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嫻
摘要:職場題材電視劇的創作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職業結構的變化開始聚焦演繹普通人的故事,通過展現他們在職場中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通過努力實現夢想的勵志過程,傳遞堅守初心,在平凡中創造不凡的故事。《平凡之路》便通過這種“新”視角,利用不同的敘事故事、敘事話語、敘事表達,以律師行業為代表傳遞平凡人的價值與意義,引發了觀眾的共情和情感共鳴,豐富了職場題材電視劇的藝術表達。
關鍵詞:敘事話語? 電視劇敘事? 《平凡之路》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2-0154-05
《平凡之路》自開播以來,即以高收視、好口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加入追劇與熱議,該劇圍繞潘巖、左娜、舒一南三位榮柯律所職場新人的奮斗故事開場,以解決普通人的法律案件,詮釋“平凡人不平凡”的職場現實。作為一部職場劇,在情節設置上,《平凡之路》力求從零散的生活細節里講述“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哲理。劇中利用主角在生活和職場上勇于打破常規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揭示當代青年在現實社會的職場樣態和現實問題,傳遞平凡人生的美好,這也促使創作者應對其職場題材電視劇的藝術特色與敘事做進一步思考。
一、聚焦平凡人塑造豐滿群像
電視劇具有共時性,通過對一種人群、一個時代的摹畫反映社會的橫截面,讓觀眾理解和把握社會現實。就職場題材電視劇而言,其以職場人物在特定場景發生的故事展開,以“小情節,小故事”體現主旨、思想、情感,還原現實職場生活,讓掙扎于生活泥淖的人們能夠感受到力量。《平凡之路》聚焦了三位不同風格、背景、性格的律師行業新人,通過他們在職場奮斗的過程,呈現同事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友情及在困境中的成長與蛻變的故事。縱觀法律行業的職場劇,《離婚律師》更關注當事人的愛情與婚姻表達,《精英律師》更關注行業翹楚以及個體的自我實現,并且它們都更聚焦于“精英”律師,但《平凡之路》故事的內核卻集中于新一代普通打工人的平凡之路,與傳統法律精英職場湊成一臺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敘事方式,挖掘了職場現實的深層話語意義。
第一,《平凡之路》聚焦“榮柯三劍客”潘巖、左娜、舒一南,表現他們的情感生活、工作經歷、價值選擇,并在敘事中傳遞律師職業“沒有小案件,只有小律師”的價值。《平凡之路》定格平凡人職場最瑣碎真實的日常,通過對零散的生活常態的表現,凝聚平凡人的生活哲理,提煉出代表性的日常化審美,幫助觀眾認知社會生存狀態并進行社會哲理的藝術化。同時,該劇以榮柯律所三位職場新人的奮斗日常實現了對精英敘事的“祛魅”,讓一群真實鮮活的當代青年活躍在熒屏上。第二,《平凡之路》在聚焦職場人之外,也關注到了案件中的兩性關系、勞動糾紛、子女焦慮、職場公平等多重問題,而這些案件的當事人均是萬千普通人的現實鏡像。《平凡之路》通過串聯不同普通人的故事,將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出來,照映觀眾自身的生活圖景。這種敘事方式幫助觀眾認識到,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其獨特的意義,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追求“想成為的自己”和更好地生活的權利。
電視劇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與評判標準,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現實生活與審美嬗變。《平凡之路》開篇,各位面試的人一起擠電梯、辦公室環境的“格子間”座位擺滿了各種文件、職場人上下班的打卡識別等瑣碎的細節為觀眾展現了真實的職場樣貌。整部劇都圍繞著榮柯律所處理的法律案件展開,在劇情的不斷深入過程中,觀眾可以看到律師這個職業的溫度,以及劇中每個人的為人處世方式和性格等。和現實職場相互映襯,這種視角能夠使得有著相似境遇的觀眾獲得醍醐灌頂、豁達治愈的精神力量。除此之外,《平凡之路》將鮮活的生活滋味滲透在眾多細節之中,觀眾在觀看電視劇時滿足了對于律師行業的審美期待,與劇中人物共同成長,經歷了“沉浸式職場”。劇中反復出現“不要讓世界左右你的情緒,也不要讓情緒左右你的理性”這句話,這句話與劇中細碎的職場事件走向形成了巧妙的互文,這種互文同樣也從精神維度上沖擊著當代青年,激發出了當代青年奮起的精神力量。劇情也貼近Z世代的表達方式,淡化了前輩后輩的關系隔閡,杜飛宇律師用親身經歷的話說“人教人教不了,事教人一次就夠了”。導演還用大量的鏡頭刻畫了生動的律師群像:獨立有主見的易帆、圓滑通達的杜飛宇、被情感傷害卻依然勇敢的祝欣欣、對家人報喜不報憂的范小天等。這些角色雖然沒有主角光環,但用行動展示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尚,也在無形中完成了對當代青年態度的精神文化洗禮。當觀眾看到這些平凡人遇到生活中的困境、挫折和痛苦時,自然很容易與他們建立情感聯系,產生情感共鳴。
