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馬亮
[摘要]市場監管效能的提升對規范市場秩序和提升市場活力至關重要。當前針對監管效能的研究多為抽象的理論探討或是簡單的現象描述,缺少監管部門內部運行機制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討差異化監管提升監管效能的內在機制。研究發現,事項重構與信用分級是差異化監管提升監管效能的作用機制:一方面,以監管事項的清單化理順監管部門組織內外關系,明確不同部門的檢查重點和責任邊界;另一方面,以企業信用分級提升監管部門的監管能力,強化監管的靶向性和精準性。研究是對回應性監管理論的延伸,也為地方市場監管部門改革提供了借鑒。據此提出,未來需要完善差異化監管的動態管理機制和優化多種監管方式間的融合機制。
[關鍵詞]事項重構;信用分級;差異化監管;信用+雙隨機
一、 問題緣起:市場監管的雙重困境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是市場監管提質增效的重大創新舉措。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廣隨機抽查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要求,在市場監管領域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雙隨機”指“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一公開”指“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1。2019年2月,《國務院關于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意見》指出,“在市場監管領域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2。2019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需要健全隨機抽查事項清單,以及探索隨機抽查與信用等級掛鉤3。
然而,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具體實踐中,地方市場監管部門仍然面臨雙重困境:
一是在監管事項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各行各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層出不窮,監管態勢變幻莫測[1]。加之2018年國務院開啟第八輪政府機構改革,組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合并了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的職責。這導致市場監管部門面臨事項覆蓋范圍不全面、事項劃分標準不統一、事項檢查對象不清晰的事項整合困境。
二是在監管能力方面,伴隨著“放管服”改革的縱深推進,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事中事后監管任務劇增[2]。這導致市場監管部門面臨基層監管權責失衡、基層人員能力不足、監管數據利用困難、具體檢查標準缺失的能力不足困境[3]。
面對上述困境,如何有效提升市場監管效能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早期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并沒有考慮企業的信用情況,是“無差別”前提下的“雙隨機”。因此,2022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建設,根據企業信用實施差異化監管”1。但是,如何對現行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行差異化監管再造,進而提升監管效能,現有文獻則未能厘清。
二、 文獻綜述和分析框架
1. 文獻綜述
針對如何有效提升市場監管效能這一問題,現有文獻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部分是抽象的、較為宏觀的理論研究[4]。從監管方式和監管策略的視角看,回應性監管理論認為要根據被監管者的不同情況給予差別化回應和待遇[5]。因此,監管效能的提升需要采取差別化的監管策略,協同社會力量,塑造被監管者的主體意識和自律意識,與被監管者發展良好的關系[6]。從宏觀的改革視角看,部分研究著眼于現代化市場監管體系的構建,試圖呈現中國式市場監管高效能實現的理想模式[7]。這些研究認為,市場監管效能的提升需要從統一體制建設、強化權威建設、優化機制建設三個維度重構監管模式[8],構建一個“政治領導、法治保障、智治支撐、共治賦能”的治理型監管模式[9]。從技術賦能的視角看,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的出現對革新市場監管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大數據技術通過改變市場監管領域信息流動形態和利用方式[10],革新市場監管主客體關系、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技術手段[11],實現了監管效能的協同化、精確化和智慧化。
這些研究從體制、機制、技術、工具等角度為監管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益洞見,但扎根中國制度背景的經驗研究仍然乏善可陳[12]。對國外理論的引入往往忽視中國特有的制度環境,缺少對西方理論適用性和合理性的反思[13],例如認為中國并不具備西方非政府組織發展充分等履行市場監管能力的前提條件[14]。所以,現有研究在形成具備中國特色的學理概括和揭示監管效能提升的內在機制方面略顯乏力。
