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艷 曹靜珍
摘要:縱觀中國古代美術史,兒童圖像頻繁出現于各類美術載體之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視覺樣式、多姿多彩的題材類型,同時其亦承載著由上至下的社會功能。即便如此,古代兒童圖像仍處于“不被看見”甚至被“誤讀”之境地,究其原因是其尚未形成被廣為認可的圖像體系和基本概念譜系。若要全面系統地研究中國古代兒童圖像,勢必要先解決其圖像概念、圖像范疇及發展特點等基礎性問題,唯有此,方可對其展開正確而深入的藝術風格學與社會人類學等研究。
關鍵詞:中國古代美術史? 兒童圖像? 概念界定? 圖像范疇? 發展特點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2-0044-05
中國古代兒童圖像在兩漢三國時期便出現在各類繪畫題材和工藝美術圖案中,并在宋元明清時期迎來高峰。但令人遺憾的是,古代兒童圖像并未獨立成科,亦未得到古今研究者的重視,更鮮有系統全面的研究成果問世。近些年,國內研究者對古代兒童圖像中的嬰戲圖的研究漸多,但令人錯愕的是,絕大多數研究者將兒童圖像與嬰戲圖混為一談,凡提及中國古代兒童圖像便指向嬰戲圖。因此,導致大量其他類型的兒童圖像被排除在研究者視野之外,嬰戲圖的研究被等同于對古代兒童圖像的研究。此類觀點不僅有以偏概全之嫌,更是忽略了古代兒童圖像的豐富性。可見,若要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國古代兒童圖像,勢必要先解決這些基礎又關鍵的問題,即何謂中國古代兒童圖像、其包含哪些題材等。唯有先解決上述問題,方可全面系統地展開對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研究。
一、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概念界定
(一)中國古代兒童圖像中的兒童年齡界定
在界定“中國古代兒童圖像”概念前,先要對“兒童”和“圖像”兩個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基本說明。“兒童”一詞在當下就是指年齡尚小的未成年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的界定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的界定是“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總體而言,現代社會對兒童的界定是指十八歲以內的未成年人。那么,古代社會是否有“兒童”之稱?從文獻記載可知,“兒童”一詞在三國時期就已出現,意指年齡十五歲以內的未成年人。《三國志·魏書·陶謙傳》中記載:“謙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此句中的“兒童”指的是年幼的小兒、童子。《三國志·魏書·賈逵傳》中記載有:“(逵)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曰:‘汝大必為將率。口授兵法數萬言。”此句記載了賈逵在兒時便顯露出軍事才華。王子今教授認為:“漢代文獻所見‘童即‘未巾冠‘未笄階段概括‘未成年,是大體適宜的。”“兒童”一詞作為未成年人的一種稱呼,在唐、宋、元、明、清的詩詞中大量出現。如:唐詩《回鄉偶書》中“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同州端午》中“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宋詩《守歲》中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宿新市徐公店》中有“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元詩《京都元夕》“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明詩《秦淮河春游即事》中有“兒童也愛晴明好,紙剪風鳶各一群”;清詩《放風箏》中有“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等,這些都是對古代兒童的生活、游戲場景和天真個性的描繪。與現代兒童年齡界定不同的是,中國古代社會“兒童”的身份在女子十五歲及笈,男子十五歲束發后結束(男子十五歲束發后叫“成童”)。因此,在鑒賞中國古代兒童圖像作品時,除了以服飾、五官、身材作為對兒童身份的判斷標準之外,還可將兒童的發型和發飾作為重要的判斷標準,如:古代嬰幼兒稱垂發、3—9歲兒童稱垂髫、10—14歲兒童稱總角。鑒于本文論述的對象是中國古代兒童圖像,因此在兒童年齡界定方面遵循古人之說,即中國古代兒童圖像中的“兒童”是指年齡低于15歲的孩童。
(二)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概念界定
