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十一人
凌晨兩點半,老張正在昆明的街頭吃燒烤,無意間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影正在組織搬家公司搬東西。老張再仔細一看,這不是自己常去的那家健身房的老板嗎?大半夜搬器材,不是“跑路”是什么?老張當即報了警。
這件事發生在5月下旬。老張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健身房先是通知閉館裝修,后又以停水為由緊鎖大門。在會員們還沒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老板已經連夜安排組織搬家了。
另一位會員提到了一個細節,就在閉店兩個月之前,健身房經歷了一次轉讓,老板換人后,又辦了一次大促,會員們還想著“生意越來越好了。”沒想到,這一次轉讓很可能為兩個月后的閉店埋下了伏筆。
常年從事健身房經營管理的王斌告訴記者,這個剛接手兩個月就跑路的新東家,很可能是上一任老板請來的“專業閉店”團隊。
“有一群人,專門幫健身房老板做‘收尾工作。”王斌介紹道:這群人會跟健身房老板達成協議,收取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的費用,更換健身房的運營公司,之后由這群人負責閉店工作。這樣,健身房破產之時,原老板早已全身而退。
很多時候,新公司的股東是一個替罪羊。這些“股東”或許是身份信息遭到冒用的人,或許是法律意識淡薄,主動出賣身份信息的人。但他們大概率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企業負責人,或者更準確一點,是負債人。消費者找這樣的替罪羊維權,自然是得不到結果。
記者詢問了多個健身房、體培教育等預付費商家,大部分人都表示聽說過此事,這在行業內早已不是秘密。這類團隊大多打著“安全閉店”的旗號,在從業者微信群里招攬生意。健萌體育宣傳總監付赟虹甚至在朋友圈看到了線上課程,但這門課并不是教你如何安全跑路,而是為了給自身團隊引流,吸引商家購買他們的閉店服務。
消費者遇到門店突然歇業、老板聯系不上、卡錢無法退還等一系列問題的時候,往往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團隊全程運作,使本就難以追回的預付款難上加難。這個脫胎于“行業需求”的“專業服務”,正在拖累整個行業的口碑。
健身教練羅明銳回憶,自己第一次看到此類接盤服務是2019年,在一個業內人士的交流群里。當年是預付費商業模式崩盤的高發期,此后的疫情更是讓行業雪上加霜。羅明銳告訴記者,這樣的團隊主要做三件事。
第一,公司轉讓。老板與接盤團隊簽訂合同,將公司股份、債務全數轉讓給對方。對方往往會表示自己有專業的律師和管理團隊,可以承擔風險。

第二,變更股東。這是比較關鍵的一步,接盤團隊或在老板的原公司安排新的股東,老板將股權轉讓給新股東。或者直接啟用新公司接手,用全新的股東和團隊運營。
這里,接盤團隊會盯上那些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即便是公司出事也很難找到其本人的對象做新股東,承擔債務責任,使原老板全身而退。
有人對這種方式提出質疑,表示幾年前工商變更就開始實行刷臉實名,簡單用他人身份證注冊公司已然不可行。然而有知情人表示,這里面仍然有操作空間,因為法律規定異地注冊公司不需要本人到場,可以找代辦公司辦理。
第三,收尾跑路。接盤團隊拿到新的營業執照,一邊安撫職工和會員,一邊準備跑路事宜。后續的戲碼不少消費者都經歷過——店鋪以裝修、維修等各種理由暫停營業,承諾兩三天后就開業。兩三天后消費者到場,發現已經人去樓空。
團隊這么做的主要目的一共有兩個:
首先是把原公司的股東“擇”干凈。如果股東在經營過程中有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跟消費者對簿公堂,有可能被記錄為失信人員、限制高消費,甚至涉嫌合同欺詐、虛假宣傳等等。但是,如果健身房運營公司股東變更,交割完善,那原公司的債務就與原股東無關了。
其次就是閉店的善后和收尾工作。例如轉移賬上資金、搬運設備等,如果房東、員工、消費者等債權人報警,或者到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該團隊也要負責應對。即便是消費者將負責人堵在店里,負責人只要將欠債的人數和條目登記在冊,再聲淚俱下地表達砸鍋賣鐵也會還債,有些消費者就會被這種真誠所打動,有些甚至一時心軟放棄追款。
上述動作或需要法律團隊介入,或需要熟練團隊支招,既涉及專業知識也涉及經驗積累,對于那些沒有或較少經歷閉店的老板而言,可能難以應付得來。
至于費用,“聽說10萬元到30萬元不等,視債務來定,肯定不會超過債務。”羅明銳表示。他提到這種套路在疫情的時候比較多,當時不少商家經營困難。
根據王斌的觀察,接盤團隊的套路正在逐漸加深,能夠在一次跑路操作中賺到三次錢。
首先,這些接盤團隊會用托管等名義,主動聯系生存困難的健身房老板,承諾提升業績,先收取一筆管理費用。
一段時間后,團隊會告訴老板門店已救無可救,只能倒閉,但他們可以提供閉店服務,然后再收一筆公司轉讓和股東變更的費用。
盤下門店后,接盤團隊會再做一波促銷,以極低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辦卡,王斌就見過只賣365元的年卡。團隊會以“資金充裕”“重新運營”等話術騙取消費者信任,吸引心動的消費者充值,尤其是6月到8月的旺季,最后再撤店跑路。兩頭掙錢,既掙了老板的錢,又掙了消費者的錢。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就連接盤團隊這條灰色產業鏈中也出現了詐騙分子——有些人以托管名義跟老板收錢后,逃之夭夭不見蹤跡。