另一部分是監管效能提升所面臨的困境和對策的實證研究,多止步于現象描述。從機構改革視角來看,中國的市場監管長期困于“條塊關系”的結構性矛盾之中,面臨職能邊界模糊[15]、職責越位[16]、激勵不足[17]、問責失效[18]等困境。2013年以來,在“放管服”的大市場監管改革背景下,市場監管改革呈現出內卷化趨勢[19],監管效能的提升需要調適綜合覆蓋與專業監管之間的緊張關系[20]。從社會參與視角來看,市場監管效能的提升,需要將市場監管職能與社會建設相結合,但是目前市場監管仍然面臨社會參與不足的問題[21],故需要借助技術手段拓寬社會參與渠道,實現市場監管的多元共治[22]。從技術賦能角度看,智慧監管改革存在過度技術化的桎梏,智慧監管被簡單機械地理解為技術手段或監管工具,簡化了智慧監管的多元化價值主張[23]。此外,部分研究聚焦于引入國外市場監管相關制度和經驗,例如對美國食品藥品市場監管模式的歷史演進、機構設置、監管方式和價值理念的系統介紹[24]。
上述實證研究與理論研究在分析要素上大同小異,通過案例分析等方法呈現市場監管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但主要是從機構、技術、社會參與等要素著眼,鮮有研究能夠深入市場監管組織機構內部,打開市場監管效能提升的黑箱。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拓展現有研究:
一是本文深入市場監管部門內部,打開差異化監管如何提升監管效能的“黑箱”,揭示其中的內在機制。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基于不同監管對象采取差異化的監管策略這一理念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對于如何在實踐中將這一理念操作化則語焉不詳。本文試圖提出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以拓展回應性監管理論。二是已有文獻多是從宏觀角度對市場監管體制進行擘畫。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中國場景,從微觀上挖掘差異化監管的相關變量及其關系,描繪差異化監管提升監管效能的具體機制。
2. 分析框架
回應性監管理論突顯了權變思想,主張以多樣化的監管手段回應多元化的監管對象[25]這也是差異化監管的本質內涵。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回應性監管雖然彰顯了多樣性和靈活性,但是無法應對實踐中的復雜性和模糊性[26]。因為,監管對象的經營范圍和經營風險是動態變化的。回應性監管在政府監管和市場機制之外開辟了監管的新道路,主張差異化的回應被監管對象,但是缺失了差異化監管如何匹配被監管對象這一中間環節。結果是,監管主體和被監管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依然存在,制約了監管效能的提升。
由此,差異化監管對監管效能的提升,需要以破解監管主體和被監管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為抓手,即明確一個被監管對象所涉及的檢查事項和市場風險程度,進而解決差異化監管匹配被監管對象這一問題(圖1)。
一是重構監管事項清單,實現企業標簽標識,解決“對現存的市場主體要查什么”的問題。監管事項清單是監管事權的可視化呈現,縱向涉及不同層級市場監管部門的權責劃分,橫向涉及同級政府不同部門間的事權配置[27]。不同的監管事項具有不同的專業化程度和市場風險程度。因此,科學合理劃分事項,是差異化監管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明確針對一個事項要對哪些特定主體進行檢查,以及針對一個主體可以同時檢查哪些事項,才能對被監管對象采取差異化的監管策略以最大化提升監管效能。為此,監管主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窮盡原則。做到監管事項清單事項全覆蓋、部門全覆蓋和領域全覆蓋,從而消除監管盲區和整合相關事項。第二,堅持無交集原則。事項清單需要突顯部門職責和明確歸屬部門,對于多部門交叉和內涵模糊的事項需要提前做出規定,從而杜絕不同部門推諉扯皮和重復監管的現象。第三,堅持例外原則。依據不同事項所具有的專業性程度和市場風險程度,梳理特殊行業重點領域清單,對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特殊行業、重點領域依法依規實行重點監管。在事項清單化的基礎上,將監管事項與市場主體匹配,從源頭解決“查什么”的問題。
二是推行企業信用分級,實現企業差異抽查,解決“如何給予市場主體差別化待遇”的問題。企業信用等級的不同,所代表的市場風險就不同,監管手段和監管頻次就不同。為此,監管主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歸集信用信息。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手段,統一數據規范,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標識,將不同類別、不同維度的信用信息歸集至企業名下,為分級分類差異化監管提供數據保障。第二,構建風險指標。在信用信息歸集的基礎上,需要構建科學的信用風險指標體系,將抽象的企業信用可視化和具體化,用以衡量和區分企業的經營行為和信用等級[28],從而實現政府對企業的分類監管[29]。第三,統一支撐平臺。業務平臺眾多和數據獲取渠道少所導致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是政府數據歸集難和利用難的癥結所在[30]。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工作平臺,實現市場監管數據統一歸集、檢查結果統一公示,既可以支撐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功能發揮,又可以提升市場監管的協同性。
三、 經驗樣本:南通市 “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創新實踐
