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 曾翔 駱芃芃 陳洪武 朱培爾 魏杰 洪厚甜 魏廣君 高慶春 張公者 周斌 王東聲 閻峻 謝小銓 唐朝軼 趙際芳 梅躍輝等


編者按:清代金石學復興以來,搜訪青銅古器和石刻碑碣,鑒識金石拓本文字成為風尚。經過題跋的金石拓本,也成為集捶拓技藝、史料文辭和書法于一體的藝術作品。但隨著文化環境的轉變,曾經興盛的金石題跋逐漸沉寂,題跋的文辭和鑒藏印的印文也漸趨平庸。
基于此,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國國家畫院于二〇二三年一月聯合主辦『文以載道—金石拓本題跋暨齋館別號鑒藏印國際大展』。該展覽以鑒藏印和金石拓本題跋融合并置進行藝術創作,書法方面以金石題跋為主題,要求參展作者在書法以及碑拓、文物、典籍等方面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篆刻則以齋館、別號、鑒藏印為主,凸顯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和文化內涵。本刊特以此展的學術價值為基點進行關注,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就其學術價值以及當代鑒藏印、金石題跋創作等方面進行筆談,并遴選展覽作品,以饗讀者。
李剛田:
我的題跋,并沒有完全將其作為書法創作來對待,雖然也關注畫面視覺美的效果,但未去刻意經營,我關注的重心不是表現自己的書法,而是存錄文字的內容。
在美與用的關系上,以用為主。書法的美服從于文字的『用』,這與當下展覽創作的取向是相反的。我覺得金石題跋如過分追求書法的形式變化與不同書體的自我展示,會妨礙人們對文本的解讀。因為題跋集不是一本專門的書法集或畫冊,重在『題跋』二字,這是我的一種選擇,也與我過去出版的書法集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如同我刻印的邊款,重視文字內容,而書體變化和形式變化很少,聚焦于對文本的釋讀,而在順應自然的書、刻之中展現自己的書法。篆刻的印面與邊款就大不一樣,重在印面的形式變化,而印文的釋讀性放在印石形式美的表現之后。從廣義上看金石題跋,其書法的形式美也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自然本色之美與文意的原創深刻合為一體,才是上乘。
曾 翔:
齋館別號鑒藏印自唐宋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雅好,是一種文人傳統的良好體現。文人寄情于物,或將居住之處賦予某種意義,以文字承載、固定下來,是擁有個人情感的特殊符號。齋館別號鑒藏印以印章的形式,融會了文辭價值和書法的形式美,方寸間有大天地。
將之運用到書畫創作、金石鑒藏和題跋中,也彰顯了創作者和鑒藏人的在場,很好地展現了個人的修養和藝術水平。長久以來,有關齋館別號鑒藏印的展覽較少,但是它們是值得我們更多地關注和研究的。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的這個展覽,很有學術價值,呼吁并關注文辭修養的提升,對提高創作者文化品鑒能力,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駱芃芃:
『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展品內容新穎豐富,有古代器物的全形拓題跋,也有平面拓片題跋。在古代,這種拓片題跋的形式除了考據所拓器物的多種屬性之外,還具有記錄和復刻器物的作用。雖然在今天全形拓的寫實的意義已不復存在,但其藝術審美價值卻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挖掘。展覽的另一部分內容齋館別號鑒藏印,則一直是古代文人寄托情懷、表達志向的方式之一。這個展覽既有致敬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更有挖掘和回歸傳統人文精神的作用,還表達了當下對藝術創作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探索。
陳洪武:
『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是新時代一次別具學術價值的書法篆刻展。
其中一個特別顯著的意義就在于,召喚當代書家印人回歸文心,將關注點從技法層面引向學術層面,走出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創作心態,通過沉浸在金石題跋的研究考證中,對接傳統、庚續文脈,賦予書法篆刻時代新內涵。可以說,這個展覽的定位是非常高的。
