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馮佳蘭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認為:“兒童中的孩子是游戲中的孩子,有共同的語言,脫離了成人文化的痕跡,在自發、主動的環境中獲得發展。”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為此,我們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喚起已有經驗,獲得相關經驗。本文以中班微課程“‘南’得遇見”為例,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蘊含在生活中,教育離不開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教育活動時,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知和了解秋天,萌發對秋天的喜愛之情,我們組織幼兒收集蔬果,并投放到自然角,供幼兒探索研究。
一次,一群幼兒路過自然角。“哇!這里有好多南瓜!”“這個南瓜是我帶來的。”“為什么我的南瓜和你的南瓜不一樣?”“南瓜是長在哪里的?”……他們愛發現、愛探索、愛創造,停留在南瓜堆旁議論起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就這樣,在落英繽紛、瓜果飄香的秋季,我們和南瓜相遇了。
每個幼兒都想了解南瓜,考慮到他們的個體差異和關注點,我們構建了思維導圖。接著,根據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梳理出三個項目化學習的研究方向和子任務:不一樣的南瓜、南瓜里的秘密、南瓜有約。
基于思維導圖和項目化學習研究方向,幼兒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和興趣,和同伴一起組建了三個研究小分隊和三個子研究分隊。
幼兒對自然角的南瓜有很多不一樣的發現。我們請小分隊的幼兒帶著記錄本,深入自然角觀察、發現和記錄。
彤彤:南瓜有橙色的、綠色的,還有很多形狀,小小圓圓的叫“貝貝南瓜”。
涵涵:南瓜的身上有一根根的條紋,真好看。
然然:這個南瓜像燈泡一樣,這個像圓圓的月亮。
從他們的繪畫和表述來看,大多數幼兒圍繞南瓜的顏色、形狀、圖案進行觀察。他們用多種感官,以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的方式,發現各種各樣的南瓜。
1.南瓜長在哪里
“南瓜長在哪里?”在某天路過自然角時,芯芯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引導他們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討論。
陽陽:我覺得南瓜是長在樹上的,因為果子都是長在樹上的。
昱昱:我在鄉下看到過南瓜,是長在泥土里的。
欣欣:南瓜應該是在高高的地方,我抬頭看到過很大的南瓜。
從幼兒的答案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把在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運用到探秘南瓜中。幼兒園種植園地有一塊種植南瓜的地方,我們在幼兒爭執不下時,帶著他們到戶外觀察南瓜的生長。“哇!這里有個好大的南瓜!”“南瓜還會開出一朵朵花,它是長在泥土里的。”“南瓜還有長長的藤蔓。”……在種植園地,幼兒驚嘆不已。
2.怎樣摘南瓜
在種植園地,小分隊的彤彤突然說:“我們把這個南瓜摘下來。”小分隊其他成員都表示贊同,“怎么摘呢?”一一發出了疑惑。于是,他們聚在一起討論起來。
一一:我覺得要兩個人合作,才能拔出這個大南瓜。
熹熹:可以用剪刀把南瓜的藤蔓剪斷,這樣南瓜就落在地上了。
丞丞:我們可以把南瓜拽出來。
欣欣:可以去請保安叔叔幫忙,他那里肯定有工具。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通過拍照和畫圖等方式保留和積累有趣的探索和發現。”在探尋采摘柿子的過程中,幼兒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積極發言。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該選擇哪種呢?通過舉手投票的方式,小分隊選擇了一一的方法。在大家的努力下,大南瓜終于落地了。
“這個南瓜有多重呢?”抱著南瓜的泡泡問。于是,教師引導他們借用食堂的稱菜工具稱大南瓜。“2.735 千克,好大呀!”大家驚嘆不已。
3.南瓜的肚子里有什么
幼兒把南瓜搬回教室,都覺得南瓜又大又好看。小分隊的熹熹和泡泡一直和大家講述剛剛采摘南瓜和稱南瓜的經歷。昱昱自豪地說:“南瓜里面有好多白白的南瓜子。”坐在他旁邊的藝藝說:“南瓜里面是橙色的果肉。”他們的對話引發了大家的思考,想迫不及待地把南瓜打開,看看它的大肚子里到底有什么。
小分隊開始動手了。笑笑用手摳皮,可是南瓜的皮太硬了,她怎么也摳不動;然然抱起南瓜,用力地摔在地上,“啪!”大家都跑過去看,南瓜還是沒有打開。這時,丞丞到“娃娃家”拿了一把塑料小刀,一手扶著南瓜,一手用小刀在上面切。“南瓜好像流水了,它的皮被切掉了。”丞丞大叫起來,繼續切下去。但是,南瓜的皮僅被切了一點點。最后,幼兒尋求教師的幫助,終于把南瓜切開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小孩子隊伍中最進步的小孩子。”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對幼兒來說,南瓜被切開的瞬間,是驚喜的涌現,能夠深度認識南瓜、發現南瓜。在這個過程中,更多是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教師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介入,每個小分隊以“南瓜里的秘密”為主題,選擇不同的“解剖”方法,用手摳皮、把南瓜摔在地上、用小刀。他們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切開南瓜的方法,在生活中獲得經驗又運用于生活實踐中。
在對南瓜一系列探索研究后,“南瓜有約”小分隊在創客區進行三次不同的“我和南瓜的故事”創編活動。
第一次創編:“老師,我的故事畫不下了。”笑笑在創客區創編故事時,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怎么辦呢?幼兒嘗試把紙對折,在一張紙上畫兩個故事。
第二次創編:這一次從單格圖畫變為了雙格圖畫,內容有對比和連續,原先單一的故事情節變得更為生動和真實。
第三次創編:幼兒進階到四格圖畫,還標上了數字,將隱含的故事情節變成四格圖畫,讓故事更加連貫,讓讀者一目了然。
“‘南’得遇見”課程活動是一個發現、探索、嘗試、創編和表達的活動,是一個以幼兒主動探索、教師支持,經驗再獲取的活動。整個活動從幼兒的一次偶然討論開始,采用項目化分組、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調動幼兒多種感官,促進深度學習。同時,教師基于思維導圖,組建三個小分隊。這種新的學習模式,給幼兒創造更多機會和條件,讓他們主動參與探索。現在,他們在添畫背景時,也融入南瓜的元素;吃到南瓜時,能興奮地和同伴談論那段研究南瓜的經歷。
這次主題活動持續了近兩個月,幼兒一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到整個活動中。南瓜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蔬果,他們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從藝術區的作品到科探區的實驗,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與你“南”得遇見,“南”得忘記。在后期的戶外建構活動中,我們和幼兒一起確定主題。不少幼兒都想建構“南瓜樂園”,南瓜已經融入他們的生活中。
我們從幼兒散步時偶然的發現著手,開啟探索之旅。《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幼兒對南瓜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將從生活中獲得的經驗融于生活實踐。這次活動以項目化形式展開,幼兒從自己的興趣點入手,開始一系列探索。雖然是一次新的嘗試,但是整個活動井然有序,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每個小分隊都有驚喜的發現。最后,我們將南瓜和區域活動相結合,從藝術作品到科探研究,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南瓜、運用南瓜。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支持者和引導者,不斷鼓勵幼兒主動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