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
摘? ?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葡萄作為人們日常食用的水果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對葡萄的需求量不斷增大,推動了葡萄種植業的發展。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葡萄種植技術不斷完善,確保了葡萄的產量和質量,但是在葡萄生長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病害,直接影響了葡萄的產量和質量。文章主要分析了多種葡萄病害類型,闡明了葡萄病害的發病原因以及規律,重點論述了病害的具體防治技術,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葡萄;病害;防治技術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0-011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6.631? ? ? ?文獻標志碼:B
作者簡介:秦 山(1992—),男,漢族,遼寧營口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智慧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業信息化。
1 葡萄霜霉病
1.1 葡萄霜霉菌簡介
葡萄霜霉病是一種低等真菌性病害,病菌通過卵孢子形式在發病組織或者土壤殘體上越冬,菌絲體能夠在葡萄芽、殘存的樹上和病葉中越冬,在土壤中能夠存活數年,當第2年氣溫達到13 ℃左右且在潮濕環境中可以無性繁殖,經過風雨傳播,會形成芽管,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經過10 d左右能夠形成白色霜霉狀菌絲,可以在葉部病斑的組織內進行有性繁殖。通常情況下,霜霉病菌一般在晚上生成,早上侵染,經過陽光暴曬后失去活力,從侵染到葡萄出現癥狀需要經過4~13 d。有些地區的葡萄霜霉病在5月發生,6—7月病害增多,8—9月進入高發期,10月仍然能繼續感染發病,對葡萄的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1]。
1.2 發病癥狀
霜霉病在許多葡萄產區都會出現,由葡萄生單軸霉引起,主要為害葡萄葉片。通常情況下,葉片會呈黃色或者黃褐色的病斑,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背面卷曲,甚至脫落,影響葉片光合作用,不利于葡萄生長,降低果實品質。此外,該病原菌還會為害嫩梢、花序、果穗和幼果等部位,使枝梢停止生長,果穗干枯壞死,導致葡萄產量下降。
1)感染葉片。霜霉病發病初期,葉片背面會出現白色霜霉狀物,表現為淺黃色、不規則小斑點,正面沒有明顯變化,隨著病情進一步擴散蔓延,正面葉片開始出現黃綠色病斑,在空氣潮濕的環境下病斑逐漸連接在一起,并且形成白色霜狀菌落。如果老葉受到霜霉病為害,葉片背面會形成小而厚的白色霜霉狀物,造成葉片扭曲枯死[2]。
2)感染花蕾。如果花蕾和幼穗軸感染霜霉病,發病初期會呈現淡褐色病斑,病變邊緣不明顯,隨著病情擴散,病變部位長出白色霜霉狀物。幼果感染霜霉病后,表面會出現白色霜霉狀物,造成果實褶皺或者脫落,并且病斑部位逐漸凹陷,邊緣不明顯,生成白色霜霉狀物,導致病果脫落。
1.3 發病因素
發生葡萄霜霉病與當地的濕溫度條件有直接關系,還會受到品種抗病能力、施肥量和通風透光性影響。在多雨潮濕、高溫中濕的環境下容易發病。在地勢低洼、土質黏重、枝葉過密、封閉遮陽和通風不良的環境下會增加發病概率或者導致病情擴散、蔓延。在潮濕多雨的秋季,采收葡萄后容易發生該病。在10~25 ℃的環境下,霜霉病菌孢子囊能夠萌發孢子,在22~25 ℃的環境下流行性最強。此外,氮肥施用過多、鈣磷肥施用過少會刺激更多幼嫩組織形成,導致枝葉木質化延緩,延長霜霉病的感染時間。
1.4 防治技術
1)應用農業防治技術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發現病葉和病果后應及時燒毀,減少葡萄園內的病菌。二是科學施用肥料,適當增施有機肥和復合肥,減少氮肥和鉀肥的施用量,增強葡萄抗病能力。在葡萄萌芽期,以氮肥、磷肥、鋅肥為主,能夠促進幼嫩組織生長。在葡萄花期,補充硼鋅和磷肥,促進花芽分化。葡萄幼果期和膨果期,適當補充磷肥、鉀肥、鈣肥和微量元素,促進葡萄木質化,減少新梢數量。在葡萄展葉后,應提高葡萄抗病能力,可在葉面噴施殺菌劑,有利于補充營養,調節生長平衡,增強葡萄的抗病能力,減少病菌感染概率。三是及時抹芽和摘心,做好疏花、疏果工作,抑制新梢生長,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四是淘汰不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可在樹冠頂部覆蓋塑料薄膜開展栽培工作[3]。