江蘇省南通市“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創新旨在提升市場監管效能,以更好地服務市場主體和構建良好營商環境。“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創新已經成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信用監管典型案例和第四屆“新華信用杯”全國優秀案例。這一案例展現了地方市場監管部門探索建立差異化監管機制的全過程。個案資料來源于筆者2021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間在南通市市場監管局的實地調研,包括以實習人員參與相關工作的參與式觀察、對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各級工作人員的集體座談和個別訪談,以及相關政府文件和新聞報道等二手資料的收集1。
南通市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綜合保稅區、5個國家一類水運和航空開放口岸。截至2022年,南通市企業數突破31萬,具有典型的市場監管體量大、領域寬、任務重特征。南通市市場監管局“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創新,是“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走向差異化監管的創造性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舉措:
第一,建立精準智能的檢查事項分類體系,對檢查事項“匯總取重”,實現同一部門不同事項內部整合“一起查”,不同部門檢查事項部門聯動“一次查”。第二,按照信用風險對企業分類分級,并將分類結果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在“雙隨機”抽查時,系統自動匹配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對企業采取不同比例和頻次的差異化監管措施。改革實現了檢查頻次的降低、監管資源的優化和企業干擾的減少等效果。
“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所實踐的差異化監管理念和方式,實現了市場監管的提質增效。目前,南通市全市64個聯合抽查領域、40個“雙隨機”參與部門實現“能聯合不單獨”“非聯合不檢查”。2022年南通市統籌隨機抽查任務255個,涉及檢查對象15715戶,企業檢查頻次下降40.1%,其中重點企業下降69.38%。在2021年江蘇省營商環境評價中,南通市“市場監管”指標獲得滿分,居全省第一。
1. 監管事項的清單化
(1)監管事項的窮盡式處理
市場主體經營范圍和經營狀況的動態變化,加之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導致現行事項清單更新滯后,覆蓋范圍不全面。加之,新組建的南通市市場監管局面臨內部事項整合的問題。訪談中,某部門負責人提及,“機構合并以后,我們自己都摸不清我們到底有多少監管事項,所有的事項都分散在合并過來的各個部門。尤其是基層部門更是一頭霧水,因為機構合并以后,一線人員基本來源于老工商(原工商行政管理局)”。
為此,首先,南通市市場監管局通過法規處牽頭,匯總不同內設部門的監管事項,編制了《市場監管日常檢查指導手冊》,從事項類別、事項名稱、檢查內容、主要依據等方面對內部監管事項進行了窮盡式摸底。繼而,南通市市場監管局編制了“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單部門監管事項清單和部門聯合監管事項清單。所謂事項窮盡式處理,一是窮盡內容,完善檢查內容,如“價格行為檢查”由只對應一個抽查事項“執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明碼標價及其他價格行為的檢查”轉為包括“價格欺詐行為”“教育收費行為”“行政性收費”等8個抽查事項。二是窮盡類別,歸納相關類別,如“商標使用行為檢查”“商標代理行為檢查”均歸為“商標檢查”的下屬事項。監管事項的窮盡式處理不僅有利于填充原有的監管空白點,也有利于細化監管事項內容和提升可操作性。
(2)監管事項的無交集處理
新組建的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合并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多個部門的相關職責。合并后的監管事項存在事項類別、流程環節、檢查對象三種不同的劃分標準并行的問題,事項之間彼此交叉和重疊。以食品監管領域為例,既存在食鹽生產銷售檢查和食鹽采購銷售檢查等依據流程環節的劃分,也存在特殊食品銷售監督檢查和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檢查等依據事項類別的劃分;而校園食品銷售監督檢查和餐飲服務監督檢查則是依據檢查對象劃分。這導致監管人員無法在同一層次上統籌工作,進而導致了市場監管部門內部的職責交叉和對企業的重復檢查。
由此,南通市市場監管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系統梳理監管事項,廓清事項內涵和外延。一是調整事項歸屬關系,根據市場準入、市場維持、市場秩序、市場標準、認證認可、特殊領域、重要領域7個監管板塊進行劃分,在每個監管板塊下設“抽查類別”與“抽查事項”,一個類別包含多個抽查事項;二是融合內設部門與企業主體兩個分類邏輯,突出共同與特色兩個事項特點,對同一類別但不同屬性的事項進行區分,如特殊食品仍屬于食品大類,所以將食品銷售安全檢查所對應的全部事項納入其中。監管事項的無交集處理,有利于理順監管部門內外部權責關系,從而減少推諉扯皮等交易成本。
(3)監管事項的例外式處理
現階段,市場監管領域存在多種監管方式,即“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重點監管、專項監管、信用監管等。不同的監管方式在監管理念、監管對象、檢查頻次、檢查內容和檢查比例等方面各有側重和交叉。這造成了監管資源浪費,加重了監管人員工作負荷,增加了企業的迎檢負擔。“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和全覆蓋之后,由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與“重點監管”之間的關系一直未明確,重要領域監管一直是“全覆蓋”之上的“雙隨機”。
