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鄉村文化空間是鄉民精神文化活動的重要場域,也是鄉民的文化價值取向的重要表達。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嘉祥基于地域性文化特征和鄉村文化空間特征,以曾子文化為依托,以曾廟為空間載體,重拾文化記憶,以期培養鄉民的內生動力,促進鄉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空間重構的角度,分析鄉村文化空間的變遷歷程,探究其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以期為當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文化空間;文化記憶;空間重構;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C 912.4;K 89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2-022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50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d Local Practice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Research on the Zeng Temple in Jiaxiang, Shandong Province
ZHANG Yan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Rural cultural space i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villagers, and also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ir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ural cultur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Shandong Jiaxiang has relied on Zengzi culture and Zengzi Temple as a spatial carrier to regain cultural memory,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he villagers,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rural cultural space, explore its role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Cultural space;Cultural memory;Space reconstru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基金項目 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JJS21085)。
作者簡介 張艷(1996—),女,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
收稿日期 2023-01-04
村落公共空間是社會學意義上的一種獨特的空間形式,是村莊公共生活與公共精神的重要載體。村莊作為一種社會有機體,各種社會關系彼此聯結,人際交往的結構也錯綜復雜。公共性的社會關聯與結構方式相對穩定的整合并固定于空間內部,在這一過程中,村落公共空間也逐漸形成[1]。
鄉土文化是鄉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彰顯著鄉村社會的風土人情。鄉村祠堂作為鄉村公共空間,蘊含著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公共空間也面臨著認同缺失和鄉土文化流逝的困境”[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的內在價值,在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新內容。鄉村祠堂作為鄉村文化的“活化石”,見證著鄉村社會的變遷,在歷史中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隨著鄉村發展,祠堂已變為公共文化空間,以曾廟的文化空間功能作為分析對象,探究其在鄉村社會中的作用,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 曾廟公共文化空間重構
1.1 曾廟的重建
宗族的建構為鄉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象征體系,以其中的象征符號為媒介,激發起鄉民參與祖先崇拜與集體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以此起到凝聚族人的作用[3]。鄉村祠堂不僅是族人進行集體活動的主要場域,同時也是族權族規的象征。伴隨著新農村建設,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祠堂作為村落的主要建筑空間,也經歷著從解構、分化、重構的歷史過程,反映了空間生產和社會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曾廟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前425年),后經歷代修繕,規制逐漸健全。20世紀50年代,曾廟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功能隨之變化,宗族文化記憶及族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逐漸斷裂。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基,伴隨著傳統文化研究熱的興起,嘉祥縣政府以打造禮孝之城為契機,聯系海內外曾氏宗親,發揮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曾廟在原有的舊址上得以重建。自2005年以來,嘉祥縣人民政府與曾氏宗親聯合總會以每5年為周期,匯集海內外曾氏宗親,共同舉辦曾子誕辰祭祀大典。
“(社會)空間是一種(社會的)產物[4]。”在傳統村落,祠堂廟宇作為公共空間,不僅起著敬宗收族的作用,更連接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曾廟的重建喚醒了鄉民對家族的文化記憶,在曾廟內以周期舉辦的祭祀大典,是“慎終追遠”的重要表達,同時也使得曾氏族規祖訓、曾子思想得以傳承和發展,增強了村落內部的凝聚力。
1.2 曾廟空間功能變遷
1.2.1 祭祀場所。
文化具有教化、溝通、凝聚等作用,是凝心聚力的重要紐帶,其內涵也是文化空間得以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的基礎。鄉土文化承載著鄉民的集體記憶與集體情感,因此,在鄉村治理中,要因地制宜,結合地域文化特征,將鄉土文化的內涵融入文化空間建設中。通過舉辦鄉民議事、祭拜祖先等集體活動,在傳統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需求之間搭起一座橋梁,發揮文化空間本身的吸引力,增強鄉民之間的凝聚力。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儒家重視禮樂教化,主張通過祭祀培養群體性的道德觀念。現存的曾廟具有雙重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曾廟是鄉村文化空間,是具有世俗性特點的旅游景點;在每年曾子誕辰,曾廟是祭祀曾子的場所,因祭祀而被賦予神圣性,并在儀式展演中完成“世俗—神圣—世俗”空間的轉換。與以往陸續進入的游客、鄉民不同,祭祀儀式開始之前,嗩吶手、武士、宗親代表等人員要在照壁前集合,顯然,這種區別凸顯了祭祀儀式的莊重,也進一步表達了人們對祖先對宗圣的敬意,在此意義上曾廟也從世俗空間向神圣空間轉換。祭祀儀式開始之后,“整個神圣空間是一個綜合性動態系統,無論是神廟,神話和祭禮儀式都處在變化之中……當神話的朗誦和祭禮儀式同時在一個屋檐下進行時,神圣空間才真正充實了起來[5]”。廟內參與祭祀的儒生、號手等身古裝列布甬道,此刻的曾廟已不再是日常瀏覽的景點,而是莊嚴肅穆的祭祀場所,“敬神如神在”,宗圣殿中的曾子塑像代替了曾子獲得了臨時的神格,儀式的客體先于主體在空間中就位,至此,一個神圣空間被重新建構。另外,新時期的祭祀儀式增加了敬獻花籃、朗誦《孝經》《曾子名言》等環節,由此可以看出,該時期的祭祀儀式表達更多的是對于曾子思想的頌揚,奠定了曾廟的文化基礎,通過儀式展演,人們完成了對祖先崇拜的身體表達、對宗圣曾子思想的贊揚。
