1):47.
[10] 李千和,孫俊銘.種子處理對水稻主要病蟲害控制效果及增產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4):140-143.
[11] 徐太杰,孫俊銘,韋剛.16.8%多·咪·福美雙懸浮種衣劑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9):139,141.
[12] 宣國燦,周宇杰,駱琴,等.4種藥劑預防水稻惡苗病和立枯病的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10):2044-2045.
[13] 李敏.3%惡·甲·咪鮮胺懸浮種衣劑防治水稻立枯病及惡苗病田間藥效試驗[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3(3):38-41.
[14] 李洪林,吳亞晶,宋偉,等.不同水稻種衣劑效果對比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10(3):50-52.
[15] 郭鵬,高魯江,崔偉.15%惡霉靈防治水稻立枯病藥效試驗[J].農藥,2003,42(9):36-38.
[16] 陳宏州,楊紅福,姚克兵,等.藤倉赤霉菌的抗藥性及對不同殺菌劑敏感性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33):135-141.
[17] 王國迪,陳瑞,汪彥欣,等.杭州地區水稻惡苗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稻米,2020,26(4):103-105.
[18] 陳惠哲,朱德峰,張玉屏,等.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機插育秧惡苗病的防治效果[J].中國稻米,2013,19(2):60-61.
[19] 劉峰,慕衛,張文吉,等.殺菌劑對水稻旱育秧立枯病的控制作用及其對秧苗的生理效應[J].農藥學學報,2004,6(2):37-42.
[20] 齊麟,王昱翔,段一鳴,等.15%吡唑醚菌酯懸浮種衣劑的制備及性能[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6):82-86.
[21] 萬利,何習光,寧云華,等.24.1%肟菌·異噻胺FS防治水稻病害的效果[J].湖北植保,2020(1):33-35.
[22] 陳曉燕,王盾,黃杰,等.新型殺菌劑異噻菌胺[J].中國農藥,2012(1):31-34.
[23] 王玖,魏伯奇,王佳林,等.不同劑量的肟菌酯·異噻菌胺種子包衣對水稻惡苗病的防治效果[J].湖北植保,2018(1):6-8.
[24] 朱潔,李仲惺,潘育東.異噻菌胺·肟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組合用藥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8):1258-1260.
[25] 王佳林,王玖.不同劑量的肟菌酯·異噻菌胺種子包衣防治水稻稻瘟病效果[J].湖北植保,2016(4):14-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