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寧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社恐”即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1]。社交恐懼癥主要表現為對社交人際接觸有強烈恐懼感,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伴有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有刻意回避行為;知道恐懼過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無法控制[2]。當今世界是人們聯系日益緊密的世界,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對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需求日益擴大。而“社恐”是困擾大學生的一個重大心理問題。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社恐”問題已嚴重影響和制約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廣大社會工作者的積極介入能夠對大學生社會恐懼癥的有效引導與治療發揮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是:在現如今的在校大學生群體中是否存在“社恐”的情況?大學生對自己的“社恐”程度如何評判?這種群體性的社交恐懼癥狀反映出當今社會怎樣的特征與趨勢?通過了解這些問題,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社交恐懼現狀,同時也可以為預防和改善這一問題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通過調查研究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的現狀并從其教育及成長環境入手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有助于幫助大學生社交恐懼癥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形成健康積極的心態并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協調發展。
本研究采用自填式問卷中的網絡問卷法,采用自編《關于當代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現狀調查問卷》,針對北京、山東、廣東等多地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收集和整理數據。本次調查共發放760 份問卷,收回問卷759 份,有效回收率99%。樣本中男生比例為58.1%,女生比例為41.4%,男女比例相當;樣本涉及藝術、醫學、體育等多個專業,涵蓋大一、大二等多個年級,確保了樣本的全面性與代表性。
在完成了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后,通過整理所收集的數據,本研究將所得信息按照內容分為三部分進行分析。
1.被調查者的“社恐”現狀
(1)問題:“課堂發言/自我介紹時是否會緊張?”
在問及“課堂發言/自我介紹時是否會緊張”這一問題時,71.18%的大學生選擇了“是”,僅28.82%的大學生表示不會緊張。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在一些常見的人際交往情境下,如課堂展示、自我介紹時,普遍表現出一種較為緊張的狀態。
(2)問題:“如果請你對自己的社恐程度進行打分,你認為你在哪個區域?”
從圖1 中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恐懼程度屬于中度“社恐”,而只有少數人認為自己不存在社交恐懼或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癥。

圖1 “如果請你對自己的‘社恐’程度進行打分,你認為你在哪個區域?”調研結果
2.成因分析
問題:“你認為大學生‘社恐’的形成原因是?”
從圖2 中可以看出,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社恐”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內在的性格因素或個人經歷,而只有少數人認為這一問題來源于外在的家庭環境或個人的逃避心理。

圖2 “你認為大學生‘社恐’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調研結果
3.解決方案
(1)問題:“你認為應該如何預防‘社恐’?”
通過圖3 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關于“社恐”問題的預防,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應該重視社會對人際交往和性格塑造產生的作用,而不僅僅只看重成績。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應該通過家庭教育引導其樹立健全的人格與開朗的性格,同時學校可以增設人際交往課程,培養相關能力。

圖3 “你認為應該如何預防‘社恐’?”調研結果
(2)問題:“如果你作為一個嚴重的‘社恐’患者,你希望?”問題:“關于大學生‘社恐’問題,你認為人們應該?”
(3)問題:“關于大學生‘社恐’問題,你認為人們應該?”
通過圖4、圖5 對以上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對“社恐”患者來說,希望人們從內心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在面對“社恐”問題時,人們應更重視患者的感受,給他們留出適應的空間,嘗試接納他們,而不是逼迫其進行社交。