新時期的祭曾儀式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豐富儀式內容、創新儀式形式,從而完成對祭祀空間的再建構。這一行為能夠“建立對物質環境的外部適應和這些組合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內部適應”[6],在人類學看來,祭曾儀式既是曾子思想“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在當代的具體體現,也是“民眾對社區認同與穩固性的自我表述”[7]。祭祀儀式的展演使鄉民借著共同的記憶對象重新凝聚在一起,有利于促進鄉民對村莊公共秩序的理解與建構。
1.2.2 旅游勝地。
《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文件中指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是統籌城鄉經濟、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8]。統籌地方文化資源,促進鄉村文化資源的轉化利用,提升文化空間的社會治理效能。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社會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業可以為當地百姓提供就業機會,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亦可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增強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以鄉村文化資源作為核心,充分挖掘鄉土文化的內生價值,合理開發利用鄉村文化空間,突出地方特色,并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樣才能為農民創收、為鄉村創收。
曾廟位于南武山村西北部,背靠南武山南麓,坐北朝南,前后院深五進,由外至內以宗圣廟坊、宗圣門、戟門、乾隆御碑亭、宗圣殿至寢殿連成一條中軸線,形成左右對稱格局。殿、廡、堂、亭等各式建筑棋布于曾廟內,凡三十余座合八十余間。同時,廟內尚有明清至今碑刻19通 ,古柏350余棵,均得到了良好的保護。除此之外,曾廟內的匾額、雕刻等,這些都是儒家“中庸教化”的重要表現。由于景區內多為文物、古樹、古建筑,為曾廟增添了肅穆莊重的氣氛,讓人有一種疏離的感覺。2017年嘉祥縣政府將曾廟交由濟寧吉祥旅游公司負責開發,此后在景區內安排講解員,充分發揮曾廟本身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延長了游客在曾廟內停留的時間,使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深刻領會曾子思想。曾廟的開發利用,也激發起當地鄉民的主體性和村莊內部的文化創造活力,不少鄉民在村內開辦農家樂、書香文墨店鋪、超市等,嘉祥縣目前已形成“吃、住、行、游、娛、購”的多元產業形態,并打造出“禮孝之城”的文化品牌。
運用鄉村特色資源推動鄉村旅游與鄉土文化融合發展,既能提升農村經濟效益,又可以使鄉土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重要的內生力量。
1.2.3 研學基地。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方式也逐漸多元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豐富的教學內容。研學將研究性學習與旅行相結合,彰顯了“讀萬里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研學是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的魅力,現已成為文旅產業的重要分支,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新引擎的作用。
嘉祥地處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曾子故里,具有獨特的研學空間生產優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9]。嘉祥縣委組織部,以曾廟為研學基地,以曾子為政思想為研學內容,把更多的儒家文化、曾子思想等納入空間生產的范疇,對其進行設計、重構,從而建設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培訓基地,打造出“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格局。自創辦以來,曾廟累計承接省內外各類教學班次400多期,研學學員達3萬余人次,使研學人員在“游”與“學”中體會了曾子思想,提高了自身素質。
傳統旅游業的發展重在開發景觀,吸引游客;研學的發展將景觀與文化相結合,重在引導游客進行探究性學習,拓寬了旅游資源的開發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旅游的開發觀念,豐富了教育教學的手段。研學基地的建設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將當地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開發極具個性和特色的研究內容。這一舉措對推動鄉村文化復興和文化發展上作出積極的貢獻。
2 文化空間重構的當代價值
2.1 傳承村落文化
村落文化空間的內部與外部憑借文化功能的不同而存在著清晰的區隔,空間外部是形成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所在,而文化認同必須在空間的內部才能得以表達,而具體的文化功能的實現則依靠內外空間不斷的互動來完成。因此,中國村落的文化空間異質而共生,獨立而互動,在此基礎上,傳統村落得以穩定存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得以承載并存續。然而在現代社會,自然空間不斷發生變化,不同文化涌入,使文化空間變得更加復雜。不同文化在交流借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碰撞、摩擦乃至沖突、對立,使得村落穩固有序的自然空間結構與社會文化空間結構均受到挑戰,鄉民們在心理上喪失了空間維度的依附感,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隨著空間秩序的崩塌而撕裂,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的實現。
