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盈盈,佟長青,金 橋,潘瀾瀾,曲 敏
(大連海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海蜇隸屬腔腸動物門,是海洋中浮游生活的大型暖水性水母類,通體呈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1-3],主要以小型浮游生物為食,喜棲河口附近、泥質海底處,多生活于5~40 m 海域,自主運動有限,多是隨波逐流。
海蜇在我國分布廣泛,從北部遼寧至南部福建、臺灣沿海。海蜇品種較多,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常見的有黃斑海蜇、棒狀海蜇、沙海蜇等,是我國重要的海洋漁業產品,作為經濟水產資源之一,其種質資源[4]具有保護意義。
海蜇在我國產量豐富,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5]。從大量的歷史記載和科學研究中可以發現,海蜇皮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常量及微量元素[6],深受國際市場的喜愛。海蜇屬藥食同源類食物,性味咸平,有清熱化痰、消積化滯之功效;另外,海蜇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7]與生物活性成分[8],提取出的膠原蛋白可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促進傷口愈合[9],在生命健康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國海蜇產量豐富、歷史悠久。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前,海蜇主要依靠人工捕撈,多棲息在近海水域,易捕撈、投資成本低、利潤高;20 世紀80 年代至90 年代,漁業資源遭到破壞,為了修復海洋生態,海蜇及其他類生物開始增殖放流;21 世紀以后,海蜇增養殖業快速興起,產量逐年攀升。海蜇產量較為豐富的產地,當地海蜇產業也具有一定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的經濟。例如,我國的遼寧省營口市,是海蜇產業發展的先進典范,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拓寬市場,還確立了一系列相關標準,加強保障海蜇的質量安全,當地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因此構建良好的海蜇產業鏈[10]能有效帶動地方經濟,實現地區發展。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日益重視營養和健康,產品功能性開發迎來發展契機,海蜇產業的觸角也伸向產品的功能性開發,但總體來看,我國的海蜇加工多為初級加工,較其他水產品而言,對于海蜇中的營養活性物質和功能性成分的精深加工研究及利用相對較少,我國的海蜇附加值并不明顯[11]。目前,海蜇的價格在30~50 元/斤,精深加工有限,銷售推廣也主要集中在沿海附近區域,內陸地區尤其是西北部,對海蜇的認識仍然十分有限,使得海蜇消費場景過于單一,嚴重限制了海蜇產業的發展。且由于海蜇特殊的結構,產品加工包裝及交通運輸方面也存在一定劣勢,嚴重影響了海蜇從業者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推動鄉村振興,因此海蜇資源的精深加工及其高效綜合利用是我國海蜇產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海蜇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及活性物質的特點,需加大科研開發力度,向海洋藥物、海洋保健、海洋美容等領域邁進,構建多元化完善的海蜇產業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蜇產業。
