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張秀梅 趙強 柯可 周曉群
摘要 海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儲存庫,擁有巨大的碳匯潛力,對于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海洋牧場建設與碳匯漁業相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模式,通過增殖水生生物資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實現漁業對海洋碳匯的擴增。闡述了煙臺市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推進碳匯型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策略,以期為漁業綠色發展,服務“雙碳”戰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 海洋牧場;碳匯漁業;藍碳;“雙碳”戰略
中圖分類號 S 9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2-022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49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trategy of Carbon Sink Marine Ranching in Yantai
YANG Tao,ZHANG Xiu-mei,ZHAO Qiang et al
(Yantai Marin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Yantai,Shandong 264003)
Abstract As the largest carbon reservoir on the planet, marine has great carbon sink potential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e combination of marine ranching and carbon sink fishery is a new aquatic conservation form.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aquatic biological resources, the amount of biological carbon fixation can be improved. Therefore, marine ranching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new way to expand fishery carbon sin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arbon sink marine ranching in Yantai,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rbon sink marine ran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fishery and strategies concerning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Key words Marine ranching;Carbon sink fisheries;Blue carbon;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基金項目 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YTSK-2022-189,YTSK-2023-470);山東省刺參產業技術體系煙臺綜合試驗站建設項目(SDAIT-22-10);2022煙臺年市級統籌涉農項目(煙農〔2022〕133號)。
作者簡介 楊濤(1984—),男,山東煙臺人,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通信作者,高級工程師,從事海洋牧場、碳匯漁業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7-26
煙臺市橫跨黃、渤海,管轄海域面積1.23萬km2,海岸線長1 071.19 km,分布海島230個,沿岸有萊州灣、龍口灣、芝罘灣、丁字灣等7處較大海灣,具有豐富的貝類養殖、海藻(草)場等藍碳資源。煙臺市是全國重點漁區和優勢水產品主產區,也是全國海洋牧場建設的“先行者”,發展碳匯型海洋牧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明顯,市場潛力巨大。為助力海洋漁業綠色轉型與零碳未來,煙臺市積極將碳匯型海洋牧場作為海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切入點,努力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發展優勢,加速傳統海洋漁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不斷拓展碳匯漁業發展空間,爭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1 煙臺市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背景
