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德春 何新偉
摘要:[目的/意義]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產業政策是驅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系統回顧總結鄉村產業政策的歷史進路對于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方法/過程]以1949—2020年間1,487篇國家層面鄉村產業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政策文獻計量、政策文本內容分析等多元方法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鄉村產業政策的演變歷程與演進特征。[結果/結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鄉村產業政策數量呈現階段性增長特征,政策類型由“規范–指令”型主導向“規范–引導”型并重演變;政策發文主體由“單兵作戰”主導向“部門聯合”趨勢演變,發文主體合作網絡呈現核心主體多元化、核心網絡分散化演進特征;政策聚焦隨社會經濟重點領域細化與轉移發生延展性變遷,在“產業融合、非農產業、產業支撐”三大方面經歷了顯著的主題演變,在“稅收、科技、流通、資金、人才、質量安全”六個領域體現出明顯的政策演進慣性。
關鍵詞:中國 鄉村產業政策 政策演進 共詞分析 政策文獻計量分析
分類號:F204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3.0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重大項目“基于創業生態系統的鄉村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YYZD-10)、河南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英才計劃——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項目“農業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的路徑機制”(項目編號:ZYQR201912202)研究成果之一。
1 前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在解決農業蘊含價值釋放不充分、農村勞動力流失以及農民增收困難等“三農”問題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愈發顯著。不僅如此,其對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緩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矛盾等同樣提供著強勁動能。在鄉村產業發展進程中,政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因素[1],具有調控鄉村產業發展方向、規范鄉村產業發展方式以及分配鄉村產業發展成果等重要作用。當前,鄉村產業相關政策數量不斷增大、政策體系越來越復雜,系統梳理、總結鄉村產業政策的演變歷程與演進特征,既有助于厘清鄉村產業發展及其政策演變規律,又能夠總結已有政策制定經驗,為未來鄉村產業政策制定優化提供重要參考。
已有鄉村產業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從政策演進角度出發,在劃分政策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從政策主體、政策類型、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等維度分析特定領域政策演進特征,如農業[2]、鄉村休閑旅游業[3]、農村電子商務[4]、農業生產性服務業[5]等。二是從政策績效角度出發,運用定量化方法評估鄉村產業扶貧政策[6]、電子商務進農村政策[7]、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政策[8]、農業保險補貼政策[9]等在經濟、社會以及生產方面的影響。三是從政策優化角度出發,在剖析現行政策存有問題或鄉村產業振興現實需求的基礎上,給出鄉村產業發展的整體性政策建議[10],以及產業用地[11]、財稅支持[1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13]等具體領域支撐政策的優化建議。總的來說,鄉村產業政策領域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以單類型產業政策樣本為主,缺乏對鄉村產業政策的大樣本研究,難以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鄉村產業政策演變的總體面貌與歷史邏輯。因此,本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1949—2020年)來國家層面鄉村產業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結合政策文本數量時序演進分布和國家發展標志性事件劃分鄉村產業政策發展階段,運用政策文獻計量分析、內容分析和共詞分析等多種方法提煉各階段鄉村產業政策的演進特征,系統性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鄉村產業政策演變全貌。
2 數據來源
