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不適是常見但又難以啟齒的尷尬“暗毛病”。肛周問題最常見的當屬痔瘡、肛瘺和肛裂,但很多人是分不清楚的。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對肛周問題有一些了解,起碼能在下次“偶遇”的時候能沉著冷靜地預約肛腸外科。
據統計,肛腸疾病在人群中發病率近六成,而痔瘡又占據肛腸疾病中的87.25%。也就是說,你的一生中遇見它的可能性挺大。
那么,痔瘡是怎么回事呢?怎么還分內痔、外痔、混合痔?發作起來又是什么樣子呢?
內痔:肛墊的支持結構、靜脈叢和動靜脈吻合支發生病理性改變或移位稱內痔。
外痔:齒狀線遠側皮下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或者血栓,形成外痔。
混合痔:內痔通過豐富的靜脈叢吻合支與相應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為混合痔。
不同于牛馬豬羊這些四足動物,人是直立行走的,直腸肛管位置低,所以里面的靜脈壓力就非常大,再加上喝酒、辛辣飲食、久坐久站、大便費力時間過長、懷孕等誘發因素,局部充血和靜脈回流障礙就更嚴重,時間一長,痔瘡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
痔瘡發作的癥狀,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比如便血,或者肛門口有個“肉球”,平時也沒啥明顯不適,在一頓火鍋、燒烤或者飲酒后會突然腫脹劇痛。
按照嚴重程度,內痔從輕到重分為Ⅰ-Ⅳ度,Ⅰ度就是只有便血,而沒有“肉球”脫出;Ⅱ度是“肉球”雖便后脫出但自己過一會兒可以縮回去,可以同時有便血;Ⅲ度就嚴重些了,“肉球”脫出后需要用手幫助才能托回去,有些同時有便血;Ⅳ度是最嚴重的狀況,即“肉球”無論如何回不去了,或者即便手協助托回去又馬上掉出來。
對于痔瘡的治療原則是重在減輕或消除癥狀,而非追求根治。Ⅰ度和癥狀輕微的Ⅱ度可以采用藥物治療,再加上平時注意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一般可以得到控制。對于癥狀較重、保守治療效果不好的Ⅱ度和Ⅲ、Ⅳ度以及混合痔,可以考慮器械或者手術治療。至于大家最怕的術后疼痛問題,現在隨著手術理念和技術的進步,術后疼痛比傳統手術輕了很多。
再來說說肛裂。肛裂是由于大便干硬或反復腹瀉造成的肛管皮膚機械性裂傷繼發潰瘍,而且患者因為疼痛更不敢排便,大便更加干硬,排出時更易使肛門發生裂傷,形成惡性循環。
肛裂最常見的癥狀,就是大便時有劇烈(有人描述為“刀割樣”)的肛門疼痛和便血。初次發作或者急性肛裂,可以采用坐浴和通腸潤便,慢性肛裂可以采用前述方法加上擴肛。對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的嚴重患者,可采用手術治療。
肛瘺,是肛管或者直腸與(通常是肛周)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
肛瘺難以自愈,如不治療容易反復發作,甚至形成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因此大多數肛瘺需手術治療。
好了,文章你們也看完啦,希望從現在起,能對這三種最常見的肛周問題有初步的辨識能力。如果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有了癥狀,請及時到醫院來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