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翻譯史與譯論史之辯與辨

2023-07-17 00:00:00王俊超
翻譯界 2023年1期

摘 要:翻譯史和譯論史是一對常被混淆的概念,一般認為后者是前者的組成部分,兩者為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本研究則認為翻譯史和譯論史是相互包含、一體兩面的關系。本文運用史料統計和文獻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概念溯源、觀點述辯、概念辨析等層面考辨概念的內涵特征,為“翻譯史”和“譯論史”正名,并在此基礎上重構兩者之邏輯關系,以期對中國翻譯史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翻譯史;譯論史;概念辨析;史實;史學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History:

Concept Distinction and Analysis

WANG Junchao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bstract: The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history” are often confused with each other. The latter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part of the former. This paper argues, however, that the two are mutually inclusive. Drawing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ata and document analysis, it examines the connotative features of the two concepts and reconstructs their relationship. This concept distinction may benefit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Keywords: translation history; translation theory history; concept analysis; historical facts; historiography

1 問題緣起

近年來,翻譯史研究蓬勃發展,相關研究日益增多(張汨,2022;歐陽鳳,2021;陽鯤,2018),但是不同的翻譯論著中卻存在“翻譯史”和“譯論史”概念混淆使用的問題。其實這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所不同。翻譯學界一般認為,翻譯史是由翻譯實踐史和翻譯理論史兩個部分構成,本研究卻提出這樣的假說:翻譯史和譯論史并非表面呈現的包含與被包含、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而是相互包含、一體兩面的關系。為論證這一假說,本研究采用史料統計和文獻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前者是對題目中含有“譯思”“譯論”“譯學”的論著進行歸類統計,篩選出有關“翻譯史”或“譯論史”的著作;后者是分析相關文獻對“翻譯史”和“譯論史”概念的認識。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本文從概念溯源、觀點述辯、概念辨析等層面考辨這對概念的區別性內涵特征,對研究假說進行論證,進而提出“翻譯史”和“譯論史”概念及其關系的正解。

2 概念溯源

2.1 “翻譯史”概念的提出與沿革

據《中國譯學大辭典》,翻譯史是記敘人類社會翻譯活動與人們對翻譯認識的歷史(方夢之,2011)。國內早期對翻譯史的認識多是二元的,如翻譯史和翻譯文學史(王克非,1997),翻譯發展史和翻譯理論史(劉宓慶,2005),翻譯活動史和翻譯認識史(方夢之,2011)等。然而,國外對翻譯史的認識多是三元論:1972年,霍姆斯在《翻譯學名與實》一文中展望未來建構翻譯學體系的同時,也提及翻譯研究的過去或翻譯研究史,將其三分為“翻譯理論史”“翻譯描述研究史”和“應用翻譯研究史”(Holmes,1988:79)。1998年,皮姆(Pym,1998)在《翻譯史研究方法》一書中提出,翻譯史由“翻譯考古”“歷史批評”和“解釋”構成,分別指翻譯活動、對已有翻譯史實的評論和翻譯史實成因探析。2010年,迪爾(D’hulst,2010)進一步發展了翻譯史概念,將其分為“翻譯的歷史”“翻譯史學”和“翻譯史學學”三個維度:“翻譯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指的是翻譯史實的呈現方式;“翻譯史學”(translation historiography)指的是翻譯史的歷史,即翻譯歷史書寫實踐的歷史;“翻譯史學學/史學理論”(metahistoriography of translation)則是對翻譯史書寫方法論和認識論方面的反思(Tahir Gür?a?lar,2013:132)。通過對國外概念的引進、吸收與轉化,國內學界對翻譯史概念有了新的認識。

黃焰結(2014:93)將翻譯史研究分為“翻譯實踐史”“翻譯史學/翻譯史論”和“翻譯史學理論”,認為“翻譯實踐史”主要關涉翻譯史料的發掘、辨偽、梳理與記載,如翻譯實踐史、翻譯理論史、翻譯史話、翻譯史料匯編、翻譯作品目錄/提要、翻譯家詞典/著譯目錄等;“翻譯史學”或“翻譯史論”是“翻譯史實踐基礎上的提升,基于史料,運用一定的理論來解釋翻譯現象”;“翻譯史學理論”是對翻譯的歷史和翻譯史論的理論反思與探索;相較于迪爾等人對翻譯史學理論的認識,黃焰結的“翻譯史學理論”只包括翻譯史(書寫)的認識論,不包括方法論。王劍(2017:46-47)在對西方近60年翻譯史研究理論話語的述評中,對西方翻譯史的兩大主要范式給出了貼切的翻譯:“史實取向的翻譯史研究”(history of translation)和“史識取向的翻譯史研究”(historiography of translation),前者強調“對歷史上的翻譯現象進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后者關注“如何以不同的敘述模式和闡釋方式對歷史上的翻譯現象進行重構”。綜上所述,目前中外翻譯學界對翻譯史概念的認識是三維立體的:翻譯史實、翻譯史學、翻譯史學理論,或史實取向的翻譯史研究、史識取向的翻譯史研究、史學取向的翻譯史研究。