本文以“北大法律信息網”為政策樣本選取的主要平臺,以鄉村產業相關部門官方網站為補充平臺。鄉村產業隸屬于“三農”問題,其組織形態經歷由社隊企業到鄉鎮企業、再到鄉村產業的演進過程。因此,在“北大法律信息網”檢索平臺中,以“農業+農村+農民+土地+社隊+鄉鎮+鄉村”(該檢索式能夠檢索到包含其中任一關鍵詞的政策文本)為檢索式進行全文精確檢索,檢索時間跨度為“1949—2020年”,政策樣本來源為“中央法規”。基于檢索結果,以政策文本題目、關鍵詞出現頻次、關聯內容等關鍵要素為依據,初步得到鄉村產業政策2,386篇。然后,對初步得到的政策文本進行精讀,保留與鄉村產業直接相關和對鄉村產業發展提供實質性指導的政策文本。最后,考慮到單平臺、人為誤差等因素,利用政策檢索補充平臺和政策間的引用、更替關系進行回溯檢索,剔除重復出現及函、復函、任免決定等文件,最終得到國家層面鄉村產業政策1,487篇,作為本文的研究樣本。
3 中國鄉村產業政策演變階段
根據政策數量時序分布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將我國鄉村產業政策發展歷程劃分為5個階段,鄉村產業政策演進階段見圖1。
第一,奠定基礎階段(1949—1977年):聚焦“一產”,政策體量低速徘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個體農業難以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產品的需求[14]。為此,逐漸建立起農業集體經營體制。這一階段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尚未有深刻的認識。制度與現實的雙重桎梏,使該時期鄉村產業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該階段鄉村產業政策整體數量較低,年均發文量僅約2篇。1949—1957年間,政策發布數量呈逐漸上升趨勢,主要聚焦于農業相關問題;而在1958年之后,鄉村產業政策數量逐漸走向“低迷”。
第二,恢復發展階段(1978—1992年):兼顧“農工商”,政策數量顯著提升。1978年,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取消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等構成農村改革的核心內容,農村大量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為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人力基礎。與此同時,原有的偏向重工業的發展模式為以輕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15]。該階段產業政策共有223篇,年均發文量近15篇。政策內容由最初的以農為主轉向農工商聯合發展,涉及的產業類型、產業支撐方式更加多樣。
第三,優化調整階段(1993—2005年):初顯市場導向,年均發文實現倍增。以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為標志,鄉村產業發展進入市場需求主導的新階段。鄉村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許多問題也逐漸凸顯,如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鄉鎮企業發展不均衡、產權制度面臨改革[15]和“脫農”現象明顯[16]等。該階段政策文本數量保持增長狀態,共375篇,年均發文量實現倍增,達到約29篇。政策內容深度明顯提升,由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逐漸向產業優化調整過渡。
第四,深化調整階段(2006—2014年):細化非農產業,政策體量持續增長。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局面逐漸形成。然而,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鄉村產業與大市場之間仍難以建立起有效銜接[17]。產業政策數量整體增速有所放緩,該階段共發文403篇,年均發文近45篇。以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業等為主題的政策文本逐漸增多,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完善產業發展支撐體系以及推進產業間融合發展等受到進一步關注。
第五,提質升級階段(2015—2020年):調結構轉方式,發文量達歷史新高。政府就如何延伸鄉村產業價值鏈曾做過大量探索,如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建設貿工農一體化生產基地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等。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概念,這是基于以往探索經驗的一次重大政策創新。該階段產業政策文本數量出現歷史最高值,單年最高發文量是2017年的97篇,年均發文量為70篇。同時,該階段國家宏觀戰略疊加,鄉村產業政策逐漸向深度與廣度進軍。
4 鄉村產業政策外部特征演進
4.1 政策類型演進特征:“規范–指令”型主導轉向“規范–引導”型并重
1949—2020年,鄉村產業政策類型主要有13種(限于篇幅,具體結果留存備索)。通知、意見、計劃和規劃等具有較強規范性和約束性的政策文本整體上在各階段均占有較大比例,規定、決定、綱要和條例等具有強約束性的政策文本整體上是在前三個階段出現的頻次較高,方案和方法等具有較強針對性、引導性的政策類型后期使用頻次逐漸提高。這說明鄉村產業政策已由規范性、約束性較強轉向規范性與引導性并重,政策的包容性在增強。
4.2 政策發文主體演進特征
我國政府機構歷經多次改革,內容涉及機構撤銷、合并、更名以及職能變化等多方面。為了便于統計分析,對于已經發生變更的政府機構,按其主要職責目前所在責任機構,統一使用最近一次改革后的機構名稱進行分析。
