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語文教學順勢而為、因時而化的必然選擇。在厘清時代、技術、教學的關系之后,筆者從課程內容、教學慣性、師生關系等維度闡釋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以語文教學實踐案例為佐證,探討二者深度融合產生的教學效果、帶來的未來價值。
一、標題的“言說”
這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表達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不可分割的關系。語文教學不是“孤勇者”,它在當下世界中構建的所有意義互聯,幾乎都閃耀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熠熠光芒——或隱或現,時近時遠。語文教學與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既是時代使命,又是教育命題。
在杜甫的詩句“筆架沾窗雨,書簽映隙曛”所渲染的讀書人輕悠悠的慢時光里,書簽是脈脈余暉的“伴侶”,它們彼此應和、相得益彰,逶迤成品質高蹈的人生風景,傳遞出閑適爛漫的詩意氣質——書簽是一枚雅致的靜物,點亮著日常生活之光。
現代信息技術是語文教學的書簽,它是語文教學不斷翻新的書頁的“記錄者”,以一種高辨識度的存在,給予語文教學更為長遠的“半徑”,使得語文教學不斷實現并超越對生活世界的延伸。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讓語文教師認識到語文教學的樣態可以更充分和裕、靈動智慧,在保持“語言是存在之家”這個根本覺悟的前提下,不斷思考現代信息技術之于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與未來價值。
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值得持續探究、意涵豐富的話題。
二、技術之“進”與教育之“思”
先對我們所處的時代做一次意義考辨。我們不妨盤點一下近20年的技術熱點:現代互聯網持續“高溫”,歷經幾十年一直處于技術發展的“巔峰”;推薦算法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受到網絡追捧的優質“寶寶”,成功實現對用戶購物興趣的個性化建模;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未來成為人類智能“容器”是大概率事件……所有這一切都在“昭告”天下,現代信息技術植根于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融合于豐富多樣的人類生活,成為社會發展巨大的推動力。
大數據支持下的“硬規則生活模式”已然開啟。就像《未來簡史》講述的那樣,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得人類面臨著進化歷程中的最大一次改變。數據革命讓“處于進行時態的生活”成為可以精確計算的對象:我們留在搜索引擎里的每一寸“足印”都被大數據準確定位。我們可以不清楚百度向我們推薦萌寵美顏照的原因,但百度后臺卻清晰地記錄著我們在這些小可愛身上投注多少“溫情脈脈”的愛;校園一卡通,采集著我們的圖書借閱數據,記錄著我們的用餐喜好以及使用公共電腦的次數。甚至可以說,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有時比我們更“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與機器、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時代的關系。2015年,國務院將人工智能列為“互聯網+”領域重點發展的目標任務。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重點突破人工智能技術。2017年,全國兩會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中國教育報》推出“人工智能與教育”系列報道。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已成為“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新動能”。2020年,國家提出要“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發布……掃地機器人、導航機器人成為我們的日常“伴侶”,語音機器人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擁躉眾多、影響廣泛,虛擬歌手洛天依登上央視春晚,聲線獨特、吸睛無數……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我們“拿得起”“放不下”的事物,如同《傳奇》歌詞寫的那樣:我一直在你身旁從未走遠,相信我們前世有約。
時代改變了“約會”的地點,教育不能等在老地方。面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沒有一種狀態比畏葸不前、閉目塞聽更加需要質疑與批判。現代信息技術的加持,客觀上讓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教育“丈量”的領域更為廣闊與深入,教育資源的抵達和共享更為高效與便捷,教育評價因為測量工具的改變和升級更為精準與科學。但是,促成變革的巨大動力還應該是內驅力,以下幾組關系的轉變需要在和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加以重視。一是師生關系面臨教育教學意義重構中基礎性的改變。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直接紅利就是知識獲取的便捷與快速,由此生成兩個“不一定”,即教師的知識不一定比學生豐富,教師的能力不一定比學生強大。二是教學也面臨從“教師、教材是學生的世界”向“世界是學生的教師、教材”的轉變,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建構的路徑與策略越來越具體。教師不搬運知識,只是知識建構的引領者、合作者、反思者。三是教師作為社會角色的價值定位發生轉變。教師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變得必需且要求更高,從整體上認識知識和應用知識變得更加重要,這對教師知識結構的擴容或改造是一大挑戰。教師應該更多地讓學生擁有熱愛學習的品質,在成為終身學習者上表現出獨到的引領價值。這三種改變如同三重變奏,協同生發在同一個樂章中,需要有“善聽”“善辨”的耳朵,才能清晰捕捉并區分出其中要義——現代信息技術加持的教育變革等待著刷出全新的高度。
三、深度融合的取向:實現內容、規律與方法論的統一
教育具體的變革發生在教學實境中。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是教育變革具體可見的生產力。下面以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例,展示發生在課程內容、教學結構、師生關系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因為這種變化帶來的教學實效與產生的未來價值。
(一)是成為課程內容,還是教學工具
