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 魯帥 王麗華



【摘 要】家庭教育課程的目的是滿足家長育兒需求,提高其角色勝任力。鄭州區域結合成年人的學習特點,開發注重家庭教育實踐的應用性課程。在課程實施方面,運用積極語言技術,將積極語言“HAPPY”五步法與角色扮演、家長互助等形式相結合,提高家庭教育指導實效。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積極語言技術;家庭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5-0016-04
【作者簡介】1.張佩,鄭州市第六初級中學(鄭州,450004)教師,一級教師;2.魯帥,鄭州市實驗高級中學(鄭州,450045)教師,一級教師;3.王麗華,鄭州市第六初級中學(鄭州,450004)教師,一級教師。
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為內容。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研究家庭教育和開發家庭教育課程,符合新時代育人目標。“積極語言”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新進展,是積極心理學在應用領域的有效延伸和補充。積極語言可引發個體積極情緒,發現個體優點及潛能,促進個體美德及積極品質形成,有利于建構積極人際關系。心理學博士陳虹首創的積極語言“HAPPY”五步法是積極語言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其基本解釋是根據預想的積極品質特征,家長用積極語言給予孩子正向、具體、有目標效果的引導,使預想、期待的積極品質有效實施。積極語言技術為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可操作的新路徑,為此,鄭州區域運用積極語言技術,依據成年人的學習特點,將積極語言“HAPPY ”五步法與角色扮演、家長互助等多元形式相結合,提高家庭教育指導的實效性。
一、積極語言技術在家庭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積極語言技術具體指積極語言“HAPPY”五步法,其構成是:H(Hope)預想、期望;A( Action)行動;P(Point)關鍵點;P(Process)過程; Y(Yield)產品、收益。其應用步驟見下頁表1。
1.積極語言為家庭教育課程理念提供應用視角
語言是思維的外顯。積極語言的建構思路具體指積極語言—積極情緒—積極人際—積極人格—積極社會支持系統—幸福、和諧、陽光的人,目的是建立個體趨于穩定的積極語言表達機制。積極語言是形成積極文化、實現蓬勃人生的途徑之一,也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家庭教育課程理念提供了應用視角。
2.積極語言技術提高了實踐環節在整體課程中的比例
積極語言技術有清晰的應用模式、多個表征層次進行對照反饋,在課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家長進行積極語言的表達模式訓練,用積極語言給予學生正向、具體、有目標效果的引導,使預想、期待的積極品質可操作化,提高了課程的實踐效果。
3.積極語言技術為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有效途徑
積極語言應用的基本思路是:家長對孩子有積極期待—從情境中找到孩子的相關閃光點—家長使用積極語言把閃光點與期待聯系起來,激勵并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積極品質或期待形成的積極品質—具體指導和全力支持孩子去做期望達到某種品質的行為,鼓勵孩子將這些行為能力應用于日常生活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激活積極語言,使孩子想行動并行動起來,幫助孩子形成積極心理品質。積極語言技術能較好地在家庭教育課程中進行訓練與應用,是家庭教育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
二、積極語言技術在家庭教育課程中的實施模式
鄭州區域將積極語言技術應用于家庭教育課程的實施環節,將家庭教育課程中的積極情緒課程、積極投入課程、積極關系課程、積極意義課程、積極成就課程五個內容維度,對應積極語言的“HAPPY”五步法進行梳理,整理出“課程內容與積極語言實施模式的對應表格”(見表2)。在“HAPPY”五步法中的第四步——過程(Process)維度,即在家長指導學生形成新行為或在改變某些行為的過程中,對家長進行話術訓練,如積極情緒課程中,用“你句式”表達家長對孩子的共情,用“我句式”合理表達情緒,由此幫助孩子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積極投入課程中,成長型思維語言應用,如運用“暫時”在語言中的力量,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優勢,培養孩子的品德優勢;積極關系課程中,通過帶“不”字語言的覺察與改變和帶“愛”字語言的訓練,幫助家庭營造積極的親子關系;積極意義課程中,運用鼓勵語言訓練強化、激勵孩子積極的價值取向;積極成就課程中,運用啟發式疑問語言訓練,引發孩子思考、分析與決策,學會生涯管理。通過系統的積極語言訓練,家長在實踐中進行應用、強化,對家庭中的語言文化進行評價與反饋,不斷提升家庭語言的積極水平。
三、積極語言技術在家庭教育課程中的具體實踐
鄭州市第六初級中學以成人學習特點與家長普遍遇到的問題為基礎,選定一些問題情景,采用成長工作坊的方式,面對家長開展系列積極語言訓練與應用。下文以學校積極投入課程中的情境“孩子考砸了,家長怎么辦?”為例進行闡述,介紹“HAPPY”五步法在家庭教育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1.“H”(Hope預想、期望):孩子期望家長能夠理解、鼓勵自己,而家長期望孩子積極備考,有目標,努力學習,有上進心。
具體實施過程:教師邀請家長分享孩子沒考好給自己帶來的挑戰,通過冥想引導家長想象20年后的孩子,期望那時候的孩子具備什么樣的品格。家長紛紛表達出“樂觀,自信,誠實,正直,善良,有責任感,有擔當,有上進心……”通過引導,家長逐漸明白,希望孩子擁有好成績的背后是希望孩子擁有“有目標、不放棄、有上進心”的積極品質。此環節提醒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要時刻保持對孩子的積極期待。
2.“A”(Action行動):家長表達積極的情緒和對孩子的積極情感。
家長用積極的語言讓孩子放下心理包袱,明白考試分數不是最終目標,有所成長才是考試的真正意義。具體實施過程:家長分2組進行角色扮演,呈現以往孩子考砸后的親子互動情景,扮演孩子的家長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決定。家長切身地感受到消極的語言更多的是發泄成年人的不滿情緒,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和幫助孩子,更沒有激勵和引導作用。此環節設置的目標是讓家長意識到不去強化那些我們不希望孩子發生的行為,而是引導孩子朝正向的行為方向發展。
3.“P”(Point關鍵點):當家長對孩子成績表達的是積極接納,孩子也會積極投入,如此親子關系和學習信心得到進一步提升。
具體實施過程:家長一起思考哪些語言能夠讓孩子朝著期待的方向發展。教師在家長分享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供“暫時”的力量、挖掘優勢、尋找資源、提升量化刻度等具體方法,讓家長知道使用積極語言會給孩子“賦能”,激勵孩子朝期待的方向行動。
4.“P”(Process過程):家長再次體驗積極語言,習得積極語言表達方法。
具體實施過程:教師梳理常用語言以及積極語言(見表3),幫助家長運用積極語言再次進行情境體驗。體驗后,家長紛紛表示這樣的詞語是正向肯定的,是指向未來的建議和有目標效果的行為,體現了對孩子的理解、肯定、贊賞與尊重,更容易讓孩子感到有希望,激發孩子潛能,培養品德優勢,引導孩子自我實現。
5.“Y”(Yield產品、收益):激活積極語言,日常應用實踐,收獲融洽的親子關系,培養孩子品德優勢。
家長在成長工作坊中感受到了積極語言的力量,后續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及運用,感受實踐中的效果。家長使用“積極語言每日訓練記錄表”(見表4)來記錄、評估自己使用的語言,有意識地將積極語言運用于家庭教育,逐漸習得積極語言的習慣。通過積極語言的實踐運用,孩子感受到家長的積極情感,慢慢收獲“有目標、努力學習、肯上進”等積極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