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偉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其個人發展以及職業規劃會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要及時準確分析影響大學生心理變化的相關因素,這樣才能對人才培養與職業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大學生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積極向上,思維活躍,求知若渴,將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繁榮發展融合在一起。但是,受到環境制約、社會轉型與自身發展局限性等問題的制約,大學生的心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而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修養、心理素質、日常行為等。因此,要從大學生心理、行為等角度進行引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發展水平。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的暴力事件、自殺事件或是休學、退學現象逐漸增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中國疾控中心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有16%-25.4%的大學生都有著焦慮不安、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導致大學生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明顯的階段性,年級不同、學科不同、學習環境不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會產生不同影響。現如今社會要求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型人才,而家長希望大學生能夠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價值,在雙重層面的壓力下,大學生的行為、心理等都會發生變化,隨著壓力的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增加,若得不到良好的宣泄和解決,最終容易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甚至會步入歧途,走上不歸路[1]。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來源于家庭、社會、個人三方面,這與人的心理活動的復雜性是分不開的。人的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應是極為復雜的動態活動,此外,網絡信息紛繁復雜,良莠共存,而大學生思想不成熟,智力支持不足,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不強,無法解決理論與現實產生激烈的矛盾沖突,自然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或問題。
社會競爭的加劇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使人感到身心疲憊,社會的迅速發展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巨大的壓力。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缺點逐漸暴露出來,對大學生抗壓力、適應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環境、個人成長軌跡等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同時缺少獨立面對困難與問題的勇氣,再加上外部壓力,大學生的積極性、價值觀等都會受到影響。當前,許多大學生因為第一次離開父母而暴露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短板,他們無法適應集體生活,會感覺到孤獨寂寞,感覺到壓抑和焦慮,無法有效解決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極容易選擇極端做法[2]。
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工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的期望轉變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壓力,進一步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這對大學生的個人健康與發展等產生了直接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語言往往最容易讓人形成心理健康問題,對于正處在個性發展期的大學生來說,家庭成員的行動話語以及人際關系交往氛圍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學生個性的形成受到父母教養態度、方式和人格等因素的影響,其心理會發生明顯變化。有些父母會一味追求成績,而言語上對學生十分苛責,這些傷人的話語會削弱大學生的信心,從而引發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也有些家長會在孩子之間進行比較,為學生的個人發展設定了過高的期望值,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3-5]。
初次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往往對今后的生活有著美好的幻想,他們渴望能夠在社會中出人頭地,他們有著遠大的抱負,希望能夠發揮才能成為成功人士。由于現代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階段,許多大學生面臨著就業的壓力,部分大學生在社會當中迷失了自己,強大的社會落差導致大學生的身心受挫,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此外,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后,其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渴望獨立和經濟依賴會讓大學生遭遇矛盾,大學生想要獨立,卻又因為還在學習階段做不到經濟的獨立,獨立和依賴的矛盾會讓大學生對自己產生不自信的想法[6-7]。
剛步入大學的大學生正處于塑造三觀的狀態,而現在網絡中各方面的信息復雜,良莠不齊,許多大學生思想不成熟,缺乏經驗,導致對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強,一些大學生沉溺在他人建立的錯誤的三觀中,也有一些大學生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對整個社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許多社會人士會在網絡上大肆宣傳消極悲觀的事情,并加以自身的理解,給當代大學生傳輸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而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容易輕信他人的言語,從而被影響,對整個社會產生消極、悲觀乃至厭惡的情緒,久而久之,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8-10]。
每個人都有矛盾和情緒,良好的應對方式是將這些矛盾和情緒轉化為動力,面對過多的不良情緒,選擇合理的宣泄方式,一個成熟的人應當有自己的宣泄方式,不受他人影響。而現如今由于網絡的影響以及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宣泄情緒的方式往往為飲酒、抱怨、放縱等。不正確的宣泄情緒的方式會讓消極情緒更加突出,大學生由于剛剛步入社會,沒有太多的經驗,也無法分辨出宣泄情緒方式的好壞,不良情緒的長久積累會導致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與其個人生理發育、心理發育特點、性格特征、家庭環境、學校專業和社會環境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嘗試從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培養自我價值感三方面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的方式,期望可以幫助大學生緩解成長路上的不適,擺脫迷茫與困境。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聯系,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教育往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父母積極向上的思想會影響孩子的思想和性格,讓孩子也變得開朗。