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惠 珺 李 靜
全園環境以自然元素打造,園內外環境優雅宜人,滲透自然課程理念的環境資源,滿足兒童的教育需求。戶外場地齊全,有山坡、滑索、草坪、沙池、水池、山坡、涼亭、長廊、軟地、飼養角、種植園地等。軟地上有大型組合玩具,有運動場,有適合走、跑、跳運動的兒童跑道,還有適合球類、平衡、投擲等各種運動的場地。園內植物品種豐富,有銀杏樹、香樟樹、桂花、紫薇、櫻花、梨樹、海棠、紅梅、桃樹、蠟梅、棗樹等。
我園在內部裝修前,對室內環境也做了思考。推翻花花綠綠各種顏色堆砌的效果圖,全園室內墻面、地面全部用清水實木為主要原料打造,以米黃、淺綠、淺藍為三層樓的主要顏色基調,其中一樓為小班年級組,色調為米黃;二樓為中班年級組,色調為淺綠;三樓為大班年級組,色調為淺藍,我園注重細節的設計,每層的燈具、窗簾、房頂的設計以及活動室的簍子都與這一層樓的色調相匹配,避免讓兒童眼花繚亂,自然、柔和、協調的色彩給兒童營造了溫馨、舒適的氛圍。
對兒童來說,大自然是神奇又神秘的,孕育著許多吸引兒童探索的奇妙之處。但我們往往出于安全、美觀、省事的考慮,在幼兒園里為兒童提供漂亮的塑料、金屬制品,讓兒童遠離了自然。
新園成立初期,我園便成立了由園長領銜的環境創設核心小組,組員由園長、專任教師、保育老師等人員組成,環境創設小組多次進行構思碰撞,想方設法讓幼兒園的每個角落、空間都與自然相聯系,幼兒園每間活動室、每個角落都被精心設計,充分利用自然物打造園所環境。我園自然資源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在建設初期,經常會有裝備工和園林種植工人來園送貨和種植花草樹木,我們把裝空調、鋼琴、電腦等的紙箱、紙筒都收集下來,作為我園環創的主要資源,將工人修剪的樹枝、樹根都留下,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
第二,我園地處石橋河邊,幼兒園周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花草、樹木、石頭、松果、水等,這些資源唾手可得。我園教師不怕臟和累,主動托運這些自然資源,再將它們加工成環創資源。
我園十分重視兒童的區角活動,經常動員老師、家長、小朋友收集區角材料,充分利用自然物,作為區角游戲的主要材料。隨著季節的變化收集不同的材料,例如,我們在春天收集樹枝、花草、小魚、小烏龜、泥土等;我們在秋天收集落葉、枯樹枝、谷物、瓜果等。這些材料豐富了游戲內容:用樹葉開展粘貼、拓印活動;將小棒子、玉米粒、豆類投放到科學區,開展數學活動;將秋天的瓜果投放到美工區,進行創意設計等。
每個班都設立了自然角和小菜地,其中有種植的大蒜、豆類、小青菜、小蕃茄等植物,還有兒童從海邊帶來的貝殼、海星、沙石等展示物,兒童在觀察、比較中提升了對動植物的認知。
我園在2019 年申報了省級課題“幼兒園本土化自然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重點研究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幼兒園內外本土化自然資源利用情況的調查研究;二是對園所內外本土化自然資源不斷挖掘、梳理、篩選策略的實踐研究;三是開發與生成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本土化自然課程案例。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園積累了研究的具體資料,嚴格過程管理和實施有效調控,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定期交流和完善研究策略,在全園推廣階段性成果,再實驗、研究、完善,形成一套完善的“本土化自然生成課程”生成模式。
我園將致力于挖掘自然環境的教育功能,深度開展綠色生態教育,促進兒童全面發展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兒童、教師、家長、社區樹立綠色觀念,正確對待環境,有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