2021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加強重點領域信用監管的實施意見》,提出“對重點領域企業實施清單管理”,并對重點企業進行分類標注與動態調整,指出“在重點事項清單之外,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1由此,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在系統梳理監管事項基礎上,分別建立日常事項清單與重點事項清單。日常事項按一定檢查比例抽查監管,而對于關乎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點事項采用全覆蓋監管。此外,南通市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制定“雙隨機+個性化”抽查事項清單,試圖靈活處理譬如專項檢查、個案處理、重點監管等特殊任務。監管事項的例外式處理,有利于厘清多種監管方式之間的關系,避免重復監管導致的監管資源浪費。
(4)監管對象的標簽化識別
“放管服”改革降低了市場準入門檻,審批部門和監管部門銜接不暢,導致市場監管主體庫更新相對滯后于市場主體發展變化。這使得事項清單滯后于市場變化。改革前的“雙隨機”監管是針對每一個抽查事項建立單獨的抽查對象庫,對每個對象庫都進行一次隨機抽取,步驟繁瑣且容易重復。
在對監管事項系統化梳理和整合的基礎上,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借助“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平臺,依據監管事項對企業進行“打標”,即通過分配不同的標簽將企業與事項進行串聯。由此,智能化匯總同一部門的不同事項和不同部門的不同事項,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對檢查對象進行自動查重和事項匹配。在一次檢查中整合不同抽查事項,實現“一家企業一次檢查一張表格”,提高了現場檢查便捷性和靈活性。目前,依據市政府部門隨機抽查事項清單,“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制定了232個標準化標簽。監管對象的標簽化標識做到了監管事項和檢查對象之間的動態匹配和自動查重,有利于提升監管部門之間的聯動能力和克服監管部門和檢查對象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 企業信用風險分級化
(1)數據整合:系統歸集企業信用數據
企業信用數據是實施企業信用分類分級的基礎。南通市市場監管局通過與政務數據中心共享交換,與各部門業務系統自動對接,制定數據項標準模板手工導入等方式系統整合相關數據。具體步驟如下:
一是優化內部數據匯聚。南通市市場監管局信用與風險監督管理處協同市場監管數據中心、高質量發展云服務中心、科技和信息化處,全面調研了市場監管局內部26個業務處室及網絡受理中心、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等2個下屬機構,梳理各處室數據生產情況,將知識產權、質量發展、行政處罰、投訴舉報等監管數據歸集至企業名下。二是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機制。南通市市場監管局積極發揮其“雙隨機、一公開”聯席會議牽頭單位作用,完善數據報送規則,推進與市級各部門、各縣(市)區涉企信息互通互補、按需共享。例如,通過 “南通市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與稅務局、衛健委等18個兄弟單位實現數據共享。三是重構企業信息分析邏輯。南通市場監管局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唯一標識,實施企業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運用收集的涉企數據,為企業提供常態化、全方位精準畫像。
(2)風險預警:科學建立風險指標體系
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在全省率先出臺《南通市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監管指引(試行)》(表1),從企業情況、市場監管、納稅情況、勞動用工、訴訟情況、輿情關聯、信用評價、質量發展8個維度,建立貫穿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用風險分類分級評估指標體系。具體步驟如下:
一是構建雙隨機抽查模型。圍繞“抽取對象更精準、事項匹配更智能、檢查方式更科學”的總體思路,以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指標體系為依托,根據不同維度的關聯因子系數動態賦予權重占比,對企業信用風險進行自動打分賦值。目前,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圍繞87個三級指標歸集2500多萬條數據,對全市31萬家企業信用風險精準畫像,按照信用風險等級由低到高分為ABCD四類,其中,A級企業2075家、B級企業194127家、C級企業111850家、D級企業2642家。二是加強信用分級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效銜接,根據企業信用風險分級結果,合理確定檢查對象被抽取比例和頻率,實現從無差別監管向差別化監管轉變。在前期試點中,A級企業免于檢查,B、C、D級企業分別按3%、10%、100%比例抽取樣本企業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從檢查結果看,B、C、D三個信用等級企業問題發現率分別為13.95%、15.63%和100%,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監管靶向的精準化和監管資源的節約化。
(3)平臺支撐:統一設計智慧監管平臺
改革前,市場監管各部門數據歸集不及時、不全面、不準確。不同政府部門存在不同的數據平臺和數據標準,而牽頭部門又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導致數據采集事項未全面納入數據歸集平臺。為此,南通市市場監管局一方面打破數據壁壘,將原先市場監管各部門的62套業務系統整合成智慧市場監管平臺,按照統一標準,整合改造市場監管各業務系統,建成市場監管企業信息數據倉庫。這為“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創新提供了平臺依托。