2.2 “譯論史”概念的提出與沿革

翻譯理論是對翻譯實踐中產生問題的看法或觀點,即“關于什么是翻譯及如何翻譯的一些看法”(Pym,2014:2)。皮姆認為翻譯理論形態包括“個體內在理論”(private, internal theorizing)、“外在公開理論”(public, out-loud theorizing)和“翻譯理論范式”(paradigms or groups of theories)。可見,翻譯理論基于翻譯實踐問題,且在動態發展中形成完善。凱利(Kelly,1979)則從翻譯理論內部出發,認為一個完整的翻譯理論應由三部分構成:翻譯功能目的的規定、翻譯操作描述分析、目的與操作之關系的批判。

正如翻譯史概念因“翻譯”概念所指不同而內涵有所不同一樣,譯論史概念亦因“譯論”所指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涵義。譯論既可以指“理論”也可指“研究”,使得翻譯理論與翻譯學難以區分。翻譯理論史或譯論史(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or of translation studies)是翻譯理論發展的歷史或研究翻譯理論之間關系的歷史,依舊處于“嬰兒期”(D’hulst amp; Gambier,2018:2)。和翻譯史的二元劃分一樣,譯論史也可分為翻譯理論的歷史和翻譯理論史學。當然,翻譯理論研究亦有其元理論或史學史,霍姆斯即在譯學架構的最后提到翻譯研究的元理論,只是目前學界尚未對其進行充分探究。因此,和翻譯史一樣,譯論史也可分為三個維度:翻譯理論的歷史、翻譯理論研究史、翻譯理論研究史學史。

3 基于相關論著的辨析

3.1 中國翻譯史相關著作

中國翻譯史相關著作見表1。

通過分析相關論著的書名和內容脈絡(見表1),我們可從縱向時間跨度和橫向體裁幅度來反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特點:從時間來看,中國翻譯史可分為通史和斷代史;從體裁來看,則可分為全史和某一體裁的翻譯史。通過統計分析可知,中國翻譯史研究主要有以下特征。

(1)從時間維度看,除了馬祖毅等人(2006)所著的通史外,其他基本都是斷代史,或是截至清末,或是從清末切入。此外,斷代史又偏重近現代翻譯史,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翻譯活動。從出版時間來看,上述著作中陳玉剛主編(1989)的《中國翻譯文學史稿》出版時間最早,近三分之二的翻譯史書出版于2005—2009年。

(2)從體裁維度看,翻譯史研究專著多基于中國翻譯史上的三次高潮(千年佛經翻譯、清末科技翻譯和五四時期開啟的文學翻譯),故專題論著多為文學翻譯史、佛典翻譯史、科學翻譯史。

(3)從時間和體裁維度看,中國古代翻譯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譯史研究聚焦于翻譯活動或譯事,尤其是口譯和佛經翻譯,而近代以來的翻譯史多是文學翻譯史。佛經翻譯活動雖然歷時最久,但卻因資料難得、語言難懂而研究成果有限。百年來的文學翻譯留下了豐富的翻譯史料,學者們在這一方面用力甚勤,使得中國文學翻譯史著作最豐。可以說,1898年至21世紀初,形成了中國文學翻譯史通史,但多是文學譯入史,中國現當代文學譯出史還不是很多。到了現當代,翻譯史研究非常聚焦,如王友貴(2015)對1949年至1977年文學翻譯史的精確、細膩考察。同時,也出現了新的譯史體裁,如羅天和李毅(2014)對1937—1949年全面抗戰軍事翻譯史的研究。

3.2 譯論史相關著作

中國譯論史相關著作見表2。

基于上述著作可知,中國譯論史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中國譯論史多基于中國歷史悠久的翻譯活動和翻譯家的譯思、譯論而進行的研究,既有中國譯論通史,又有中國譯論斷代史,如五四時期的譯論和當代譯論研究。這些史著多出版于2010年之后,出版時間整體上晚于前文所考察的翻譯史著作。

(2)中國古代和近代譯論的歷史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早期的翻譯活動、佛經翻譯、西學翻譯等史料、史實,而關于當代譯論的歷史研究則體現出“論”字的雙重含義:一層是理論說,如劉宓慶(2012)的《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第二版)》;另一層則是研究說,如許鈞、穆雷(2009)的《中國翻譯研究(1949—2009)》和許鈞(2018)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研究概論(1978—2018)》。

