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小說翻譯的譯敘行為建構

2023-07-17 00:00:00彭白羽
翻譯界 2023年1期

摘 要:修辭敘事學聚焦“關系”和“效果”兩大修辭特征,突破單一的文本視域,經歷了從經典修辭敘事學到后經典修辭敘事學的歷時轉變。其中,后經典修辭敘事學打破作者—讀者的單向交際路徑,建立了敘事主體之間的循環交際路徑,自此為翻譯敘事中的譯者行為批評提供了“間性”視域。本文結合后經典修辭敘事視域審視譯者行為,以人物層、敘述層、結構層的交際維度作為考察路徑,提出“譯敘行為”建構模式,旨在揭示小說翻譯過程中文本和人本的二重性,繼而建構譯者行為研究的修辭性轉向。

關鍵詞:后經典敘事;修辭敘事;小說翻譯

A Translator Narrative Behavior Model for Fiction Translation

PENG Baiyu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bstract: Evolving from classical to postclassical, rhetorical narratology moves past the locus of textual analysis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s of relationship and effect. When interpreting a narrative, we can draw on postclassical rhetorical narratology to identify a feedback loop among authorial agency, textual phenomena (including intertextual relations), and reader response, which sheds a dialogic light on the pattern of translator behavior. This study elaborates on the translator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lassical rhetorical narratology and proposes a Translator Narrative Behavior Model on the communicative plane of character-character, narrator-narratee, and implied author-implied reader. It intends to bring about a rhetorical poetic turn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or behavior in fiction translation.

Keywords: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rhetorical narratology; fiction translation

修辭敘事學圍繞“關系”和“效果”兩大修辭性原則,結合“隱含作者” /“隱含讀者”概念的思辨性嬗變,一反英美新批評的“文本性”視域,將重心聚焦于敘事交際的“人本性”(布斯,1986)。美國敘事學家詹姆斯·費倫(James Phelan)繼承發展了這一理論,推動了修辭敘事由經典邁向后經典,實現了由創作主體性到交際主體間性的轉向,即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敘事模式由操縱式控制誘導發展為對話式間性體驗;由結構化的技巧性文本規范到建構性的語境化多維闡釋(Phelan,2005、2017)。隨著翻譯研究由實體本體到關系本體的視角轉換(馮全功,2012),譯者行為從單邊化主體性視域中逐步淡化,成為文學翻譯活動中建構作者、文本、讀者三位一體對話關系的操作性銜接手段,同時也是實現跨語際詩學對話、文化交流的功能性傳播媒介。為此,后經典修辭敘事學憑借其“居間”的研究路徑,為小說翻譯中譯者敘事的行為導向提供了強有力的闡釋路徑。立足翻譯與經典修辭敘事學界面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首次結合后經典修辭敘事視域審視譯者行為,試圖打破先前的線性單向交際模式,以人物層、敘述層、結構層的交際維度作為考察路徑,提出“譯敘行為”建構模式,旨在揭示小說翻譯過程中文本和人本的二重性,繼而建構譯者行為研究的修辭性敘事轉向。

1 關系導向下的翻譯敘事交際模式

修辭敘事學與小說翻譯界面研究始于對譯者“話語顯現”(discourse presence)的概念化闡釋,并以此佐證譯者的主體性存在;同時,查特曼(Chatman)的經典修辭性敘事情境交際模式(如圖1所示)受到翻譯學者的青睞。自此,“隱含作者”和“隱含讀者”等概念相繼被引入翻譯敘事的主體性研究,并通過引入“隱含譯者”等相關概念,聚焦兩組文本的語際銜接,圍繞真實譯者的交際功能、真實譯者和隱含譯者的關系等問題,展開對翻譯敘事交際的經典模式探討。

