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杭 瑩
一年級作為幼兒園升入小學后的第一個學段,兒童適應難度較大。因此,我校結合幼兒園游戲化教育方式,與小學課堂結合,利用“游戲化”教學模式讓兒童在游戲中啟智,以趣引學,通過具體形象的方式教授數學內容,激發兒童數學學習的興趣并樹立自信心,以此推進幼小銜接數學教育的進度,促進兒童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幼兒園與小學是兩個互相銜接的教育階段,同時也是童年生活的一種自然延伸與轉變,幼小銜接工作的好壞對兒童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調整一年級課程安排,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游戲課程,幫助兒童更好地理解較為難懂的數理邏輯關系。
一年級兒童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具體有趣的游戲能夠幫助其強化數學表象記憶,通過再現的方式,在大腦中構建感知,理解數與量、形狀與空間關系,發展初步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系統地學習數學。游戲化教學不僅能夠為兒童提供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豐富教學形式,還能讓兒童對數學學習產生持久的興趣,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且遺忘速度慢,進而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與發展。
基于“游戲化”教學的價值,教師應將游戲與課堂有機結合,在玩中學,在學中樂,讓兒童能夠投入每一節數學課。充分發揮其激發熱情、實踐專業、融會發展、評價提升等方面的功能,使兒童獲得自身學習的成功體驗,進而對數學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基于認知水平所限,兒童對數學的感知源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對數學的學習一定會經歷具體到抽象,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低年級教學中,要以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為重點,不斷貼近兒童生活、社會現象、文化內容,而游戲可以將這些內容相互結合,在教學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認識圖形(一)”的教學中,事先讓兒童帶來各類形狀的生活物品,通過“分一分、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讓兒童充分感受生活中物品的各類形狀,尋找物品中的共同點并簡單分類,通過“說一說,判一判”,詳細描述圖形的特點,從而讓兒童自我歸納總結,并利用希沃白板提升游戲活動視覺效果,“找朋友”“找不同”等課堂游戲讓兒童在學中玩,在玩中樂,讓兒童用游戲的方式理解數學,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
另外,教師也可以把整個學校作為入學適應期的學習場所,通過讓兒童了解學校中有多少個班級,幾個在1 樓,幾個在2 樓;學校有幾棟樓,樓與樓之間比高矮;數一數學校里的鵝等,在對應的教學主題中學會用自己的手、腳、步長測量長度。當學校被兒童熟悉與掌握,就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當兒童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四周物體的數量、高矮、方位時,就生發了自己的“數學故事”,對感知周圍事物有著極大幫助,以此拓寬感知的廣度、理解的深度。
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事物干擾。而小學數學則是由各個知識點串聯成的知識網絡。因此,提高兒童對課堂的專注度至關重要。在幼小銜接的入學適應期,更要幫助兒童熟悉小學課堂模式,將幼兒園游戲化課堂模式轉換為小學游戲化課堂模式。
例如在“有趣的拼搭”教學中,前期問題導入:猜一猜這4種形狀哪些會滾,哪個滾得快,為什么?哪些形狀的積木最好堆?哪一種最難堆?以問題導向開展“滾一滾”和“堆一堆”活動,帶著疑問進行操作,通過有針對性地觀察與記錄,直觀地加深對4 種形體特征的認識,感知平面與曲面與滾動之間的聯系,鼓勵兒童充分地進行實踐操作、觸摸感受、討論交流,發展兒童的數學思考能力。再由“盲盒”游戲引導兒童觸摸口袋中的物體,說一說摸到了什么,針對某一種物體進行討論,歸納物體的特點,并進行交流反饋,通過教師示范、兒童學習、教師對兒童回答反饋等環節,激發兒童的求知欲,并在其逐步理解的基礎上,開展“小小建造師”開放游戲活動,讓兒童自己設計操作,提升創造能力以及建構技能,營造寬松快樂的氛圍,發展兒童想象力,體驗成功建構的成就感。教師還要結合小組間的互相觀摩與評議,加深對形體的認識,引導兒童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幫助兒童逐步適應小學數學游戲課程教學。最后,教師利用兒童自己搭成的圖形,讓兒童數數其中各種形狀的積木用了幾個,通過聯結學過的內容,復習舊知、強化新知。
教師在整節課調整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模式,融入幼兒園課堂的游戲化活動,讓兒童在游戲中加強數學認知,體驗運用數學的樂趣,課堂中的每個游戲環節靈活多變,充滿兒童的創新創造,從兒童視角出發,才是真正的幼小銜接。
在課堂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環節和不同的問題引導兒童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兒童能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尤其是在低年級,新課標中對圖形與幾何的目標主要在于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這兩點都離不開一個“說”字。
例如在“認識圖形(一)”的教學中,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都需要兒童描述這些物體的樣子。在描述中,一年級兒童更多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例如對長方體的描述,對“面”的感覺平平的,有直直的線、尖尖的角。對“圓柱體”和“球”描述為“能滾來滾去的”,先鼓勵積極回答,由口語慢慢轉化成更為精確的語言。在鞏固應用環節,教師擺出多個實物模型,如正方體、圓柱、球、長方體等,從而開展游戲“我會說一說”。
問題一:從左往右說一說,各是什么物體,一共有幾個?
問題二:隨機找物體來提問,如圓柱的左邊是什么,右邊是什么。
讓會的兒童快速起立,第一個起立的兒童回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兒童不僅要認識圖形,還要利用方位來描述圖形的所在位置。激發兒童的專注力以及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兒童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來進行表述。
兒童在低年齡段非常樂于合作,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多運用分組游戲模式,促進兒童進行知識的檢驗,同時教師及時進行評價。這一過程中,兒童能夠及時反饋學習程度,教師也能根據兒童學習情況結合課堂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活動中,教師分組開展“我是小小采購員”游戲,先出示價格表,提出:“商店里還有好多學習用品呢,小猴想邀請我們來玩購物游戲,你愿意嗎?”兒童回答物品的種類。教師再要求用1 元買兩件商品,可以買什么?還能找回多少錢?1元錢能買到一支鉛筆和一本方格本嗎?還差多少?小組討論之后進行交流,根據兒童的回答,教師及時點評:用1 元錢可以買到正好是1 元的商品,也可以買比1 元少的商品,這時就要找回一些錢,如果超過1 元可就買不到了。每樣商品只能買一件,1 元最多可以買幾件,是哪幾件?比比誰說得最完整。教師點評后說明:有沒有發現這三種物品在這里面是最便宜的?所以同樣多的錢,挑便宜的東西買,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以兒童熟悉的“購物”的生活情境作為切入點,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兒童在有趣的購物中,經歷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其掌握元、角、分之間十進制的關系,通過教師及時評價,幫助兒童正向感知知識系統,水到渠成地形成知識網絡。
最后,幼小銜接不是一方的埋頭苦干,而是家、園、校三方攜手并肩的合作共育,充分尊重兒童成長規律,著眼兒童的終身發展所需,數學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家校合作,我們順應兒童的成長步伐,以科學的方法為路徑,以愛護航,快樂且堅定地向未來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