4.2.1 政策發文主體:“單兵作戰”轉向“部門聯合”1949—2020年間,鄉村產業政策發布主體共涉及71個部門和單位,反映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復雜性。各階段單主體發文量始終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但呈現下降趨勢,多主體聯合發文的數量和比例開始上升,尤其是三主體及以上個數主體聯合發文,在數量和比例兩方面出現了增長現象(限于篇幅,未展示相應圖形,留存備索)。
4.2.2 發文主體合作網絡:核心主體轉向“多元”,核心網絡趨向“分散” 可視化技術是政策文獻計量分析的重要工具[18]。提取各階段聯合發文政策發文主體,使用SATI文獻計量軟件構建發文主體合作矩陣、Ucinet軟件繪制發文主體合作網絡。其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發文主體,節點的位置表征該發文主體在網絡中的作用,節點的大小賦予度數中心度(degree)屬性,節點越大則表明與該發文主體直接合作的次數越多,連線的粗細反映發文主體間的合作程度。各階段發文主體合作網絡如圖2所示,圖2(a)至圖2(e)分別代表奠定基礎階段、恢復發展階段、優化調整階段、深化調整階段和提質升級階段。
第一,奠定基礎階段:核心主體單一,核心網絡尚未形成。該階段參與聯合發文的部門共有10個,農業農村部處于網絡中的核心位置,核心合作網絡尚未形成。第二,恢復發展階段:“一核多翼”的局面進一步深化,核心網絡初步顯現。相較于上一階段,聯合發文主體數量成倍數增長,達到22個。農業農村部依然處于網絡中的核心位置,且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商務部等四部門為主體的核心網絡初步顯現。第三,優化調整階段:核心主體多元化,核心網絡進一步凸顯。該階段參與聯合發文的部門增至40個,增幅與上一階段基本持平。就核心網絡而言,農業農村部占據絕對中心位置的局面逐漸弱化,原四部門構成的核心網絡進一步凸顯。第四,深化調整階段:“一核多翼”與核心網絡并存。該階段參與聯合發文的部門數量與上一階段持平,同樣是40個。就核心網絡而言,原四部門構成的核心網絡逐漸弱化,且呈現核心網絡中單節點向外發散特征。第五,提質升級階段:核心主體多元化,核心網絡分散化。聯合發文的部門數量在經歷快速增長、基本持平兩階段后,進入到平穩增長階段。長期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和農業農村部等四部門構成的核心網絡被打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開始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農業農村部等三部門建立起緊密合作關系。
5 鄉村產業政策內在特征演進
5.1 政策文本主題詞選取
為了保證政策文獻主題詞的精準性、規范性和統一性,在選取政策主題詞時,遵循以下原則:①主客觀相結合,使用ROSTCM軟件對研究樣本進行詞頻統計,選擇與樣本文獻主題相符且具有實際意義的高頻詞匯作為主題詞,若缺乏相應高頻詞匯,則參照政府機關制定政策主題詞的方式自行補充;②缺乏明確對象指向、意向含糊的詞匯不納入主題詞選取范圍,如“發展”“要點”等;③主題詞規范化,合并基本同義和屬于同一范疇的主題詞,如將示范點、示范基地和示范園等同義詞匯合并為示范區,將信貸、貸款和保險等同范疇詞匯合并為金融;④核對主題詞,刪除同篇重復主題詞。遵循以上原則,根據政策樣本核心主題,進行反復多次提取及校準實踐,對每篇政策樣本提取2~4個代表性主題詞。觀察主題詞選取結果,發現選取頻數4次及以上的高頻詞匯能夠基本涵蓋該階段政策的主要內容。因此,以頻數4次為各階段高頻詞閾值。
5.2 政策聚焦點演進特征:延續性與拓展性并存
第一,奠定基礎階段:主要聚焦農業相關問題。由表1可知,該階段共有高頻主題詞15個。“農業”出現的頻次遠高于其他主題詞,與其基礎性地位相符合。農村稅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稅收”的頻數僅次于“農業”。農村主要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的實行,使得“收購”“銷售”等成為該階段的高頻主題詞。同時,“合作化”的頻數也較高,與農業集體經營制度的實施有關。
政策高頻主題詞是政策聚焦點的基本構成。進一步將高頻主題詞間的關系圖譜化展示。結合圖3和表1,發現“稅收”“合作化”與“農業”共現頻次較高,“糧食”“收購”和“銷售”聯系緊密,“副業”一詞單獨出現頻次較高,其他詞匯出現頻次相對較低。因此,該階段政策主要聚焦于以下四方面:農業稅收、農業合作化生產、農產品收購與銷售以及農村副業生產。①農業稅收。對以農業為主的集體收入、生產技術落后與自然災害導致的農業減產等做出稅收安排。②農業合作化生產。相關政策措施密集出臺以鞏固和發展農業合作化制度。③農產品收購與銷售。為便于推進工業化進程,糧食、棉花和油料等相繼被納入統購統銷范圍。④農村副業生產。該階段圍繞農業合作社開展副業生產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第二,恢復發展階段:開始注重產業間聯合,產業支撐體系初步構建。表2顯示,與上一階段相比,高頻主題詞數量實現倍增,達到31個。“科技”“資金”和“人才”等的出現,說明支撐產業發展的方式更加多樣;“農工商聯合企業”“多種經營”等出現的頻次較高,說明農村以農業為主的局面正在弱化。同時,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的取消,使“流通”“價格”和“市場”等成為該階段的高頻主題詞。