(3)和中國翻譯史研究一樣,現有的譯論史著作多基于中國歷史上的三次翻譯高潮,中國譯論史研究多聚焦于文學翻譯理論和當代翻譯理論。羅新璋(1984)基于史實總結出中國譯論體系,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劉宓慶(1990)在《現代翻譯理論》中提出翻譯理論內部系統論,這是“中國翻譯史上的大事,標志著中國譯學理論研究步入新的臺階”(黃忠廉、張瀟,2020:3),同時也表明中國譯論史研究呈現出從翻譯史學向譯論史學轉變的特征。

(4)韋努蒂(Venuti,2012)曾言,中國等國有著豐富的翻譯實踐與翻譯述說(translation commentary)。現有著作對佛經翻譯述說、清末翻譯思想、現代翻譯論說的研究取得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

下面我們基于中國人著述的西方譯論史歸納概括其特征。

(1)關于西方譯論,國內學者也從古代論起,既有西方譯論通史,又有斷代史,多是對當代西方譯論的闡述;多闡述,少評論或反思,即多為西方譯論的歷史或譯論史實;此外,這些史著的出版時間總體上晚于中國翻譯史著作。

(2)從專題內容來看,西方古代和近代譯論研究多基于譯事,而現當代西方譯論研究則多基于翻譯流派,如廖七一(2000)論及的五大翻譯流派,劉軍平(2019)概述的九大翻譯流派。我們將劉軍平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綜述呈現如下。

中西譯論史研究在翻譯史實和歷史劃分方面都和各自的翻譯史基本保持一致。關于古代翻譯理論,中西譯論史都基于史料、史事的梳理。中西譯論史的區別在于中國譯論史在前期(古代和近代)更具研究特色,而西方譯論史在后期(近代和現代)更具研究價值(尤其是方法論)。中國譯論史在近二十年以西方譯論的引介、轉化和運用為主,同時也有在吸收、融合西方譯論基礎之上新譯論的衍生。

4 翻譯史和譯論史之辨

4.1“翻譯史”和“譯論史”的重新界定

通過上述概念分析可知,翻譯史由翻譯史實、翻譯史識、翻譯史識學構成。我們對它們的重新定義如下。

(1)翻譯史實,即翻譯的歷史,是指對從古至今某一國家或區域與翻譯有關的史料(何時、何地、何人、何法、何思、何論等)進行整理、記載與描述。翻譯史實是關于翻譯史是什么的問題(what-question),其本質特征是真實、客觀。這類翻譯史實取向的研究是對翻譯史實的再現,研究成果形式包括翻譯史料匯編、翻譯作品目錄、翻譯家詞典、翻譯活動史梳理、翻譯理論發展概況等。

(2)翻譯史識,也叫翻譯史學,是運用一定理論或方法對翻譯史料進行分析而形成的認識,或者是基于翻譯史或翻譯史實的研究(以何論、何方、何法、何視角收集、組織和研究翻譯史)。翻譯史識是關于翻譯史如何書寫的問題(how-question),其本質特征是客觀性基礎上的主體性發揮(即主客互動)。翻譯史識取向的研究是對翻譯史實的表現,研究成果既可以“以史帶論”,如翻譯史論、翻譯家論、多譯本評論等,也可是“譯史專論”,如韋努蒂(Venuti,1995)所著的《譯者的隱身:翻譯史論》。

(3)翻譯史識學,也叫翻譯史識理論,是關于翻譯史識的方法論和認識論(如何解釋翻譯史研究或如何研究翻譯史的研究)。它是關于翻譯史為何這樣而不是那樣書寫,以及如何以某一方法書寫的問題(why-how question),其本質特征是主客互動基礎上的主體間性。翻譯史識學取向的研究是對翻譯史再現之上表現的方法探索,研究成果形式多是翻譯史研究方法(Pym,1998)、翻譯史研究視角、翻譯史宏觀史學研究、翻譯史微觀史學視角、跨學科視角(Rundle,2022)等。

譯論史和翻譯史一樣,也有三個維度:譯論史實、譯論史識和譯論史識學,其定義邏輯與翻譯史相同,此處不再贅言。

4.2 翻譯史和譯論史的關系重構

通過對翻譯史和譯論史的重新認識,可知翻譯史實和譯論史實、翻譯史識和譯論史識、翻譯史識學和譯論史識學是三個對應的層面,其中譯論史實不完全包含于翻譯史實,譯論史識也不完全包含于翻譯史識。通過剖析所收集的翻譯史和譯論史著作,我們發現中國翻譯史研究成果多是第一類翻譯史,即翻譯史實或史實取向的翻譯史研究,而史識取向的翻譯史研究卻很少,至于翻譯史識學,則幾近空闕。關聯“譯論史”,中國翻譯史著述中不乏一些章節涉及翻譯理論,如馬祖毅等(2006)和方華文(2008),也有一些章節論及翻譯家的譯思、譯論,如郭延禮(1998)。由此觀之,翻譯史部分包含譯論史,具體而言,翻譯史包含翻譯理論的歷史,或翻譯理論的實踐史包含于翻譯史。而史識導向的譯論史則是對翻譯理論歷史的研究,它對應翻譯史識的層面,但高于翻譯史(至少高于翻譯的歷史)。因此我們開篇的研究假說是成立的,即翻譯史和譯論史并非表面呈現的包含與被包含、系統與要素之間的關系,而是相互包含、一體兩面的關系。