“圖像”一詞的內涵和外延較廣,《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對“圖像”的解釋為“畫成、攝制或印制的形象”,此概念所包含的范圍較廣。也因此,“圖像”在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的語境下會有不同的內涵和所指,既可指用于人文藝術領域的美術視覺圖像,亦可指用于自然科學研究的醫學、計算機圖像。本文所研究的兒童圖像是指在中國古代視覺美術范疇內被“畫成的視覺形象”。那么,何謂兒童圖像?截至目前,尚未有完整且被認可的定義。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與梳理,與兒童圖像較為接近且在國內外美術史研究領域使用較多的是“兒童題材繪畫”。較早提出“兒童題材繪畫”概念的是畏冬先生,他認為:“所謂兒童題材繪畫,是以表現兒童生活為內容的繪畫。這一類作品在古代被稱為‘嬰戲‘嬰兒或‘孩兒等”。可見,畏冬先生認為古代兒童題材繪畫就是嬰戲圖。從嬰戲圖的表現題材來看,其的確是表現兒童生活狀態的一個典型題材。但本文認為嬰戲圖的內涵和外延都無法與古代兒童圖像畫等號,其僅是古代兒童圖像中的一個典型圖像樣式或題材類型,屬于獨立式兒童圖像。因為,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和工藝美術圖案中仍有其他類描繪兒童生活狀態的獨立式兒童圖像題材,如牧放圖、童子禮佛圖等,它們雖以兒童形象和兒童活動為表現內容,卻從未被研究者納入嬰戲圖范疇。此外,除了嬰戲圖、牧放圖等獨立式兒童圖像,在仕女圖、貨郎圖、文人雅集圖和一些表現倫理秩序、孝道禮儀等題材的作品中亦有大量非獨立式兒童形象出現。這些兒童形象雖以輔助性人物符號出現,卻促成了畫面主旨的表達。如: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家族歡聚”場景中的三名孩童、《列女仁智圖卷》中孫叔敖母故事中的幼年孫叔敖等雖不是畫面核心人物,卻促成了畫面核心主旨的完滿表達——禮教制度下父嚴母慈的倫理秩序和慈母育兒的高尚婦德。
基于上述分析,“兒童題材繪畫”仍不足以囊括整個中國古代美術史中的所有兒童圖像。因此,本文嘗試以“兒童圖像”這一概念來概括中國古代美術史中的所有兒童圖像,并初步將其定義為:在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中出現的獨立式兒童視覺藝術形象(以兒童為表現中心或表現主題,畫面中無成人形象)和非獨立式兒童視覺藝術形象(或附屬式,成人和兒童形象同時出現在畫面中,成人形象是核心人物,兒童形象為輔助人物)統稱為中國古代兒童圖像。這一圖像中的兒童年齡多集中于3—15歲,男童居多、女童較少,他們或是皇室貴族兒童,或是街頭平民兒童,或是田野牧放村童,或是伴文人左右的書童,或是宗教中具有傳奇色彩的“神童”等,具有多重社會身份、來自多個社會階層。就圖像視覺樣式而言,這些兒童圖像不僅具有千姿百態的視覺樣式,同時也是中國人物畫、風俗畫和山水畫中常見的一類視覺元素。就圖像文化內涵表達而言,其包含著豐富多元的社會文化,承載著多樣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
二、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范疇
從目前可查的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來看,中國古代美術史中的兒童圖像在時間跨度上,涵蓋了從兩漢三國至清代中期美術作品中的各類兒童圖像;在視覺表現形式上,包括獨立式兒童圖像和非獨立式兒童圖像(附屬式兒童圖像);在表現題材上,既有表現世俗生活題材的兒童圖像,亦有表現儒、釋、道等題材的兒童圖像。
(一)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時間跨度
通過對現存美術史料的梳理與考證,筆者認為目前有圖可證、有文可佐的兒童圖像最早出現于兩漢三國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代漆器圖案中,此類兒童圖像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和裝飾性。此后,隨著魏晉時期繪畫藝術的發展,兒童圖像不僅繼續出現在了墓室壁畫中,同時已開始從裝飾圖案走向獨立繪畫,出現于文人、宮廷畫家筆下的獨立繪畫作品中,如: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楊子華的《北齊校書圖》等作品中均出現了兒童形象。此外,《歷代名畫記》也記載了魏晉六朝多位畫家繪有兒童圖像作品,如:顧景秀繪有《小兒戲鵝圖》《劉牢之小兒圖》;劉瑱繪有《少年行樂圖》;江僧寶繪有《小兒戲鵝圖》等。隨著中國繪畫藝術的精進,隋唐五代時期兒童圖像開始大量出現在繪畫作品和佛教壁畫中,不僅表現技法和表現形式愈加成熟多樣,在繪畫功能上也由濃厚的功利性轉向了表現現實生活場景的審美性,其中唐五代以表現宮廷宮妃生活場景中的兒童圖像最為精彩。進入宋代,兒童圖像進入全盛時期,嬰戲圖創作走向鼎盛,人文題材中的書童圖像大量涌現,牧放圖、貨郎圖等風俗畫中的平民兒童形象也成為畫家筆下的“寵兒”,宋代畫家真正發現了兒童之美。元明清時期的兒童圖像仍延續宋代的圖像模式和題材類型穩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畫家將描繪兒童群體、兒童與家族活動的節慶風俗類題材推向了頂峰,如家慶圖、歲朝歡慶圖、帝王行樂圖等題材中出現了數量龐大的兒童群體形象。