1.1 翻譯敘事交際的經典化修辭模式

基于查特曼的敘事情境交際模式,西亞維(Schiavi)描繪了敘事作品在翻譯過程中的情境交際模式(如圖2所示):譯文的真實讀者所獲取的敘事文本信息源自兩位交際主體——真實譯者和原作作者;真實譯者在閱讀原作的過程中,熟悉原作的敘事常規和技巧,置于敘事文本內,發揮原作隱含讀者的鑒賞力和闡釋力,以意逆志,深入感知隱含作者的意圖所在;真實譯者在創作譯文的過程中,除了傳遞原作作者的信息,還要遵循目標語文化語境賦予的一系列創作規范和敘事成規,熟諳譯作敘事話語的創作原理,完成再敘事的符碼化建構,而這一成規的文本化客體便是隱含譯者的棲身之地,并以敘述者的聲音為交際媒介,拉近目標語讀者和異域虛構世界之間的距離(Schiavi,1996)。如此看來,西亞維提出隱含譯者的初衷是為了佐證真實譯者的意志性。在兩組相連的交際模式中,她特意將原作中的隱含作者置于敘事文本之外(區別于查特曼),賦予其交際主體性,以此呼應隱含譯者在譯文創作中的交際功能;把真實譯者置于原作的敘事文本之內,在閱讀行為層面拉近譯者和原作隱含讀者的距離,卻在闡釋實踐層面割裂了真實譯者和隱含譯者的本體存在關系,模糊了真實譯者和譯文敘述者之間的交際途徑。

為此,烏沙利文(O’sullivan)意識到譯者的多元讀者身份,將真實譯者同原作的隱含讀者分離出來,還原其真實讀者的身份,凸顯譯者的文本外交際主體性;鑒于原作和譯作的隱含讀者群不同,在譯作中理應出現一位隱含譯者與其呼應(O’Sullivan,2003)。在此基礎上,烏沙利文繼承了查特曼、施密德(Schmid)對隱含作者的解讀,認為隱含譯者處于譯作的內文本交際層,并由其生發出敘述者、受述者和隱含讀者(如圖3所示)。也就是說,隱含譯者既是基于文本生產和文本接受的一個概念,又是基于句法和語義的一個概念(尚必武,2011)。按此邏輯推演,隱含譯者應處于無聲狀態,在譯作中真正的發聲組合是原作的敘述者和真實譯者,隱含譯者僅僅作為語義參與者,而沒有發揮語用參與者的交際功能。芒迪(Munday)將西亞維的交際模式分成兩組平行的交際模式(如圖4所示):強調突出了兩組參量的關系:原作作者和真實譯者;原作隱含作者和譯作隱含譯者(Munday,2008)。在翻譯過程中,真實譯者和隱含譯者扮演了原作作者和隱含作者的角色,在譯文的敘事話語建構中得以“顯身發聲”。事實上,既然強調譯者的顯身又何來隱含一說?然而,芒迪有意規避了“隱含譯者”概念的矛盾性,重點從語言文體層面展開對譯者風格的探討。

以上三位學者相繼肯定了“隱含譯者”在翻譯敘事情境交際模式中的交際位置,就其概念本身的矛盾和歧義作了規避。博伊登(Boyden)針對

“隱含譯者”的來源和定義,指出其概念的模糊性:(1)隱含譯者扮演了原作中隱含作者的角色,是否沿襲了隱含作者概念自身個性化/主觀性—非個性化/客觀性的矛盾性?(2)隱含譯者到底是譯文敘事規范的文本投射,還是真實譯者的“第二自我”?(3)敘事交際模式中,隱含譯者和譯文敘述者之間的線性關系如何解讀?如何識別隱含譯者的存在?(Boyden,2014)圍繞三組疑問,博伊登結合后經典修辭敘事學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費倫對隱含作者的定位:是真實作者的精簡變體(a streamlined version),是真實作者的一小套實際或傳說的能力、特點、態度、信念、價值和其他特征,這些特征在特定文本的建構中起積極作用(申丹,2008);認為真實譯者本人是以譯作隱含作者的身份發揮交際功能,與原作作者一起合作完成一部譯作。所以,無須再多出一個隱含譯者概念,否則便加劇了整體交際模式的復雜性和歧義性(Boyden,2014)。艾爾斯泰(Alvstad)則從讀者意識角度對“隱含譯者”這一概念提出異議,通過引入“翻譯協定”的理念,提出在閱讀翻譯文學作品時,譯文讀者心中并沒有將“譯者”納入“在場”狀態,潛意識層面依然將文本的創作主體訴諸于原作作者之筆,從而導致隱含譯者的身份置于架空狀態(Alvstad,2014)。也就是說,目標語讀者將譯作等同于原作,根據其敘事話語的結構整體推導出“隱含作者”的形象,而非“隱含譯者”。同時,這也揭示了敘事學家不會刻意留心翻譯敘事文本與原創敘事文本之間的話語差異,將譯者視為完全透明化的存在狀態。