這個展覽,一方面凸顯了策劃者的學術眼界與胸次,敢于在當代書家印人長期存在重藝輕文這一短板上做大文章、出大命題,以促進書家印人的自我提升,并努力在豐厚的文化土壤中涵育升華。另一方面,充分展現了組織方的文化視域與責任擔當,將一個富有學術深度的書印藝術展列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這是一次創舉。此展還將在國外進行全方位的展示推介,這將進一步提高漢字藝術的傳播力度,為拓展大文化外交的新路徑與新樣式,做出積極有益的探索。
朱培爾:
作為一個小眾的藝術,篆刻展的策劃很難,如果只是像其他展覽一樣,大家提供一個印屏,就這些作者而言,當然也是高水平的,但卻未必具有特色。我覺得,齋館印在篆刻藝術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它不但與篆刻家有直接的關系,與其他藝術家如書法家、畫家也有著直接的關系,而且它與其他行業喜歡篆刻的人也關系密切。因為齋館印大多為石頭上營造,其內容往往與使用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充滿了種種美好或者相關的信息。齋館印所涉及的內容豐富,文化品位亦甚高,在明清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代的篆刻創作,如果不在傳承明清文人印章方面下大功夫,僅僅是對秦漢印作簡單的臨摹,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承辦的這個展覽,是篆刻文化的發展與延續,是建立在對明清文人篆刻的繼承、消化和吸收基礎上的創新性展示。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而下的篆刻展,而是一個上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從文化、文心和文采的角度去開創當代篆刻藝術創作新局面的有意義的大展。
魏 杰:
此次大展與以往的書法篆刻展有所不同,篆刻方面以齋館、別號、鑒藏印為主,凸顯了更高的專業要求和文化內涵。書法則以金石拓本題跋為主題,要求創作者不但書法寫得好,還要對碑拓、文物、典籍等有一定的研究,當然還要有相當的撰文能力。這對書法家們在文物、鑒賞、辨偽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本次展覽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
洪厚甜:
中國國家畫院在書法篆刻中一直秉承著一種學術態度,就是以古代經典的當代學術觀照和解讀的思路,來確定畫院的書法學術研究方向。這個學術板塊是能夠反映中國文人特色的。每個時代的文化人,都在齋館別號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從而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金石題跋中,直接反映的就是每個時代的文化人對傳世經典的學術研究和觀照,他們自己的很多觀點和新的學術判斷,都會在題跋中得以記錄。所以,題跋實際上是每代文化人學術狀態最真實的反映。
為此,可以說,這次展覽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意義的學術活動。
魏廣君:
自有卷軸畫以來,就有對繪畫和書法作品的品鑒和題識,個中表述的內容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對其文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評判。經過題跋的金石拓本,是集史料、文辭、書法藝術和捶拓技藝于一體的藝術作品。齋館別號鑒藏印既是篆刻藝術的重要題材之一,也是金石題跋的重要組成部分,傾注著創作者與鑒藏者的情感志趣與品性修養,成為自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的一種雅好。
隨著文化環境的改變, 曾經興盛的金石題跋逐漸沉寂,題跋的文辭和齋館別號鑒藏印的印文也漸趨平庸。我們這次展覽,之所以選擇通過以齋館別號鑒藏印和金石拓本題跋融合并置的理念進行藝術創作,旨在鼓勵特邀藝術家和投稿參展藝術家,以中國傳統形式美的語言闡釋當代人與天地之間的內在情感,重新闡釋文化經典在當代的新生意義。同時,此次展覽以『亞洲文化藝術交流』為契機,邀請國際友人對中國傳統金石文化遺產與書法篆刻進行時空合一的對話,展現他們在這方面的學術思維與研究方法,旨在共同賦予齋館別號鑒藏印和金石題跋創作以新內涵和新視覺。