(二)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視覺表現形式
從視覺表現形式來看,中國古代兒童圖像有兩種類型,即獨立式兒童圖像和非獨立式兒童圖像。所謂的獨立式兒童圖像是指兒童作為畫面的中心人物和核心主題獨立入畫,畫中無成人形象出現。這類圖像樣式有嬰戲圖、牧放圖、童子禮佛圖及百子圖等。在獨立式兒童圖像中,兒童的數量跨度極大,或是一名兒童獨自玩耍,或是三五兒童嬉鬧玩耍,或是十多名兒童戶外追逐,或是百名兒童齊聚庭院。如:宋代嬰戲畫家蘇漢臣筆下的嬰戲圖系列多是描寫兩到四名兒童嬉戲玩耍,宋代畫家李嵩筆下的貨郎圖系列多是描寫十多名兒童追逐貨郎,其他諸如百子圖、家慶圖等系列,則是描繪了數十名、上百名兒童在同一時空場域中玩耍嬉鬧。非獨立式兒童圖像,也可稱附屬式兒童圖像,此類圖像中兒童形象與成人形象同時出現于畫面中的同一時空場域中,成人是畫中的核心人物,兒童只是輔助性視覺符號,卻對畫中成人的社會地位、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的凸顯和畫面核心主題的表達起著關鍵性作用,此類兒童圖像廣泛出現于各類畫科、各種題材之中。如:文人雅集題材中的書童形象是對文人身份的暗示和文人雅靜的點綴,宮婦仕女題材中的兒童形象是宮廷妃子母親身份的暗示。此外,在諸多表達禮制教化思想作品中的兒童形象,或是孝子孝孫,或是貞烈婦女的子女,或是功臣名人的子女等,他們均是實現美術作品教化主題的關鍵符號。
(三)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表現題材
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題材極為豐富,多達數十種,如:兒童庭院玩耍、戶外游玩、沐浴戲水、讀書鬧學、野外牧放、追逐貨郎、扮鬼送神、拜年賀春、禮佛嬉神、陪伴文人、清掃庭院、烹煮水、烹茶及農耕勞作等。在不同的題材之中,兒童的形象、身份和功用皆不同。其中,嬰戲圖、牧放圖、童子禮佛圖及百子圖等是中國古代美術史中極具代表性的兒童圖像題材,也是典型的獨立式兒童圖像,在宋元明清時期有極大的影響力。嬰戲題材中的兒童形象多為年幼孩童,他們或是皇室貴族繼承人,或是街頭平民孩童,但無不是一副天真無邪的童真狀態,這恰是此題材的藝術精神所在。牧放圖中的兒童形象是年齡稍大的農家兒童,他們或是獨自一人于曠野中吹笛牧牛,或是在疾風驟雨中趕牛歸巢,此題材既有畫家對文人名士的隱逸精神和禪宗思想的隱喻,亦有畫家對平民孩童努力生活之贊美;童子禮佛圖則源自佛教經文,常出現于宗教壁畫和文人、僧人筆下,用于表達佛教教義;百子圖則是以一百名男童嬉戲玩耍的場景表達中國古人繁衍后代的傳統思想。此外,兒童圖像還大量出現于文人、歷史、仕女、節令風俗、政治教化及宗教等題材作品中。文人題材中的兒童形象多為書童或童仆,他們是文人日常文房活動、雅集活動、品茗活動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視覺符號;歷史題材中的兒童形象,或是歷史名人的年幼形象,或是歷史名人的子女,多為實現重要歷史時刻或重大事件發生時的場景;在仕女人物題材中,兒童形象多與具有母親身份的女性組合出現,其角色為子女,表達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的傳統觀念;節令風俗題材中的兒童圖像,或是追逐貨郎歡呼的平民兒童,或是家庭節日聚會中的子孫,或是皇室子弟依偎在帝王身旁,或是傳統節日中喜樂慶賀的民間兒童;政治教化題材中的兒童圖像多為孝子孝孫、名人之后、貞潔烈女之子等,多為反襯成人所具有的孝順、忠貞等儒家精神;宗教題材中兒童圖像或是仙童道徒,或是神仙年幼形象。可見,古代兒童圖像中的兒童形象并非以單一的兒童樣貌、社會身份出現于畫家筆下,而是被賦予了不同的階層身份、承擔了不同的視覺功能和社會功能。
三、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發展特點
中國古代兒童圖像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四個特點。其一,兒童圖像發展歷程跨度長,應用載體范圍廣。兒童圖像最初在兩漢三國的畫像石、畫像磚和漆器圖案等載體中出現,后在魏晉南北朝進入佛教壁畫和絹本繪畫領域,至唐宋元明清,兒童圖像在繪畫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成為瓷器、玉雕、刺繡、紡織、木雕、木刻等工藝美術和雕塑中的經典題材。兒童圖像逐漸演化為一個既可入畫卷、又可入圖案的經典“百搭”圖像譜系。
其二,兒童圖像題材內容豐富,具有固定的圖像模式。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題材極為豐富,包含了表現兒童日常生活習慣、游戲玩耍、讀書學習及勞作牧放等常見題材,也包括了各類歷史傳說、宗教故事、道德教化及文人雅事等特殊題材。這些題材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圖像模式,如:表現兒童嬉戲玩耍的嬰戲圖、表現村童牧牛的牧放圖、表現兒童拜佛的童子禮佛圖、表現祈子祈福的百子圖等,這些題材都各自形成了固定的圖像程式,而這些程式多在宋代形成,延續至元明清而不衰。