事實上,在小說翻譯的敘事交際情境下,隱含譯者概念的存在能否充分揭示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呢?如何識別隱含譯者在翻譯敘事中的建構過程?如何處理隱含譯者和真實譯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所有問題的源頭理應追溯到布斯(1986)提出“隱含作者”概念的潛在初衷:在20世紀中葉新批評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作者及其意圖遭到排斥,這一概念中的“隱含”指向文本,強調以文本為依據推導出來的作者形象,故符合內在批評的要求,同時又使修辭批評家得以在文本的掩護下,探討作品如何表達了“作者”的預期效果(申丹,2008:142)。申丹結合社會歷史層面對隱含作者概念作出判斷與解讀。作為一種權宜之計,隱含作者的提出既規避了逆流而上的窘迫,同時也沒有違背芝加哥學派對文本背后意圖效果的追逐。然而,隨著描寫譯學研究范式的興起,真實譯者從幕后走向臺前,其主體性認知思潮迭起,譯者在目標語文化語境的驅使下彰顯了積極的創造性。既然強調譯者在翻譯中的敘事聲音,何須再借助一個隱含譯者概念將文本闡釋和譯者意圖予以割裂呢?所以,僅僅從隱含作者層面衍生出隱含譯者,只會造成對譯者主體性認知的誤讀和曲解。

再把目光投射到上述幾位學者描繪的翻譯敘事情境交際模式圖上,不難發現,所有模式均沒有擺脫查特曼線性、單向的交際路徑,如果直接用于翻譯敘事語境,將無法揭示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也無從識別真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行為路徑。身為敘事話語信息的擺渡人,譯者既是接收者,又是傳播者。論其再敘事的行為導向,如若過分強調交際主體性,便會失去原文定向性的客體化制約;反之,一味反哺文本自足的結構化模式,又會拘囿于語言工具的規約化模式。這種結構—解構二元對立的思維慣性會導致譯者的敘事行為從絕對主義走向相對主義,終將走向虛無主義的無解深淵。行為解構之后如何復原對翻譯敘事本體的合理性闡釋?如何捕捉譯者的意志性及其在譯文中的角色變化?事實上,在翻譯活動中,譯者行為并非發生在真空里,而是處于創作者和接受者之間的動態交際環境里。自此,后經典修辭敘事為翻譯敘事交際模態提供了“間性”視域。

1.2 翻譯敘事交際的后經典化修辭模式

修辭性敘事學擇取修辭維度,探討“敘事如何運作”,主要涉及作者、敘述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關系(申丹、王麗亞,2010:171)。從經典到后經典,修辭敘事學從強調主體性,即作者的修辭旨向和文本建構,發展成一種主體交互性,即作者代理、文本現象、讀者反應的修辭三角。這兩種立場相輔相成,實現文本性和人本性的融通和融統:“通過文本的各種敘事技巧、敘事方法探討作者、隱含作者、敘述者、小說人物、讀者等之間的交流關系以及這種關系所產生的修辭效果和美學效應”(馮全功,2012:26-27)。透過后經典修辭敘事管窺翻譯本體研究,以間性視角為切入點,進一步見證翻譯交際本質由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轉向,同時對譯者的話語“在場”表征也由敘述“聲音”層面轉向敘述“行為”層面。

譯敘行為的建構正是發軔于翻譯關系本體視域,在功能維度上審視翻譯過程中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修辭性交際特征;基于修辭效果的評價機制,建構一種“行為儀式”,審視譯者對敘事策略和翻譯策略的雙重駕馭。換言之,譯者的敘事行為不僅是一種主體性表征,而且呈現出共時性和歷時性的雙重動態化交際維度,即共時性以文本邏輯為準,歷時性因交際語境而異。事實上,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執行中樞,其行為模式在后經典修辭敘事視域的審視下可以詮釋為:出于一個特定的目的在一個特定的語境給一群特定的讀者重述(retelling)一個特定的故事;重述的形式體現為夾敘夾譯的譯敘行為。在小說翻譯的過程中,作者—譯者—讀者之間的關系便會投射到敘事層面;通過對翻譯敘事過程的考察,以此探尋譯者的敘事聲音“在場”、話語取向及其轉述文本價值取向的動因(彭白羽,2020:113)。