事件是故事層面的重要成分之一,《平凡之路》不僅向觀眾展現了真實的律師形象,彰顯出了人物的層次感,更是以律師行業作為現實觀察切口,一方面聚焦職場生態,一方面分析社會現實,深度挖掘了社會生活和公共議題,比如網絡暴力、職場勞務糾紛、兩性情感控制、家庭關系等,以小見大,展現了最真實的社會百態,引起了觀眾的思考與自省,實現了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統一。潘巖這個角色的設定是很多奮斗青年的縮影,真實又“接地氣”,擁有滿腔的熱血。即使在父母離異的情況下,他依然靠著樂觀的心態和對未來的信心,用勤奮和才華贏得了同事和上司的認可。即使面對不公正的網絡誹謗,他依然直面困難,用專業表現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將職場打工人的生活辛酸以及當代青年對事業、人生的執著與勇敢一一呈現了出來。這種不斷反轉,使得劇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斷推動了劇情向前發展,將觀眾帶入到劇情中,引導觀眾思考和反思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得觀眾能夠在藝術和生活之間進行感性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平凡之路》并沒有過度夸大與渲染職場中的困境,而是用輕松愉快、樂觀豁達的輕喜劇形式,避開了悲劇的愴然涕下、正劇的深沉厚重,為平凡生活增添了一抹暖陽。就像地鐵列車員對潘巖說:“人這一輩子吧,肯定會遇到很多溝溝坎坎,都能過去,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該劇將情節框定在喜樂之中,慰藉著城市生活中動蕩不安的心靈。
二、聚焦現實打造職場圖鑒
“故事”和“話語”屬于敘事學的兩個不同層面,“話語”指表達故事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社會對“職場”的認知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職業生活、行業狀態、職場關系在社會變遷中也隨之變化。縱觀當下的國產職場劇,經過幾年的探索,其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創作模式,并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兩大類別:一種是聚焦小行業,還原普通人眼中對該群體的真實印象,引發了相關從業人員的共鳴,如《安家》《理想之城》;另一種是展現理想化職場,將現實敘事浮于表面,如《請叫我總監》。《平凡之路》則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真實的情感表達的敘事話語,既展現了人物的職場“高光”時刻,也著重表現出了普通人視角的現實困境,通過他們共同奮斗和拼搏的情景,以及他們實現自身突破與飛躍的歷程,真實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對于電視劇的欣賞,大眾總是在觀看時通過人物走向、情節設置完成自我情感內化。《平凡之路》并沒有刻意夸大律師行業的“高大上”,也沒有刻意將辦公室場景布置得繁華時尚,其將職場新人作為敘事主體,以他們“新視角”理解職場交際、情感關系、社會熱點,鼓勵普通人勇敢追求自立自強,并對職場環境進行社會關照。有別于慣常職場劇中欲揚先抑的寫法,劇中的實習生們在工作開始前便以“00后”的方式消解了職場的嚴肅性。潘巖剛工作一天就險些因為律所自身危機失業,他及時地找到領導利用法律知識為自己維權,不僅為自己保住了工作,還令資深律師對他刮目相看。擁有高學歷的舒一南也拒絕了上司的“威逼利誘”,放棄以“關系”為前提繼續留在“紅圈律所”實習,甘愿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律所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堂堂正正地踏入律師行業。這種一邊學習一邊成長的“00后”處世哲學激勵觀眾不僅僅要關注職場中的表面成就,還要鼓勵觀眾深層思考在職場中該如何通過努力更好地完成對內在價值的追求。在《平凡之路》故事背景中,與精致的職場場景、壓抑的同事關系不一樣,該劇也更致力于利用城市空間與人物之間的關系,讓職場劇更具貼近性和真實性。合租、坐地鐵、吃煎餅果子、在大排檔團建等都是大家日常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尤其是以潘巖為代表的新晉職員,他們手機不離手、微信聊不停、多人建立多個群聊、上班時間“聊八卦”,這些情節在為劇情提供敘事動力的同時,也給予了觀眾更豐富的觀看體驗。除此之外,《平凡之路》也通過律師行業的特殊性,將當代社會“老”議題注入“新”視角。比如:在張如梅離婚案中,影響這段婚姻的并不是夫妻二人除外的第三方因素,而是隨著時間流逝夫妻二人的奮斗步調開始變得不一致。同時,張如梅離婚案最終沒有走向法庭,而是通過一場夫妻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完成了和平分手,這種情節能夠讓觀眾重新審視兩性關系。