其三,兒童圖像的創作群體廣。中國古代兒童圖像的創作群體在兩漢時期以從事畫像石(磚)、漆器圖案創作的民間畫匠為主,到了魏晉南北朝則加入了部分文人畫家和宮廷畫家,進入隋唐五代宋,不僅有以張萱、蘇漢臣等為代表的畫院畫家參與,更有以李公麟等為代表的文人畫家的加入。進入元、明后,文人畫家成為書童圖像的創作主力軍,畫院畫家依然延續宋代嬰戲圖、貨郎圖等圖式繼續創作。至清,宮廷畫家和文人畫家齊頭并進,分別在表現帝王行樂、宮廷節日歡慶和文人雅集等題材方面取得了較高成就。總體來看,古代兒童圖像的主流創作群體由畫院畫家(宮廷畫家)、文人畫家和民間畫家共同構成,此外亦有少數僧人畫家參與其中。
其四,兒童圖像的文化內涵雜糅多元。兒童圖像早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具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如:在兩漢時期,其主要承載著上層社會對墓葬文化和禮教文化的重視。到了魏晉南北朝,兒童圖像逐漸成為佛教文化和禮教制度、民間風俗的傳遞載體。到了隋唐五代,兒童圖像開始在表現世俗生活主題的畫卷中出現,功利色彩減弱。進入宋元明清,兒童圖像大量出現于風俗畫、嬰戲圖、牧放圖以及文人題材繪畫中,承載著社會風俗文化、政治經濟文化、文人宗教文化,甚至還有民間多神崇拜文化等。
四、結語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美術史,兒童圖像被廣泛地應用于繪畫和工藝美術領域,不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圖像樣式,更是承載著多樣的社會功能和多元的文化內涵。但遺憾的是,在中國古代美術史的研究中,兒童圖像始終未獲得應有的正視和關注。正因此,本文嘗試以“兒童圖像”之概念概括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中出現的所有兒童視覺形象,以期能引起學界對古代兒童圖像的關注和討論。
參考文獻:
[1][晉]陳壽著.三國志[M].裴松之注釋,武傳點校,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崇文書局,2009.
[2]王子今.秦漢兒童史[M].西安:未來出版社,2020.
[3]施樹祿主編.全唐詩賞析[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
[4]姜葆夫,李善奎,湯國梁選注.年節詩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5]劉乃昌選注.蘇軾選集[M].濟南:齊魯書社,1980.
[6]姚奠中.唐宋絕句選注析[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7]章必功著.元好問暨金人詩傳(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8]張還吾.錦繡中華歷代詩選[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9][清]楊米人.清代北京竹枝詞[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0][宋]蘇軾等評著.歷代詩詞精華集[M].葉嘉瑩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12]畏冬.中國古代兒童題材繪畫[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13][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陳維艷(1984—),女,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創意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學、設計藝術學;曹靜珍(1983—),女,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傳媒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學、設計藝術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成果,項目名稱:中國美術史中的兒童圖像表達及應用研究基地,項目編號:KYPT202001R;本文為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骨干教師資助成果,項目編號:蘇教師函〔2021〕11號;本文為江蘇省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帶頭人高端研修項目資助成果,項目編號:2022GRFX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