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玉,解丹坤,李逸
(1.中華女子學院藝術學院,北京 100101;2.北京工業大學通州校區,北京 101101;3.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
調查發現,2022 年大學畢業生數量達1076 萬,相對于2021 年的909 萬,又增加了167 萬,在畢業人數增長的同時,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逐漸增大。2022年,高校畢業生的CIER 指數達到歷史新低,這充分表明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極其嚴峻。截至2022年4 月份,約15.4%的應屆畢業生簽約了合適的工作,對比發現,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中,有46.7%的畢業生收到Offer,而2021 年這個數據為62.8%。伴隨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等,就業受到一定的干擾。據統計,2022 年4 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升至6.1%,其中青年失業率達18.2%。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同時,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同樣會導致就業形勢愈加嚴峻[1]。大學生就業難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影響不容忽視。文章結合當前嚴峻就業形勢,探討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及應對策略。
隨著就業人數增長和就業崗位的減少、疫情持續的影響、中小企業的困境、“00 后”開始進入職場等因素都會給大學生就業心理帶來新的變化。例如,學生在以下因素的干擾下,會產生較大的壓力。“讀了4 年大學,在家上了2 年多網課,與家人相處日久帶來的壓力”;“悅己主義”“佛系”“躺平”等;被迫選擇繼續深造、自由職業、慢就業、不就業等方式緩解就業壓力;更多學生選擇“求穩”,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受到熱捧。該研究選擇高校中的200 名面臨就業形勢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生104 名、女生96 名。
大學生出現焦慮和擔憂心理,也從側面表現出畢業求職的難度在提升,如果大學生無法實現最初的就業目標或者在實踐期間就業失敗,就必然會影響其情緒和心理。通常情況下,在大學畢業前期,大學生會在內心確定一個較為理想的工作目標,畢業后,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少學生會產生矛盾心理,并逐漸演變為焦慮和擔憂[2]。另外,在2022 年1076 萬大學生畢業的情況下,不少學生內心的焦慮和擔憂更甚。當然,在面對就業和失業、考研和考公、簽約和違約等問題時,大學生也會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調查發現,在自卑心理下,大學生通常會將其他人作為參照體系,并通過對比說明自身與別人的差距,以此表現出所謂的無能[3]。在自卑心理影響下,學生明顯缺乏勇氣,甚至排斥競爭,日常也表現出膽小怕事、畏懼失敗的性格特點。尤其性格偏于內向的法學生,人際關系范圍較小,易受到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干擾,產生不敢競爭的心理。
不少大學生希望將在書本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工作實踐,并期望通過努力去創造偉業,對出人頭地抱有渴望。受這種心理的影響,一些大學生會在無形中對自身進行過高評價,在設定就業目標時,明顯提升自身的期望值,甚至在選擇就業期間對就業單位極度挑剔,完全憑借個人理念去看待問題,想要獲得更高的收入[4]。在自負心理的影響下,這類大學生呈現眼高手低、不切實際的特點。
在出現盲目從眾心理時,大學生集中表現為缺乏主觀性,求職期間完全不考慮個人興趣,而是“隨大流”“直接跟隨他人選擇”等,這種心理也表明該類大學生多缺乏獨立性,實踐經驗不足,在求職時缺乏主見。具有盲目從眾心理的大學生并未全面了解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對于未來從事的職業和崗位缺乏正確認知,沒有足夠清晰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大學生可能更加在意他人的意見,甚至在別人的建議下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
大學生的過度依賴主要體現在缺乏獨立承擔責任、不具備獨立意識等,日常生活及學習過程中,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缺少拼搏進取精神。這種學生過度依賴家長及教師,在選擇工作期間也抱著被動接受的心理,尤其是在從小受到寵愛的條件下,學生只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其他方面毫不在乎,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偏差,不能獨立決策。這類學生在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環境時,明顯缺少奮斗精神,過度依賴身邊的親朋好友,甚至寄托于“走后門”、拉關系的方式[5]。
面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時,有些大學生表現為無所謂心理,對個人薪資待遇、發展空間、未來狀況等毫不在意。在出現這種無所謂心理時,大學生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部分大學生開始崇尚“悅己主義”“死守都市”“佛系”“躺平”。在社會就業市場趨于復雜、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大學生剛畢業且缺乏相關社會經驗,就業時很難做出合理性評價,如果對崗位、薪資預期過高,就可能面臨就業失敗的影響,進而產生明顯的挫折感[6]。
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在面對就業時,心理層面產生波動,會涉及較為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自身方面出發:第一,大學生個體存在認知偏差,有些學生在自我評價時太過浮夸,后續就業階段對自身的期望值過高,產生自負心理。對比發現,有些大學生則恰好相反,對自身評價較低,在受到自卑心理的干擾下,總是覺得各個方面不如其他學生,對自己缺乏肯定,對外界環境持有質疑,且擔憂就業失敗。第二,大學生沒有良好的準備意識。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在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時會束手無策,加上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在就業選擇期間存在較強的盲目性。第三,大學生不會正確處理挫折心理。不少大學生從小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不用擔心物質生活,成長中很少接觸挫折教育,沒有較強的意志力,且對挫折缺乏容忍,未曾明白艱辛困苦的真實含義。因此,在面對困境時,學生內心會產生較大的負擔,由挫折心理帶來負面影響。