以海蜇為關鍵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系統中檢索,發現1986—2021 年的35 年間,檢索出為924 條相關數據,其中發明專利718 條,實用新型專利64 條,外觀專利142 條。發明專利所占比例較大,具有較強的可開發價值,統計2011—2021 年的發明,查詢共有705 件專利,占專利總數的76.3%,海蜇產業在近10 年內得到了一定發展,使得專利數大幅度增加。專利中涉及海蜇培育及飼料配方、海蜇提取物制品、加工機器及方法、產品包裝設計等多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海蜇養殖的相關專利相對占比較大,而海蜇高值化利用占比較少,海蜇產業的科技貢獻率較低。總的來說,海蜇養殖技術的提升能夠較好地推動海蜇產業,但是對科技推動尚顯不足。
海蜇相關的專利分為4 類:①海蜇養殖,包括海蜇養殖過程及影響海蜇生長的一系列探究;②海蜇工藝,包括海蜇處理及一系列加工、運輸流程;③海蜇制品,包括海蜇加工品及提取海蜇活性物質制備新型產品;④外觀設計,包括海蜇包裝袋、包裝盒等產品外觀及標簽設計。
為全面了解海蜇專利的整體發展趨勢,按照時間順序對全部專利進行了統計,統計時間為專利收錄開始時期1986—2021 年。從海蜇的專利申請數的變化趨勢中可看出,從1985 年到2000 年專利申請數量不足8 件,處于專利申請低谷期,申請類型較為單一,多為海蜇腌制及加工包裝,發展較為緩慢,這段時間正處于海蜇增殖放流期,主要關注點在于海蜇數量的增加及種質資源的保護,專利申請意識較為淡薄。在2000—2005 年,專利數較之前有了小幅波動,申請數為7~10 件,進入了專利申請的萌發期;在2006 年時達到史上第一個峰值點,為35 件專利數,實現了數量上的一大突破;而在之后的2007—2011 年,海蜇專利申請量保持20~40 件,呈現上漲的趨勢,發展勢頭良好;2012 年之后,專利申請數量實現迅猛增長;2015 年更是達到歷史最高為148 件,這一階段迎來了申請高潮期;2015 年之后申請量雖然呈逐年下降趨勢,但整體申請數仍大于2006 年以前,總體發展較為穩定。從總體的申請量折線圖趨勢來看,近年來海蜇產業發展趨勢減緩,對于海蜇的精深加工研究力度仍然不夠,迫切需要大量技術人才進入海蜇產業,注入新的科技活力(因專利從申請到公開,再到專利數據庫收錄,會有一定的時間延遲,文中近2 年數據會小于實際數值,僅供參考)。另外,通過百度指數對海蜇詞條搜素量進行結論驗證,發現海蜇在2014 年、2015 年百度指數值達近10 年來最高,分別為9 670,8 913 次,而引起這一指數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海蜇蟄傷及海蜇捕撈,這就明顯顯示出人們對于海蜇仍缺乏認知[12-1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蜇產業的發展。
1986—2021 年海蜇專利申請量逐年變化見圖1。

圖1 1986—2021 年海蜇專利申請量逐年變化
專利類型構成是了解產品發展的重要指標。截至2022 年初,專利總數共924 條,其中發明專利718 條(78%),實用新型專利64 條(7%),外觀專利142 條(15%)。發明專利主要側重于產品的獨創性、新穎性和實用性,而實用新型專利主要側重于保護具有一定形狀或結構的產品,相較發明專利范圍較窄,外觀設計專利則側重于設計創造,體現在產品的銷售層面。其中,發明專利是根本型創新,技術含量高,且可引發其他2 種類型圍繞發明專利不斷產生新的專利[16],故而發明專利的占比是產品科技價值[17]的體現。
通過圖1 的申請量趨勢折線圖,以拐點作為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劃分3 個時間階段,分別為1986—2005 年、2006—2012 年、2013—2021 年,并繪制專利類型構成餅狀圖。從中對比發現,發明專利占比持續增加,2013—2021 年較之前2 個時期增長幅度變化很大,已占總體專利申請總數的86%,實用新型專利總體變化不大,在4%~8%,整體占比較少,外觀設計專利在前2 個時期占比無明顯變化,而在2013—2021 年間占比顯著減少。從3 種類型的專利發展占比情況來看,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整體占比不足50%,技術含量較低,發明專利在持續動力性發展,這也很好地反映出海蜇產業對于創新發展的重視。
海蜇專利申請類別變化見圖2。

圖2 海蜇專利申請類別變化
2.2.1 發明專利