由表2和圖4可知,稅收工作仍然是政策的關注重點。按照前文所述,依據主題詞親疏關系及出現頻次綜合確定政策聚焦點的方法,得到該階段新增聚焦點:產業科技、農業資金管理、農副產品流通、鄉鎮企業、農工商聯合企業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①產業科技。面對農業生產技術落后、鄉鎮企業發展迅速但技術支撐難以為繼的需求,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成為該階段政策的著力點。②農業資金管理。該階段農業資金政策數量迅速提高、支農資金類型更加多樣、資金效益成為首要關注點。③農副產品流通。該階段以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為主題的政策文件密集出臺,主要解決農副產品流通不暢的問題。④鄉鎮企業。圍繞鄉鎮企業發展,稅收、科技、環境、財務制度和產品質量等相關政策在該階段大量出臺。⑤農工商聯合企業。為推進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支持國營農場、社隊企業和鄉鎮企業積極試辦農工商聯合企業成為重要議題。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198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各項生產的產前產后服務,后續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政策文件頻繁出臺。
第三,優化調整階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產業支撐體系。由表3可知,與上一階段相比,高頻主題詞數量增速放緩,共51個。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方式發生變化,該階段開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鄉村產業發展面向市場主導,“質量安全”“市場”等在該階段頻數較高。
由表3和圖5可知,產業科技、鄉鎮企業、農產品流通、稅收工作和農業資金管理仍然是該階段政策聚焦點。同時,該階段新增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產業化、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市場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政策熱點。
該階段鄉鎮企業宏觀布局優化受到較多關注,農村稅費工作逐漸以減稅、減負為主題,新增政策熱點包括六個方面。①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使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監管等成為著力點。②農業產業化。1996年1月,中央提出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逐漸成為重要的政策議題。③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從科技支撐、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土地管理等多方面出臺政策。④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使用效益、項目管理水平是政策的重要關注點。⑤市場管理。保障市場均衡、穩定價格和市場監管等成為政策的聚焦點。⑥人才培養。推進農村實用技術培養、加快科學技術在農業和農村中的普及等成為重點內容。
第四,深化調整階段:細化指導非農產業,“產業融合–產業支撐”持續深化。表4顯示,高頻主題詞數量穩中有升,總數為55個。“鄉鎮企業”的頻數顯著下降,“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等頻數顯著升高,說明政策的針對性和指向性有所提升。農業稅的全面取消,使得“稅收”一詞逐漸退出鄉村產業領域。產業支撐方式及融合模式與上一階段基本保持一致。
由表4和圖6可知,產業科技、農產品流通、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資金管理、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和市場管理仍然是該階段的政策聚焦點。除此之外,該階段新增6個政策聚焦點,即漁業安全生產、產業金融、示范區建設、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①漁業安全生產。漁業安全生產管理逐漸成為“日常性”事務。②產業金融。金融工具作用的對象更加廣泛,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等。③示范區建設。作用對象包括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農業科技推廣示范縣等。④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成為鄉村產業政策的總綱領。⑤農產品加工業。圍繞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區域布局以及金融支撐等出臺大量指導文件。⑥鄉村旅游。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全面拓展農業功能和領域,隨后鄉村旅游成為農業功能開發的重要著力點。

第五,提質升級階段:政策聚焦隨戰略實施發生轉移,革新產業融合模式。表5顯示,該階段高頻主題詞數量穩定增長,達到64個。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成為高頻主題詞;該階段戰略疊加,“創新”“創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等頻次較高。“產業融合”成為新晉高頻主題詞,與該階段著力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關。