《平凡之路》通過職場事件中的角色遭遇、角色互動,深入探討了社會話題及其影響。時下社會生活中總是引起爭議的“卷”“關系”“碰瓷”等熱點在劇中皆有體現,這些話題給觀眾帶來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質感。潘巖長相平凡、出身平凡、學歷平凡,這樣的“平凡”代表了求職者中的大多數,其在投遞了200份簡歷之后好不容易進入到理想的律所實習,卻又被女友父親禮貌下的藐視刺傷了自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舒一南,他出生于律政世家,海歸、名校的光環圍繞著他,甚至律所合伙人也對他畢恭畢敬。不過劇集并沒有停留在對學歷高低對比的渲染之上,而是更多呈現了職場生活中的協作、互助與成長。每個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之處,同時每個人又有著自身的可愛之處,就像被保護得太好、不接地氣的舒一南,其同時也有著難得的紳士品格和天真耿介。在王賀一與公司的勞動糾紛中,作為客戶總監的她因為照顧癌癥晚期的父親被公司調崗前臺,該劇情能夠向觀眾普及,在職場中遭遇不公平待遇時該如何利用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進而讓觀眾反思職場中的道德倫理和社會責任。作為律師,劇中角色也利用專業技能傳遞了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法律知識點:壓歲錢能否被父母收回?舒一南表示:“按照《民法典》規定,長輩給孩子的壓歲錢屬于贈予行為,應當歸受贈人所有”;如何分辨是不是碰瓷?潘巖表示:“過了四十八小時保險公司不再理賠,交通隊事故科也不再處理,現場沒攝像頭和監控,頭暈、惡心、耳鳴等癥狀檢查不出來,都是主觀描述”;對于個人隱私保護,潘巖提出拍照時擺出的剪刀手要注意,因為高清攝像頭很可能會讓指紋泄露。
《平凡之路》中的人物塑造瞄準了作為正義化身的律師行業。在職場生活中,他們直面受害者和弱者的困難,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現實生活中,他們堅持自我,努力上進。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敘事可以借鑒、塑造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畫卷,讓觀眾從中獲得與自身經歷對應的社會信息,進而拉近影視劇和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三、聚焦成長奔赴理想之路
電視劇《平凡之路》作為一部以律師為背景的職場劇,通過講述潘巖、左娜、舒一南三位職場新人在職場努力拼搏、實現自我價值的職場故事,展現現實生活的社會現象。三種人設的背后皆有著獨特的處世智慧與生存邏輯,濃縮著當下職場場域最普遍的現實人物,創作者力求將他們放入真實的職場語境中去解讀,以喚起觀眾的共鳴。潘巖是萬千普通人的折射,但他依然努力向前,用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獲得了身邊人的肯定;舒一南則是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優等生,他是一個才華橫溢同時又有堅定信仰和追求的人;左娜獨立自主、外冷內熱,雖初入職場,但是卻像一個滿分前輩。
觀眾熱衷于觀看職場劇,本質上是喜歡看某一個職業背后的人生追求與精神傳遞。職場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存在著一系列的規則、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平凡之路》廣受好評的原因之一正是其通過角色的行為和互動,以及職場中發生的事件,對職場內在邏輯進行了客觀呈現,使得觀眾可以通過這種敘事方式更好地理解和認知職場的運作機制,以及挑戰和機遇。比如,易帆律師對各式各樣難伺候的客戶見怪不怪,律所合伙人杜飛宇對迎合客戶的話術信手拈來,而這些看似處變不驚的為人處世之道都是現實職場中日積月累的結果,因為就算是擁有高學歷的舒一南,在面對“真刀真槍”的實踐案例時也需要笨手笨腳地適應。本劇有大量立足于真實職場的情節編排、視聽設計,初入職場的潘巖能做的只是把各類發票按照餐飲、住宿、交通、接待分門別類;律師的業余時間可能隨時接收到當事人的“情緒轟炸”,因為聆聽和安慰也是律師工作的一部分;處理當事人案件時還要幫其看守孩子等。該劇還將不同地域和家庭的小人物和事件匯聚,在會議室邊吃外賣邊工作的“打工人”、從學校到職場想證明自己能力的“不服輸”的職員,以及昔日的合作伙伴突然帶著客戶資源跳槽的職場危機、復雜人脈關系交織的飯局,這些被普通人習以為常的“職場動作”,以更鮮活、更真實的形式呈現在了熒幕上,使得社會空間的復雜性得以展現,深化了職場劇的內涵。
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節奏,如何觀照每個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普通人如何通過努力擁有一片天地,是屬于當下的時代課題。劇中的潘巖、左娜、舒一南三人經歷職場考驗,一路守望初心,讓觀眾了解了基層律師,除此之外,該劇還體現了難得一見的行業細節。隨著法律案件的充分展開,該劇也用足夠的篇幅細致刻畫了他們從“不懂”到“懂”的成長,最終他們合伙共創新律所,真正實現了平凡人的逆襲。《平凡之路》在展現“成長”這一主題時,還選取兩代律師的職業現狀予以同頻描寫。利用兩代人在價值理念、人情世故方面的碰撞,展現出社會變遷所導致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差異。劇中的情節設置常常隱含職場與家庭的多線并行,通過環環相扣的劇情,實現了對社會話題的集中探討,讓思考延伸至劇外,與現實社會深度交融。以律師群像的“我們”為主語賦予觀眾“共言”敘述權威,傳遞出樂觀、積極的態度,增強了觀眾的沉浸體驗感。