在21世紀初開啟的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工具開始走進教學領域。那時教師專業培訓有關于PPT、PS制作等內容,且很受歡迎,教師也會因為掌握新技術而增強教學自信心。尤其是一批年輕教師,他們可能屬于較早接觸電腦的人群,對技術應用于教學的興趣很濃,?PPT制作精美,吸粉無數。今天普遍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將教師從相對封閉、傳統、靜態的教學程序中“拖曳”出來,某種程度上點燃、激發了課堂——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借力推進!筆者教學《長亭送別》時用PPT展示了《西廂記》繪本以佐情節內容的介紹;教學《故都的秋》時用PS畫了一朵藍色牽牛花,以渲染故都秋天清、靜、悲涼的氣質;教學《謳歌親情,寫得充分》時播放了央視公益廣告視頻……這些公開教學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被看作新方法的PPT、PS、視頻播放等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成為評課議課的熱點。技術的參與對當時課改的有效推進是有重要貢獻的。
問題總是在前行的過程中產生的。實踐了一段時間后,它引發了新的討論。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引入說唱藝術,這還是語文課嗎?語文課程是以語言實踐活動為主要標識的。該怎樣拿捏技術介入教學的分寸,把握怎樣的度才是合規合矩的?作為方法、工具的技術,如何實現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比較合適的路徑就是,讓現代信息技術成為課程內容的組成部分,從純粹工具中走出來。在語文報組織的全國新教材“革命傳統作品專題”教學論壇上,筆者上了經典篇目《荷花淀》的公開課,在確定“時代風云里的成長與奮斗——革命傳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理解與鑒賞”的教學主題后,設計了群文建構、任務推進、話題引領的教學方向,將2021年優秀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高君曼大雨中迎接陳獨秀回國、晚餐后夫妻共話革命工作的視頻作為教學起點。高君曼身處風起云涌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代,作為北女師的高才生,受時代召喚、丈夫影響,與陳獨秀患難與共、惺惺相惜,表現出那個時代女性彌足珍貴的崇高向往與革命勇力。教學設計從《覺醒年代》的高君曼出發,歷經《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劉和珍,走到《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們,再走進《百合花》里的新媳婦:革命傳統作品中的女性群像漸漸清晰豐盈,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傳奇,時代風云里的中國女性從未停下過求索進步的步履,穿過文學長廊,難忘的是那一雙雙堅毅執著的眼睛。
當視頻《覺醒年代》成為課程內容時,教學意義也就生成了——技術也交付教學“產品”。它不是一座讓語文教學跨過的橋,而是語文教學的過程,更是目的。技術如果僅僅作為技術,與語文教學依舊是若即若離的關系,因為技術再先進只是技術;如果可以將技術和技術承載的對象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甚至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便有了寶貴的契機。現代信息技術這枚壓在語文教學書頁上的書簽,就有了形式之上的實際意義。
(二)是經驗先行、相信慣性,還是尋找規律、合宜優先
筆者任教的每一屆學生都要參與一項語文社會活動,以實踐為特征,實現語文教學的社會化延伸。這項語文活動定為“甬籍文化名人訪談錄”。如果將其納入新教材體系,應該成為“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內容。既然是訪談,必定少不了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現代信息技術成為訪談情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換一種教學對象呢?比如,教學經典篇目《燭之武退秦師》,教師帶著學生在文字中深挖,得其精髓要義似乎更為重要,任何現代信息技術也許都無法幫助師生加深對作品中承載的文化意義的理解,文言文教學的歷史語境要比技術營造的現代語境更有特定價值。再如,相較于文學類文本,教學實用類文本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空間更大。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的度,和文本屬性、課程規定、教材功能、時代特征都有直接關系。
由此可以做出一種基本判斷,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意義關聯大于形式捆縛,單純為了技術而運用技術無法產生真正的效應,這樣它或者成為課程的“負荷”,或者成為課程的“絆腳石”,至多也是形式上的嘩眾取寵、圖一時新鮮而已。現代信息技術的保鮮與參與度無關,但與合宜度相關,契合語文課程教學理念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會讓語文教學在技術的支持下獲取效率上的得償所愿。打破為了技術而技術的慣性運動,在教學結構整體中考慮技術運用的合宜性,形成運用規律,就是深度融合的重要表現。
(三)教學方法論:現代技術是良性互動師生關系的重要締結者
有人說,教育總是處在被迫重新開始的旅程里,因為教育對象無法復制,教育朝向的是一顆顆精致敏感、富有創意的心靈,小心輕放學生的心靈是教育者必備的職業修養。那么,當今的教育對象有怎樣的特征?我們面對的是00后的“新生代”,他們是被稱為“數字原住民”的一代。現代信息技術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因此,語文教學也應隨著教育對象的不同而翻新教學策略,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字世界里。這也許已經不是語文教學唯一的取向。
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跨媒介、全媒體,提供的網絡、廣播、視頻等寬口徑的學習載體,與作為符號的語言文字一起正在重構全新的、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師生共同獲取信息、知識,共享教與學的成果,即便天各一方,也能打破空間隔閡,上一堂高質量的網絡課程。現代信息技術,讓時空距離不再成為遙不可及的隔閡、障礙,幾萬公里之外進行教學,似乎就是當下面對面正在發生的聽說讀寫。現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正在成為教育領域新常態,現代信息技術在促成新常態的穩定與成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然成為教學的方法論。師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重要交往途徑,相向而行,從而走向彼此。
將語文教學的書頁翻開,輕輕壓上一枚名叫“現代信息技術”的書簽,雅致的語文便有了時代氣質。語文不能關門而教,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的“天”,語言實踐是語文教學的首選策略,語文教學還要根據時代特征順勢而為、因時而化,在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刷出更遠、更美的天際線。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效實中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