發明專利是產品創新價值的最直接體現。截至2022 年初,申請數量達718 件,授權公告文獻數量為122 條,主要涉及養殖育苗、保鮮包裝、精深加工3 個方面。在海蜇養殖方面,以環境為主要著眼點,以提高海蜇養殖效益為主要目的,李曉東等人[18]通過把控保存及培育溫度實現四季均可生產海蜇苗種;游奎等人[19]利用升溫至橫裂生殖誘導溫度并對其進行一系列管理操作,可在短期內批量獲得海蜇碟狀體苗種;陳庭軍[20]通過海蜇苗逐級培養模型,按照傘徑長度將海蜇苗種分為一、二、三級苗種,低級暫養苗為高級暫養苗提供苗種,延長了成蜇的養殖周期;李道平[21]構建育種自動化集成池,在保證達到集成池水質達標要求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海蜇苗存活率,實現節能高效且自動化的養殖新模式。另外,海蜇養殖已經不僅限于單一養殖,通過構建混養系統[22],實現養殖效益的大幅提高,滿足市場需求,適于推廣應用。
在海蜇的保鮮包裝方面,鄭恩瑩[23]采用真空無菌軟包裝對海蜇進行制備,這是最初始的包裝方式;曲曉等人[24]對摘除內臟的新鮮海蜇進行包冰衣操作進行貯藏;董秀萍等人[25]利用柵欄技術,對海蜇進行酸處理抑菌及濃度梯度抗凍處理等多種處理方法,從而達到保鮮的功效;林少玲等人[26]利用食品級的姜黃素和食品級的EDTA 二鈉聯合殼聚糖和甘油,采用溶液澆鑄法制成光動力減菌保鮮膜,并配備無毒的LED 可見光有效降低菌落總數。隨著專利的不斷發展,海蜇的貯藏運輸路線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寬,進一步為海蜇產業打開了銷售市場。
2.2.2 外觀設計專利
通過專利檢索,檢索到外觀專利共142 件,從整體來看,外觀設計方面的突破主要凸顯在它的審美性和象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商品的關注層面已經不僅限于使用價值,而是更多將重心轉移到了情感需求和人文關懷[27],因而在商品的外觀設計方面,更是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從近期申請的外觀設計專利來看,在色彩的搭配方面,不再是清一色的將海蜇的圖片附于包裝之上,部分企業或采用卡通形象[28]吸引兒童消費者,或利用簡約風格吸引青年消費者,而吸引中年或成熟消費者則更多利用天然、爽口等字眼;在元素運用方面,企業更加注重品牌效益,將所在地特色的地域也融入品牌設計[29]之中,以期增加自身知名度。不足的是,包裝雷同現象仍有發生,這也提醒企業需要做好自身專利申請保護及侵權維護[30]。另外,現有的包裝結構多為常見的正方形、長方形等,由于產品的特殊性,在無法看到產品形態下,僅從設計外觀上判斷產品價值,這種包裝結構并不能給予消費者最直觀的感受,且影響產品市場銷售定價。值得建議的是,可以適當改變包裝形狀,如將包裝盒設計為海蜇造型,能夠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2.2.3 實用新型專利
實用新型專利共64 件,多集中于2011 年之后,2011 年以前專利數不足10 件。海蜇發展初期,資源相對匱乏,主要依靠捕撈,金圓等人[31]設計一種膠質食品成型設備,可實現人造海蜇絲的成型。隨著海蜇增殖放流的逐漸推進,海蜇產量得到了一定可觀保障。李兆麟[32]利用氣缸進行往復剪切操作,設計出一款氣動螺旋轉盤式海蜇皮切絲機,提高了切割加工海蜇皮絲的規格和質量;李亞有[33]采用流水漂洗和高壓噴水攪拌,實現海蜇半自動化作業,提高了處理效率;邱碧香等人[34]通過真空吸盤對海蜇皮進行分裝,依靠吸力不同進行質量分裝,并輔以紅外計數器,實現了更高的自動化水平。近幾年,輸送、漂洗、過濾、殺菌、封裝等多個領域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高自動化專利申請,也為海蜇的加工產業轉型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專利的申請人及申請地域是反映地方重視程度的一大直觀表現。根據海蜇專利的申請人可以發現,專利的申請主要分為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他(個人) 3 個板塊,其中企業為專利申請的主力,占比45%,接近專利申請總數的50%,其他類占比35%,多為個人名義申請,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利申請率占比20%,相較其他海產品產業研發投入而言,科研資源投入不足,對海蜇產業的關注不足。縱觀企業申請專利類型,研發類企業的專利申請重心在發明專利,而對于加工類企業,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較多,以促進海蜇加工制品的銷售;對于高校及科研院所,申請專利重心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涉及較少。
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見圖3。

