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倩
環境,是一種無聲的“隱性課程”。有準備的環境,就是能夠促進幼兒在心理、社會、精神等方面和諧發展的環境,這也是幼兒成長階段中的重要因素。陶行知先生認為:“幼兒潛藏在內在的創造性潛能,是與生俱來的。”為此,教師要以“放手”為前提,以支持為導向,引導幼兒關注并參與幼兒園環境創設,喚醒幼兒內在的認知欲望,切勿單純地重視豐富多樣的材料,注重為幼兒創設美化的外在環境,而忽視幼兒在環境創設過程中的參與度,要積極為幼兒的創造性發展做好鋪墊。
一是以互動的生活墻面激發幼兒喝水的興趣。“喝水墻”旨在記錄幼兒每日的喝水量。例如,在生活區,為了保證幼兒每天的喝水量,并減少集體飲水時的擁擠、磕碰、接水少等問題,教師和幼兒共同商討,一起制作了有準備的環境——喝水能量站。該墻面分兩個板塊,一面墻是記錄板塊,幼兒每喝完一次水,就可以在自己的水杯里放一根小吸管,記錄自己的喝水情況,一根吸管就代表喝了一杯水。擺放吸管的游戲過程無不吸引著幼兒,幼兒更樂意喝水了。另一面墻是圖示板塊,幼兒會自主設計標記并貼在杯子上。這些有趣的標記時刻提醒著幼兒取水時要注意量,通過層層遞進的游戲,引導幼兒逐步愛上喝水,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
二是以清晰的生活支架支持幼兒學習的動力。例如,小班幼兒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在午睡時會出現各種穿脫問題:隨意亂放脫下的衣服;衣服被穿反,需要教師協助穿衣……面對這些情況,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學習穿脫衣服、穿鞋的學習支架。利用圖片支架幫助幼兒學會疊衣服與褲子的方法,利用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幼兒學習正確的穿衣順序和方法。幼兒在生活區一邊看游戲支架,一邊主動練習給寶寶穿開衫、拉鏈衫、紐扣衣等。清晰的生活支架時時刻刻支持著幼兒的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效利用家長資源,通過每天在釘釘群即時反饋、共享問題記錄單等途徑改變家長包辦代替的觀念,鼓勵幼兒在家堅持穿脫衣服練習,持續21 天打卡記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三是以貼近生活的角色區帶給幼兒無限的遐想。教師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班級環境創設。例如,在長廊聯動游戲角色區域設“理發店”,教師先就班級的主環境創設與幼兒一起討論。“理發店”是幼兒經常去玩的地方,深受幼兒的喜歡。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也有一些奇思妙想。通過實地考察,他們知道理發店里有洗頭區、燙染區、發型設計區。幼兒借助生活經驗,收集吹風機、剪刀、鏡子、多用插頭等各種材料,在活動室美工區手工制作工作牌,有的貼,有的剪,有的撕,一起參與區域環境的布置。有的幼兒建議,在理發店里創設一個“發型屋”,幼兒可以先用毛線、海綿紙、吸管、毛根、皺紋紙等為顧客設計頭發,待顧客挑選滿意后再進行改造,可以做直發,也可以做卷發。有的幼兒還提議創設化妝間,并共用化妝材料箱。在提升幼兒的游戲經驗和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又新增了表演區,幼兒在理好頭發后去化妝,化妝后再去表演區表演節目。接著,有的幼兒表演節目,有的幼兒觀看節目,表演區、角色區也成為他們快樂游戲的地方。

小班幼兒年齡小,較依賴直覺行動思維,在互動過程中無法合理運用語言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幼兒發展創造能力。