多數家庭父母對子女寄予厚望,在倡導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現代化的高校教育正朝著“大眾化”方向發展,不過,多數家長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未曾降低,希望子女在受到更好的教育后,可以實現自身理想,發揮人生價值。基于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難以獲得滿意的高薪工作。在這種局面下,有些家長和大學生表示難以接受,在心理上產生挫折感。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果高校所設置的專業課程、投入的師資力量及規模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需求,即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就必然導致相關問題的產生。例如,從就業市場角度而言,其迫切需要的人才與學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無法對應,學生沒有掌握相關技術,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離。不少大學生就業時會有所擔憂,受到長時間的影響還可能出現抑郁狀況。
當前國際就業形勢相對嚴峻,整體上失業人口數量有所增加,我國同樣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企業在招聘人員時,更傾向于選擇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對應屆畢業生帶有偏見,加上當代大學生數量與日遞增,社會企業有了更多選擇,這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此外,在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期間,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單位面臨裁員、事業單位縮減編制等因素,均會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
高校要幫助大學生樹立自信心,采用多樣化的方式讓大學生正確認知自我,使其對未來就業充滿希望。第一,讓大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理論,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并充分利用在校學習的時間,了解并學習更多有關理想職業方面的內容;第二,組織大學生參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項目,積累有關經驗,強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交際能力、應變能力等方面的培養;第三,把握當前客觀現實條件,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其樹立健康科學的就業理念,加大對就業信息及政策方面的宣傳力度,讓大學生提前做好就業思想準備。
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期間,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相關挫折,受到失敗的影響極易產生消極情緒。因此,教師在培育期間要提高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第一,使大學生充分意識到,在整個人生中挫折難以避免,每位畢業生在就業期間均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只有樹立自信,對挫折保持正確的認知態度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才能夠樹立勇于挑戰的決心,通過努力不斷克服,最終走向成功。第二,對遇到的挫折進行準確定位。需要冷靜判斷出現挫折的原因,并及時找到關鍵所在,結合學生個體情況,有效改變挫折產生的情景或者直接消除挫折的負面影響。第三,面對挫折時保持坦然態度。在當前就業競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大學生離校求職必然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出現挫折或者受到委屈并不奇怪,大學生需要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并在面對挫折時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在出現問題后,應當學會自我調整心態,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經驗的積累,讓自己變得更為成熟,充分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渴望及要求。
家長或者學生對未來就業寄予厚望,大學生積極追求理想職業是能夠理解的,不過在實際生活中,也應當明確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要認清當前形勢,并正確樹立擇業觀。大學生需要結合自身興趣特征、喜愛特長、具備的專業技術能力等,將職業期望值設定到恰當的位置。在對個體就業期望值進行調整期間,家長和教師要提供相應幫助,避免學生出現急功近利的情況,并幫助學生擺脫虛榮和自卑的心理誤區。
高校要強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充分展現心理咨詢部門的工作職能與能動性,組織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活動、開展心理指導,并使大學生做好心理調節,正確認知自身并勇于面對現實。同時,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時,應確保其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從學生跨進大學校園開始,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計劃與設計,積極宣傳并解讀相關政策,讓大學生具有符合社會和企業需要的專業素質與技能,使其樹立良好的就業理念。
從宏觀層面出發,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在具體實踐期間,可倡導借助創業帶動就業。在明確提出鼓勵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充分意識到就業屬于民生之本,需要從擴大就業的角度出發,構建良好的就業環境,并依托完善化、公平化的就業制度作為保障。在推廣應用期間,要消除就業歧視現象,并對存在就業困難的大學生予以支持,及時提供相應的就業保障,并依托培訓、發放補貼、增設公益性崗位等方法,為大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等問題。
結合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分析,對上述不同心理因素實施統計,觀察各種心理的具體評分,無所謂及挫折心理、過度依賴心理、盲目從眾心理、自負心理、自卑心理、焦慮和擔憂心理的單項評分在1~4 分。若該種心理少量存在,就標記為1 分;若該種心理部分存在,標記為2 分;若該種心理存在,標記為3 分;若該種心理完全存在,標注為4 分,使用SPSS 22.0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應用上述對策后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變化狀況見表1。

表1 應用對策后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變化評分統計(分)
綜上所述,嚴峻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存在焦慮和擔憂、自卑、自負、盲目從眾、過度依賴、無所謂及挫折等心理。通過合理性分析,有效提出相關對策,即通過應用“有效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強化其就業信心”“使大學生正確認知挫折感并不斷提升抗挫折的能力”“正確評估對就業的期望并積極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學校要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就業心理指導”“創建良好的就業環境并制定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改善大學生的消極心理,促使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健康向上的就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