立足于翻譯關系本體視域,如何利用后經典修辭詩學的“居間性”搭建譯敘行為的修辭交際模式呢?首先,我們需要結合后經典修辭詩學審視翻譯過程中譯敘行為的交際模態。翻譯,作為一種藝術活動,自然離不開參與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影響。結合后經典修辭詩學的交際模式(如表1所示),我們可以將整個譯敘行為活動整合為修辭性閱讀和修辭性闡釋模式圖。修辭性閱讀是建立在譯者以多元讀者身份完成的敘事判斷與原作敘事進程之間的交互式對話之中,其對話的內容和形式則通過修辭性闡釋的過程予以展示(如圖5所示)。

譯者作為原作的特殊讀者和普通的消費型讀者不同。消費型讀者主要以消遣娛樂的態度欣賞作品,純粹表現為一種個人化閱讀行為,立足于自己的審美傾向和趣味來理解和闡釋作品,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專業的譯者則不會停留于對作品的欣賞層面,而是要上升至鑒賞的高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賞者”,而是以科學、研究的態度成為作品的“鑒者”,吃透原文,挖掘表層敘事背后的意蘊。如何成為一名原作的研讀者?答案離不開修辭性閱讀和闡釋行為的交際模式。

首先,修辭性閱讀的交際模式建立在后經典修辭詩學中的“四維讀者觀”的概念,譯者要清晰地辨別在閱讀過程中,自身所面臨的四種讀者“取位”(position)。四種讀者分別對應四組交際層次:一是人物與人物交際層,二是敘述者與受述者交際層,三是真實/隱含作者與作者的讀者交際層,四是真實/隱含作者與真實的讀者交際層。置身于這種多元關系網絡的敘事空間里,譯者從不同讀者身份出發,對于原作敘事元素的文本配置(人物層、敘述層、結構層)隨著敘事進程的推進,進行敘事形式的闡釋判斷、道德價值的倫理判斷和敘事美學的審美判斷。在此過程中,譯者的判斷過程不僅遵循由內向外的修辭性文本導向閱讀過程,同時完成由外向內的跨域性文化導向閱讀過程,最終是以兼具共時性和歷時性的理解模式實現意義的提取。

其次,修辭闡釋的交際模式建立在譯者在異域文化語境內完成源語作品意義的轉換和重構過程。文學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創造、創作活動,是模仿與創作、再現與表現的辯證統一。文學意義的開放性、思想觀念的復雜性、形象的多義性、感覺情緒的不穩定性、語言表達的詩意曖昧性,都為譯者提供了一定的再創造空間(王向遠,2015)。而所謂再創造,是譯者作為話語中介,實現源語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跨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具體表現為:譯者一方面以隱含作者的方式傳遞原作的創作意圖,另一方面兼顧譯文讀者的審美和倫理取向,以真實作者的身份重構原作的話語形式。小說的魅力在于講述,故事為何如此呈現、聆聽的價值何在、講述過程中發生何等變數,這些“潛藏的故事內容”都需要從作者的敘述行為中找到答案。同理,小說翻譯的魅力也在于講述,那些潛藏的故事內容需要從譯者的譯敘行為中尋找答案。

事實上,故事一旦重述,總會發生變數,如同原文在翻譯過程中也會有所改動。翻譯是文本在不同語言體系之間游走,歷經一系列的解碼和編碼、分解和重塑,喚起讀者一份全新的閱讀體驗(Bassnett,2014)。譯敘行為的修辭性交際模式既體現了后經典修飾詩學的多維動態視域,同時翻譯敘事作品的跨語域交際也為修辭詩學的本體研究拓寬了思路,譯者的“實體性”真實讀者身份使得修辭詩學對真實讀者的考量更加客觀、系統和科學,提供了一種回溯性、反思性的批評視角。