另一方面,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圍繞全量歸集、全鏈監管、全域覆蓋、全程問效“四全”目標,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智慧市場監管平臺積極融入南通市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進行一體化運行,實現一個部門主抓、一個思路共建、一個平臺共管。南通市“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系統已經覆蓋相關的35個市級部門,實施全流程、全節點實時監督評價體系,實現資源共享、機制共建、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目前,南通市市場監管局實現了聯合監管部門覆蓋率、事項覆蓋率、任務完成率、結果公開率“四個百分之百”,一個平臺管監管成效初顯。
四、 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1. 研究結論
本文以南通市市場監管局“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創新為例,解析了差異化監管提升監管效能的內在機制。較之既往研究,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從微觀層次打開了市場監管效能提升的內部運行機制。因為,既有文獻主要關注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機構調整和監管工具等方面,而且大多采用較為宏觀的視角,對于監管機制的創新則著墨不多。本研究發現,地方市場監管部門,一是依據窮盡原則、無交集原則和例外原則,實現抽查事項清單內涵清晰、內容全面、重點突出和標簽標識;二是通過數據整合、風險預警和平臺支撐舉措,實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
差異化監管機制的創新基于企業信用信息的客觀數據,實現了事項清單化、表單標準化、評級科學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構建新型政商關系。從這一意義上講,差異化監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監管效能,從而激發市場活力和規范市場秩序:
一方面,監管事項的完善是對組織內外關系的調整,將監管事項以清單形式可視化和標準化,是對市場監管部門的權力摸底,不僅有利于理順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也有利于規范市場監管權力運行;另一方面,企業信用評級是對監管能力的提升,依托信息技術和監管平臺對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分級,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提升風險預測能力和突發應急能力,既節約有限的監管資源,又減少對企業經營的干擾。
2. 政策建議
差異化監管作為回應性監管理論權變思維的實現機制,是橋接市場主體和監管部門的中間環節。從南通市的實踐來看,要更好發揮這一機制的作用,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升:
第一,完善差異化監管的動態管理機制。數字時代,市場監管環境充斥著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為提升市場監管的外部環境適應性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在監管事項方面,事項的清單化并非固定化,市場監管部門應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立改廢釋、行業業態發展趨勢等標準,對監管事項進行迭代更新,及時捕捉市場主體的新風險點。二是在監管能力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應當著重提升組織動態能力,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依據市場發展情況和企業經營情況,靈活調整企業信用風險指標構成和指標賦值,強化對市場風險點的瞄準能力。
第二,優化多種監管方式間的融合機制。現階段的差異化監管改革已經進行了諸如“信用+雙隨機”等初步探索。未來在監管對象、監管時間、監管事項可行的前提下,應將專項監管、重點監管逐步融入現行的“信用+雙隨機”融合監管,進一步實現多種監管方式的有機融合和相互補充。為此,首先需要優化不同監管方式之間的信息反饋和行動銜接。不同監管方式所生產的檢查數據互通互用,以避免重復檢查;不同監管方式所涉及的人員和資源合理調配和分擔,以節約監管資源。其次需要健全監管人員盡職容錯免責機制。不同監管方式涉及不同部門的不同職責,監管人員的擔責問題是阻礙監管方式融合的重要阻力。未來應當重點完善相關制度設計,明確不同監管方式融合過程中不同部門的責任邊界。
南通市的創新實踐表明,通過事項重構和信用分級,差異化監管可以實現監管效能的提升。當然,市場監管領域的改革仍然任重道遠,有諸多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本文僅僅關注了市場監管部門內部機制的調整,但是并未涉及社會力量參與等外部機制,未來研究可以在諸如企業等社會力量對改革的參與和評價等方面進行拓展。此外,無論是事項清單調整,還是企業信用評價,都需要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技術如何嵌入市場監管及其對監管有何影響,也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領域。
參考文獻:
[1] 郁建興,朱心怡.“互聯網+”時代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及其履行[J].中國行政管理,2017(6):11-17.