我們不妨將翻譯史和譯論史視為冰山的兩側;兩者都可以從是什么、怎么辦、為什么這么辦等視角進行探究或書寫;冰山的兩側之間必有一些水乳交融、冰雪交互的地方;水面之下的冰山則是有待挖掘的翻譯史料和譯論史料。翻譯史和譯論史相互包含、一體兩面的關系見圖1。

5 結論

概念或術語清晰是學術交流和進步的階梯。本文首先就“翻譯史”和“譯論史”概念之關系提出假說,通過收集、分析相關著作對翻譯史和譯論史概念進行辯析與辨別,并從概念邏輯視角證實了研究假說,即翻譯史和譯論史并非表面呈現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是一體兩面的關系,進而以“冰山”意象圖解兩者之間的關系。同時,本文基于翻譯研究的概念辨析還揭示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間,如中國譯出史、1949年至今的口譯史、近20年的中國翻譯史、翻譯史識學、譯論史識學等,這些話題均有待學界做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D’HULST L, 2010. Translation history [C]// In GAMBIER Y, VAN DOORSLAER L (Eds.),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Vol 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97-405.

D’HULST L, GAMBIER Y, 2018. General introduction [C]// In D’HULST L, GAMBIER Y (Eds.), A history of modern translation knowledg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14.

HOLMES J S,1988.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In HOLMES J S (Ed.),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msterdam: Rodopi: 67-80.

KELLY L G,1979. The true interpreter: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YM A, 1998.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YM A, 2014.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2nd ed.) [M]. London: Routledge.

RUNDLE C, 2022.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history [C]. London: Routledge.

TAHIR GüR?A?LAR ?, 2013. Translation history [C]// In MILLáN C, BARTRINA F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31-143.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VENUTI L, 2012.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3rd ed.) [C]. London: Routledge.

陳玉剛,1989. 中國翻譯文學史稿[C].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方夢之,2011. 中國譯學大辭典[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方華文,2008. 20世紀中國翻譯史(修訂版)[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

郭延禮,1998. 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黃焰結,2014. 翻譯史研究的層次與特征[J]. 理論月刊,(7):92-96.

黃忠廉,張瀟,2020. 翻譯學科百年:演進、反思與趨勢[J]. 上海翻譯,(6):1-6+95.

廖七一,2000.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 南京:譯林出版社 .

劉軍平,2019. 西方翻譯理論通史(第二版)[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劉宓慶,1990. 現代翻譯理論[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劉宓慶,2005. 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劉宓慶,2012. 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第二版)[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

羅天,李毅,2014. 抗戰時期的軍事翻譯史[M]. 北京:外文出版社 .

羅新璋編,1984. 翻譯論集[C]. 北京:商務印書館 .

馬祖毅等,2006. 中國翻譯通史(全五卷)[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歐陽鳳,2021. “人史”抑或“文史”——論中國翻譯史研究的社會學視角[J]. 翻譯界,(1):105-114.

王劍,2017. 西方翻譯史研究理論話語述評(1964—2014)[J]. 上海翻譯,(2):43-50+94.

王克非,1997. 翻譯文化史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王友貴,2015. 20世紀下半葉中國翻譯文學史:1949—1977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

許鈞主編,2018.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翻譯研究概論(1978—2018)[C].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許鈞,穆雷主編,2009. 中國翻譯研究(1949—2009)[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陽鯤,2018. 論當代著名翻譯家董樂山[J]. 翻譯界,(1):98-108+144.

張汨,2022. 翻譯口述史研究:內涵與路徑[J]. 外國語,(1):119-126.

(責任編輯 雷炳浩)

作者簡介:王俊超,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云山青年學者,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翻譯史。

作者電子郵箱:1309558770@qq.com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翻譯理論發展史研究”(20amp;ZD312)和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廣東企業外宣翻譯與企業形象構建研究”(GD20YWY03)的部分研究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洲综合| 91亚瑟视频|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国产| 午夜激情婷婷|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亚洲男人天堂2020|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欧美国产综合|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色图另类| a欧美在线|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a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欧美成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久草中文网| 亚洲无码37.| 深爱婷婷激情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日韩欧美中文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最新地址| 久久国语对白|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久久性视频|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午夜精品影院| 亚洲天堂2014|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一级片一区|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婷婷五月在线|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人人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