通過重修曾廟,嘉祥縣政府盤活了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傳統文化,并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利用,使曾子故里這一獨特地域文化優勢得以彰顯。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嘉祥縣政府通過黑板報、村內廣播、宣傳櫥窗等方式,宣傳曾子孝道思想;并在村落墻體進行彩繪、打造文化長廊來展示曾子的形象、事跡和名言等。鄉村建筑大多有著悠久的歷史,是鄉村歷史的見證,更體現了鄉村的文化與記憶,將文化符號融入傳統建筑,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重構村落文化空間,對其內涵進行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表現形式,有利于傳承鄉村優秀文化,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弘揚優秀鄉土文化。
2.2 建設文明鄉風
“我們的社會將從一個封閉的、鄉土的、傳統的社會轉變成一個開放的、現代化的、和平共處的社會[10]”。隨著城鄉之間的融合不斷加深,現代文明對鄉民的價值觀產生了沖擊與影響,導致農民片面追求物質生活的提高,忽略了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要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并在此基礎上發揮地方特色,把鄉風文明建設與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合理開發利用鄉村公共記憶空間有機統一起來,提高鄉民的精神追求,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縮影。對于鄉村而言,良好的家風關乎和諧鄉風、文明民風的建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文明家風是社會文明的內核,加強家風建設,可以為社會文明輸送模范人物,加快和諧社會建設。《大戴禮記·曾子疾病》《禮記·檀弓上》記載了曾子臨終教育子孫堅持正義、孝親敬長、言行有本等方面的故事。曾子的家教在曾氏家族中得到很好的傳承,除為人稱道的曾子孝道思想外,曾廟內還存有禁賭碑,為六十九代翰林院五經博士曾毓墫所撰,“我后世子孫,有敢賭博并酗酒失德者,即為忠孝兩虧之敗類,生不許入廟致祭,死不許葬先塋,謹記于此,以示后人”。改革開放以來,縣政府及基層組織以曾子孝道思想為依托,舉辦孝親敬老評選活動,評選“好媳婦”“二十四孝”等道德模范人物,這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起到了道德模范的引領作用,在當地乃至全縣城形成了愛國愛家、向上向善的社會主義文明風尚。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嘉祥縣政府在開發利用曾廟的過程中,注重挖掘曾子思想的當代價值,通過一系列舉措促進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在村落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對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3 推動產業振興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年)》明確提出,開發傳統村落要尊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保留傳統的民間風俗,將村莊的特色資源利用最優化,同時不斷完善鄉村的道路、供水保障、清潔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鄉村旅游和其他產業之間的互動,形成特色資源保護和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11]。
嘉祥縣政府開發利用曾廟的旅游資源的同時,以曾子文化為核心,建設曾子文化主題公園、大學書院。其中,在六藝廣場采用地雕的形式展示中國傳統的“禮、樂、射、御、書、數”,圣言大道兩側則以石雕形式展示“仁、義、禮、智、信”和“孝”等傳統道德規范故事;大學書院內部以崇圣殿為主建筑,配有弘毅齋、潤身齋、崇德廳以體驗曾子文化,后院有格物、致知兩所講堂,以講學為主。鄉村旅游與諸多產品是相互關聯的,游客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對文創產品、農家樂住宿、餐飲等的要求,可以帶動農村第一、三產業的發展。在經營、管理旅游景點的過程中雇用了農村的閑散人員,使農村人口在地就業,為農業的發展保留了部分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農業效益。
由此可見,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推動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改善鄉村產業布局,實現鄉村產業多元化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促進中國農村文化振興戰略的落實。
3 結論
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是鄉民集體記憶、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村落存在的根基。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鄉民關系疏遠、傳統文化式微,村落公共空間逐漸衰解,因此亟待從生產、生活及文化等多方面對村落公共空間進行重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快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 吳毅.公共空間[J].浙江學刊,2002(2):90-98.
[2] 王春程,孔燕,李廣斌.鄉村公共空間演變特征及驅動機制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4(4):5-9.
[3] 陸益龍.后鄉土中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198.
[4] 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劉懷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1:146-153.
[5] 朱狄.信仰時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趨同與差異[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85.
[6] 拉德克利夫-布朗AR.社會人類學方法[M].夏建中,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8.
[7] 王銘銘.明清時代的區位、行政與地域崇拜:來自閩南的個案研究[C]//楊念群.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4.
[8] 國家旅游局規劃財務司.關于《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2009—2015年)(征求意見稿)》網上公開征求意見的說明[EB/OL].(2009-07-01)[2022-09-2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606/6011020013002035.shtm.
[9] 四書五經:禮記(含大學 中庸)[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
[10] 費孝通.師承·補課·治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65.
[11] 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2-09-2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