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閔 舒
“教無涯,研不止”。教研工作是每一所幼兒園不斷向前和不斷發展的內驅力。我園以《3~6 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引領,以《幼兒園課程質量評估與提升手冊》為準繩,積極推進幼兒園高質量發展。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我園團隊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攜手同行,讓這支隊伍越走越輕快,越來越有活力。
我園根據工作年限、骨干稱號等因素分層搭建了不同的梯隊:米蘭成長營(教齡1~3 年青年型教師)、薔薇聯盟(教齡4~15 年成長型教師)、紫藤工作室(教齡15 年以上成熟型教師)。每個梯隊由一名中層教師帶領,安排好隊內成員的理論學習、平臺對話、勞動實踐等活動。大家共同商量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對話主題等,明確梯隊的目標和方向,在專業發展上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園教師隊伍日漸年輕化。為此,我園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幫助青年教師盡快成長。師徒結對是階梯式呈現的,這樣能讓青年教師的成長更有核心力。另外,我們再從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這樣的維度組織師徒結對。我園3 年以上教齡的教師,每個人都兼具著“師傅”和“徒弟”的雙重角色。師徒結對,是對新教師的一種勉勵,也是對骨干教師的一種推動。
為了加強新教師培養,幫助新教師較快適應崗位要求,提升教育教學實踐能力,我園制定了《幼兒園青年教師三年培訓方案》,通過基本功考核、半日活動觀摩、專業研讀以及青年教師座談會等多種形式,促進新教師專業成長。
1.半日活動抓常態
觀摩半日活動,不僅能看到教師與教師、教師與保育員之間的配合,還能透過班級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看到教師的組織和管理能力。青年教師在組織幼兒一日活動中,最容易出現讓幼兒等待現象,對幼兒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關注并予以解決。因此,觀摩半日活動后能讓青年教師在組織一日活動中做好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例如,教師組織不同活動時需要搬動小椅子,關注提醒幼兒飲水的時機,備齊活動材料的時長,等等。
2.骨干教師齊指導
為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我園紫藤工作室和米蘭成長營多次組織“花匠論壇”研討活動。紫藤工作室骨干教師把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在家長工作中,骨干教師結合具體案例對如何獲得家長的信任這一主題進行分享研討;在集體活動中,青年教師觀摩骨干教師的優秀教育活動現場,從活動的準備、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中教師的狀態等多方面進行研討;在班級管理中,針對青年教師在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骨干教師能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答疑解惑。
3.活動調研促提升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煉,教齡3 年內的新教師“羽翼漸豐”。在學期結束前,我園針對新教師“三年過三關”的考核要求,開展一系列匯報活動。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引導青年教師針對不足自我剖析,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提升專業水平。
我園一直把園本教研作為助推課程游戲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從園所發展、教師成長需求出發,繼續扎實有效開展園本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我園教研活動有兩種形式,即大教研活動和小教研活動。大教研主要是從園所發展和教師的共性需求出發,采用“預設+生成”的形式;小教研主要是結合3 個團隊教師的需求來開展的,主要形式有專業研讀、對話等。以專業研讀為例,我園采用“1+1”式的專業閱讀模式,前面一個“1”指全園共讀的一本書,如《有力的師幼互動》;后面一個“1”指3 個團隊教師分層閱讀的書。