家庭教育是對學生影響最深的教育,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點在于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通過學生與家長間的溝通,讓家長了解大學生形成心理障礙的原因,并據此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家庭教育,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其學習環境、社會氛圍等因素的影響有著直接關系,所以,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善校園學習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而社會氛圍并不是學校單方面就可以改善的,所以,要根據學生的喜好及偏向,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社會中的新事物。例如,部分大學生有網癮,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并對大學生的上網時間進行引導與控制,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樹立信心,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與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逐漸成熟的時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培養,讓大學生在壓力面前保持樂觀的態度,以積極的情緒面對生活當中的壓力,積極進取,不畏艱險。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心理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可在大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引導大學生調節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大學不夠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配備以及活動都過少,導致了大學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并不能滿足現在的大學生,做不到全面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輔導員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發展。一方面輔導員可以通過閑暇時間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另一方面輔導員應當注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班內的大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建成良好的教育體系,選用合適的教育形式,確保輔導員的教育方式能夠影響大學生。
有效的心理疏導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及發展等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以及生活問題。針對學生面臨的問題和消極的情緒進行及時的解決和疏導,確保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與一些趣味活動,通過玩樂等方式發泄心中的不良情緒。在和同齡人相處的過程中,大學生也更容易敞開心扉,與他人進行交流從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自控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不足,針對這一情況,輔導員可以讓學生通過問卷的形式填寫自己的評價和認識,開啟相應的主題班會,讓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有助于學生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輔導員要幫助大學生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讓大學生在接受現狀的基礎上,能夠通過不斷努力,逐步實現理想中的自己。同時也要教育學生自己辨別網絡當中信息的可靠性,盡量減少學生因為網絡上的不實信息而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
可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進行引導,這對大學生的價值觀、職業規劃等有促進作用。在開展心理健康互動活動中,可采用團建活動的方式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并通過互助活動轉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一環節不單單需要輔導員和班內同學的努力,還需要學校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進行開展和推廣。
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有助于促進大學生之間的聯系,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也有助于緩解學生受到的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體育運動可以讓大學生獲得滿足的體驗;趣味性的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收獲快樂;競賽類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充滿動力;堅持性的活動或公益性的活動可以讓大學生有成就感。輔導員應督促大學生參與學校開展的相關活動,當大學生的生活足夠充實時,就會很難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
教師和學校要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急性。學校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人生。要創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達到每一位教師手里,要求輔導員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情緒,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各種心理困擾。要求輔導員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檔案,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與學生進行深度溝通。針對教師和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干部進行系統的培訓,讓他們知道各自的任務,各司其職,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11-12]。
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因此要格外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確保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有部門應各司其職,輔導員要承擔起溝通疏導的作用,學校要提供相應的專業團隊,家長需要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家庭教育,社會則需要提供良好的氛圍,而大學生要做到積極配合,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教師可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將多學科的成果相融合,構建更為豐富的教育體系。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可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許多困境。而對于學生個人而言,要采用多種渠道,敢于直面并解決自身的相關心理問題,培養獨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學會對心理的變化進行自我調節,適應社會的需求,在壓力與機遇并存的時代中成長。
高校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快速發展的多元化社會難免會出現種種不適應,從而產生諸多心理問題。新形勢下,為了消除大學生心理危機,增進身心健康,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遵循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動員各方力量,通過校園、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培養學生積極樂觀、自信、和諧的健康心態。以務實的態度、有效的辦法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為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