2)應用化學防治技術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常用的保護性殺菌劑。可在9:00~15:00施用波爾多液,便于水分蒸發吸收;也可應用50%保倍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80%波爾多液可濕性粉劑、70%代森聯水分散粒劑6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等,都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常用的治療性殺菌劑。可應用50%烯酰嗎啉分散粒劑1 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2 500倍液、90%三乙磷酸鋁可溶性粉劑、70%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75%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85%波爾·霜脲氰可濕性粉劑等。
3)防治原則和方法有以下幾點。一是要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葡萄落葉后至萌芽前,可以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能夠消滅越冬病菌。在葡萄萌芽前7 d可以選擇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能夠促進萌芽,增強葡萄抗病能力。在萌芽后7 d,可以選擇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碧護10 000倍液,葉面噴施防治。在噴灑藥物的過程中,要結合降水情況和溫度條件調整噴藥間隔時間,在降水較多、潮濕的環境中噴藥間隔時間較短,在干燥環境下噴藥間隔時間較長,選擇預防性藥物時,應該輪換施用保護性殺菌劑和治療性殺菌劑,防止病害出現耐藥性,要均勻噴灑,葉片背面和正面都要噴灑。二是在霜霉病發病后,可以搭配施用殺蟲殺螨劑,每隔7 d噴灑1次,能夠起到殺菌效果,在殺菌的同時殺滅螨蟲,提高病害防治能力。三是如果病情加重,選擇內吸性、滲透性較強的藥劑防治,可以選擇80%烯酰嗎啉、70%霜霉威水劑噴霧防治,連續噴灑多次,能夠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4]。
2 葡萄白粉病
2.1 為害癥狀
白粉病會為害葉片、枝蔓和果實部位。幼嫩組織易感染,老葉部位也會感染。幼嫩組織感染后不會出現明顯的邊緣癥狀,在陽光照射下會形成病斑,隨著病情擴散,病斑部位會覆蓋灰白色粉狀物。穗軸和果梗染病后會覆蓋白色粉末,之后出現不規則的褐色或者黑褐色病斑,逐漸向外擴散蔓延,也會覆蓋白色粉末。果實對白粉病比較敏感,果實的糖分未超過8%是感染白粉病的主要時期,糖分超過8%會對白粉病產生抗性,一般不會染病。如果果實染病,表面會出現灰白色粉狀霉層,用手擦去白色粉末后果皮表層會留下褐色或者紫褐色病斑。小果染病后不易生長,使得果粒較小,容易枯萎脫落;大果染病后易變畸形,影響果品質量。
2.2 發病規律
一是菌絲體。葡萄白粉病的病菌以菌絲體的形式在被害組織內越冬,如果葡萄種植地氣候溫暖,被害組織上的菌絲和分生孢子都能越冬,成為主要的病原菌。二是分生孢子。第2年春天幼芽開始萌動后,菌絲體會產生分生孢子,借助風或者昆蟲傳播到幼嫩組織,如果氣候適宜,還會出現分生孢子,感染新梢部位。三是溫度條件。適合分生包子萌芽的溫度為35 ℃,如果氣溫超過36 ℃,經過10 h能夠滅殺分生孢子,如果氣溫在39 ℃,經過6 h能夠滅殺分生孢子。四是相對濕度。即使相對濕度較低,分生孢子也可萌發。通常情況下,白粉病分生孢子萌發以及入侵的相對濕度為40%~100%。五是水分。降水不利于白粉病發生,降水時分生孢子吸水會破裂,不易萌發,并且會沖刷掉分生孢子,破壞了病斑表面的病菌。六是光照條件。在低光照條件下有利于白粉病發生,在強光照條件下不利于白粉病發生。
2.3 防治技術
減少越冬菌源的數量,做好病枝和病葉清理工作。在發芽前,采取防治措施,結合田間管理做好病芽和病梢的清理工作,在冬天修剪前,可以噴施石硫合劑防治白粉病。在開花前后要做好防控工作,結合其他病蟲害選擇藥劑,控制白粉病擴散和流行。葡萄幼果期要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在果實生長中后期,要加強監測,一旦發現白粉病要及時應用藥劑開展防治工作。
果實采收后要做好果園清理工作,減少病菌數量。硫制劑對葡萄白粉病有著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不會使病菌產生抗藥性,成本較低,施用的藥劑主要包括石硫合劑、硫磺粉劑、硫水分散粒劑等。但使用硫制劑會受到溫度的限制,溫度低于18 ℃時,其不具有防治效果,溫度高于30 ℃時,易產生藥害。保護性殺菌劑主要包括嘧菌酯、多抗霉素等,在葡萄開花前后和生長關鍵期可以應用,持效期較長,也可以選擇百菌清、芽孢桿菌制劑等。內吸性殺菌劑可選擇10%美銨水劑800倍液,可以很好地防治白粉病,安全性較高,不會污染環境,但是持效期短,每隔4 d用藥1次;也可選擇2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5 0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3 000倍液、50%多菌靈600倍液、70%甲基硫菌磷1 000倍液,防治白粉病效果較好。
