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春玲
羅恩菲德認為,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造就富于創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美術學科因為不用考試,沒有中考、高考分數的限制,一直不被學校和家長重視,在農村學校表現得尤為嚴重。在一些條件、師資力量都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美術教學甚至由非專業教師兼職,無法保證美育教育的開展。美術教師如何在課堂中開展美育教育?筆者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美術要教什么
傳統美術教學的目標是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學生做幾件作品,畫幾幅畫就完成任務了。現在流行的美術特長班,學生也只能畫花鳥蟲魚等。教師教過的,學生會畫得栩栩如生;碰到教師沒教過的學生就不會畫了。美術教育中,教師應該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這也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特點。美術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擁有多深的技法功夫,而在于具有善于表達的勇氣和創造精神。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二、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設計
(一)美術教育的人文性
美術是一種人文性質的學科,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因此,降低美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習的難度,注重美術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美術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是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
例如,筆者在教學“閃閃的名字”一課時,教材原意是讓學生把名字做成金色閃光的,而筆者先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名字,并讓學生上臺介紹長輩在起名時對自己名字的希冀。教師強調了學生名字的來歷,名字寄托了親人的希望,體現了人間親情,然后再進行制作。學生的名字閃閃發光,十分漂亮。教師又出示了楊利偉的名字,讓學生思考:“楊利偉”本來很普通的名字,為什么大家都知道?又一次激發學生為做名人而努力的決心。
(二)美術課中的情境設計
小學美術課可以設計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適當的情境中感知、學習與理解。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還能改變千篇一律的畫面。
例如,在教學“下雨了”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欣賞下雨時烏云密布、天昏地暗的背景,聽打雷下雨的聲音,讓學生回憶下雨天;設計情境:(放錄音)雨嘩啦啦地下,越下越大,放學了,天空的雨一直在下,校門外家長焦急地等待著,家長是怎樣接孩子的?引發學生思考,并邀請學生上臺表演父母在下雨天接孩子放學的情境。通過學生表演,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下雨天發生的故事也用繪畫語言表現了出來。
(三)開放課堂,與生活融合
把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讓學生觀察反思,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
例如,如筆者在教學“團包”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團包的方法,為每組學生準備了糖果,讓學生打開包裝吃掉糖果,再讓學生把糖果皮復原,于是學生掌握了團包的方法;筆者又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用團包方法做的物品,學生紛紛舉例了許多,如包子、巧克力等。筆者又出示了一個籠屜,籠屜里裝滿了用餐巾紙做的包子。這樣的教學方式處處從生活入手,使學生與生活聯系,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
三、美術課堂教學中的評價
新課改后的學生評價多樣化,學生作業評價不分等級制和分數制,采用“密封袋”保存,形成長期的評價機制,弱化了優劣。
例如,筆者在教學校本教材“我與面具”一課時,其中一名學生畫了自畫像,把面部畫成兩半:偽裝的與真實的。教師從想象、表現與形式感等方面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戴上面具保護自己,摘下面具迎接陽光。”這種評價從學生內心出發,實效性強。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親身做一做,或采用學生自我評價表,使學生評價具有形成性與診斷性,形成評價的長效機制。
綜上所述,美術課堂教學是要通過美育教育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創造性思維等。改變自我,天高地闊;埋怨環境,天昏地暗;與其將希望寄托在客觀條件的改變上,不如將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潛能上。筆者希望用自己掌握的美術專業知識教育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感,扎根農村美術教育,切實有效地開展美育教育,讓更多的農村學生快樂、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肥城市老城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