由表5和圖7可以發現,產業科技、農產品流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金融、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示范區建設、農業資金管理、農產品加工業和人才培養仍是本階段政策聚焦點。此外,本階段新增6個政策聚焦點:農村產業融合、農村創新創業、農村電子商務、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產業扶貧以及農業供給側改革。①農村產業融合。從農村創業、金融服務、土地管理、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方面出臺政策,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②農村創新創業。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農村創新創業成為后續政策的重要議題。③農村電子商務。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隨后多部門就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做出指導。④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圍繞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出臺以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為主題的政策措施。⑤產業扶貧。出臺了特色產業扶貧、鄉村旅游扶貧等多項政策措施。⑥農業供給側改革。針對農業主要矛盾變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重要議題。

6 結論與啟示
6.1 結論
本文以1949—2020年間1,487篇鄉村產業政策文本為研究對象,運用政策文獻計量、內容分析等方法,對鄉村產業政策的內外部演進特征進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鄉村產業政策在數量規模上呈現階段性增長特征。1949—1977年,政策數量呈現低速徘徊狀態,鄉村產業發展未受到足夠重視;1978—1992年,政策數量規模顯著提升,政策體系初步構建;1993—2005年,年均發文量實現倍增,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2006—2014年,政策體量持續增長,鄉村產業受重視程度穩定、持續提升;2015—2020年,政策總量、年均發文量均達歷史新高,國家宏觀戰略相繼實施推動了鄉村產業向深度與廣度發展。
第二,中國鄉村產業政策在類型上由“規范–指令”型主導向“規范–引導”型并重演變。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規范性與約束性較強是鄉村產業政策類型演進過程中的總基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確立之后,方案、辦法等注重引導性與可操作性的政策類型所占比例逐漸增大,規范性與引導性并重開始成為鄉村產業政策類型的基本演進特征。
第三,政策發文主體由“單兵作戰”主導向“部門聯合”趨勢演變。聯合發文主體穩定性與多變性并存,并呈現核心主體多元化、核心網絡分散化演進特征。政策描述分析表明,中國鄉村產業政策制定以單部門為主,后期多部門聯合發文政策數量持續攀升。通過考察發文主體的具體合作情況,發現鄉村產業主管部門占據核心網絡中心位置的局面不斷弱化,核心合作主體由“單一”轉向“多元”,且核心網絡中單節點向外發散的特征逐漸凸顯,核心合作網絡由“聚攏”趨向“分散”。
第四,各階段高頻主題詞、政策聚焦點持續增長。從高頻主題詞與政策聚焦點的數量變化情況來看,二者均經歷了“快速增長–基本持平–穩定增長”的演進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鄉村產業政策逐漸趨于“理性”的演進特征。而高頻主題詞與政策聚焦點具體內容的變化則表現出明顯的階段延續性與拓展性,國家宏觀戰略實施、黨和政府的重要理念以及產業發展現實需求等關鍵要素,持續推動鄉村產業政策內容深度不斷提升、關注領域日益廣泛。
第五,政策聚焦隨社會經濟重點領域細化與轉移發生延展性變遷,在“產業融合、非農產業、產業支撐”三大方面經歷了顯著的主題演變,在“稅收、科技、流通、資金、人才、質量安全”六個領域體現出明顯的政策演進慣性。主題演變方面,產業融合經歷了發展農工商聯合企業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再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鄉村非農產業發展由農村副業、社隊企業及鄉鎮企業逐漸向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及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過渡。科技、資金、人才及市場等產業支撐手段在不同階段被提及,產業發展支撐的政策體系不斷優化調整;在政策演進慣性方面,稅收在1949—2005年間持續受到關注,但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取消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科技、資金及流通在1978—2020年間始終是政策的聚焦點。人才培養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在1992年之后成為鄉村產業政策的聚焦點,并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熱度。