2 譯敘行為的修辭性建構路徑

小說英譯的過程是譯者基于對敘事話語的閱讀和闡釋,開啟“夾譯夾敘”的譯敘行為。譯敘行為的動力機制在于譯者對多元敘事元素(包括人物行為、敘述視角等)作出多維度(審美、情感、倫理、政治)的報道、闡釋和評論。為此,“譯敘行為”的建構突破了敘事的結構化維度,一方面由結構化走向了關系化,另一方面從文本層提升到了人本層。譯敘行為融合了譯者修辭性閱讀和闡釋的雙重建構路徑。結合圖5所呈現的譯敘行為修辭情境模式,譯者通過不同讀者身份的轉換,展開多維敘事層次的交際模式:體驗人物與人物之間、敘述者與受述者之間、隱含作者與作者讀者及真實讀者之間的表情達意。同理,小說翻譯不僅僅是對已有文本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信息轉換,而是賦予了譯者的思想溫度,借助原作各種敘事特征與作者展開一場對話,尋找一種共鳴,繼而達成一種共識。所以,譯敘行為是以譯者的多元讀者身份介入為起點,借助敘事作品的構造特征,展開多維度、多層次的修辭性交際活動。因此,結合后經典修辭敘事的交際模式,選取微觀人物符碼層、中觀敘述變焦層、宏觀結構進程層三個維度完成譯敘行為的建構。

2.1 微觀人物符碼層

里蒙·凱南(Rimmon-Kenan)在解釋何為敘事虛構作品時指出“敘述”一詞的內涵:“(1)把敘述內容作為信息由發話人傳遞給受話人的交流過程;(2)用來傳遞這個信息的媒介具有語言性質——正是這一性質使敘事虛構作品區別于采用其他媒介的敘事作品,如電影、舞蹈、啞劇等”(凱南,1989:15)。既然要傳遞信息,就需要一個媒介物,這個媒介物就是符號。誠然,敘事是一種話語行為,由敘述主體承載,沿襲自身特定的聚焦路徑,故事化地再現給受眾;故事化本質上就是意義的符號化。

為此,從微觀符碼層介入考察敘事人物交流行為,其符號化的過程就是交際主體對于語言等不同形式的符號代碼進行編碼—解碼的意義建構過程。完整的交際模式正是由敘事人物意向化行為編碼和受敘者的情境化闡釋解碼彼此交織而成,從而實現多元信息符碼化分享的傳播路徑。將人物身體描寫納入人物交際層,從外貌、動作、肢體形態等符碼信息切入,凸顯其筆下獨特人物形象的符碼化塑造,從而構成一組新的對話關系。正所謂,“對話關系不是存在于具體對話的對語之間,而是存在于各種聲音之間、完整的形象之間、小說的完整層面之間(大型對話),而同時在每一句話、每一個手勢、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對話的回響(微型對話)”(巴赫金,1988:353)。

敘事的任務不僅是發掘意義,而且是產生意義,在不同的領域中以釋義的方式產生新的文本,也就是說,創造出新的意義。因此,譯者的任務不僅是符號的釋義,更可以是符號的二次選擇和組合,即符號的創造;同時這種創造是一種交互式的主體間對話,譯者在破解人物對話的過程也是同人物、敘述者之間的多重交際,即“翻譯等值可以通過在譯入語讀者身上喚起與源語使用者相似的體驗而獲得,這種體驗是以一系列相互作用的符號所存取的”(Hatim,2001:131)。最終,譯者在微觀符碼層的閱讀體驗集合了一場詩意的冒險,集合了信息還原之真、身體意象之美、價值取向之善三個維度的建構導向。

2.2 中觀敘述變焦層

繼微觀的人物對話和身體意象的交際符碼層之后,譯敘行為建構的第二條路徑是源自敘述層的交際模式。敘述者作為隱含作者與人物之間的關系紐帶,向內展示人物思想,向外凸顯作者意向。譯者以受述者的身份進入敘述層,首先需要明確敘述者在敘事交際過程中的定位。