另外,接盤團隊不斷拓展獲客渠道,網課就是其中一種。付赟虹表示,課程總共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師描述了健身房運營的困難。第二部分就不一樣了,講師舉了三個案例,這三個案例分別是由于合同欺詐、虛假廣告而產生的刑責,以及轉讓門店經營權后仍然受到處罰。付赟虹認為對方挑選的案例都是從嚴從重的。如果真的能夠每個案例都被如此追責,這個行業不至于出現這么多經營亂象。
第三部分,講師表示自己有成熟的解決方案,并不斷強調流程安全合法。
付赟虹認為這個團隊用了一套銷售常見的套路:代入、恐嚇、營銷。先用共同的困難經歷引起對方共情,產生信任;再以夸張的表述讓對方感到驚嚇,急于找尋破解之法;最后再提供解決方案。
事實上,所謂的接盤團隊其實是抓住“消費者維權沉沒成本高”這一特點,鉆法律和監管部門的漏洞,同時也在割商家的韭菜。
項鳴宇表示,消費者發現問題后,第一反應往往是報警。如果不涉及刑事犯罪,報警不能解決問題,警察會引導消費者找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市監局接到投訴后展開調查。這也需要時日,而最終的結果大概率是只能組織雙方調解。前后可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大部分消費者會失去耐心。
也有消費者選擇到法院起訴。但如果沒有對方違法犯罪的證據,法院往往就是判決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服務合同解除,商家需要向消費者退款。可此時商家賬上沒錢,仍然無法退款。
如果走到起訴階段,一般情況一審大約4個月左右,如果有二審,考慮到交接時間再加3個月左右。
時間是魔鬼,消磨一切熱情。當消費者意識到付出的時間和卡里的金錢不成正比時,往往就不了了之了。
有的消費者認定其中有貓膩,涉嫌違法,愿意死磕到底。項鳴宇表示,消費者可以借助財務審計對其進行審查,這是一種司法鑒定,不過費用很高。
“記住最重要的一點:別貪便宜。”項鳴宇表示。
商家在引導消費者的時候往往祭出各種套路,最常見的套路就是每多加一點錢,消費時間就成倍延長。例如,3 000元10節課,4 000元20節課,4 500元30節課等等,讓消費者以為自己得到實惠,殊不知一旦出現問題,損失也是翻倍的。
上述市監局工作人員表示,自己經手過多起類似事件:商家的房屋租賃期只有半年或一年,主要器材和設備是租用的,但賣給消費者的都是五年甚至十年的會費。這類商家往往拖欠房租、員工工資,一旦跑路,一夜之間人去樓空。
羅明銳總結了商家跑路前的幾個跡象:
一、小物件的更新頻率降低,例如洗手液、紙巾、垃圾袋等。說明健身房的經營狀況出現了問題,現金流可能吃緊。
二、教練或工作人員頻繁離職,內部工作人員比消費者更容易洞察健身房的經營狀況。
三、推出離譜的促銷活動。例如五年卡、十年卡甚至終身卡,這種大概率是準備要跑路了。
市監局工作人員從合同簽約等方面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例如消費者轉賬時應注意,轉到對公賬戶而不是個人賬戶。如果必須是通過個人付款,需要用“轉賬”而不是“發紅包”,并注明金額用途,以防商家跑路不承認消費關系存在。
還有一種隱形跑路的方式——減店并店,多發生于連鎖品牌。有些門店在合同簽訂時會告知消費者,如果自己的店面經營不善,可以將會員轉至品牌旗下其他門店。很多消費者認為這是一種保障,事實上也是在侵害自己的權益。畢竟轉入其他門店后,變相提高了交通成本、降低了消費體驗。
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光靠消費者防范是不夠的,關鍵還是從制度上規范預付費商業模式,從源頭扼制商家跑路現象。
所謂的源頭扼制,就是對商家預收資金進行管控,限制商家將一次性出售的年卡等長期卡金額在短期內揮霍,用未來的錢填今日的坑。保證商家資金細水長流,降低其欠債閉店風險。
2023年4月18日,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聯合多部門印發了《北京市體育行業預付式消費領域資金監管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是業內公認的最嚴格監管細則。
此番《實施細則》最特別之處在于明確了預收金存管制度。《實施細則》規定,銷售3個月及以內卡應將預收資金的40%作為存管資金,3個月到1年預存80%,超過1年預存100%,期限內服務完成后,存管資金將于2到5個工作日打進經營者賬戶。
商家要在細則發布的90天內落實存管賬戶,也就是說,最晚到7月中旬,全市便開始對商家進行監管。
健身房資深管理者、極練體育的吳承翰表示,《實施細則》出臺后,大部分業界從業者的態度是逃避,不相信該細則會完整執行,因此多數健身房還沒有行動。但吳承翰注意到,朝陽區和海淀區的體育教培行業已經在落地存管賬戶,那健身行業無非是遲早的事。
“不要逃避了,健身行業需要根據監管細則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吳承翰表示,他提出了四條解決方案。
第一,改變產品策略。如年卡,兩年、三年的年卡基本是不能賣了,因為資金100%被存管,對當下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商家需要在月卡、季卡上想辦法。
第二,當卡值變小,商家承擔現金流壓力,就需要投入更大的資源去贏得顧客。健身房要轉變在街上發傳單“健身游泳了解一下”的粗暴策略,而是建立品牌營銷意識,做出自己的口碑。從銷售轉型成為市場營銷的年代已經到來了。
第三,產品從“一次性銷售”轉變為“重復性銷售”,商家應該調整經營目標考核,以留客為目標,刺激消費者不斷續費。
第四,由于續費成了目標,那商家必將圍繞這個目標提升品牌和服務,做好員工培訓,才能打動消費者。
消費者和商家都期待的一場大變革,或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