圖3 專利申請人類型分布
為充分了解申請人及地域關系,將專利申請量排名前20 的申請人匯總至表1(剔除其他類)。匯總中發現,專利主要申請區域為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其中山東省的專利申請數量無論是在企業還是科研院所、高校方面均超過其他省份。山東省專利申請總數215 件,占專利總數的23.3%。依靠自身優越的地理優勢,在海蜇的養殖、加工裝置申請專利比例較大,如海蜇苗種生產方法、濾捕網、餌料肥、自動包裝設備、輸送裝備等。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2020 年漁業年鑒中,山東省海蜇捕撈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為45 759 t。充分體現了山東省在海蜇養殖育苗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促進了海蜇加工業的更好發展。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專利申請含海蜇的中藥組合物[35],不單以海蜇一種為原料,還配以其他相關調和性藥材,因此不做詳細探究。

表1 專利申請量排名前20 的申請人匯總
專利申請量排名前20 的申請人匯總見表1。
各省份對于專利的申請數量不一,其中就以江蘇省、安徽省、遼寧省為例說明。江蘇省專利申請總數為142 件,占專利總數的15.4%,如多功能工廠化海蜇育苗育種自動化集成池、人工養殖海蜇苗的優化方法、提高海蜇苗成活率的營養液[36]、快速脫鹽脫礬裝備、海蜇切絲機、自動化海蜇包裝設備等。除在海蜇的養殖與加工方面有一定數量的專利申請之外,與山東省較為不同的是,江蘇省對于海蜇的外觀設計也涉獵較多,主要是來自鹽城市及濱海縣。從專利申請數量來看,鹽城市及濱海縣企業已經具有了一定完善的銷售規模,另外還有一小部分有關生物醫藥方面的海蜇研究,主要是可吸收縫合線[37]及降壓肽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安徽省專利申請總數為122 件,占專利總數的13.2%,安徽省地處內陸,無適宜海產品宜居的環境,因而申請方向主要是偏向于化妝品及食品。海蜇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用于化妝品中可以促進皮膚組織細胞恢復和再生[38],也可用于日常的保濕美白護膚。而在食品方面主要加工成海蜇絲,和其他營養食材加以調配,制作餅干、料理包及飲料等。
遼寧省專利申請總數為78 件,占專利總數的8.4%,申請方向主要是海蜇的養殖及加工。與山東省不同的是,遼寧省的海蜇發展比較單一集中化,其海蜇產量最大的是營口市,其余城市占比很少。且海蜇的主要專利技術研發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大連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這并不是很有利于海蜇企業的發展,遼寧省的海蜇產業現在仍需技術專利的支持。
隨著科技和時代的發展,海蜇不僅限于傳統餐飲行業,而是逐漸向精深加工方向進行拓展,從而提升海蜇企業的經濟效益[39]。海蜇的營養價值豐富,富含多種優質蛋白、礦物質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目前,人們已經研究海蜇中各種脂肪酸比例,發現膠原蛋白水解后的產物含有大量生物活性肽[40],將提取的活性成分應用于食品、美容、醫藥[41-42]之中。
海蜇精深加工技術產品專利分析見表2。

表2 海蜇精深加工技術產品專利分析
在海蜇的精深加工方面,院校聯培及廠家聯營等方式借助科技優勢來挖掘海蜇價值是目前的發展一大趨勢。通過海蜇相關專利申請量可以發現,主要進行海蜇精深加工的企業及院校有山東省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升益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寧波大學等。山東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海蜇膠原蛋白及肽類的制備及應用,如海蜇多肽復合壓片糖果、海蜇蛋白泡騰片、海蜇降壓肽的酶法制備、復方海蜇降壓沖劑、海蜇活性肽等。其中,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發依靠于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的技術支持,形成企業與院校對點合作;而哈爾濱升益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海蜇海鮮湯料,以海蜇肉粉為原材料,輔以其他具有相同功效的材料制得多類產品,具有清熱解毒、行氣消積、祛風除濕等功效;寧波大學主要研究海蜇肽,在海蜇降血脂肽、特殊醫學用途海蜇肽、口服軟膠囊等方面均有所涉獵。