2011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唐啟升院士首次提出了碳匯漁業的概念[1]。主要是指能夠充分發揮碳儲功能、具有直接或間接降低溫室氣體效果的漁業生產活動[2]。明確提出不需投餌的漁業生產活動都能形成生物碳匯,如藻類養殖、貝類養殖、海洋牧場底播增殖、濾食性魚類養殖、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以及捕撈漁業等[3]。近年來,發展迅猛的煙臺海洋牧場作為一種新型的漁業生產模式,充分利用人工魚礁、海藻場、海草床等修復水生棲息地,營造適宜生態環境,通過底播增殖和放流等手段補充水生生物資源,是碳匯漁業的典型模式之一,對擴增海洋碳匯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碳匯漁業不僅推動漁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更是“可產業化的藍碳”[4-5]。
2021年10月份,國家接連出臺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2份重磅文件,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重點提出了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5個方面的主要目標。其中,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方面,海洋碳匯尤其重要,海洋固碳能力是大氣的50倍、陸地生態系統的20倍[6]。海洋是我國漁業活動的重要依托和載體,生物群落與其依存的海洋生境碳匯潛力巨大,基于上述背景,碳匯型海洋牧場應運而生,發展前景廣闊。
2 煙臺市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現狀
2.1 堅持政策支持,推進藍碳經濟健康發展
煙臺市為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緊抓機遇,于2021年6月發布《煙臺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發展要素交易市場”“高水平建設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推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要素交易”,以及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重點行業完成達峰目標,開展低碳示范區、低碳社區和近零碳排放區試點示范建設。煙臺市由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制定了《煙臺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根據煙臺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開展<煙臺市碳達峰碳中和分領域分行業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煙臺市海洋碳匯工作實施方案》,藍碳工作穩步推進。
2.2 堅持種業領先,奠定碳匯漁業發展物質基礎
水產種業是現代漁業發展的“芯片”,發展養殖,種業先行,種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7]。近年來,煙臺市充分發揮優良品種選育和規模化生產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水產種業標準化、規?;a業化,努力打造我國北方重要的水產健康苗種生產基地。目前,煙臺市擁有省級以上海帶良種場2處,其中國家級1處,年培育苗種20億株以上;擁有貝類良種場8處,其中國家級1處,年培育苗種3 491億粒;擁有省級以上刺參原種場3處,其中國家級1處,年培育苗種247億頭。扇貝、牡蠣、海帶、刺參等碳匯主要養殖種類全部實現苗種人工繁育,為煙臺市碳匯型海洋牧場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苗種支持。
2.3 堅持發展貝藻養殖,提升海洋漁業碳匯能力
海水貝藻養殖具有高效“固碳”作用,藻類等海洋植物是公認的高效固碳生物,我國已經將養殖貝藻類列入藍碳范疇[8-9]。煙臺市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全力推進長島等低溫水域開發大型藻類養殖,在招遠、萊州、龍口、牟平、長島等地鼓勵發展雙殼貝類養殖。2021年,煙臺市貝類養殖面積14.413萬hm2,產量達116.30萬t;藻類養殖面積達0.593萬hm2,產量達6.8萬t。有研究統計[10],2010—2019年煙臺市貝藻養殖碳匯總量達116.36萬t,其中,貝類養殖碳匯總量92.15萬t,藻類養殖碳匯總量24.21萬t。通過收獲海水養殖貝類與藻類年均移出的碳量約116.36萬t,根據單位物質的量CO2所含碳的質量分數(27.27%)推算,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426.65萬t,在提升碳匯移除效率的同時,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效果。
2.4 堅持底播增殖優先,拓展碳匯漁業發展空間
煙臺市始終堅持以建設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為核心,加快推進廟島群島、芙蓉島、套子灣、崆峒島、養馬島等人工魚礁群和海藻(草)場建設。通過構建人工海礁生態系統,形成了“貝-藻-參”底播增養殖模式,進一步拓展了碳匯漁業發展空間。目前,煙臺市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牧場43處,其中國家級18處,占全國總數1/9;海洋牧場總面積9.133萬hm2,產業鏈產值突破600億元;營造“海底森林”6.667萬hm2,示范區投礁規模突破350萬空方;投礁區基礎生產力提升64%,生物量增長5.3倍,海洋牧場和周邊海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作為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方式之一的刺參底播增殖,近年來,發展趨勢迅猛,規模逐年增大。2021年煙臺市刺參養殖面積達3.927萬hm2,產量達2.74萬t,其中底播增殖面積達3.473萬hm2,產量達1.918萬t,分別占總量的88.5%和70.0%。海區生態環境明顯提升,漁業活動也逐步向綠色和生態方向轉變。
