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我們不想發生“意外”,但卻無法完全避免“意外”,比如切菜不小心切傷手,騎電動車不慎摔倒,在野外徒步被動物咬傷或被植物刮傷。這些外傷可能造成出血,需要及時處理才能減少機體受到的損害,降低疼痛等級,避免感染,縮短恢復時間。
外傷出血量較大會導致人血容量減少引起血壓降低,引發休克癥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所受外傷種類與受傷方式不同,出血點有明顯區別,需要根據患者的出血情況、受傷部位、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止血方式,有效避免造成二次傷害,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外傷止血方式-
傷員受外傷后,如果傷口比較小如輕微劃傷等,在出血量不是很多的情況下,可以在傷口部位貼上創可貼,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壓迫創可貼表面1分鐘進行止血。如果沒有創可貼,也可以使用棉簽、潔凈的手帕等壓迫傷口止血,待傷口血液凝固,再進行消毒。
對于傷口較大、出血量較多的外傷,臨床常用的止血方式共有4種,分別是壓迫止血、包扎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帶止血。救護人員給傷員進行止血前,最好給自己的雙手做好消毒處理,有條件的情況下應戴上醫用手套,以降低傷員和自己的感染風險。止血前可觀察傷員傷口的淺表處是否有異物,條件允許的話可取出微小異物。如果異物較大或所處位置較深,則不應取出,以免造成感染。
1.壓迫止血
壓迫止血是使用局部加壓方式,通過物理方法阻止創口進一步出血。由于外部的壓力比血管內的張力高,所以被壓迫的血管無法再出血。這種止血方式操作起來十分簡單,可在短時間內見效。不過,壓迫止血只適用于傷口比較小的情況,如頭頂部、面部、頸部、四肢、軀干等的小出血口,或頸動脈出血,僅可作為急救措施來臨時控制出血。若出血嚴重,這種止血方法則收效甚微。
壓迫止血一般使用食指、無名指,尋找傷口動脈近心端的出血點。不可使用拇指,因為拇指中的動脈易引起誤判。救護人員或傷員自己確定壓迫點后可用手指或手掌進行按壓,阻斷血流達到止血目的。需要注意的時,壓迫止血的時間不能太短。
2.包扎止血
包扎止血操作起來比較簡便。救護人員或傷員本人可以用紗布包扎住外傷出血點,讓血管受到壓迫,逐漸減少出血量。同時,這一止血方式也可以有效預防感染。包扎止血的適用范圍比較廣,可用于四肢、頭頂、軀干、手臂或小腿等的出血處。救護人員或傷員本人所使用的包扎材料必須安全,最好是專業包扎工具,比如紗布、三角巾、四頭帶、繃帶等。
如情況緊急,可以使用撕成布條的衣服等進行包扎止血,然后立即送傷員到醫院進行治療。經過包扎止血處理的傷口如果比較大,需要進行縫合處理。如果傷口比較小,患者根據醫生建議做好消毒、包扎、使用生長因子等藥物即可。
3.填塞止血
填塞止血是將干凈的紗布或無菌敷料,填塞于傷員的出血部位,適用于腹股溝、腋窩、肩部等創面較大的出血或深腔出血。在出血點被填塞后,需要用手指進行按壓,直至出血量明顯減少才可以停止。但是,按壓止血需要注意力度,應盡可能減少對傷員其他部位的影響。如果沒有條件使用醫用紗布進行填塞止血,救護人員也可以將合適的填塞物消毒處理后進行填充,在救助傷員的同時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4.止血帶止血
止血帶止血適用于四肢大出血急救,通過壓迫血管阻斷血行來達到止血目的。使用止血帶進行止血,原則上不要超過1個小時。如果需要長時間止血,應每隔半個小時松解止血帶半分鐘,同時要記錄時間。
止血帶止血的具體方法與受傷位置相關。比如,對上肢進行止血,一般需要將止血帶扎在上臂的中上三分之一處;對下肢進行止血,一般要將止血帶扎在大腿中段,大腿下面一定要墊一個厚的敷料。扎止血帶的松緊度以受傷位置遠端的動脈搏動消失為宜。
-外傷包扎-
外傷傷口止血后需要及時進行包扎阻止進一步出血,防止細菌進入傷口,避免感染和傷口惡化。救護人員或傷員自己可將干凈的手帕、毛巾、衣褲等撕成布條為傷員進行包扎。如果條件允許,應使用醫用繃帶、三角巾進行包扎。包扎要做到快、準、輕、牢。快,即動作敏捷迅速;準,即部位準確;輕,即動作輕柔,不要碰撞傷口;牢,即包扎結實,但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也不能過松,以免包扎物脫落。包扎后的肢體不要下垂,應盡量抬高,并觀察肢體末端的循環情況,如傷員疼痛、腫脹厲害,感覺麻木,應及時松開檢查是否包扎過緊。
-其他急救措施-
對于出血傷員,救助人員除進行止血外,還應做好以下措施,避免其受到二次傷害,盡快就醫接受規范治療。
1.觀察周圍環境,盡快帶傷者脫離險境
環境中可能存在潛在危險因素,救護人員在外傷急救過程中要先觀察周圍環境是否安全。如果附近環境存在危險因素,要及時將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再進行外傷急救。需要注意的是,在轉移過程中需要注意防止傷員身體受到二次傷害。如果傷員發生骨折,需做好固定處理后再移動。
2.保證通氣
為保證傷員呼吸正常,應疏散周圍人群,保證傷員周圍空氣流通正常。如果傷員出現呼吸、心跳驟停,要及時采取心肺復蘇等有效救治措施。
3.轉運治療
轉運治療一般情況下應由120救護車完成。救助人員撥打急救電話時,應準確告知傷員位置、受傷情況、出血量、已經完成的救治措施等。如情況緊急,救助人員需自己將傷員送至醫院醫治時,一是要避免傷員二次受傷,二是要撥打醫院電話,請醫院提前做好救治準備,為傷員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