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浦潔琦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力指適應、改造現代社會生活該有的力量。”兒童教育是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整合,培養具有個性和創造力,能夠應對新時代各種問題的人才。生活力教育注重幼兒的親身體驗,注重幼兒對游戲材料的自主選擇,注重游戲過程的反復嘗試與調整,在這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逐步提升生活力。本文以課程故事“家園DIY”為例,闡述培植兒童生活力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主張:“培植生活力需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作為指導書。”《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幼兒主動地探索周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世界的過程。”
一次自主活動時,幼兒說到爸爸媽媽帶自己出去玩的事:“我媽媽帶我去惠山古鎮,那里的房子和我家不一樣。”“我的爸爸和媽媽帶我去故宮,頂上有尖尖的角。”“拈花灣的房子也是不一樣的。”……幼兒聊到了“造房子”這個話題。于是,一場關于房子的活動“家園DIY”拉開了序幕。
1.你想造一個什么樣的房子?
2.用什么材料?
3.需要哪些工具?
1.列出所需材料
圍繞造一個什么樣的房子,幼兒進行了討論。
軒瑜:想要造城堡。
筠筠:造城堡需要磚頭。
杰杰:我們缺少水泥。
婷婷:我們可以用積木,教室里有很多積木。軒瑜:對啊,我們可以用別的材料。
最終,大家選定了材料:棒冰棍、吸管、一次性筷子。
2.列出所需工具
幼兒一起討論所需要的工具,主要有榔頭、釘子、剪刀、膠水、麻繩等。
3.畫出設計圖。
1.將棒冰棍子整齊排列,制作房屋底部。
2.用膠水粘貼、固定。
1.選用教室里的材料替代磚頭、水泥、黃沙等建材。
2.從底部搭建比較穩固。
3.膠水不能粘住棒冰棍。
生活就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認真、專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能充分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幼兒在“準備造房”探討中迸發思維的火花,在交流后理清自己的思路,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了提升。
1.膠水粘不住,用什么來固定呢?2.如何搭建特別的房子?
1.尋找合適的粘貼物
幼兒遇到了技術上的問題,底座工程有點無法繼續下去,用什么能夠粘住呢?
小宇:我們沒有水泥。
杰杰:我們能不能用輕黏土?我覺得挺粘的。
小宇:我們試試吧!
兩名幼兒擺好棒冰棍,取一點輕黏土,粘在棍子上,然后把另一根棍子壓在上面,獲得了成功。
2.開始墻面制作
底座搭好了,幼兒開始四周的墻面制作。
3.讓房子更加美觀
幼兒一開始都選用了棒冰棍,做出來的房子毫無特色。如何讓房子更加美麗呢?大家決定嘗試更多的材料,并畫下了設計圖。
按照設計圖,幼兒運用多種材料進行搭建。
1.輕黏土能夠將材料固定住。
2.將上層紙杯錯位擺放在下層紙杯上更穩固。
3.雖然用輕黏土固定了吸管屋的墻面,但是不太穩固。
在上述活動中,杰杰用膠水粘貼棒冰棍后,發現膠水無法粘住木棍。于是,他思考并嘗試別的材料,這是一種由實踐得到認知的過程。
1.如何讓吸管屋的墻面更穩固?
2.怎么搭房頂?
1.探索讓墻面更穩固的方法
杰杰:我覺得要多用一些輕黏土。
軒瑜:我已經用很多了,還是不穩。
婷婷:我覺得這個吸管屋的墻面,有點像爺爺菜地旁的籬笆。我見過爺爺用繩子固定籬笆。
2.房頂工程
怎么搭房頂呢?幼兒遇到難題,就向教師求助。教師建議搭平房屋頂,將房頂封住即可。
幼兒先用輕黏土固定好吸管,然后以繞籬笆的方法在吸管上纏繞毛線。然后進行屋頂工程,在墻面頂端再鋪上輕黏土,將吸管平整地鋪設上去,形成屋頂。
1.用繩子固定墻面的方法可行,墻面穩固多了。
2.封住房頂。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運用環境里的活勢力,去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教育注重實踐和過程,主張讓幼兒在制作過程中建構相關知識。幼兒像工程師一樣先設計,再根據定下的設計圖做“工程”,從而發展工程探究能力。
可以去戶外搭房子嗎?
1.愛心家園
軒瑜:現在天氣越來越冷,有些小動物沒有家。
筠筠:沒有家住的小動物好可憐。
大家一致同意給小動物建個家,取名為“愛心家園”。
2.列出材料和工具
有了之前的經驗,幼兒很快列出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3.畫出設計圖。
1.用榔頭將樹枝敲到泥土里。
2.采用同樣的籬笆解決方法,用麻繩固定,最后用輕黏土進行裝飾。
培植生活力,就是增強幼兒解決問題能力和擔當責任意識。幼兒通過與真實情境的互動,內化所學知識,在不斷嘗試中遷移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促進了綜合能力的提升。這正是教育倡導的教育追求,也是生活力培植的有效實踐。
陶行知先生說過:“擁有生活力的人,不是吃飯不做事兒的書呆子,而是生產者、建設者、創造者、發明者。”因此,我們要本著“一切從孩子的天性需求出發”的原則,為幼兒創設“身動、手動、腦動”的機會,從幼兒的生活出發,給幼兒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空間,努力培植幼兒的核心生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