一是區角游戲的適時引導。幼兒的靈感有時來自教師適時的引導。例如,在開展區角游戲時,教師遞給幼兒一塊積木,幼兒會把它當成好吃的“蛋糕”。蛋糕的出現,讓游戲區充滿了歡聲笑語。幼兒由“一塊蛋糕”生發了主題游戲“娃娃生日會”,幼兒開始籌備活動材料:從班級資源庫拿來彩旗、蠟燭、許愿卡、生日帽,從音樂區拿來手機、音樂盒,從角色區拿來舞蹈裙,在美工坊制作邀請函,邀請更多朋友一起參加娃娃的生日會。在“生日會”活動中,幼兒準備了多個生日帽。每個人在游戲時都戴著生日帽唱生日歌、許愿。這時,教師提醒他們:“今天是誰過生日?”幼兒通過討論,知道了“今日是娃娃的生日,娃娃應該戴上生日帽,大家應該給娃娃唱生日歌”。在游戲推進的過程中,教師逐步放手,尊重幼兒的多種體驗和嘗試,啟發幼兒多看、多動、多想,幫助他們積累感性經驗,為幼兒的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集體活動的適時引導。例如,在科學活動“神奇的磁鐵”中,幼兒雖然了解了“磁鐵能夠吸引鐵”的知識,但是幼兒被問及“如何搭救鐵寶寶?”時,他們的回答出乎教師的意料:用吸塵器吸上來,用夾子夾起來……所有的猜想都未提及“用磁鐵吸上來”。雖然幼兒的回答與教師需要關注的主題有較大差異,但是這源自他們內在的認知,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成果。又如,在種植活動“如果我是一顆小草莓”中,大部分幼兒都認為是螞蟻偷吃了草莓;少部分幼兒則認為是萌萌樂園的兔子偷吃了草莓。教師沒有直接否定幼兒的猜想,而是引導幼兒借助放大鏡、鑷子、叉子等工具進行觀察和記錄。之后,幼兒制作了稻草人、瓶開口容器、捕蟲器等,都沒有發現偷吃草莓的“真兇”。后來,幼兒通過集體討論,又猜想偷吃草莓的“真兇”是西瓜蟲、小鳥、蚯蚓、蝸牛。最后,幼兒在繪本《草莓受傷》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活躍幼兒的思維。愛玩是幼兒的天性。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感興趣的游戲環境,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幼兒多實踐、多操作,最大限度地培養他們的想象力。例如,在美術活動“臉臉臉,各種各樣的臉”中,幼兒已經學會通過支架完成新的主題作品。大部分幼兒習慣模仿范畫,勾勒的線條輪廓也基本一致。此時,教師要引導幼兒獨立思考,并鼓勵他們自由地表達與創作。在活動初期,教師要鼓勵幼兒觀察鏡子中的自己,找出自己從臉型到五官的特點。教師在巡回指導時,要給予幼兒自主創造的空間。在活動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他人、自評等評價方式,鼓勵幼兒多觀察、多欣賞,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從多層次的材料、不同制作方法、藝術欣賞等方面對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幼兒作品進行評價,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二是解放幼兒的雙手。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越發活潑好動,所積累的認知經驗也越發豐富,各方面能力逐步提升。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和游戲空間,啟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美工活動“會動的小青蛙”中,教師要能夠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提出相應的繪畫要求,大部分幼兒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出“小青蛙”,有的用皺紋紙,有的用卡紙,有的用刮畫紙,還有的嘗試用報紙,他們制作的“青蛙”惟妙惟肖,很是好看。但是在制作“青蛙彈簧”環節,個別幼兒不愿意動手,等著教師或同伴包辦代替,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多媒體上的多種彈簧分解圖,鼓勵幼兒看圖示動手創作。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巡回指導和觀察。面對能力弱、怕動手的部分幼兒,教師要找出他們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從邏輯思維、獨立創造、求異拓展等方面進行引導和幫助,助推幼兒在創造性思維方面有質的飛躍。
在幼兒發展認識的初期,教師只有牢牢抓住幼兒的好奇心,發展他們的創造性能力,才能促進他們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