圖4 “如果你作為一個嚴重的‘社恐’患者,你希望?”調研結果

圖5 “關于大學生‘社恐’問題,你認為人們應該?”調研結果
“社恐”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和心理問題,其形成原因較為復雜。通過調查發現,“社恐”既有家庭環境等外在因素影響,也有性格等內在因素影響。
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性格因素是導致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的主要原因。比起外部環境的影響,受訪者往往認為內在心理與性格更是造成社交上的障礙。在這一方面,國外學者布里·格雷戈里等人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即自信心越強,社會焦慮程度越低;反之,自信程度越低,社會焦慮程度越高[3]。本研究認為,受訪者的性格因素對其社交心理起到了關鍵作用,如天性內向、靦腆的同學,當其面對陌生的環境與人時更容易產生社交恐懼的焦慮與恐懼心理,從而影響其社會交往活動。而天性外向、開朗的同學,在面對新環境與新同學時,其社交恐懼程度則相對較低,在社交活動中表現正常并能較快適應新環境。
調查發現,遭受過一定程度校園暴力的學生,其面對新環境時社交恐懼程度較高。由此能夠看出,個人的負面經歷對其社交表現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校園霸凌、言語暴力會造成其心靈上的創傷,導致其在面對相似的社交情境或完全陌生的環境時,出于條件反射和趨利避害的心理,其會本能地回避一切可能使自身受到傷害的行為,逐漸恐懼社交,社交焦慮程度也不斷加深。同時,通過調查發現,從中小學時期以來一直從事班干部與學生工作的大學生社交恐懼程度往往較低。由此可見,正面的社交經歷會對人的社交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家庭環境也是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的成因之一。在幸福、小康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時往往表現得更加自信,社交能力更強。而在不完整或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得較為缺乏自信,社交恐懼程度也隨之加深。
除此之外,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許多大學生的家長會對孩子的交友進行干涉、提出要求,因此考慮到家長的要求,一些大學生更加謹慎地進行交友,而不敢主動地、廣泛地認識各種性格的朋友,甚至產生“社交恐懼癥”。
大學階段是“社恐”的高發階段,如不能得到及時引導與調節,會影響大學生的人生方向及發展。本次研究認為可通過開設專門的學校課程、開展有效的家庭教育、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等對策來預防和改善大學生“社恐”問題。
在學校教育方面,大多數受訪者強調,學校應該增強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與性格的塑造,而不是僅僅重視成績。因此,學校應該更加重視德育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更加重視對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方面,學校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內在修養勝過外在財富,改正部分大學生“攀富”虛榮心理以及由于家庭條件較差產生的自卑心理,幫助其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與交友觀[4]。另一方面,學校應通過心理健康等相關課程培養大學生平等、包容的觀念,從而減少校園霸凌、歧視、容貌羞辱等,避免對特定人群造成心理創傷而導致其對社交產生恐懼心理。
從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社恐”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廣大家長應該為子女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方面,家長應鼓勵孩子主動進行社交,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社交禮儀與風貌。同時,家長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應采取鼓勵式的教育方法,及時肯定孩子的優秀之處,而不是一味否定、批判孩子,從而幫助孩子克服焦慮、恐懼、自卑的心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對已經患有嚴重社交恐懼癥的大學生,應該開設相關心理輔導機構,深入了解導致其存在社交障礙的原因。對“社恐”患者的心理治療主要分為兩種,即認知行為療法和系統脫敏療法。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對患者內心對某種事物的錯誤認知和行為進行糾正和改變,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的一系列治療方法的統稱[5]。系統脫敏療法又稱交互抑制法,是指在安靜的環境中引導患者回想或暴露于引起恐慌或焦慮的環境,并通過心理放松的狀態來對抗這種恐懼,經過多次反復,最終使患者對恐懼對象的敏感程度逐漸降低,直至完全消失[2]。多種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和系統脫敏法對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的治療均有著良好的效果。
通過調查研究得知,大部分受訪者認為社會大環境應該多一些包容,不應該對“社恐”人群抱有偏見。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的改善需要通過宣傳教育讓人們了解、理解社交恐懼癥。同時,應增強對“社恐”問題的積極引導,強調“社恐”問題的嚴重性,從源頭預防社恐的產生,樹立重視全面發展與健全人格塑造的良好社會風氣,批判“他人即地獄”的錯誤文化觀念,引導積極健康的社會價值觀。
大學生是建設國家的棟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大學生只有通過認識更多的人,了解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才能不與社會相脫離,并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深入了解大學生“社交恐懼癥”的成因并尋求解決方案,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進行社會交往,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與綜合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