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佳韻

建構游戲是一種創造性的游戲,是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想象力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生活的游戲,因其實踐性強、同伴合作機會多、與生活經驗結合緊密,成為促進他們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基于此,我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陽臺建構區進行了創造性改造,讓生活和社會形態融入建構區游戲與環境中,從而創新建構游戲,有效促進了幼兒的建構能力提升與社會性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空間大起來,材料多起來,為建構游戲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環境保障。幼兒園原先的建構空間有很大局限性,一般都創設于教室中,空間小,環境雜,幼兒無法得到充分的建構時間和自由。因此,我們對陽臺建構區的改造著眼于空間和材料,促進幼兒生活經驗和發展潛能的培養。我們開辟陽臺為建構區,讓幼兒有充足的空間和時間建構。
空間改造時,以“減法”為主。我們把“中看不中用”的空間堆砌改成“大量留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月度主題活動“山谷中的游樂場”中,我們將陽臺改造成建構區,投放大量的清水積木。通過“化繁為簡”,幼兒在空白處一一創建出了停車場、圍墻、橋梁、養雞場和養蜂場、巡邏房、珠穆朗瑪峰……山谷逐漸豐滿、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個生活場、工作場和游戲場。幼兒在自主創設的空間環境里,快樂地生活和學習。
在材料創新化改造時,以“加法”為主。先前的建構區材料比較單一、數量少,多為形狀各異的少量積木和泡沫板磚等。為此,我們投放了大量具有多種形狀的建構材料和輔助材料供幼兒建構。幼兒在改造后的建構區中游戲,促進了社會性發展。他們的建構能力、統籌安排能力、整理收納和合理規劃能力得到提升,規則意識和邊界意識得以增強。
二是從生活經驗和兒童需要出發,優化空間功能和具體材料,為建構游戲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無限可能。我們根據年齡段提供清水積木,形狀多樣,便于操作,并設置提供游戲計劃、教師的支持、幼兒最近的研究三個版面。游戲計劃版面為幼兒提供了重要的前置學習引導,幼兒在游戲前思考自己要搭建的內容,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傾聽后用文字記錄在旁。幼兒還可以在搭建過程中不斷修改自己的游戲計劃,他們的思考過程得以外顯和具象化。在上述“山谷中的游戲”建構活動中,幼兒從一開始的漫無目的和不著邊際,到整天都只搭建同樣的物體,到后來能夠根據計劃進行搭建,并能層層遞進、優化提升,在同樣時間的建構過程中技能逐步豐富。可見,通過游戲計劃與建構活動兩者相結合,幼兒對建構游戲更加專注,合作協作也變得頻繁,非常樂于與同伴一起體驗,促進了社會性發展。
一是融合日常生活形態,教學做合一,游戲過程中發現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實踐平臺。教師要注重引導幼兒,給予環境與材料支持,更好發揮環境和材料創新的優化作用。例如,有的幼兒喜歡搭高樓大廈和停車場。第一次,他們只會用簡單的壘高、拼接等技能,搭建小型簡易的高樓與停車場。教師在講評中與幼兒分享了他們的搭建圖片,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有的幼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高樓大廈里面有辦公室;有的幼兒建議把停車場與高樓大廈放在一起……這些想法和建議都源自幼兒的生活經驗,需要教師去激發。教師發現了許多問題,提出了很多解決方法。第二次,幼兒在嘗試搭建這兩樣物體時,與第一次相比進步了許多:他們將高樓大廈的主體搭建成一個四方圍合的形狀,然后運用長條積木和圓柱體積木搭建停車場,還劃分停車位,利用許多不規則積木裝飾門頭,放進“樂高小人”在大廈中充當保安……建構游戲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了起來。
教師不直接介入,而是放手讓幼兒在建構區憑借自己的想法,將觀察到的東西搭建出來。教師充分相信幼兒的生活觀察和經驗,引導幼兒在每次結束建構游戲后,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積極合作,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二是“解放”幼兒,自主參與,讓建構游戲中的規則意識和計劃制定滲透游戲過程,成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路徑。我們引導幼兒在建構游戲過程中,自主增強規則意識,自主參與計劃制訂,以此探索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路徑。
首先,在進行建構游戲前,教師激發幼兒的活動積極性,共同參與制定相應的游戲規則,確保幼兒在建構時可以有規則保障順利進行。例如,不能在活動中隨意推倒他人未完成的作品;午睡結束后要將自己的作品收拾整齊等。幼兒在遵守這些自己制定的規則時,不斷產生并發展社會性行為,促使建構游戲向著安全、有序、創新的方向發展。
其次,教師要引導幼兒先與同伴進行商量,做好游戲計劃。這一過程是幼兒與同伴發展交流能力的過程。游戲計劃能夠使幼兒在活動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持續的充足的積極性與探索能力。
最后,幼兒在搭建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適時、適當的幫助與交流,幫助幼兒鍛煉語言交流能力。教師可以以游戲者的身份加入游戲,和幼兒一起商量搭建主題,幫助幼兒傳遞材料、提供意見與想法。幼兒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如果教師不放手、不信任他們,這種創造力就會逐漸消失。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師可以拍下幼兒的作品,與全班幼兒分享,通過圖片或視頻感知其中的困難與快樂,促使其他幼兒也對建構區產生興趣、加入游戲、進行探究。
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注重游戲過程與游戲講評的指導,在活動中幫助幼兒激發社會性交往技能。在幼兒學習與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鼓勵者與支持者的角色,通過“我夸自己”“我曬自己”“伙伴互夸”“結對晾曬”“全班分享”等方式,讓幼兒增強信心,合作探索;通過“你能行”“來挑戰”“最閃亮”等個性發展主題活動,讓幼兒勇于表現自己、敢于挑戰難度、樂于贊賞同伴、善于集體融入,不斷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教師要創新建構游戲,為幼兒的學習與探索全方位提供輕松、自由的環境、多元豐富的路徑,引導幼兒大膽表現、敢于創作、勇于探索、積極合作,使建構游戲的創新實踐成為幼兒高質量發展社會性的“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