[2] 王湘軍.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國市場監管根本轉型探論[J].政法論壇,2018,36(2):141-149.
[3] 宋林霖,陳志超.深化地方市場監管機構改革的目標與路徑[J].行政管理改革,2019(9):65-71.
[4] 席濤.市場監管的理論基礎、內在邏輯和整體思路[J].政法論壇,2021,39(4):71-85.
[5] Abbott K, Snidal D. Taking Responsive Regulation Transnational: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J]. 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3,7(1):95-113.
[6] 劉鵬,王力.回應性監管理論及其本土適用性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30(1):91-101.
[7] 禹竹蕊.新時代規制語境下市場監管體系的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9(7):37-42.
[8] 張國山.我國市場監管的價值取向與模式構建[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410-414.
[9] 胡仙芝,馬長俊.市場信用監管的政府責任及其實現機制[J].中國行政管理,2020(3):40-44.
[10] 劉建義.大數據驅動政府監管方式創新的向度[J].行政論壇,2019,26(5):102-108.
[11] 王湘軍,龐尚尚.新技術賦能市場監管智能化:圖景、障礙與進路[J].行政論壇,2021,28(3):107-116.
[12] 王俊豪.中國特色政府監管理論體系:需求分析、構建導向與整體框架[J].管理世界,2021,37(2):148-164.
[13] 徐鳴.大市場監管體制改革:反思與超越——構建回應性監管新格局[J].社會科學家,2017(12):84-89.
[14] 楊炳霖.回應性監管理論述評:精髓與問題[J].中國行政管理,2017(4):131-136.
[15] 胡穎廉.差序異構:政府職能邊界模糊的新解釋——以市場監管部門為例[J].新視野,2022(1):81-87.
[16] 吳件,雷曉康.基層部門職責越位及其制度邏輯——對市場監管領域的觀察[J].公共管理學報,2021,18(2):153-163.
[17] 顏海娜.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基于整體政府理論的分析[J].學術研究,2010(5):43-52.
[18] 賴詩攀.權力配置、問責與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監管履職:爭論與檢驗[J].公共行政評論,2014,7(1):120-142.
[19] 石亞軍,王妍.深化市場監管和執法體制改革破除綜合化內卷化矛盾[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5):106-111.
[20] 劉鵬,劉嘉,李和平.綜合吸納專業:放管服背景下的食藥安全監管體制改革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36(6):100-108.
[21] 龔維斌.社會建設助推市場監管的邏輯和重點——基于國家、市場與社會關系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20(10):21-27.
[22] 林建浩,陳良源.商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市場監管多元共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1):127-136.
[23] 劉鵬,鐘曉.智慧監管真的智慧嗎?——基于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改革的案例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7(2):28-39.
[24] 薛峰.國外市場綜合監管的發展及其啟示——以美國食品藥品市場監管為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19(5):52-60.
[25] Ayers I, Braithwaite J.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6] Etienne J.Ambiguity and Relational Signals in Regulator-Regulatee Relationships[J]. Regulation & Governance,2013,7(1):30-47.
[27] 王克穩.論市場監管事權的縱向分配[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6):56-67.
[28] 施建軍.簡政放權背景下的市場監管模式創新——基于“互聯網+信用+大數據”模式的工商監管[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5(6):23-27.
[29] 馮驊,王勇.平臺經濟下雙重監管體系的分類監管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309(12):6-8.
[30] 曲延春.數字政府建設中信息孤島的成因及其治理[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5(2):125-13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數字政府如何降低行政負擔:面向中國地方政府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72274203);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項目編號:2021057)。
作者簡介:楊斌(1991-),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行政改革與地方治理;馬亮(1984-),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數字政府與政府創新。
(收稿日期:2023-02-26? 責任編輯:蘇子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