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瓊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2022年10月12日,位于地球之上 420公里高空的國際空間站以每小時 28000公里的速度飛越北京上空。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任務的意大利女航天員薩曼莎引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來表達自己的飛揚心緒,此舉引發熱議。
從王羲之到薩曼莎,從會稽山陰之蘭亭到國際空間站,時間和空間有異,但“共鳴”無處不在,這正體現了文化穿越時空的價值。
這份跨越時空的“共鳴”給你帶來怎樣的啟發?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題,對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運用“抓關鍵詞句法”和“概括中心法”來給文章立意。
首先,根據材料概括主要事件 , 我們可以提煉出事件的關鍵點:空間差別——外國與中國;時間差別——當代與古代,以及把二者聯系在一起的王羲之的名句和對名句的“共鳴”?!肮缠Q”一詞的其中一種解釋是:“由別人的某種思想感情引起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即雙方共情。我們的文化在影響著世界,而我們也應該敞開心扉,對外來文化進行仔細甄別,吸收營養。
其次,明確材料曉道理,篩選觀點定主題。在考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給世界帶來思想影響的同時,也應該站在外來文化接收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蓴M定跨越時空傳承文化、煥發文化之魅力、引時代的“共鳴”等主題。另外,我們要能站在“時代青年”的立場上,將個人發展與民族復興聯系在一起,讓文章提升到政治層面,同時深化對時代前行和民族文化發展的思考。
行文時注意材料強調文化跨越時空的共鳴,不可脫離“跨越時間”“跨越空間”的背景,不可泛論文化,也不可只談共鳴。交流融合,是共鳴的途徑目的,但不能替代共鳴;要有啟發,不能只列舉共鳴現象。對“文化穿越時空的價值”中“文化”的界定要正確。
立意角度
1. 加強文化交流,你我和諧共鳴。
傳遞文化體現跨越時空的價值。中國無數優秀文化歷經時間沖刷而延續至今,對國人的影響不容忽視。如今中國依舊秉持堅定的態度去弘揚中華文化,讓外國人知曉更多的中國文化,這就是文化交流的價值。我們用許多方式與時空中的文化“共鳴”,通過種種的努力讓文化大放異彩,體現文化穿越時空的價值,讓世人為之驚嘆和受益。
速用語段:我們要加強文化的交流,只有進行文化交流才不會落后于時代。正如清代時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外國文化無法與中國文化交流,最終使中國落后于世界。而如今我們實行開放政策,使中華文化與外國世界文化得到交流,這種文化的輸出,讓外國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美,從而產生美的共鳴。
但是只有文化交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尋找文化的根源。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我們只有根植于中華文化,才能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出去,讓別人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美,從而產生美的共鳴。正如網絡博主李子柒扎根田園,將最真實的中華傳統手藝上傳到網絡,讓人感到中華文化之美;傣族女孩張桐放棄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進行網絡直播,將傣族文化發揚出去。她們都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優秀代表。
2. 傳承文化,穿古越今引共鳴。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積淀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包含著“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理想精神,傳承著“愛國如家”“先憂后樂”的家國情懷。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速用語段:中華文化遺產在我們的血脈中,有文化,古今之情得以相通;有文化,我們才能深度共鳴。樊錦詩守護敦煌,葉嘉瑩傳古典詩詞之美,無數中國人前赴后繼地傳承中華文化,是因“思往事,知來者”,也是因為根植于骨髓的記憶不可丟棄,更是因為有些美值得我們為之傳承。
3. 煥文化之活力,引時代之共鳴。
文化是溝通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千年的文化讓我們領悟到歷史鮮活的生命、文化強盛的生命力。我們要敬畏文化,傳承文化,弘揚文化,讓文化不再受時空限制,而是跨越時空,煥發其不滅的蓬勃朝氣,讓文化真正“活”起來。
速用語段: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活力跨越時空,引起共鳴。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景象,引領中華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思潮,而在當時備受推崇的儒家學說,如今仍有現實意義,孔子的因材施教引領當下教育的穩步發展,千百年來的唐詩宋詞,如今讀來仍覺得意蘊毫不落俗。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當時社會凝結而成的明珠,而且持續閃爍到現在。
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文化絕非僅為時代的烙印,更是歷史汪洋大海中屹立不倒的守衛者,其深刻價值,值得我們去探索與領悟。
跨越時空共鳴,文化源遠流長
余錦穎
“文化的穿透力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容易消除隔閡,加深彼此了解,在心靈上形成一種默契。最好的文化,不是僅僅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走進來,贏得認可,產生共鳴?!闭\哉此言,深以為然,王羲之快意而作的《蘭亭集序》為意大利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內吟誦,用以表達自己的飛揚心緒,這跨越時空的“共鳴”,令人感嘆文化的力量與價值!
人類優秀文化往往是民族的、國家的,更是全世界、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奇葩瑰寶。它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打破國家、地域、種族、膚色的藩籬,引起共鳴,讓人感同身受,同悲同喜。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爭奇斗艷,浩瀚無邊。唐詩宋詞、筆墨紙硯、中醫太極等等,無不散發著中華民族特有的魅力,又具有人類共有的普世情懷與審美價值,能讓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引起共鳴,能夠跨越時空,突破國界,遠涉重洋,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像意大利宇航員薩曼莎一樣,熱衷中國文化,能隨口吟誦。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年代,各國人民患難與共,互相援助。在危難關頭,最能引起我們共鳴的也是跨越時空、突破國界的文化。我們的鄰國日本在援助物資上引用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都是源自華夏民族優秀文化。正可謂:文化交流無邊際,互助共鳴在真情。
“恩深轉無語,懷抱甚分明”“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能夠在異國他鄉引起共鳴,這是我們的自豪與自信。但這還不夠,我們還應該敢于引進國外優秀的文化,洋為中用,互補有無,互相促進。且不說“師夷長技以制夷”,最起碼可以讓我們不再閉關自守、盲目自大,成為井底之蛙。在中國,也有不少國外優秀文化能讓我們共鳴:《老人與?!贰都t與黑》《巴黎圣母院》等等,高爾基、泰戈爾、托爾斯泰……在我國廣為人知。
體會到文化的共鳴,認識到文化的價值,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世界文化大舞臺上,我們看到中國青年導演王潮歌傾心打造的舞臺作品在國外展演,向世界人民展現中國文化的歷史魅力;我們看見鄉村宣委賈和平舉起手機,直播講解瑤洞的歷史故事,讓世界人民感受中國鄉村歷史的沉淀;看見“自得琴社”身穿漢服,以中國傳統樂器奏響民樂版《國際歌》,獲得國外超千萬播放量。
傳遞中國價值,弘揚中國文化,源自炎黃子孫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源自中華文化給青年人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我們更應擔起講好中國故事的責任,以文化推動興國大業的進程。
評點:文章緊緊圍繞材料中的“文化”“穿越”“共鳴”三個核心關鍵詞,充分論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力量,啟示深刻,思路清晰,論證層層深入。基本上按照議論文“引—解—議—聯—結”的邏輯思維和結構展開論述,同時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進行闡述。主體段論述,內外因結合,既深入挖掘了優秀文化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深刻價值,又展示了新時代文化宣傳的廣度、深度,進而引出青年學子理解、挖掘、傳承優秀文化的態度、理念與措施。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