關于敘述者的交際定位,查特曼囿于故事—話語的二元對立思維,認為敘述者必須固守在話語空間疆域,不能侵犯故事空間;敘述者不應該把講述或顯示故事的行為與經歷事件、“看”事件混為一談(查特曼,2016:140)。也就是說,在故事和話語的二分法范式中,敘述者和人物分屬兩大陣營:只有人物可以充當聚焦者、感知者和經驗自我,而敘述者只是再現的工具,充當報道者和敘述自我。事實上,感知者和敘述者并非不可兼容。一位敘述者的報道恰恰來自他/她本人的聚焦定位和感知路徑。費倫對經典修辭敘事的聚焦觀進行了修正。他認為,敘事聚焦并非人物視野、知識同敘述者視野、知識之間的復雜關系,而純粹屬于“誰感知”的問題(Phelan,2001:63)。所以,敘述者和人物一樣,具有感知和聚焦的空間,同時由于受到俄國文學理論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復調雙聲”(double voice)概念的啟發,費倫提出了雙重聚焦觀。雙重聚焦打破了傳統的故事—話語的二元邏輯,強調敘述者可以沖破話語的屏障,與故事層之間建立一種“感知”界面,即“帶有敘述者視角標記的途徑”,這不僅是對故事世界的報道,同時也是敘述者對這個故事的感知(尚必武,2007:32)。雙重聚焦對于譯敘行為的動態閱讀和闡釋過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此,譯者可以沖破故事—話語的二元邏輯屏障,對人物層被講述者“經驗自我”的感知維度上增添一個講述者層面的“敘述自我”,關注二者之間的距離變化;同時,譯者以真實讀者的身份介入原作的敘事進程,以“真實自我”的存在完成對“經驗自我”和“敘述自我”的報道、闡釋、評價。雙重聚焦的創作手法不僅拓展了故事空間,強化了人物的歷史際遇和民族認同,同時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譯敘行為在敘述層維度上以譯敘變焦的方式予以建構,即譯敘焦點的配置問題。聚焦是在縱聚合段上對選擇加以限制,當這種縱聚合變化投影到橫組合上,敘述發生標示性的變化。為此,敘事文本是底本作為一種縱聚合段在橫組合軸上的投影,從底本到敘述文本的變化,就是替代和變形的過程(趙毅衡,1989)。同理,翻譯文本則是以原作為底本,借助變焦化的譯敘行為,完成縱聚合和橫組合的投射。而所謂替代和變形的過程,就是以視角的變換為切入點,以讀者取位的交迭為投射路徑,由微觀的符碼層的選擇過渡到敘述層的組合,最終走向宏觀結構層的整體建構。

2.3 宏觀結構進程層

從微觀人物層的符碼闡釋,到中觀敘述層的變焦取位,譯者與原作真實作者/隱含作者之間的修辭性交際發生在宏觀的結構配置層。換言之,譯敘行為將會伴隨譯者的結構性閱讀和闡釋予以建構。托多羅夫提出,閱讀就是把文學作品看作一個系統,并努力闡明該系統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不對作品作原子式的分析,而旨在識別作品的結構和系統;在找出該作品的結構和系統之后,主要不是論述它的獨到之處,而是探討它與其他作品的共同點(胡亞敏,1998)。顯然,經典結構主義敘事的“大一統”思想,強調了結構的先驗性和規約性,試圖建構一套統一的結構范式。然而,后經典視域下的修辭性閱讀更加注重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互動,以敘事結構為媒介,共同參與意義的建構。

費倫在談及結構配置的交際維度時,列舉了敘事進程中空間場景的橫向并置和縱向排序以及時間線的斷層配置,而正是借助時空架構中的空白和縫隙,為讀者搭建了一個交際平臺(Phelan,2017)。針對文本空白,伊瑟爾認為,空白中止了圖式的聯結性或中斷了“最優聯結”,遂成為讀者想象的催化劑,促使他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干預或調整已建立起來的聯系(伊瑟爾,1991:249-251)。而對于空白的填充,費倫提出了“倫理取位”的方法。取位是閱讀倫理研究法的一個中心建構,這一概念把“行為緣由”和“所處位置”一并放在倫理視角之下。具體說來,敘事里所處的任何一個倫理位置都是四種倫理情境互動的結果,即故事世界中人物的倫理情境、敘述者的倫理情境、隱含作者的倫理情境和真實讀者的倫理情境(Phelan,2005:23)。