如今,海蜇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食品方面海蜇類食品已經滲透至營養醬菜[43]、肉餅、海鮮粥、海鮮湯料、營養酥、營養粉、水晶凍、海鮮飲料[44]、發酵飲品[45]、活性肽酸奶、輕食糖[46]等,后期也將持續開發海蜇新食品[47-49],而不僅限于之前單一的海蜇絲加工;海蜇類保健藥品已經滲透至補鈣、降壓[50-51]、促生發、促進燙傷修復、化痰消痞[52]、咽癢咳嗽、補氣養血、降脂[53]降糖、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而不僅限于將海蜇制成中藥制劑;海蜇類美容包含透明質酸、膠原蛋白乳液、保濕晶露、保濕霜[54]、皮膚修復肥皂等,主要利用的是海蜇對于皮膚的吸濕、保濕性[55],易降解、易吸收;海蜇類醫藥包括具有止血[56]功效的明膠海綿、消腫止痛多孔聚酯薄膜、促進傷口愈合的手術縫合線[57]、組織修復材料[58]、軟組織黏合劑等。 海蜇功能性研究前期發展態勢較好,但后期發展動力不足。將海蜇產品深入到海洋生物藥物、海洋功能性制品、海洋美容等多個領域,仍存在一定距離。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應加大研發廣度和深度,拓寬海蜇功能性成分的應用領域,針對不同地域海蜇進行不同方向的精深加工。實現一蜇一案,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拉長海蜇產業鏈條,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政策在海產品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一個產業能否走得遠依賴于政府的幫扶與支持。對于海蜇產業,國家及沿海各省市一直在密切關注產業未來發展,早在20 世紀80 年代,山東省由于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種類更替明顯等問題就開始了增殖放流試驗。海蜇作為近海優質資源,《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規劃》 (2005—2007)及《進一步加強漁船管控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 (2017) 均將海蜇列入其中,并因此獲得發展,為之后資源的精深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59]。江蘇省由于氣候特點也具有養殖海蜇的先天條件,早在21 世紀初,江蘇南通呂四漁場便開始了海蜇工廠化人工育苗試驗,“海吶香”牌海蜇兩度被評為南通名牌產品。而在2012—2013 年,海蜇作為海洋經濟物種,1.6 億只海蜇苗種得以放流。2020 年江蘇射陽縣7 000 萬只海蜇苗順利流入大海,海蜇產量也在逐漸增加。遼寧省是我國海蜇養殖大省,在海蜇發展方面具有一定影響力,在2020 年漁業年鑒中,海蜇產量為75 953 t,占總產量的84%。早在1983 年7 月27 日—29 日,海蜇漁業管理和資源增殖學術討論會便在大連召開。之后又相繼在1998 年和2005 年進行《遼寧省海蜇資源管理辦法》修改,海蜇在穩定資源的前提下,開始了可持續化發展[60],對于海蜇資源的保護和培育,已得到一定成效。而在企業發展方面,在2018 年,營口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營口海蜇節”,吸引了眾多養殖農戶及海蜇企業的目光。自此之后,“營口海蜇”小有名氣,乘勢海蜇節的行業影響力,逐漸成為了全球海蜇產業鏈的核心。現如今營口市海蜇加工廠遍地開花,已經擁有近3 000 個海蜇加工廠,最高年產5 000 多t,該區單項經濟收入1 807 萬元,極大地發展了當地經濟。
