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張 菊
1.杭州師范大學護理學院,浙江杭州 311121;2.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身體約束作為一種保護性措施,可以防止患者傷害自己和他人,在醫療護理領域被廣泛使用[1]。然而研究[2]發現,過多使用約束會給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如約束部位會出現壓力性損傷、皮膚損傷,使患者產生屈辱感等。因此,各國提倡身體約束最小化,開展縮減約束行動,并嘗試立法獲得保障。縮減約束又叫身體約束最小化,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頒布的《患者約束最小化法案》中指出盡量減少對患者使用約束裝置,并鼓勵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在有必要防止患者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嚴重身體傷害時,盡可能使用替代方法。2019年中華護理學會正式發布了一項團體標準《住院患者約束護理》,明確最小化約束包括最小范圍或最短時間地限制患者身體或身體某部位的自由活動。縮減約束提出至今已有30余年,國內外相關研究廣泛,且呈逐年增加趨勢,但缺少系統性梳理。因此,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對國內外關于縮減約束的文獻進行定量和視覺信息的一般性描述,從各方面探索其新興趨勢和潛在熱點,為科學、合理推動縮減約束行動提供參考。
英文文獻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為來源,檢索式為ALL=“minimisie/minimize”or“reduce”and ALL=“physical or body restraint”and ALL=“nurse”,文獻類型選擇“articles or review articles or early access”,語言選擇英文,檢索時間段為建庫到2022年3月。中文文獻以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為數據來源,檢索策略:以“身體約束”和“縮減 OR 減少 OR 最小化”和“護理”為主題詞;檢索時段為建庫到2022年3月。
納入標準:研究內容與縮減約束相關的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包含中文文獻和英文文獻。排除標準:外文文獻中的非英文文獻;重復發表的文獻、會議論文、非學術類報道等。
經NoteExpress剔除重復發表的文獻,之后閱讀摘要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若不能確定則查看原文判斷是否納入研究,對存在爭議的文獻共同討論是否納入。
初步檢索中文文獻696篇,英文文獻219篇。經查重和分析比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文獻369篇,其中中文文獻246篇,英文文獻123篇。
我國在2007年第一次發表了縮減約束的相關研究[3]。英文文獻:2006-2015年文獻量處于平穩發展階段, 2015-2022年文獻數量波動較大,但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僅納入3月前的文獻,所以文獻極少。中文文獻:2007-2013年對于縮減約束研究稀缺,處于萌芽階段;2013-2021年持續增長,其中2015年有所下降后發文量開始恢復并激增,2018年漲幅最大。見圖1。

圖1 縮減約束護理中英文發文量比較
中文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福建省立醫院的陳巧玲,發文量14篇,于2013年描述了國外縮減約束行動,之后開展了縮減約束行動的干預策略、約束量表研發、約束標準構建等一系列研究。本研究所納入的外文發文量居第1位的作者為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Hamers J P,發文量為9篇。該作者最早于2009年參與縮減約束相關研究[4],在對護士群體進行教育干預沒有產生明顯效果的情況下,進行了一項包括約束工具、政策和教育的多元干預研究。2016年該作者團隊確定了國際公認的約束定義[5],為改進跨研究和方便比較不同國家間身體約束的使用做出了重要貢獻。縮減約束護理中、英文發文量前5位作者見表1。

表1 縮減約束護理中文及英文發文量前5位作者
所收集外文文獻涉及29個國家,發文量前6名的國家為美國(26篇)、澳大利亞(19篇)、中國(12篇)、荷蘭(11篇)、德國(9篇)、挪威(8篇)。各國之間的學術交流較為密切,以澳大利亞最頻繁,影響力較大,其次為美國。中、英文發文量居前5位的機構見表2。

表2 縮減約束護理中文及英文發文前5位機構
2.5.1高頻關鍵詞
關鍵詞代表文章的核心內容,而高頻關鍵詞可以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縮減身體約束研究中、英文前5位高頻關鍵詞見表3。

表3 縮減約束護理中文及英文前5位高頻關鍵詞
2.5.2關鍵詞聚類
本研究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后發現,中文文獻排名前6位的聚類標簽為護理、預防、德爾菲法、重癥監護室、患者、安全。英文文獻排名前6位的聚類標簽為dementia care(癡呆癥護理)、patient safety(患者安全)、psychiatric nursing(精神科護理)、delirium(譫妄)、mental health(精神健康)、long-term care(長期護理)。中、英文關鍵詞聚類圖見圖2。