宏觀結構層的譯敘行為旨在實現翻譯過程中閱讀和闡釋行為的對接。典型的結構主義范式的閱讀行為模式,甚至文本的出現,使得作者和讀者的存在帶有模糊性。后經典修辭詩學恰恰彌補了二者之間的代溝,而翻譯活動所衍生的譯文文本便是把譯者的書寫行為和閱讀行為進行了一個巧妙的結合,即譯敘行為的本體所在,是一種具體化的實踐本體,通過閱讀和闡釋行為對文學作品進行具象化感知,并以差別性特征為存在形式,再現藝術作品與讀者對藝術作品的解讀之間的差異性。

3 結語

小說的本體是敘事,而小說翻譯的本體則是譯敘行為的建構。翻譯作為一種中介行為,本質上并非是對異域文化特征的簡單化模仿,而是一種體驗性的兼容和協調;譯者作為這種中介行為的主體,以其多元讀者的身份介入翻譯敘事進程中,與各個敘述主體建立多維的交際路徑。通過對翻譯敘事行為的考察,即微觀人物符碼層、中觀敘述變焦層和宏觀結構進程層,探尋譯者的話語取向及其轉述文本價值取向的動因:以一種循環式、交互式、遞歸式的修辭交際模式,從他者出發,再回歸他者,并借此完成從自我出發,體驗他者、回歸自我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再認識。

參考文獻

ALVSTAD C, 2014. The translation pact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3(3): 270-284.

BASSNETT S, 2014.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BOYDEN M, 2014. Voiceless ends: Melville’s Benito Cereno and the translator in narrative discourse [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3(3): 255-269.

CHATMAN S,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TIM B, 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UNDAY J, 2008. Style and ideology in translation: Latin American writing in English [M]. New York: Routledge.

O’SULLIVAN E, 2003. Narratology meets translation studies, or, the voice of the translator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J]. Meta, 48(1-2): 197-207.

PHELAN J, 2001. Why narrators can be focalizers—and why it matters?[C]//In PEER W, CHATMAN S,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narrative perspectiv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HELAN J, 2005. Living to tell about it: arhetoric and ethics of character narration [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HELAN J, 2017. Somebody telling somebody else: arhetorical poetics of narrative [M].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CHIAVI G, 1996. There is always a teller in a tale [J]. Targ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8(1): 1-21.

巴赫金,1988. 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北京:三聯書店 .

布斯,1986. 小說修辭學[M]. 華明,譯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查特曼,2016.術語評論:小說與電影的敘事修辭學[M]. 徐強,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馮全功,2012. 從實體到關系——翻譯研究的“間性”探析[J].當代外語研究,(1):48-52+64.

胡亞敏,1998.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凱南,1989.敘事虛構作品[M]. 姚錦清,等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彭白羽,2020. 譯者行為批評與譯者修辭性譯敘行為建構——以紀實文學《梁家河》英譯為例[J].山東外語教學,(4):110-120.

申丹,2008. 何為“隱含作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36-145.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尚必武,2007.敘述者聚焦、雙重聚焦與倫理取位——詹姆斯·費倫的修辭性敘事聚焦觀探析[J]. 江西社會科學,(7):32-40.

尚必武,2011. 隱含作者研究五十年:概念的接受、爭論與衍生[J]. 學術論壇,(2):79-86.

王向遠,2015.翻譯文學導論[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伊瑟爾,1991. 閱讀行為[M]. 金惠敏,等譯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

趙毅衡,1989.文學符號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責任編輯 劉曉峰)

作者簡介:彭白羽,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修辭敘事、譯者行為批評。

作者電子郵箱:baiyu_peng_stella@163.com

本文系西安外國語大學校級一般項目“陜西紅色文學英譯的敘事化形象建構與傳播”(22XWC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 成人国产|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精品色综合|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第一页|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在线网站18禁|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538国产视频| 国产拍在线| aaa国产一级毛片|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流白浆视频| 91丝袜乱伦|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婷婷六月综合| 欧美激情福利|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久久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超碰免费91|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网|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91偷拍一区|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制服丝袜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无码人中文字幕|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亚洲视频黄|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男女天堂|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国内a级毛片| 国产丝袜精品|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