6.2 啟示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可得出以下面向鄉村產業發展相關部門的政策啟示。一是深刻把握鄉村產業振興的概念內涵,適宜發揮政策的規范性或引導性。關于鄉村產業發展利益分配,應盡可能使用強規范約束性政策,以保障發展紅利流向農民、留在農村;而關于鄉村產業發展方式,應多出臺強操作指導性政策,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鄉村產業。二是要優化政策議程,構建跨主體議事協商機制,激勵鄉村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涌現。多部門合作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逐漸常態化,探索構建高效的合作機制具有必要性;同時,鄉村產業相應職能部門能夠帶來更專業化的政策資源。三是統籌推進鄉村產業政策各項聚焦事務,注意發揮要素合力。應合理分配政策資源,盡快形成政策目標一致、政策手段相互配合的鄉村產業政策體系,通過要素間的協調與聯動實現鄉村產業整體水平躍升。
參考文獻:
[1] 金珺, 李詩婧, 陳贊.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農村電商政策研究: 以浙江、甘肅為對比[J]. 創新科技, 2020, 20(2): 38-48. JIN J, LI S J, CHEN Z. Research on the rural e-commerce policy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aking Zhejiang and Gansu as comparison[J].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20(2): 38-48.
[2] 李青, 錢再見. 中國農業政策變遷的注意力分布及其邏輯闡釋[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4): 108-118, 183. LI Q, QIAN Z J. The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towards and the logical ex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y change in China[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4): 108-118, 183.
[3] 李玉新, 呂群超. 鄉村旅游產業政策演進與優化路徑: 基于國家層面政策文本分析[J]. 現代經濟探討, 2018(10): 118-124. LI Y X, LYU Q C. Analysis on policy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national-level policy texts[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8(10): 118-124.
[4] 肖開紅, 雷兵, 鐘鎮. 中國涉農電子商務政策的演進:基于2001—2018年國家層面政策文本的計量分析[J].電子政務, 2019, 203(11): 91-103. XIAO K H, LEI B, ZHONG Z. Policy evolution of agriculture-related e-commerce in China: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national policy texts from 2001 to 2018[J]. E-Government, 2019, 203(11): 91-103.
[5] 蘆千文, 高鳴. 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支持政策的演變軌跡、框架與調整思路[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20(5): 142-155. LU Q W, GAO M. Policy track, framework and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0(5): 142-155.
[6] 林萬龍, 孫穎. 精準到戶?產業精準扶貧政策評價及下一步改革思考[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7(6): 12-21. LIN W L, SUN Y. Targeting the poor households?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d discussion on the next step reform[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0, 37(6): 12-21.
[7] 易法敏, 孫煜程, 蔡軼. 政府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效應評估: 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經驗研究[J]. 南開經濟研究, 2021(3): 177-192. YI F M, SUN Y C, CAI Y. Assessment for the policy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e-commerce into rural areas”[J].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21(3): 177-192.