2.5 堅持示范引領,構建生態系統碳匯區
煙臺市通過構建人工海礁生態系統,形成了以貝類為基底的藻礁養殖場,不僅有助于恢復淺海海域環境生物的多樣性,也形成了一個優質的海洋碳匯區。據統計,煙臺市一類、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面積達到94%,重點海洋牧場區域的漁業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僅以長島東源省級海洋牧場為例,通過技術研究和項目實施,目前已實現海藻場養護面積59.08 hm2,布設藻礁1 000座,海藻苗種46.75萬株,將為打造碳匯型海洋牧場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在年均固碳量(CO2)提升方面,按照國內現行的計算方法[11],實施海域原海藻場的年均固碳量為193.87 t,項目新增人工海藻場的年均固碳量為53.58 t,占原海藻場年均固碳量的27.6%,有效恢復和增加了海區固碳能力。
2.6 堅持創新驅動,建立產學研聯動機制
煙臺市依托海洋牧場,著力探索和構建“海洋牧場+海洋裝備+旅游”“休閑海釣+游艇”的低碳漁業產業鏈,將碳匯漁業發展與特色休閑漁業結合,進一步實現海洋漁業固碳減排、綠色發展目標。以煙臺屺
山母
島海域溫流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例,該牧場擁有確權海域面積2 667萬hm2,始終堅持以綠色低碳為發展方向,推行“魚-蝦-貝-藻-參”可持續發展的立體化生態增養殖模式。堅持科技理念,合理配置海洋牧場養殖種類和養殖比例,并在良種繁育與養殖新工藝、養殖生態環境監測、貝類良種及養殖新工藝示范推廣等方面積極開展生產試驗,探索碳匯漁業新模式和新技術,形成“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大漁帶小漁合眾生產模式,有力地推動了漁業經濟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海洋漁業碳匯能力。調查結果表明,海區基礎生產力提升60%以上,生物增長量提升5倍以上。
2.7 堅持資源修復,推進增殖放流生態補償碳匯
增殖放流作為一種生態補償的重要手段,既能修復漁業種群結構,又能豐富區域漁業資源、增強漁業碳匯[12-13]。2021年煙臺市放流各類水產苗種16.31億單位,完成年度計劃102.6%。其中萊陽、海陽、萊州有4家企業開展義務放流活動,放流中國對蝦、斑石鯛、真鯛苗種5 894.9萬單位。組織開展了“2021中國·煙臺第三屆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暨世界海洋日宣傳活動”和“第三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褐牙鲆、黑鯛、許氏平鮋、大瀧六線魚、綠鰭馬面鲀等大規格苗種105.64萬尾。通過增殖放流,調整煙臺市自然海域生態網結構,增加海域生物量,增強海洋碳匯功能。
2.8 堅持生態優先,提升藍碳資源原位修復能力
濕地面積雖然只占全球面積的4%~6%,但濕地系統碳儲量是全球陸地碳儲量的12%~24%。因此,濕地系統對全球碳循環有著重要的影響[14]。煙臺市共有濕地17.867萬hm2,位居山東省第三。自1988年第一個濕地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先后劃建25處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其中濕地公園7處、濕地類型的保護區6處、海洋特別保護區7處、海洋公園5處。濕地保護地的建立,使濕地野生動植物種得到有效保護。近幾年來,煙臺市持續利用中央和省級資金,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使濕地生態系統與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生物資源日益豐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加強,藍碳資源修復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3 煙臺市發展碳匯型海洋牧場存在的問題
煙臺市具有發展碳匯型海洋牧場的顯著優勢和潛力,但也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①海區看護難。海洋牧場海區設置通常離岸較遠,投礁區缺乏明顯標記,養殖區內底播產品逃逸、被誤采、被盜采的情況時有發生,海區看護費用高,難度大,配備的觀測網設備損壞頻繁,維修費用連年增加。②產業配套難。海洋牧場產業發展本身存在周期長、風險大、投入高、融資難等問題,缺乏與之配套的保險、金融產品,相關行業對海洋牧場認可度不高。③海域使用金高。海洋牧場人工魚礁產生的生態效益往往無法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但人工魚礁建設后所產生的海域使用金在運營成本中占據一部分比重,增加了生產經營壓力。此外,海洋牧場養殖品種少,經營模式落后,盈利能力較弱,企業品牌意識不強等問題都制約了海洋牧場的發展。
4 煙臺市推進碳匯型海洋牧場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策略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充分發揮海洋面積大、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海工裝備實力強等獨特優勢,強化苗種供應、裝備制造、科技創新、金融支撐、三產融合等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堅持陸海統籌、提質增量、延鏈增效,推進碳匯型海洋牧場向規?;?、工程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碳匯型海洋牧場示范之城。