圖2 縮減約束護理中文及英文關鍵詞聚類圖
2.5.3突現關鍵詞
通過關鍵詞的突現分析可以獲取研究動向,突現強度代表了關鍵詞的研究熱度。中文文獻中,精神病的突現強度排名第一(1.77),其次是循證實踐(1.76)、清醒患者(1.75)。2008年起,態度、住院患者成為研究重點且持續時間長。隨后出現精神病、危險評估、質性研究等。循證實踐從2019年突現,突現強度也很強,表明循證實踐是縮減約束的新研究熱點。英文文獻中,發現突現強度最高的是受傷(3.59),其次是癡呆(3.46)、療養院居民(2.84)。療養院居民最早成為縮減約束研究的重點,之后出現受傷、癡呆群體、單邊床欄。2014年人群成為研究熱點, 2018年起約束策略、約束項目、減少約束的經驗為新的研究熱點。
本研究顯示,我國縮減約束護理研究始于2007年[3],至2021年底,發文總體呈遞增趨勢。研究對象涉及護士及不同類型患者;研究內容涵蓋教育培訓、措施策略、約束相關量表研發。不足之處是臨床中對縮減約束的認知、執行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尚未在縮減約束策略、行動指南等方面形成完整體系,建議我國學者在此領域投入更多關注,細化研究內容,對形成有效的縮減約束方案提供有力支撐。縮減約束行動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較早提出,并已建立相關指南[6-7]。國外學者側重護患關系、組織文化、人力資源對縮減約束的影響。有學者對縮減約束的教育干預研究提出質疑,認為單一的教育干預對縮減約束行為影響較弱,人力資源也不是實現縮減約束的關鍵,想實現進一步的改變,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如護理人員心理健康狀況研究[6,8]。
3.2.1國外開展縮減約束護理的知信行研究
世界各國護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縮減約束研究進程也不同。缺少資源和立法的國家,難以快速實現減少約束的轉變。西班牙的護士對于縮減約束持消極態度,土耳其對替代方法的了解和使用不足;這些國家通過開展護士培訓、改變護士知信行來形成縮減約束文化[9]。在英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使得近年來學者聚焦縮減約束的質性研究,對高年資護士的約束經驗開展質性分析,發現重癥監護室和急診室的護士應對復雜情況越多,經驗越多,越益于培養護士的縮減約束態度、知識和行為[10]。而德國學者認為,多元化干預策略經濟成本較高,傾向于探索簡潔、適應性廣泛的干預策略[11]。
3.2.2我國推進縮減約束護理的統一規范研究
國內外對于縮減約束護理的研究主題大致相同,在多元化干預措施研究、重視護士培訓、政策支持等方面達成共識。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滲透到護理研究之中,相關研究還需結合不同醫療環境、考慮復雜身體約束原因和影響因素,包括倫理問題等,形成統一的規范。《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指出,現階段護理領域的矛盾表現在護理對象的服務需求與供給相對不足。因此要以需求為導向,加強多學科團隊合作,探索適合不同類型約束對象的縮減約束策略,高效優質服務于患者。
3.2.3國內外縮減約束護理研究方向待趨同
美國、日本等國家多以療養院人群以及精神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而我國主要面向綜合醫院患者來展開。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深,療養機構與日俱增,老年人逐漸由醫院轉向醫養結合療養院、護理院[12],所以可以加強療養機構相關的縮減約束護理研究,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研究經驗,基于循證研究形成我國的規范約束方案。目前澳大利亞JBI頒布的重癥監護室身體約束決策輪是較為成熟的決策工具,我國也有基于此的應用效果研究[13]。相比國外早已形成的相關策略,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此外,澳大利亞、荷蘭、德國、美國等國家之間,研究者間保持著緊密的國際合作關系。我國與國外交流較少,停留在參考國外理論與決策應用驗證的階段[14]。所以,我國學者應該重視加強建立跨國、跨地區之間的合作關系,充分借鑒先進理念,結合本土文化促進縮減約束領域發展,并提升基層醫院護理質量、護理團隊服務水平,讓縮減約束護理更好地貫徹落實,構建更規范與完善的流程體系。
由于CiteSpace 軟件的限制,本研究只分析了Web of Science核心數據庫中索引的文獻,所納入的英文文獻數量相對較少。另外,根據納入標準,目前只分析了國外研究中的英文文獻,有價值的非英文文獻未被納入。同時,本研究只檢索了國內外幾個主要的數據庫,受檢索范圍影響,結果會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可以納入更多數據庫,擴大檢索范圍,以保證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