[8] 黃祖輝, 宋文豪, 成威松, 等.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了嗎? 來自準自然實驗的證據[J]. 經濟地理, 2022, 42(5): 213-222. HUANG Z H, SONG W H, CHENG W S, et al. Has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promote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n evidence from quasi-natural experiment[J].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5): 213-222.
[9] 王立勇, 房鴻宇, 謝付正. 中國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績效評估: 來自多期DID的經驗證據[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20(9): 24-34. WANG L Y, FANG H Y, XIE F Z. Research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iscal subsidies policy: Evidences from quasi-experiments[J].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20(9): 24-34.
[10] 高帆.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興旺: 提出邏輯與政策選擇[J]. 南京社會科學, 2019(2): 9-18. GAO F. The industrial prosperity i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mation logic and policy choice[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9(2): 9-18.
[11] 陳美球, 蔣仁開, 朱美英, 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用地政策選擇: 基于“鄉村振興與農村產業用地政策創新研討會”的思考[J]. 中國土地科學, 2018,32(7): 90-96. CHEN M Q, JIANG R K, ZHU M Y, et al. Policy options of rural industrial land us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symposium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industrial land use policy innovation”[J]. China Land Science, 2018, 32(7): 90-96.
[12] 劉建民, 劉曉函, 周思瑤, 等. 湖南省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財稅政策研究[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34(6): 66-72. LIU J M, LIU X H, ZHOU S Y, et al. Research on fiscal and tax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rejuvenation of rural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20, 34(6): 66-72.
[13] 姜惠宸, 姜長云.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優化研究[J]. 經濟縱橫, 2021(4): 87-94. JIANG H C, JIANG C Y. The optimization analyses of supportive policies on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21(4): 87-94.
[14] 王釗, 曾令果. 新中國70年農業農村改革進程回顧、核心問題與未來展望[J]. 改革, 2019(9): 19-30. WANG Z, ZENG L G. Process review, core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form in PRC from 1949 to 2019[J]. Reform, 2019(9): 19-30.
[15] 魏后凱, 劉長全. 中國農村改革的基本脈絡、經驗與展望[J]. 中國農村經濟, 2019(2): 2-18. WEI H K, LIU C Q. The outline,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 of Chinas rural reform[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9(2): 2-18.
[16] 莊晉財, 尹金承, 莊子悅.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創業的演變軌跡及未來展望[J]. 農業經濟問題, 2019(7): 83-92. ZHUANG J C, YIN J C, ZHUANG Z Y. The evolution and prospect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since Chinas reform[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9(7): 83-92.
[17] 文琦, 鄭殿元, 施琳娜. 1949—2019年中國鄉村振興主題演化過程與研究展望[J]. 地理科學進展, 2019, 38(9): 1272-1281. WEN Q, ZHENG D Y, SHI L N. Themes evolu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s research prospect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9[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9, 38(9): 1272-1281.
[18] 黃曉斌, 鄧寶賽. 我國智庫政策文獻的計量可視化分析[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20, 5(3): 48-57, 74. HUANG X B, DENG B S.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Chinese think tank policy document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0, 5(3): 48-57, 74.
作者貢獻說明:
沙德春:選題確定與論文修改;
何新偉:數據收集與初稿撰寫。
70 Years of Rural Industrial Policy in China: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Sha Dechun He Xinw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y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path of rural industrial polic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Method/ process] Based on 1,487 national rural industrial policy texts from 1949 to 202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industrial poli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using multiple methods such as policy bibliometric and policy text content analysis.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ock of rural industrial polici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policy types have changed from “regulation-instruction” type to “regulation-guidance”type. The main body of policy issuing has changed from “individual combat” to “department alliance”, and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of the main body of policy issuing present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re main body diversification and core network decentralization. The policy focus has changed with the refinement and transfer of key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It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heme evolution in three aspects: “industrial integration-non-agri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support”, and has manifested obvious inertia in six areas: “tax-science and technology-circulation-capital-talent-quality and safety”.
Keywords: China rural industrial policy policy evolution co-word analysis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olicy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