3 葡萄黑痘病
3.1 發病癥狀
一是葉片。葉片發病初期,染病部位會出現紅褐色或者黑褐色病斑,之后逐漸擴散,呈不規則狀。在干燥環境下,病斑中央破裂穿孔,造成葉片卷曲,葉脈凹陷,葉片組織干枯、皺縮或者扭曲變形,病斑會連接成片。二是幼果。發病初期,發病部位出現圓形褐色小斑點,之后逐漸擴散,病斑主要出現在果皮部位,多個病斑連接形成大病斑;發病后期,病斑逐漸破裂,影響果實質量,導致果實發黑枯死。三是新梢。發病初期,出現圓形或者長圓形病斑,邊緣為褐色或者深褐色;發病后期病斑中間開裂,導致新梢枯死。四是其他部位。其他部位發病與新梢癥狀比較相似,會導致整穗發育不良,造成果實干枯和脫落。
3.2 發病規律
黑痘病的病菌主要在病葉或者病枝蔓殘體上越冬,在第2年產生分生孢子,在風雨作用下傳播,潛伏周期為3~7 d。此外,帶病苗木在調運過程中會遠距離傳播。黑痘病對葡萄幼嫩組織的為害較大,在植株生長階段,如果遇到潮濕多雨的環境,會增加發病概率。在幼嫩組織生長階段,如果干旱少雨,不易發病。在葡萄開花前后至幼果階段,如果降水較多,或者葡萄園管理粗放、嫩梢處理不及時,會增加發病概率。
3.3 防治技術
帶菌苗木或者采用插條方式能夠傳播黑痘病,因此要做好苗木消毒管理工作,選擇沒有病害的苗木,常用的消毒劑包括15%硫酸銨溶液、5%硫酸銅溶液、10%硫酸亞鐵+1%粗硫酸、3~5波美度石硫合劑等,將苗木浸泡在上述的任何一種藥液中3~5 min即可。病菌能夠在病殘體上越冬,之后產生分生孢子,要做好冬季清園工作,通過該種方式能夠減少病原菌數量,降低發病概率。在冬季剪除病枝和病葉帶出葡萄園集中燒毀,然后噴灑藥劑,藥劑可以選擇3~5波美度石硫合劑、80%五氯酚鈉原粉300倍液、10%硫酸亞鐵+1%粗硫酸。不同品種的抗病能力不同,應結合當地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選擇抗病能力強、商品價值高的品種。減少病原菌數量,科學合理施肥,在定植前做好采收工作,適當增施有機肥料,提高葡萄抗病能力,控制好氮肥、磷肥、鉀肥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量,避免過度施入氮肥。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防止葡萄園積水。做好雜草清理工作,提高葡萄園通風透光性,降低田間濕度,可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減少病菌擴散和蔓延。可選擇3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5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以及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都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4 葡萄毛氈病
4.1 為害癥狀
葡萄毛氈病主要由癭螨寄生引起,主要為害葉片、嫩梢、幼果、卷須等部位。發病初期,葉片背面會出現不規則病斑,之后逐漸擴散和蔓延,呈隆起泡狀,表面會有白色絨毛,之后逐漸變成褐色,造成葉片脫落、干枯。
4.2 發生規律
癭螨會在枝蔓出皮縫隙內越冬,在第2年隨著幼芽萌發逐漸轉移到葉片背面進行為害,會汲取汁液,導致葉片長出茸毛,并且在為害部位產卵。在葡萄整個生長階段都會為害,直接為害嫩梢部位,造成幼果脫落。
4.3 防治技術
在冬季要徹底做好園內枯枝和落葉清理工作,并且集中燒毀和深埋枯枝、落葉。在葡萄采收后,要噴灑3~5波美度石硫合劑,均勻噴灑,全面滅殺病菌。在葡萄展葉后,如果發現其出現明顯病癥,要及時摘除發病部位,并且帶出園外集中銷毀,防止病害擴散和蔓延。如果病害數量較大,可以選擇藥劑噴灑防治,選擇2%阿維菌素3 000倍液或者20%三磷錫2 000倍液。做好苗木檢疫工作,在苗木運輸過程中毛氈病會傳播和蔓延,可以將苗木浸泡在30~40 ℃的溫水中3~5 min,然后浸泡在50 ℃的溫水中5~7 min,能夠有效滅殺癭螨。
參考文獻:
[1]黨偉,謝鳴,范嘉林,等.葡萄不同生長時期主要病蟲害的防治[J].煙臺果樹,2017(4):55-56.
[2]仇璇,馮斌,曲恒.葡萄霜霉病的侵染規律及其防治措施[J].上海農業科技,2017(1):120.
[3]李卓,周婷婷,楊超,等.葡萄霜霉病菌侵染抗病和感病品種過程的組織學觀察[J].園藝學報,2017(5):861-870.
[4]沈伶俐.葡萄霜霉病的診斷與防控技術[J].果樹實用技術與信息,2016(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