高慶春:
中國文人自古就有以碑拓傳承經典的優良傳統,自清代碑學復興以來,碑拓之風尤盛。雖說現代印刷技術等傳播手段已經十分發達,但傳統的碑拓技藝仍沒有過時,尤其值得發揚光大。中國國家畫院此次舉辦碑拓題跋專題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傳承、推動和引領的作用。
我覺得,新時代復興傳統的碑拓題跋,不僅對于弘揚金石文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廣大的書法愛好者也具有審美引領作用。
依個人題寫經驗而言,感受一件好的題跋作品,不僅要有相關背景、金石文化、器物細節的記載和描述等,同時還要兼顧作品畫面的整體虛實擺布和平衡關系,及書法字體的變換和視覺美感,包括印章在內的整體布局等。以沉靜內斂的篆隸楷及行書表現在題跋作品上,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這次展覽對年輕作者和愛好者來說,將是一次有益和難得的學習機會。
張公者:
中國國家畫院舉辦『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是個很有創意的展覽,同時也是對當代金石拓本題跋水平的『察覽』。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南朝梁元帝在畫上鈐印,這是最早關于在書畫作品上鈐印的紀錄。齋館印、鑒藏印在唐代便出現了。關于題跋,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后也。』金石拓片題跋,尤其是跋,需要兩方面的『功夫』:一為『學』,一為『字』。當代很多人作金石題跋,往往學問不夠或字不成樣子,鮮有兼能者,更不能與清人或民國學人相提并論。題跋之文當然以古文為好,而今人多不擅古文,若牽強為之,前言不搭后語,則會讓人貽笑大方,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周 斌:
金石題跋是我國金石學中的一種形式,金石的保存、整理和研究離不開金石拓片。對金石文字的考據鑒賞等,以書法的形式題寫于拓片即為題跋。金石題跋融珍貴的拓片、考究的文辭、優美的書法于一體,別具特色。此次國際大展作品,展現了當代金石學研究和書法篆刻創作的現狀與水平。
接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的征稿通知后,我反復考慮還是用河南出土的《肥致碑》作為題跋拓本。
《肥致碑》既不失隸書字體的規范,又有獨到的面貌,且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此碑整體布局規整劃一、井然有序,在單字結構的組合上則自有特點,表現出很大的有目的的隨意性,并別出新意。此碑顯現出既生龍活現又古拙稚樸,既不失隸書規范又有獨到之處的面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肥致碑》還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我在題跋作品時,注重形式的變化和整體把控。
題跋的書體宜用篆隸書,與金石拓片相得益彰,既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又能給欣賞者帶來多重審美享受。這樣的金石拓片題跋作品,才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王東聲:
齋館別號鑒藏印與金石拓本題跋相結合,就是希望對古代金石書法遺產進行研讀,通過對這些『黑老虎』的欣賞與分析研究,結合書法的題寫與蓋在拓本上的齋館別號鑒藏印創作,重新審度與探研金石文化的內涵與視覺塑造的可能性。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一方面聯系著漢字文化、漢字藝術、書法與篆刻的傳統與當代、經典與民間、新與舊的認知觀念;另一方面也啟發當代書法人對于古代書法遺產的深度研讀與相關創意進行創作的有機結合。
閻 峻:
此次展覽有別于以往,別開生面,更凸顯了展覽主題的學術探究價值和現實的藝術導向及引領意義。展覽偏重于學術和探索,尤其以『齋館別號印』這種形式入展,其價值和意義顯而易見。整個展覽在作品的創作手法及表現語言方面涵蓋了豐富的篆刻藝術形式,其范圍之廣、內涵之深,都是空前的。置身于這樣的一場篆刻盛事中,自然會被拉回到千百年前的文人書案前,濃郁的人文情懷油然而生,由此也會引發強烈反響和共鳴。