4.1 創新發展理念,提供政策支撐保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相關政策要求,進一步摸清煙臺市海洋碳匯發展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煙臺市海洋碳匯調查、監測、評估和核算標準及方法體系。對上積極爭取相關政策及資金支持,探索搭建藍碳交易公共服務平臺、推進實施藍碳增匯示范工程,支持以藍碳為主的海洋資源、資產等經濟要素交易領域創新。出臺海洋牧場藍碳補償方案,探索海洋牧場藍碳價值實現機制[15]。
4.2 樹立綠色發展目標,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模式
建立健全海洋與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持續開展增殖放流、貝藻養殖、人工魚礁、海藻(草)場恢復等具有高固碳能力的海洋修復工程,為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提供支撐。依托海洋牧場建設,深化碳匯漁業與特色休閑漁業結合,推動漁業生產、觀光娛樂、休閑垂釣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成規模、高標準、有特色、配套全的休閑漁業示范園與休閑垂釣基地,實現海洋漁業固碳減排、綠色發展目標。
4.3 加強科研攻關,強化生態系統碳匯技術支撐
積極引導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分布狀況調查,重點開展鹽沼濕地和海草床生物固碳監測評估。完善海洋碳匯監測系統,積極推動海洋牧場基礎理論、碳匯機理,碳匯計量方法等方面研究,為碳匯型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保障。聚力打造藍碳科技創新高地,探索研究碳匯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技術,促進海洋碳匯相關科研成果在煙臺落地。
4.4 加強宣傳和引導,營造碳匯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總結遴選一批綠色低碳先進典型,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媒介,大力宣傳好技術好經驗,宣傳藍碳文化與碳匯漁業,營造推進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的良好氛圍。依托煙臺市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世界海洋日”“海洋放魚節公益活動暨全國放魚日”等活動,積極開展專題講座與培訓,加強藍碳宣傳,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推動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碳匯型海洋牧場發展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唐啟升.碳匯漁業與又好又快發展現代漁業[J].江西水產科技,2011(2):5-7.
[2] 唐啟升,劉慧,方建光,等.生物碳匯擴增戰略研究:海洋生物碳匯擴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 唐啟升,劉慧.海洋漁業碳匯及其擴增戰略[J].中國工程科學,2016,18(3):68-73.
[4] 郭艷,馬躍,劉海峰,等.我國碳匯漁業的發展對策初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20):163-164.
[5] 李嬌,李夢迪,公丕海,等.海洋牧場漁業碳匯研究進展[J].漁業科學進展,2022,43(5):142-150.
[6] 張安琪.海水養殖助力“藍碳計劃”的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89-91.
[7] 操建華,孫東升.中國現代水產種業創新發展的路徑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3):377-389.
[8] 于佐安,謝璽,朱守維,等.遼寧省海水養殖貝藻類碳匯能力評估[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20,35(3):382-386.
[9] 相昌慧,董濟軍,侯仕營,等.威海市碳匯漁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水產,2017(6):42-44.
[10] 賀加貝,孫俊榮,趙強,等.煙臺市貝藻養殖的碳匯貢獻及能力評價[J].海洋湖沼通報,2022,44(3):117-122.
[11] 張繼紅,方建光,唐啟升.中國淺海貝藻養殖對海洋碳循環的貢獻[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3):359-365.
[12] 孫吉亭,趙玉杰.我國碳匯漁業發展模式研究[J].東岳論叢,2011,32(8):150-155.
[13] 徐敬俊,覃恬恬,韓立民.海洋“碳匯漁業”研究述評[J].資源科學,2018,40(1):161-172.
[14] 韓廣軒,王法明,馬俊,等.濱海鹽沼濕地藍色碳匯功能、形成機制及其增匯潛力[J].植物生態學報,2022,46(4):373-382.
[15] 沈金生,呂金諾,劉榮建.我國海洋牧場藍色碳匯補償方案設計探討[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