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銘,陳明裕,童欣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山東 威海 264209〉
實施“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提升新時代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系統化精細化水平的重要改革舉措,旨在推動高校深化教育培養模式、管理服務體制、協同育人體系、支撐保障機制改革,緊貼學生、全程全時全員育人服務,將學生社區打造為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三全育人”實踐園地、平安校園樣板高地,切實創造新時代高校版“楓橋經驗”。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自2015 年起進行書院建設,在2021 年7 月于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的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上被增設為試點高校[1]。2021 年9 月,校區迎來了“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以來的首批大學新生。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學新生就學適應狀況對學校推進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及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問卷調查參考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設計[2],對象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新生,調查時間為入學后1 月左右的黃金適應期,共發放問卷193 份,回收185 份,有效問卷數為176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20%。使用SPSS22.0 軟件進行信度檢驗。結果顯示,α 系數為0.898,故該部分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調查的學生中,女生21 人,占總調查人數的11.9%,男生155 人,占總調查人數的88.1%,性別分布比例符合學校總體招生性別比例;從獨生子女類型來看,獨生子女人數為108 人,占總人數的61.4%,非獨生子女人數為68 人,占總人數的38.6%;從考生類型來看,應屆學生人數為166 人,占總人數的94.3%,往屆學生人數為10 人,占總人數的5.7%,可見本次調查的對象獨生子女和應屆的學生人數較多。
學生適應狀況調查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十道題目的均值均在3 分以上,學習熱情、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等諸多方面都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影響。其中,第6 題“對現在的學習有很高的熱情”均值為3.66,表明學生初入大學校園仍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第8 題、第9 題、第10 題和第12 題的均值較高,表明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仍保有高中的基本學習習慣,追求積極上進;但是第13、14 題均分較低,表明由于大學授課環境、授課方式及課程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尚不適應;第15 題“總是擔心作業完成得不好”均分為3.06,在十道題目中呈現最低,說明學習方面的不適應對學生的自信心產生影響,并有可能產生持續影響。

表1 學習適應調查分析
人際適應狀況調查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十道題目的均值從2.24~4.34 不等,說明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的人際關系問題處理對學生的影響差異較大。整體維度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進入校園以后能夠很快適應人際關系,并且有朋友進行成長支持。第24 題“和室友相處得很融洽”均值為4.34,表明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寢室是人際交往的主要場所,并且能夠很快在寢室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第25 題“和別人發生沖突時,我不知道怎么辦”均值為2.24,為這一維度中的最低值,表明大學生對于沖突矛盾的處理仍欠缺方式方法,這也是后續產生宿舍矛盾及同學內部矛盾的根源所在。

表2 人際適應調查分析
生活適應狀況調查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其中第26~31 題的均值均在3.5 分以上,而第32~35 題的均值在3.5 分以下,甚至第32 的均值僅有2.36 分。由此可見,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對自己日常生活及花銷安排有得當規劃,但是學生對于外部規定尚未適應以及關于大學長期的目標規劃尚不清晰。

表3 生活適應調查分析
自我適應狀況調查分析結果如表4 所示,七道題目的均值從2.41~3.55 不等。不同學生對于不同方面的側重有所不同,但是整體來看學生能夠肯定自己的優點,對于學生所困擾的因素,教師在后續生活中應進行針對性輔導。

表4 自我適應調查分析
擇業適應狀況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此維度的平均得分最低水平,表明學生雖進入大學但是對于自己目前所學專業以及以后的擇業方向沒有清楚的認知。因此,應積極引導新生進行職業規劃,開展相關教育,幫助學生確定目標,由此也可提升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興趣,更好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總體滿意度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學生對進入大學后的生活滿意度較高,整體適應狀況良好,后續仍需從學習、生活、人際關系、職業規劃等多方面進行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緊扣國家人才需求戰略和學校辦學特色,聘請校內主要領導擔任書院領航導師,在新生入學的黃金時間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活動,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發展需求。同時以重大歷史事件及時政熱點為案例,開展精神宣講及知識普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筑牢政治思想陣地,充分發揮“一站式”社區的綜合育人功能,落實高校“立德樹人”。
高校新生入學以后,各地文化的差異使部分學生在生活上不能很快適應,進而有可能產生其他問題。對此學校應以“家國情懷”為主要切入點,以中華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特色活動。在中秋佳節之際,組織學生制作月餅,在體悟傳統文化的同時,疏解心中思鄉之情;開展“美麗中國,我愛家鄉”系列活動,邀請學生擔任家鄉文化的主講人和推薦者,賞家鄉美景,品家鄉美食,提升學生對于自己家鄉的認同感。在系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文化自信。
學校以書院為心理育人主陣地,建立二級心理輔導站,健全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針對新生入學后的不同階段,在自我探索、時間規劃、情緒管理等方面開展特色鮮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豐富日常活動,開展讀書會、觀影等活動促進朋輩交流,聘請校內外多位專兼職心理工作者入駐“一站式”學生社區,融聚多方資源,夯實心理健康工作基礎,擴大心理健康工作覆蓋面,持續推進心理育人建設。
為積極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創新教育進入學生社區,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整合校內外多方資源,立足書院一線服務學生。開設特色導師工作室,聚焦學生求職、升學等個性化需求,定期開展線下活動,進一步豐富“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內涵;邀請校外企業導師進校園,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專題講座論壇,并進行專業方面的解答,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盡快找到專業學習方向;創造性地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更高質量地就業創業,實現精準就業。多方共建,多措共舉,幫助學生提高擇業適應能力。
為培養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堅持以文化育人,繁榮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領域,提升大學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進而提升學生對于大學生活的適應度。
堅持打造一支以黨委統一領導、全體教職員工、校外導師及朋輩導師全員參與的育人隊伍,自上到下、相互配合,形成全員育人的合力。學校應落實好各類導師進社區的要求,多維度推進,充分發揮好育人隊伍的領航作用、示范作用、帶頭作用,將育人舉措落實到新生學習、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以學生實際需求及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提供各項成長服務措施,使新生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實現大學期間的健康成長[3]。
學生的適應教育應貫穿于學生成長的全過程,針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學生心理特征,對適應教育進行分類,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同時將入學適應教育與職業規劃、課堂教學、實踐環節、科學研究相融合,構建全面系統的入學適應教育體系[4]。
新生的入學適應教育在現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應該在不同領域及維度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教育。課程教育與課余活動之間進行聯動,既將入學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養正確的政治認識和價值觀念,又將教育滲透到各類課余活動之中,在實際參與中實現由外到內的轉變,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同時聯動不同空間,充分發揮宿舍教育的作用,使學生接受生活方式的教育,進而對其成長產生影響。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社團及各類組織的作用,幫助新生擴展視野,使新生盡快適應并不斷發展提升。以此類體制為依托,多方聯動,最終實現一個綜合的育人平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