綜觀本次展覽的作品,挖掘其中的創作意趣及書家之間的交游考略,不僅體察了篆刻家們的人生體悟,還能夠激發大眾的藝術興趣與審美感知,讓更多的人邁入金石篆刻的世界中。展覽規格很高,讓觀者見到了很多有影響、有實力的篆刻家呈現的不同面目的佳作。我應邀參加了這次展覽,我的作品主要以鳥蟲篆為主。作為鳥蟲篆的非遺傳承人,我嘗試以不同的手法進行鳥蟲印的創作,尤其以鳥蟲印的形式創作齋館別號印,別有趣味。
謝小銓:
這個展覽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展覽在形式上雖然是書法與篆刻作品,但三部分內容有非常一致的精神內核。『齋館別號』,是文人治學精神和思想情懷的結晶;『鑒藏印』代表的文物鑒藏活動,是文人鑒賞家和藏家對古物、書畫等辨偽識真的精深的學術活動;『金石拓本題跋』,更是對書家的綜合文化素養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這三部分內容都是以文人治學與研究的學術活動為核心,這有別于當代一些書法篆刻展過分強調形式的陳舊模式,如一股清流注入學術界。第二個特點,是展覽強調內容的原創性,這對書家的治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考驗,是對金石學最本質的學術、藝術價值的強調,也是對當下書法界金石拓本題跋熱中,要堅守學術規范的深刻警醒和正確引導。
唐朝軼:
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畫院推出的有關金石書法研究與創作的又一個重量級的學術性展覽。關于題跋,最早見到的多是書寫在書畫作品上的品鑒文字,是文人間雅玩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金石碑帖題跋發軔于宋,興盛于清中期,清代金石學的興起也促進了碑學書風的發展,涌現出如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大批碑學大家。這些碑學大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金石碑刻的考據和研究,并從商周秦漢吉金刻石書法中汲取營養,以金石入書法。
此次展覽邀請國內外書法篆刻家以題跋和齋館別號的形式創作,形式新穎、風格多樣。其中的書法題跋都是作者自撰文,彰顯了藝術家的文心雅致,強調了書法在文化中的回歸,對于重振金石書風、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書法的國際交流將會產生廣泛影響。
趙際芳:
此次國際大展是書法篆刻所二〇二二年策劃的年末收官展覽。從約稿、征稿到收稿,僅用了二十余天的時間,但展覽并沒有因為時間倉促而影響質量。國內書家積極響應,在題跋形式與內容上都有著較高的水平,且許多金石拓本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及史料價值。國外的書家也積極響應,同樣收到了不少優秀的作品,他們都精通中文,在書法上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讓外國書家參與『金石題跋』活動,這是讓一般展覽策展人不可想象的事情。
展覽結合齋館別號鑒藏印的創作,這是一次鑒藏印在當代篆刻藝術發展中的提取與認識。對于鑒藏印,以往并沒有太多人關注其藝術性問題,更多是留意其文化性問題,而此次展覽鑒藏印是在當代篆刻文化與鑒藏、題跋文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次鑒藏印文化與藝術的升華,這對鑒藏印在當代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展覽將金石題跋與齋館別號鑒藏印一同進行,這既是對藝術的思考,也是對文化的思考。此展將書法與文人的情趣相結合,將書法與文化、歷史相結合,從而使古老的傳統藝術以一種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將古今中外融為一體,是這個展覽最大的亮點。
梅躍輝:
此次展覽集書法篆刻、鑒藏鑒賞、金石文化修養等于一體,是對書法篆刻藝術創作、研究和展示的一種全新嘗試,也是對傳統金石題跋文化和齋館別號鑒藏印藝術的傳承和弘揚,意在喚取當代書家印人對文化修養的重視,關注承載書法篆刻藝術文本內容的價值和意義。
展覽得到全國書法篆刻家的大力支持,集中展現了當代書法篆刻創作和金石研究的現狀。無論是展覽作品的水準、參展作者的影響、創作形式的探索,還是策展的初心和展示效果,都是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