我園教科教研不分家,教研活動在教科引領下逐步推進。我園結合課題“立足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的區角活動組織策略行動研究”,開展多次多形式的園本教研活動。在教科研活動中,有前期小組內的探討,有現場教師的經驗分享,有年級組間的思維碰撞。這樣的園本教科研活動能夠讓教師“研有所思、研有所獲、研為我用”。
我園邀請園外專家來園講座,對標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教師走出去,參加各類教科研活動。
教育是無痕的,源自生活,滲透生活;教育是有痕的,記載著幼兒成長的足跡。為進一步推進課程園本化建設,提高教師課程建設能力,我園致力于園本課程以及特色課程的開發,讓課程遍地開花。
我園以實施園本課程“愛的童話”為主線,組織課程審議活動,讓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的生活。我園每周都會開展定時、定點的課程審議活動,教師根據審議情況,對園本課程實施進行調整優化,組織實施,做到“周周有預設、周周有生成”。
我園追隨幼兒的視角,抓住生活中的興趣點,蹲下來仔細傾聽,與幼兒一起探索、一起發現課程。例如,小(一)班班本課程“我們班有對雙胞胎”,源于教室里的雙胞胎。又如,開學初,幼兒園門口的路坑坑洼洼,沒有改造完成,大(一)班生成了“幼兒園‘新’變化”課程,從課程的產生到課程的實施都是那么真實、自然、有趣。
1.草木滋味,親近自然
我園開展“草木滋味”自然生成系列活動,以親子活動呈現,結合季節分別以桂花、菊花以及落葉為主題,充分挖掘附近生態園的現有自然資源。九月,桂花開得晚,我們的觀察活動就有了小小遺憾;在“落葉”主題活動中,大家一邊撿拾落葉,一邊進行觀察和記錄。
2.樂玩足球,足下生輝
我園積極推進“樂玩足球”課程開發,一次次足球游戲的開展、一次次的體能訓練,以及一個個鮮活的足球課程的交流,都看到了教師的聰明與智慧。他們不怕困難,勇于挑戰,成就了豐富多彩的足球課程。為了激發幼兒參與足球運動的熱情,我園還組建了“足球爸爸”團隊,開展“足球嘉年華”活動。
3.融合教育,關愛個體
我園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秉承“愛”的核心理念,以“愛心澆灌、守候花開”為信念。在這里,每一個幼兒都能“共度愛時光、共沐愛陽光”。這里就是“愛時光”融合資源中心。我園在今年獲得了蘇州市“特殊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的殊榮。同時,我園的融合教育工作先進事跡還作為案例在市級巡回百場演講。九月,我們又迎來了幾位小班特殊需要幼兒,這個學期里,我們以“科學的評估、雙向的融合、個別的強化”等教育方式來關注特殊需要幼兒的發展,用愛心、真心、耐心、恒心來守護他們的成長。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陶冶幼兒情操、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兒園環境不再局限于裝飾和美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被作為一種鮮活的課程和教育載體。
為了讓環境連接幼兒的生活,讓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我園著力營造互動式環境氛圍。西園區由于建園時間相對較長,室內外環境建設滯后。為此,教師不斷創新,利用洞洞板、毛氈板、鐵網架等新式材料進行環境改造,讓西園區環境重新煥發光彩。東園區因為剛開園不久,教師注重將室內外環境融為一體,讓幼兒園的表征呈現豐富性與多樣性。同時,教師保留幼兒的學習、生活痕跡,并在環境中為幼兒留白。
戶外游戲一直是幼兒的最愛:大操場的創意拼搭、東草坪的竹林探秘、后花園的泥土樂園、塔樓邊的繪畫長廊、沿河長廊的趣探種植園………幼兒園的角角落落都是戶外游戲的場所,每次戶外游戲活動中都能看到幼兒忙碌的身影。在戶外游戲中,我園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戲,如洗車、送快遞等。我園還制作了戶外游戲清單,讓幼兒能根據游戲清單自主管理和合理放置材料。
區域材料的投放一直是我園所關注的。每個班級都將每個區投放的材料與課程主題、關鍵經驗相匹配、相融合。教師和幼兒一起從材料的屬性、難易度等方面做出標識,鼓勵幼兒在區角游戲中自主選擇。同時,我園每周結合班級情況及幼兒發展情況,以材料為抓手將區域材料進行復盤和調整。我園還多次組織區域材料觀摩活動,取長補短,讓材料更好地為幼兒的區域游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