與此同時,《平凡之路》除了人物塑造、情節設置等,更在話題、場景、運鏡、音樂的變奏中展現了律師的職業百態,比如網絡輿論、職場勞務糾紛、兩性情感控制、撫養權、家庭婚姻等社會議題,他們都采用專業的態度和“接地氣”的取證完成了相應案件。匆忙的都市通勤場景、妙語連珠的對白、詼諧的配樂,勾勒出日常輕快的節奏,強化了伴隨感和親切感。
以法律職業審視現實現象、人際關系、社會熱點能引發觀眾對于社會現象的關注,這對于弘揚社會正向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平凡之路》采用大案件套小案件、相互映射、相互影響、層層遞進的方式深化了戲劇效果,使觀眾能夠感受到人物的情緒波動和職場的多變氛圍。同時,劇中職場新人在面臨挑戰和挫敗時持續保持著勇氣、智慧、執著,抱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態度,大膽地追求心中理想的青春意志,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中尋覓生活的微光。此外,杜飛宇、易帆、楊平安等資深律師在引導年輕人快速適應律師工作時被這幾個新人喚醒了初心,讓觀眾感受到了符合現實邏輯的藝術生命力。作為一部以律師行業為背景的職場劇,《平凡之路》一方面聚焦職場生態,一方面透視社會現實,深度挖掘社會生活和公共議題,在藝術呈現之余,在劇中融入了更多現實關懷。
總結《平凡之路》敘事的內在邏輯可以發現,其始終沒有脫離職場場景、人物群像和現實表演風格,這樣的人物沖突和劇情推進具有可信度。面對真實存在的生活煩惱、壓力和看似遙不可及的理想,普通人要如何追求心中所想?《平凡之路》通過對三個角色的生活和職場的雙向書寫,展現了每個普通人的真實境遇,讓觀眾從人物命運中找回了急流勇進的生活動力。
四、結語
電視劇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斯拖洛維奇在《審美價值的本質》中指出:“藝術只有真實的,才能成為真正人道主義和人民的藝術。”越來越多的國產劇想要利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拓展受眾群落,但憑借單一的人物形象、價值理念來創作偏離現實生活的作品,會導致觀眾觀看欲望的驟減。影視創作只有通過不斷延展敘事表達邊界,才能擴大社會接觸面,引起大眾關注。
《平凡之路》聚焦法律行業的基層律師,通過家庭關系、養老問題、都市愛情等社會熱點的觸及,展現了平凡人的不平凡奮斗之路,呈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追求,并張揚了普通人對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與大膽構建。與此同時,創作者在劇中避免了職場焦慮敘述,以輕喜劇語言風格,調和了職場內外的“糟心事”,找尋了困境背后的出路,凸顯出當代青年的年輕與朝氣,并給予了廣大平凡人足夠的激勵。《平凡之路》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既因為足夠真實而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又呈現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正如劇中舒一南的態度表達。總而言之,專業的職業精神、應盡的職業社會責任、飽滿的真實細節和人與人的情感聯結,共同造就了《平凡之路》的成功,為職業題材創作帶來了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趙冰.平凡中現格局 細微處見真心——電視劇《平凡歲月》日常生活敘事論[J].長江文藝評論,2017(06):62-65.
[2]王菁菁.國產女性題材電視劇的敘事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2年.
[3]徐娜.呈現·接受·認同——論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的影像話語建構[J].今傳媒,2022(08):99-101.
[4][美]蘇珊·S.蘭瑟著.虛構的權威: 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M].黃必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陳旭光,李永濤.論職場劇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從電視劇《理想之城》說起[J].中國電視,2022(01):32-37.
[6]宗波.職場劇的敘事困境與解困方案——以《安家》《理想之城》《請叫我總監》為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2(06):137-143.
[7][愛沙尼亞]斯拖洛維奇著.審美價值的本質[M].凌繼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