在政策的支持之下,海蜇企業呈現穩定發展,國家政策給予了海蟄產業長足的發展空間。不過,仍需要關注海蟄的過度捕撈問題,可持續發展仍需要得到持續性關注[61]。近年來,隨著國家持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及嚴格落實休漁期相關政策,減少陸源污染排放、加強海上污染源控制[62]。隨后相繼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與《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我國海蜇養殖環境和生產情況得以進一步改善,預計未來行業將向好發展。但在政策環境層面,從海蜇產業的政策監管程度來看,海蜇產品的生產及加工監督[63]、監察機制仍未健全,污水排放[64]、藥劑用量并未做到規范要求,這一問題需要引起廣泛關注并解決[65]。另外,在人才引進方面,國家并未出臺與海蜇聯系緊密的相關政策,對于海蜇的精深加工層面仍需要新技術、高素質人才的大力支持。政策是產業發展的基石,海蜇及其他水產品的健康發展,皆依托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安排規劃,水產品有關政策發展有利于產業的更好發展。
從海蜇專利申請量及申請方向來看,2006 年以前海蜇產業發展較為緩慢,多為海蜇養殖育苗等內容,集中于海蜇養殖業,2006 年之后,隨著時代的創新意識提高及自身所展現出的養殖優勢,海蜇產業也開始全面開花,逐漸向海蜇加工設備自動化、精深加工、貿易等方面發展。如今,需求創造消費,消費心理也可以創造需求,針對海蜇產品附加值一直未見提高,需要引起人們的深思。高校及科研院所對于海蜇的重視程度不足,企業的科技投入也明顯不足,而政府的關注側重點也主要集中在海蜇的養殖及產量方面,這一系列因素造成海蜇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競爭力薄弱,未能形成良性循環。面對發展動力不足、產品創新性低等問題,要學會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去思考海蜇未來的出路,研制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需求的,順應時代發展的海蜇產品。
海蜇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展望見圖4。

圖4 海蜇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展望
由圖4 可知,海蜇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是構建完善的產業鏈,以精深加工為產業發展源,深入食品、保健、美容及醫藥四大領域,占領市場份額。實施HACCP 管理體系,提升海蜇產品生產質量,保障廣大消費者的食用安全,并引進掃碼云溯源系統,實現整個產業鏈追溯產品各類質量安全指標[66-67]。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并與監管部門協同合作,監管的同時也可以達到約束自身的效果。海蜇產品價格較為低廉,除了自身精深加工水平不足之外,也與未能打造成知名品牌有著一定的關聯性。海蜇由于地域性的原因,使得種質資源十分豐富,不同地域的海蜇均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可以將海蜇產業與旅游業相掛鉤,打造區域特色海蜇,創建海蜇地域的品牌標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蜇的經濟價值。海蜇養殖業、加工業的良好發展,也需要后期銷售業的大力配合,迎合新時代新發展。海蜇銷售與互聯網相結合,依托電商平臺廣大消費群體,使海蜇銷售產業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降低風險,是未來海蜇產業的必由之路。
進入21 世紀,是知識產權[68]的競爭,是對時代發展敏銳度的考驗,迎合了時代,把握了時代發展脈絡,并為此做出行業發展調整是一個優秀產業需要具備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進行專利轉化,向縱深方向拓展,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近兩年來,由于新冠疫情[69]帶來的嚴峻挑戰,未來海蜇產業將以天然健康為發展基點,以海洋保健、海洋美容、海洋醫藥為主要發展目標,海洋食品為發展根本,利用當地海蜇品種優勢及品牌效益,帶動鄉村振興發展,促進產業融合、數字融合,建立獨具中國特色的海蜇產業,實現海蜇地位大翻身、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